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44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其中Ⅰ期28例、Ⅱ期12例、Ⅲ期4例,采用介入治疗的完整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研。结果:治疗后患侧髋关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者89%,减轻者11%,关节功能恢复至正常或一级者为85%,活动行走改善,达到了预期效果。结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血管再通率高,能有效的改善股骨头的血管,临床症状和髋关节活动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2.
股骨头坏死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股骨头坏死(ANFH)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发病原因复杂,病变导致关节软骨破坏,股骨头坏死性改变,使关节功能丧失,致残率很高。近年来介入治疗和综合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新技术的出现,使本症在治疗上取得满意的疗效,为股骨头坏死患者带来新生活。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MRI)和早期接受介入治疗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对股骨头坏死的介入治疗进行探讨。1根据发病原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1·1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创伤引起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23%。股骨头最主要的供血是旋股内侧动脉发出…  相似文献   

3.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40例,常规行磁共振成像(MRI)、X线平片、股动脉DSA检查,后在股骨头的内外侧动脉内行灌注溶栓及扩血管药物。治疗后对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股骨头磁共振成像和股动脉DSA,治疗后定期随访患者6个月至1年时间,观察患者恢复状况,进行评估。经介入治疗后患者关节疼痛症状均得以缓解,患者关节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经6个月至1年的术后随访,患者MRI和(或)股骨头x线平片显示FicatⅠ、Ⅱ期患者介入治疗后股骨头明显修复。本文主要研究采用介入治疗对ANFH的患者进行治疗,同时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分析介入治疗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治疗的疗效,为临床上治疗ANFH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病,以往多内科保守治疗及晚期外科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0例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是基于非手术治疗开展的一项新方法,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式,具有损伤小、出血极少、痛苦轻、费用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方法 患肢对侧肢体股动脉插入导管在DSA下造影,证实在旋股内动脉注入药物.结果 20例有效.结论 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是治疗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医院管理论坛》2006,23(6):8-8
针对某些医院称能利用介入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卫生部中口友好医院骨坏死与关节保留重建中心主任李子荣教授说,无沦是理论还是临床实践都表明,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是无效的,有关部门应该叫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介入治疗对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以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9月收治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28例,采用介入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髋关节Hariss评分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6个月,患者疼痛、功能、关节活动评分均比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介入治疗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评价该手术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8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共计28个髋),采用超选择性股骨头供血血管灌注具有扩张血管、溶栓、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结果患者治疗后股骨头区域血管增加,疼痛缓解至消失,28例患者经1~2年追踪观察,有效率达89.3%(25/28)。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能显著地改善股骨头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髋关节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评价该手术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8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共计28个髋),采用超选择性股骨头供血血管灌注具有扩张血管、溶栓、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结果患者治疗后股骨头区域血管增加,疼痛缓解至消失,28例患者经1~2年追踪观察,有效率达89.3%(25/28)。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能显著地改善股骨头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髋关节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6例ANFH患者的17只髋先常规行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动脉和闭孔动脉造影,继而分别每支血管灌注溶栓、扩血管药物,即在供血动脉内共注入稀释后的尿激酶15~25万u、丹参40ml及低分子右旋糖酐50mg;治疗后复行供血动脉造影检查及行股骨头X线平片及/或CT、MR随访以评估疗效.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治疗后所有患者股骨头区血管计数较治疗前增多,患髋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关节功能不同程度改善,股骨头X线平片及/或CT、MR随访1~20个月(平均10.5个月)示FicatⅡ期以内的患者介入治疗后股骨头修复明显.结论:ANFH的血管造影表现是复杂多样的,而股骨头供血动脉内的介入治疗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植入联合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1月2011年10月,髓芯减压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25例患者(28髋),其中Ficat I期6髋,II期22髋。比较手术前后VAS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24例(27髋)随访平均17个月,1例症状加重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余患者术后髋关节疼痛症状减轻,髋关节功能改善。术后3月VAS及Harris评分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12个月时VAS评分及Harris评分与术前比有显著差异。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近期疗效肯定,能够缓解疼痛症状和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任继鹏  李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494-495,497
