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海容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4):171-172
目的 观察检测过程以外的因素对血凝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患者重新采集复查的有问题样本58例.按样本量(1.0mL、1.5mL、2.0mL)、样本采集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输液侧采血样本重送前后血凝4项检测、有凝块样本重送前后凝血4项检测将血凝4项检测前后的结果相对照,找出误差,数据采用t检验.结果 PT、APTT、TT、FIB重新采血检测后的结果与原检测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分析造成误差的因素有样本的验收、抗凝剂的应用不准确和检验标本采取和处理的不规范等因素.结论 为确保临床疾病诊治、迅速提高检测质量,需要严格控制检测过程外的影响因素,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实验室分析前采血质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务求血标本测定值接近真值.方法 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07-2008年临床采血资料,对问题血样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提高采血质量.结果 临床资料中的问题与有关报道相符,实验室分析前采血影响因素包括受试者、采血者技能等.结论 检验结果受实验室分析前采血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PT、APTT、Fib的检测广泛用于出血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和口服抗凝药的治疗监测及术前凝血功能的评估等。血凝检测是对一系列酶促反应终点时间的测定,因此其影响因素也更为复杂,包括标本的采集、运输、离心、保存及检测方法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 CLSI )推荐标本室温保存时,应在采血后2h内完成检测;4℃保存时,应在采血后4h内完成检测[1]。本文主要探讨室温条件下不同保存时间对血凝三项检测结果的影响,为实现有序安排实验,保证测定结果准确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效、安全采集血标本的方法.方法 将400例体检人员行真空负压采血技术400例行传统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法采血,比较两种采集方法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真空采血法的成功率、病人接受程度、护士临床应用优势均明显优于传统一次性注射器采血.结论 真空采血系统穿刺成功率高,体检人员痛苦小,时间短,血污率低,安全无污染,标本质量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真空采血标本质量,减少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十年来真空采血标本质量进行分析,浅述标本不合格的因素和改进措施.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认识到真空采血方法不当,如溶血、标本量过多或过少、标本放置过久、真空采血管使用不正确、采集标本的部位不当、采血时间和采集的体位不当、止血带压扎不当等因素,易导致标本不合格,影响检验结果.结论 护理人员要了解真空采血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掌握真空采血要求,提高采集的血液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自动血凝分忻仪的普遍应用,大大提高了临床对凝血4项分析的精密度,由于方法学的改进和标准品质量的提高,使得测定的准确度往往不是来自分析过程本身,而是来自分析过程之外,现在作凝血4项采血都采用了定量真空管,保证了抗凝血的比例;每次换试剂之前,PT、Fbg要校正标准曲线,并且定时定速分离血浆际本.及时除去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血凝象检查的抗凝剂国内普遍应用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抗凝比例为1:9。但我们在临床上常常会遇到某些病人(如休克病人)采血非常困难,造成送检标本的抗凝比不当,最终导致结果不可靠。本文利用Sysmex CA—530血凝仪,模拟临床抽血可能的不合比例现象,研究不同抗凝比的标本对部分血凝试验结果的影响,从而在一定范  相似文献   

8.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分3个环节,即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分析前质量控制包括医生开出检验申请单、护士执行医嘱、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标本的保存和运送等多个环节[1].临床检验以血液标本居多,在实验误差中实验前误差占70%,因而实验前质量保证对减少实验室误差显得尤其重要[2].本文就血液标本的采集在常规、血凝、生化实验前质量保证中的影响因素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大鼠和小鼠是医学科研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动物 ,但由于其体积小 ,血管细 ,采血难度大 ,进而影响采血的质量。笔者根据多年实践体会 ,对大鼠和小鼠采血方法、特点及注意事项总结报道如下。1 采血方法及特点1 .1 眼眶采血左手将鼠固定于动物台上 ,稍用力将头下压 ,使眼球外突 ,右手拿一毛细管 (内径为 1 .0~ 1 .5mm ,尖端折断呈锋利尖 ) ,从眼球边缘插入眼球底部深约4 .0~ 5 .0mm ,旋转毛细管以切开静脉丛 ,血液即可流入毛细管内。或应用眼科镊子将眼球摘除 ,再用试管接滴下的血液。1 .2 颈静脉或颈动脉采血将鼠麻醉仰卧固定于动物台上 ,剪…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文章阐述,提高大家对血凝四项检测应用的认识,掌握检测过程中的注意点。方法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检测的应用范围、临床意义、检测注意点等方面陈述,对各环节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结果只有掌握血凝四项检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了解影响检测结果的原因,并加以重视,才能做好血凝四项检测的质量控制。结论影响血凝四项检测的因素很多,检验人员必须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强化责任意识,严格操作,从而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相关问题与措施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准确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4月间我院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并就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找出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影响采血标本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受检者是否服用药物、采血量、采血时间、血液贮存运输等,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提出应对策略。结论加强对采血标本质量控制,可以进一步提升血常规临床检验的准确度,为临床诊断提供更精准的检验数据。  相似文献   

