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前环内固定加外固定架治疗骨盆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耻骨联合分离/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骶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C臂X线机透视下初步复位,前环切开复位,耻骨联合/耻骨上支单钢板内固定加前环外固定架固定治疗7例耻骨联合/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骶骨骨折。结果全部病例随访8个月~2年,骨折全部愈合,肢体及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应用前环内固定加外固定架治疗耻骨联合/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骶骨骨折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应注意预防外固定架针道感染。  相似文献   

2.
前环固定结合后环TSRH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总结骨盆骨折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了2001~2004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B型及C型骨盆骨折68例,治疗采用前环重建钢板、或耻骨空心螺钉固定,后环采用TSRH固定。结果68例获平均18个月随访,均骨性愈合,骨盆畸形均得以纠正,无下肢不等长,治愈率为94·5%。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在固定前环的同时,还应进行后环的固定,TSRH在骨盆后环的固定中有较好的疗效,适用于B型骨盆骨折及C型、C型和C型骨盆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外固定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Tile C型骨盆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进行治疗,本组27例,25例获得随访,根据Tile分型,C1型17例,C2型8例。结果本组随访时间为6个月~2年,平均1.5年。骨盆骨折复位后根据Tornetta评分标准评价,优12例,良9例,可3例,差1例,总体优良率为84%;术后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aJeed评分系统评价,优11例,良11例,中2例,差1例,总体优良率为88%。结论对于Tile C型骨盆骨折,采用外固定联合有限内固定双重固定不仅可以恢复骨盆环解剖序列的连续性和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而且该方法具有实用、有效、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外固定支架调整拆卸方便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18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或骨盆外固定器治疗,其中旋转不稳型10例,垂直不稳型8例.平均随访17个月,疗效满意.认为旋转不稳型骨盆骨折宜首选外固定器治疗,垂直不稳型骨盆骨折应争取解剖复位,为此必须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速交通和工农业的发展,高能量损伤导致骨盆骨折的发病率明显增高,骨盆骨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也高于其他部位的损伤。2000年11月至2005年6月我科手术治疗各种骨盆骨折患者48例.其中应用骨盆外固定架结合内固定治疗11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取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内外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1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或骨盆外固定器治疗,其中旋转不稳型10例,垂直不稳型8例。平均随访17个月,疗效满意。认为旋转不稳型骨盆骨折宜首选外固定器治疗,垂直不稳型骨盆骨折应争取解剖复位,为此必须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7.
探讨非稳定性骨盆环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2 3例。随访 6个月~ 3年 ,根据MattaX线标准评价结果 :优良率达 91 3 %。对 1 1例下肢短缩者采用Matta骨盆X片测量法 ,术前平均短缩 1 4mm ,术后平均 1mm。认为下肢短缩测量应作为评价骨盆骨折的一项重要指标。骨盆骨折一旦血液动力学稳定应尽早作内固定术。耻骨支骨折不需要内固定 ,膀胱破裂不是前路骨盆环损伤内固定禁忌证。松质骨拉力螺钉在骶髂关节固定中可在骨折或脱位之间产生一种有效的拉力 ,使之压缩复位 ,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8.
9.
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23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非稳定性骨盆环骨折的内大定治疗23例。随访6个月~3年,根据Mata X线标准评价结果:优良率达91.3%。对11例下肢短缩者采用Matta骨盆X片测量法,术前平均短缩14mm,术后平均1mm。认为下肢短缩测量应作为评价骨贫骨折的一项重要指标。骨贫骨折一旦血流动力学稳定应尽早作内固定术。耻骨支骨折不需要内固定,膀胱破裂不是前路骨盆环损伤内固定禁忌证。松质骨拉力螺钉在骶髂关节固定中可在骨折或脱位  相似文献   