[目的]探讨MRI在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患者的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58例患者(71髋)均于临床行X线片及MRI检查,并将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检出结果进行记录与比较。[结果]X线的阳性检出率为36.62%(26/71),MRI的阳性栓出率为97.18%(69/71),X线1~2期检出数量(20髋)明显低于MRI(69髋),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期检出数量(6髋vs7髋)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临床诊断ANFH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临床应掌握早期ANFH的影像学指征,为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股骨头缺血坏死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减少股骨头缺血坏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5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施行多血管束植入、髓芯减压植骨、腓骨游离移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回顾分析,针对手术方法的不同采取相关预防、护理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组53例股骨头缺血坏死采用上述四种手术方法,术后随访3个月~5年无下肢深静脉栓塞,无严重髋关节瘢痕粘连并发症发生。结论股骨头缺血坏死手术治疗术后,防止和减少术口的感染,加强抗凝药物护理监测,防止抗凝药应用过量引起出血而危及生命。指导功能锻炼,抬高患肢、理疗,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关节粘连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程祝忠  许国辉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968-2969,2971
[目的]探讨影响中央型肺癌经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搜集1990年4月~2002年5月经介入治疗的中央型肺癌572例,其中生存3年以上有92例(A组),3年以下460例(B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B组中,发现肺癌多血供分别为23例、57例,采用综合治疗分别为75例、105例,介入化疗+栓塞分别为15例、7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介入治疗平均次数4.5次/人;B组中,介入治疗平均次数1.8次/人。[结论]肿瘤的分期、供血情况、介入治疗方法等是影响中央型肺癌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早期诊治、寻找异位供血及综合治疗等是提高远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DHS)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8月~2009年7月,对具有完整资料且接受DHS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的6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DHS组3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5例,对这两种治疗方法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站立时间、髋关节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DHS组随访6~36个月,人工股骨头置换组随访6~24个月,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均明显高于DHS组(p<0.05),而在术后站立时间、术后1、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则优于DHS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DHS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各有优点,疗效均好,手术方式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对有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病人,可优先考虑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16.
刘建  王秀平  王彬  姚中强  张岩  李晨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489-490,493
[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102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进行深静脉插管,尿激酶接触性溶栓治疗,常规经右侧股静脉或经右颈静脉入路,如插管困难,则采用辅助性插管技术,包括同轴导管技术、翻山鞘技术、或经患(左)侧股静脉插管,44例放置了永久或临时下腔静脉滤器,尿激酶用量360万~1400万单位,34例行髂股静脉狭窄球囊扩张,9例行支架植入。[结果]对常规插管困难的病例采用辅助性插管技术后,左髂股静脉插管总成功率为96.1%,下肢肿胀症状完全消失78例(76.5%),肿胀症状改善的24例(23.5%)。[结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辅助性插管技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提高插管成功率。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导致狭窄或闭塞,如侧支循环充分,不需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 对 4 5例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坏死 (其中 38例股骨颈骨折 ,7例股骨头坏死 ) (Marous分期IV~V期 ) ,选择髋关节置换治疗 (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 )作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股骨骨折 2例 ,异位骨化 2例 ,1例术后第六天因急性肾衰死亡 ,4 4例Harris评分优良率 91%。结论 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晚期股骨头坏死能够取得满意疗效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局部动脉内灌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growthfactor-2,FGF-2)对改善兔部分缺血的血管重建、血液灌流和肢体功能的作用。方法取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8只,外科结扎右股动脉各主要分支,制成右后肢部分缺血模型。每只兔子的左后肢作为非缺血对照。随机分成治疗组(n=9)和对照组(n=9)。动脉结扎术后即刻及术后8天、15天分别经动脉灌注FGF-210μg(4ml),对照组于相应时间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在术后22天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缺血区肌肉组织的血管断面数(VSC)、血管断面面积(VSS)、血管断面周长(VSP)状况,缺血肢体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以及缺血肢体的功能和营养状况。结果术后22天,FGF-2治疗组缺血肢的VSC、VSS及VSP值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缺血肢体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新毛生长、功能及外观均接近正常;而对照组的肢体缺血性表现、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和肢体功能却无明显改善。结论经动脉内局部灌注FGF-2可明显促进缺血肢体的血管生长和血液灌流,从而改善其局部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人工关节置换(BHR)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病人共96例,其中PFNA内固定术组8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组80例。比较两组病例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情况。[结果]人工关节置换组比内固定组手术时间短,离床活动时间短,术中输血量少(P﹤0.01)。内固定组术后制动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于人工关节置换组(P﹤0.05)。BHR组50例达到优级,20例达到良,优良率87.5%;PFNA组36例达到优级,20例达到良,优良率70%;术后1年髋关节改良Harris评分BHR组优良率高于于PFNA组(P﹤0.05)。[结论]BHR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疗效好,是治疗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尤其适应于骨质疏松性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本组病例治疗的总结,试图探究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之有效的保髋方法。方法对本组300例共500髋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全部应用介入灌注配合中药辩证施治的方案进行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全部经过3年以上随访,仅16例20髋因髋痛症状加重而接受了全髋关节置换术,而其余患髋Harri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总有效率大于90%。结论应用介入灌注配合中药辩证施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能有效促进骨坏死区域修复并能有效缓解髋部疼痛症状,延缓甚至阻断骨坏死的病理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