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陈瑛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3,(6):79-80
作为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的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临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放疗、化疗及药物治疗为辅。有25%的患者为绝经前女性,而3%~5%的患者年龄〈40岁,甚至更年轻。年轻未生育妇女子宫内膜癌的治疗目的不仅是延长生存时间,减少复发,很多患者还要求保留其生育能力。所幸,年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大部分属于激素依赖型肿瘤,其组织分化好,进展缓慢,转移风险低,这为要求保留生育能力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保留生育功能的风险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回顾某院2004年1月~2007年6月住院手术治疗且≤45岁的原发子宫内膜癌患者104例,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1)≤45岁子宫内膜样腺癌与非子宫内膜样癌相比,两者在分化级别、肌层浸润、宫颈侵犯、脉管癌栓、卵巢转移、淋巴结转移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分化患者均无宫颈侵犯及宫外转移。(2)术前诊刮为子宫内膜样腺癌者88例,96.6%患者与术后病理类型相符,30.4%的高分化患者被低估了分化级别。(3)临床I期87例年轻患者中,5.7%术后分期上升。高分化或者无肌层浸润患者均无宫颈侵犯、脉管癌栓、淋巴结及卵巢转移。结论≤45岁的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临床病理上表现为低危性特征,这为保留生育功能创造了可行性。但术前诊刮低估了分化级别,临床分期存在误差,治疗存在较多风险。如何选择合适的病例及准确评估风险,是今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研究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效果、妊娠结果如何。方法选取6例我院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近期疗效、诊疗经过、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6患者中,有1例患者进过3个月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4例在治疗3到6个月以后完全缓解,其中有2例患者在治疗以后自然妊娠,其新生儿都存活,有4例暂时没有受孕。结论对于年轻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是可行的,妊娠结果也较为不错,但是要在生育以后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AEH)属于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近年来,AEH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其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治疗AEH的首选方法为手术治疗。由于越来越多的女性要求保留子宫,所以保守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对目前国内外这类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相关治疗方案,如口服孕激素、曼月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RHa)、GnRHa联合曼月乐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王建六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9,(10)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 是妇科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据文献报道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45岁前患病者占7 %~14.4 %,多数患者尚未完成生育功能~([1])。EC首选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基本术式为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手术后意味着患者永久丧失生育和卵巢内分泌功能,生活质量受严重影响,也直接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因此,应重视年轻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需求,并规范EC保留生育功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好发于绝经前后的妇女,其标准治疗是全宫双附件切除,腹膜后淋巴结切除及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此种手术治疗尽管对早期疾病的治愈率高,但患者却丧失了生育能力。一般情况下,年轻的EC患者多为具有不孕史的未孕妇女,EC多分化好且局限,渴望保留生育功能。本文结合近几年的国内外文献,就EC保守性治疗的可行性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对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育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在该院接受诊治的100例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采用孕三烯酮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治疗6个月,随访12~15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殖激素水平变化、临床疗效、复发率及妊娠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雌二醇(E_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E_2、FSH、LH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妊娠率(36.0%)高于对照组(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生育功能恢复,减少复发风险,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是发病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雌激素滥用以及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刺有关。治疗上应规范化,但是有很多争议,比如手术范围、术后辅助治疗方式方法等,近几年这些方面的临床试验和探索很多。本文就近年子宫内膜癌治疗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孕症患者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对子宫内膜息肉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不孕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从月经第5 d开始,口服克罗米芬50~150 mg/d,连服5 d,停药5~11 d可排卵,若未排卵,下个月经周期重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进行治疗,同时观察组根据促排卵治疗周期数不同分为A组(24例,治疗周期≥3个周期)和B组(26例,治疗1~2个周期)。比较各组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率。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率(20.00%)低于对照组(38.00%)(P0.05)。B组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率(11.54%)低于A组(29.17%)(P0.05)。结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的应用可抑制子宫内膜息肉发生,而促排卵治疗周期延长可增加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骶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及骶前淋巴结清扫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初治患者20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信息.87例行骶前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为实验组,分析影响骶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同期未行骶前淋巴清扫术的113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结果87例行骶前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有14例(16%)发生骶前淋巴结转移,其中年龄≥45岁、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宫颈受累、附件受累、盆腔冲洗细胞阳性患者,骶前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OR值分别为6.293、5.562、5.150、8.548、8.258、11.774,均P<0.05),病理类型与骶前淋巴结转移无关(P=0.733).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5个月和3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6,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中,年龄较大、病理分级越高、肌层浸润越深,以及宫颈、附件受累,盆腔冲洗细胞阳性均为骶前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行骶前淋巴结清扫术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比较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与单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高危影响因素及其对复发与预后意义.方法 对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2005年2月至2015年7月期间治疗的30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31例(A组,10.1%),其余276例为单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B组,89.9%),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细胞学分型、腹水细胞学、淋巴结转移,复发率、3年无病存活率、3年总存活率等资料.结果 A组相比于B组,其肌层深度浸润较浅、组织分化程度好、PR阳性检测率高、ER阳性检测率高、复发率低、3年无病存活率高、3年总存活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065、6.285、4.480、6.813、4.98、12.45、17.87,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病理分期、年龄、绝经率、体重指数、腹水细胞学阳性率、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7、2.31、1.22、1.76、1.21、2.04、2.57,均P>0.05).