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凝作用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华法林对于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符合本研究标准的70例老年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华法令治疗组(A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B组),结果A组PT监测,第1、2、4、8周,均较用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12个月,在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中,两组脑卒中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病人选择华法林3~4mg/d抗凝治疗,使INR保持在1.8~2.5之间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与华法林预防高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确诊的140例高危NVAF患者,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78例,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年龄>75岁者INR为1.6~2.5]和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联合治疗组62例,阿司匹林100mg1次/d+双嘧达莫100 mg 3次/d).观察两组患者死亡、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和周围动脉栓塞)及各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随访12~28个月.华法林组失访3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严重出血2例,轻微出血6例;联合治疗组失访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6例,周围动脉栓塞2例,轻微出血3例,无严重出血病例.华法林组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2.7%(2/75)比13.3%(8/60),P<0.05];出血发生率高于联合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8/75)比5.0%(3/60),P>0.05].结论 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高危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抗血小板治疗,当INR>3.0时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严密监测下(INR 2.0~3.0)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的抗栓疗效和出血危险性。方法140例非瓣膜病性AF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74例,服用华法林服用从1.5mg开始,1次/d,根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剂量,INK达标为2.0—3.0,持续服药,并随访1年;对照组66例,持续服安慰剂,并随访1年。观察两组栓塞事件及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栓塞事件及出血发生率分剐为o%和2.7%,对照组栓塞事件及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5%和0%。两组比较差畀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性AF患者,华法林抗凝目标INK值在2。0—3.0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抗凝剂与抗血小板剂预防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研究条件的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年龄≥60岁)186例随机分为抗凝组、抗血小板组和联合组,每组62例.抗凝组采用华法林治疗,起始剂量2.5 mg/d,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抗血小板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剂量100 mg/d;联合组联合采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主要终点指标是出现缺血性卒中、严重出血、动脉栓塞表现.比较三组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症状及体征,同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抗凝组发生缺血性卒中3例(4.84%),抗血小板组11例(17.74%),联合组2例(3.23%),抗凝组与抗血小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抗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血流动力学及缺血性卒中症状、体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与抗血小板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联合组出现2例消化道出血,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卒中预防中,抗凝治疗优于抗血小板治疗,而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华法令用于慢性房颤抗凝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72例慢性房颤患者,分为华法令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依据INR值(维持2~3)调整华法令剂量,每日1次,对所有患者均每月随访,包括脑栓塞、体循环栓塞、出血事件、死亡等情况,每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年。结果华法令组较对照组脑栓塞发生明显减少;两组在体循环栓塞、出血事件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华法令用于慢性房颤抗凝治疗,INR维持在2~3是安全的且可有效减少脑栓塞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于晗 《健康大视野》2007,15(4):30-31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预防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197例分为华法林抗凝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两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55%,阿斯匹林组为3.8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不良反应为出血倾向及皮疹、消化道反应。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较单纯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降低瓣膜病伴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有明显优越性,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联用银杏叶注射剂在不同时间点对华法林抗凝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口服华法林片并同时滴注银杏叶注射剂)和B组(口服华法林片),检测用药前及用药后4、8 d时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并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比较2组患者用药前后的INR变化值(△INR)及出血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平均△INR无显著性差异;2组患者均无显著出血情况,大小便隐血的发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联用银杏叶注射剂在短时间(8 d)内对口服华法林患者的INR不存在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低抗凝强度的华法林治疗高龄老年非瓣膜病性永久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形成的安全性。方法入选NVAF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高龄老年组40例,年龄≥80岁,平均84.50±4.05岁,老年组40例,年龄60~79岁,平均74.50±4.00岁。两组采用华法林低强度抗凝,目标范围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6~2.5。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和华法林的安全用量范围。结果 INR在1.6~2.5时高龄老年组和老年组华法林维持剂量分别为1.25~3.75mg/d,平均2.86±0.62mg/d和1.88~3.75mg/d,平均2.66±0.12mg/d。INR在安全范围内华法林的用量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严重出血,高龄老年组与老年组分别发生轻度牙龈出血6例和7例、皮下淤血各3例、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2例和1例,粪便潜血弱阳性3例和2例;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新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结论严密监测INR下调整华法林剂量对高龄老年NVAF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张铁 《中国卫生产业》2013,(20):143-143,145