12.
全自动化血凝仪的临床应用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如何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做好质量控制,以确保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诊断数据。方法分别对Stago公司及安徽省临检中心组织的血凝质控标本进行了检测,并对其结果作了统计分析。结果我室的安徽省PT得分均为100%,Stago全球血凝质控符合率95%,基本达到A水平。结论检验工作者应认真学好止血与血栓理论,加强与临床联系和宣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充分认识质量前、质量中、质量后检测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于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两种不同方法在临床血常规检验的应用和价值进行了探讨。方法:分析了本院随机抽取的220例健康体检资料,对受检人员进行静脉及末梢分别采血收集标本,血常规通过血液分析仪检测而得,基于重复实验和对比实验的数据,探究了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种方法的差异。结果:分析所测定的血常规结果,在重复性实验中,静脉采血各参数的CV值小于末梢采血。对比实验中,WBC水平静脉采血值高于末梢采血。除MCH,其余六项参数静脉采血高于末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临床发现,采血方法不同,检测结果不同,静脉采血相对稳定性好,与实际情况较符合,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重视凝血检测中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不同实验条件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测定的影响.方法:用Sysmex 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分别进行采血器具、离心时间、血浆标本转移及标本放置时间对实验结果影响的观察,并将所得到的检测结果用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美国BD公司和国内武汉致远公司生产的凝血专用真空采血器与奥地利格雷那公司的采血器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当标本以2500g速度离心时间小于15min时,其PT、APTT结果缩短,与离心时间20min的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FIB、TT结果则无影响,用心时间大于15min时,四项结果均无显著差别(P>0.05).将血浆标本转移到塑料测定杯中再进行检测的实验结果比用采血器直接进行检测的结果明显延长(P<0.01).在室温下PT在8h内,APTT在4h内测定的结果与即刻测得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TT的测定结果24h内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凝血标本的采集必须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专用真空采血器,并且要有足够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同时还要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测定,才能确保凝血检测质量,为病人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五种血标本样品管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评价其在急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空腹健康受检者,用五种血标本样品管进行采血实验;观察其血清凝固、分离情况并进行急诊生化项目检测,分析其结果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五种样品管血凝效果存在一定差异,研究五种血标本样品管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研究其不同样品管血凝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样品血管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酵母多糖血凝实验在检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SK)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酵母多糖血凝实验检测43例HSK患者(其中活动期15例,非活动期28例)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并以45例健康献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HSK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血凝阳性滴度显著低于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补体稀释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酵母多糖血凝实验可以检测HSK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HSK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较健康者明显降低,该实验对HSK患者的疗效判断及愈后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真空采血系统的临床应用与质量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真空采血系统进行采血的临床资料,对真空采血管的选择、采血方法及标本前处理等方面均采取了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观察采血质量的控制效果。结果真空采血系统采血一次成功率、采血量控制、防止溶血及凝血、适应自动化分析等多方面优势显著,提高了血液标本质量,减少了分析前误差。结论应用真空采血系统采集血样标本,并对采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施有效的改善措施,可以减少分析前误差,提高检测血液标本质量,能够患者提供真实、准确的检验结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赵娟  于柏峰 《北京医学》2004,26(5):356-356
我们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实验(TRUST)、梅毒密螺旋体血凝实验(TPHA)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250例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以探讨这三种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应用间接血凝试验诊断寄生虫病日益增多.实验证明该试验诊断血吸虫病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有简易快速的优点,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有效工具.虽然间接血凝试验有高度的敏感性,可测出微量的抗体或抗原,但整个技术过程比较复杂,除特别注意抗原或抗体系统的纯度和致敏量外,影响的因素较多,故有时可出现复制性不够稳定.如条  相似文献   

20.
高莹 《求医问药》2014,(18):44-45
目的 :探讨可引起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方法 :对2014年3月~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为异常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23例患者进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出现异常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 :在这23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为采血医生采血的方法不规范,有7例患者出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为采血医生处理血液标本的方法不规范,有4例患者出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为采血医生错误地使用了血凝试管和抗凝剂。结论 :采血医生采血的方法不规范、采血医生处理血液标本的方法不规范以及采血医生错误使用血凝试管和抗凝剂是临床上引起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异常的主要原因。临床检测人员应对上述情况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