结论 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可能为雌激素依赖性肿瘤,肌层浸润较浅,组织分化好,相较单纯的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其高危因素少.患者术后复发率低,3年无病存活率高,3年总存活率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意义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妇科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子宫内膜癌患者65例(观察组),同时选取未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子宫内膜癌患者78例(对照组),观察随访两组手术及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阳性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84、4.77、13.53,均P<0.05),观察组有8例(12.31%)出现术中并发症和14例(21.54%)出现术后并发症,对照组有5例(6.41%)出现术中并发症和11(14.10%)例出现术后并发症,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92、1.359,均P>0.05).两组随访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05).观察组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6.60%、73.70%和60.60%,对照组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5.60%、69.80%和63.40%,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5,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治疗中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对手术病理分期和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有重要意义,但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孕激素与他莫西芬合用降低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莫西芬由于其本身的优势仍是激素依赖型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用药,也是雌激素受体阳性、原发性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首选药物。乳腺癌患者在长时间服用他莫西芬后,可增加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孕激素不仅可以治疗乳腺癌,而且在口服避孕药、雌孕激素替代疗法中,孕激素有保护子宫内膜的作用。该文意在探讨长期口服他莫西芬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加服小剂量孕激素降低子宫内膜异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Septin-9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及及意义.方法 选取子宫内膜癌患者63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30例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42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组织中Septin-9基因表达,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截止日期2015年4月30日,以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eptin-9 mRNA表达量的中位数为界值,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不同Septin-9表达水平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eptin-9 mRNA表达量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和对照组,且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673,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eptin-9 mRNA表达量与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t值分别为17.921、5.211和6.042,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表达组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77.4个月,高表达组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59.0个月,Log Rank检验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8,P=0.022).结论 Septin-9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中PTEN基因表达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TEN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3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基因的表达.结果 3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阳性表达率为32.35%;Ⅰ期患者和Ⅱ~Ⅲ者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54%和14.29%(P<0.01);在高、中、低分化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4%、21.43%和11.11%,高分化与中、低分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无、有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和0%(P<0.05).结论 抑癌基因PTEN抑制子宫内膜癌的生长、浸润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STAT3和Survivin表达、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6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和14例正常子宫黏膜组织中STAT3和Survivin表达的状况。结果: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STAT3和Survivin表达率分别为70.1%(54/76)和65.8%(50/76),均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14.3%(2/14)和7.1%(1/14)(P<0.05)。STAT3和Survivin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STAT3和Survivin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检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STAT3和Survivin蛋白表达有助于判断子宫内膜腺癌预后。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分期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江油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手术治疗的130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7例患者采取腹腔镜分期手术治疗(腹腔镜组)、63例患者采取开腹分期手术治疗(开腹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并发症及手术前后患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的长于开腹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32,P<0.001),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导尿管留置、住院时间均显著的低于开腹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2.981、9.083、2.279、5.182,均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461,P=0.073>0.05);术后3d,腹腔镜组患者的CD4+/CD8+显著的高于开腹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降钙素原( PCT)、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显著的低于开腹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17、17.982、5.352、7.880,均P<0.001);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16.42%与开腹组患者的19.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473,P=0.491>0.05)。结论腹腔镜分期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较开腹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患者免疫水平及炎症水平影响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associated gene,MTA-1)及p 7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的5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与70例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组),并选取同期5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正常组)为对照,检测组织中MTA-1及p 73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正常组、不典型增生组及子宫内膜癌组的MTA-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28.00%、78.57%,p 7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30.00%、75.71%;子宫内膜癌组及不典型增生组的MTA-1及p 73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子宫内膜癌组的MTA-1及p 73阳性表达率亦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组(P0.05)。不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MTA-1表达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p 73表达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分化程度和肌层浸润深度组织中的p 73表达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MTA-1和p 73表达呈正相关(r=0.472,P0.05)。结论 MTA-1及p 7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多,二者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判断临床病理分期和有无转移存在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