目的探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监测强度及影响抗凝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5月来该院治疗的患者112例,采用抗凝强度监测方法进行监测,监测指标为INR,通过监测指标调整用药剂量,找出符合该院患者的最佳治疗范围。结果所有患者使用华法令剂量主要集中在2.0~3.0mg之间,低于2.0mg的患者2例,高于3.0mg的患者为3例;治疗过程中无1例患者出现出血事件,INR稳定并达标即INR维持在2.0~3.0平均所需时间为(13.44±5.1)d。结论华法令的抗凝监测在治疗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同时诸多因素可以影响INR测定结果,注意其他干预因素,从而为患者提供科学、准确的用药依据以达到最佳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并探讨华法林与阿司匹林用于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9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9例,采用阿司匹林口服治疗;试验组98例,采用华法林口服治疗,治疗过程中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随访1~2年,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2.1%(12/99),试验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2.0%(2/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血发生率为2.0%(2/99),试验组出血发生率为3.1%(3/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消化道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7.2%(17/99),试验组消化道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率为4.1%(4/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严格控制患者INR 为2.0~3.0条件下,华法林用于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临床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NVAF患者1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华法林组[口服华法林钠片,初始剂量为2.0mg/d,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和对照组(未用抗栓药物).常规门诊随访,调整华法林剂量并记录三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时间18个月.结果 136例患者失访4例,进入研究的132例患者中,男77例,占58.3%.华法林组口服华法林钠片的剂量为(2.5±1.0)mg.随访期间共发生主要终点事件12例,其中华法林组1例(2.50%,1/40)、阿司匹林组4例(9.52%,4/42)、对照组7例(14.00%,7/50),三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84,P=0.353).伴随≥3种危险因素的三组之间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04,P=0.041).华法林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5.00%(2/40)比2.38%(1/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随≥3种危险因素的NVAF患者,华法林可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华法林导致出血并发症多数发生在INR>3.0.严密监测下(INR 2.0~3.0)的调整剂量华法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近5年离退休老干部发生心房纤颤(Af)及抗栓治疗后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在我科住院及门诊患有Af的离退休老干部患者273例,记录其主要合并疾病、抗栓治疗选择及5年内血栓栓塞、严重出血及死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73例患者中共发生血栓栓塞事件60例,严重出血事件6例,其中华法林抗凝治疗32例,随访期间停用华法林5例,阿司匹林治疗107例,氯吡格雷治疗95例,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35例,抗栓时间平均在3个月至3年;华法林与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相比抗栓效果显著(P0.01),与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出血事件明显低于单用阿司匹林组或联用氯吡格雷组(P0.05),与单用氯吡格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高龄心房纤颤患者,在严密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情况下,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有效,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房颤患者脑卒中预防。方法对我院就诊的老年慢性房颤患者资料进行随访调查,对比服用华法林和阿斯匹林药物后,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同阿司匹林组比较显著下降;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并发非致死性出血机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老年慢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华法林比阿司匹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任振芳 《职业与健康》2012,28(19):2430-2432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纤颤(房颤)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进行抗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2011年年龄大于75岁持续性房颤患者232例。依据CHA2DS2系统评分大于2分栓塞风险较高,建议口服抗凝药抗栓治疗,HAS-BLED评分系统大于3分相对出血风险较高,需综合评估风险与收益选择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的抗栓治疗方案将所有病例(232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95例)、阿司匹林组(103例)与氯吡格雷组(39例)。记录所有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卒中史、冠心病史等),观察各组间基本资料分布情况和口服药物6个月内定期随访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华法林组有高血压59例(62.1%),阿司匹林组75例(72.8%),高于氯吡格雷组7例(20.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基本临床资料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CHAD2S2-VASc评分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1.1 vs 3.9±0.9,3.6±0.7,P0.05);栓塞发生率氯吡格雷组4例(11.8)、阿司匹林组9例(8.7),与华法林组1例(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HAS-BLE评分、轻微出血、大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栓塞及出血风险均相对较高的老年房颤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0~3.0之间可明显降低栓塞发生率,并未明显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变化,比较阿司匹林和华法林抗栓治疗对心房颤动患者内皮素的影响,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栓治疗。方法将2009~2010年某医院57例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29例)和华法林组(28例),另外选择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测定3组血浆内皮素水平,并心脏超声下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各项指标。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分别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和调整剂量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3)]治疗并随访一年,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法)测定内皮素(ET),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内皮素变化。结果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均能有效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华法林组的内皮素水平略低于阿司匹林组。结论阿司匹林和华法林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两者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转复窦性心律后无症状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及华法林对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房颤转复窦律后的无症状患者,分析住院转复房颤期间(第1次)及转复后随访(第2次)的临床资料及经食道心脏超声(TEE)结果,观察新发血栓的情况;比较服用华法林及未服用组新发血栓的发生率。结果(1)第1次TEE85例患者均未发现心腔内血栓形成,第2次TEE发现新发血栓18例(21.2%),其中8例有无症状房颤发作;(2)房颤转复窦律后的无症状患者中60.5%(55/85)并发糖尿病;新发血栓的患者中72.2%(13/18)并发糖尿病;(3)华法林组和非华法林组之间的新发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12.8%和31.6%,差异显著(P〈0.05)。结论(1)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其可能主要由无症状房颤所致;(2)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较高;(3)华法林可降低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华法林对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诊治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92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终点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栓塞、外周血管栓塞、左房附壁血栓及死亡)发生率为6.52%(3/46),对照组为26.09%(12/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519,P=0.0111).观察组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5/46),对照组为6.52%(3/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华法林能够降低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但是患者出血并发症值得关注,应密切关注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Atrial fibrillation is a chronic disorder, 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risk of stroke. The risk of stroke largely depends on cardiac failure, age, sex, the presence of hypertension and a history of previousthromboembolism. In low risk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stroke can effectively be prevented with acetylsalicylic acid (100-200 mg/day). With increasing stroke risk coumarin derivative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acetylsalicylic acid and its use has an acceptable bleeding risk. The target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should be between 2.0 and 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