10.
外固定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盆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15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行骨盆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根据Tile分型分类,B2型3例,B3型4例,C1型5例,C2型3例。结果本组15例,1例未获得随访,14例获得平均21.3个月的随访。1例有骶髂关节部疼痛,1例足下垂畸形,其余12例获得骨性愈合,恢复行走功能,无下肢短缩。结论对于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使用骨盆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既可恢复解剖序列的连续性,又加强了骨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两者的互补作用,提供了骨盆生物力学双重固定效应,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Orthofix动力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在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中的价值。方法2002年4月至2004年3月对11例高能量Pilon骨折采用Orthofix公司第四代跨关节外固定结合克氏针或螺钉有限内固定治疗,远端外固定螺钉固定于跟骨和距骨颈,外固定活动轴和踝关节运动的轴心位置保持一致。术后3周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炼,2~5个月后去除外固定。结果11例均得到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全部达骨性愈合,无切口感染、内植物外露等并发症。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按Mazur标准进行,临床评分68~97分(平均82分),其中优6例,良4例,可1例。结论Orthofix跨关节动力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能促进骨折愈合,有利于踝关节早期活动,最大程度恢复踝关节功能,是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盆前环外固定架固定(anterior pelvic external fixation,APEF)与皮下前环内置外架(internal anterior fixation,INFIX)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由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61例骨盆不稳定骨折的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APEF固定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6~58岁,平均为(46.2±2.2)岁。骨盆骨折根据Tile分型,B型14例,C型16例;均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前环。INFIX组31例,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37~60岁,平均为(47.1±2.4)岁。骨盆骨折根据Tile分型:B型13例,C型18例;均采用皮下前环内置外架固定前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或术后并发症(包括医源性神经损伤、感染、螺钉松动、骨不愈合等)及疗效等。结果6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2±2.3)个月。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APEF组优10例,良1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6.7%;INFIX组优9例,良18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8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骨盆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APEF组优15例,良10例,可5例,优良率为83.3%;INFIX组优16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为9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随访时骨折均全部愈合。APEF组3例(10%)患者股外侧皮神经损伤,5例(16.7%)出现螺钉松动,4例(13.3%)发生钉道感染;INFIX组4例(12.9%)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3.2%)出现皮肤感染,无螺钉松动发生。APEF组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发生率较INFIX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EF组患者螺钉松动、钉道感染率高于INFIX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EF和INFIX均能提高骨盆的稳定性,但INFIX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接受度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固定技术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2006年10月~2012年6月,采用外固定架技术对28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进行固定,同期或分期处理合并损伤、抗休克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28例随访4~30个月,平均14.5月,无死亡,骨盆骨折愈合良好。根据Matta评定标准,优21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3%(26/28)。结论早期采取外固定技术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简单易行,安全可靠,能有效增强骨盆的稳定性,控制骨盆容积,减少出血,缓解疼痛,利于抗休克治疗。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Objective: Closed re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pelvic ring injuries by external stabilization. Indications: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unstable type B and type C pelvic ring fractures. Definitive treatment of type B injuries. Definitive treatment of the anterior pelvic ring in type C injuries with transpubic instability after posterior internal stabilization. Adjunct stabilization of internal fixation. Stabilization of pelvic ring fractures in children. Contraindications: Poor general condition. Local soft-tissue damage. Local infection. Surgical Technique: Bilateral percutaneous insertion of Schanz screws into the supraacetabular area of iliac bone. Closed reduc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the pelvic ring by compress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connecting rod under image intensification.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Depending on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the degree of pelvic instability, a change to an open procedure may become necessary. Mobilization of the patient with partial weight bearing (one fifth of body weight) on the side of the injured posterior pelvic ring using forearm crutches, irrespective of the degree of stability of the pelvis. Result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64 supraacetabular external fixator applications to stabilize the anterior pelvic ring in 20 type B and 44 type C injuries. Iatrogenic lesions of the 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 4.5%; all sensory disturbances completely reversed within 1 year. No pin site infection. In two patients (3%) primary perforation of the Schanz screw into the small pelvis not necessitating any treatment. No secondary displacements of the anterior or posterior pelvic ring in type B injuries nor for type C injuries, sacral fractures associated with fractures of the pubic ramus. One pseudarthrosis of the pubic and ischial rami requiring surgical treatment. The following is a reprint from Operat Orthop Traumatol 2005;17:296–312 and continues the new series of articles at provid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on operative techniques to the European trauma community. Reprint from: Operat Orthop Traumatol 2005;17:296–312 DOI 10.1007/s00064-005-1134-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15例。其中:C1型10例,C2型4例,C3型1例。评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骨盆前环手术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平均分别为61 min、92 mL;后环手术平均分别为71 min、165 mL。术中均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例耻骨处伤口发生浅表感染,经换药治愈。骨折复位按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评定:解剖复位10例,满意复位4例,可1例。骨折愈合时间为2~6个月,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2例,良2例,可1例。结论通过有限切开复位和钢板内固定可以对Tile C型骨盆骨折进行良好的显露和牢靠的固定,并且不需要暴露神经、血管等结构,具有微创特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克氏针联合外固定之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9月~2007年9月采用经皮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43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按AO分类均属C型骨折:C1型10例,C2型21例,C3型12例。术中先在桡骨桡背侧及第二掌骨上打入2枚外固定之架螺钉,C形臂透视下手法复位后,安装外固定之架。对于关节面或骨块间不平整、有明显碎骨块且无法通过手法牵引复位者,用克氏针在透视下撬拨骨折片,若骨折块复位后不稳定,经皮克氏针固定。对有骨缺损者,小切口植骨。结果43例术中全部达到解剖复位。手术时间43~121min,平均62.4min。术中出血量6~30ml,平均15.3ml。术后住院时间3~14d,平均5.5d。43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骨折愈合且对位良好,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疗效依照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30例,良8例,可5例,优良率88.4%(38/43)。结论经皮克氏针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分型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关系 ,为临床内固定的选择提供依据 ,提高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治愈率。方法  8年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84例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其中 :Ⅰ型 13例、Ⅱ型 2 5例、Ⅲ型 5例、Ⅳ型 13例、Ⅴ型 2 0例、Ⅱ并Ⅳ型 8例。Ⅰ、Ⅱ、Ⅲ型前入路T形钢板或骨盆重建钢板固定 ,Ⅲ、Ⅳ、Ⅴ型和Ⅱ加Ⅳ型选择后入路π棒、骶骨棒或松质骨空心拉力螺丝钉固定。 18例前环骨折予耻骨上支髓内空心拉力螺丝钉或骨盆重建钢板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 18个月。皆骨性愈合 ,无下肢不等长 ,骨盆畸形基本纠正。治愈率达 92 9%。结论 只有根据骨折分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器械 ,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治疗方能取得满意效果。对前骨盆骨折尽可能手术固定。  相似文献   

18.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从2003年1月~2005年7月,使用Hybird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端骨折21例,按AO分类:A1型4例;A2型5例;A3型4例;C1型2例;C2型3例;C3型3例,其中开放性骨折8例,手术采用有限切开,骨片钉固定,Hybrid外固定支架不跨踝关节固定。结果术后21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3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7.6个月。功能评定采用Bone的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价,优良率达76%。结论Hybrid外固定支架设计合理并能维持骨干的轴线,骨片钉能很好的固定骨折块,同时避免了软组织的并发症,可使踝关节早期活动,防止踝关节僵硬,因而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Kapandji技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2012年5月~2016年2月对21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按AO分型:A3型6例,B2型3例,C2型9例,C3型3例)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经皮插入以阻挡骨块再移位的Kapandji技术。末次随访根据改良的Sarmiento评分进行影像学评估,根据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估。结果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35.3 min。术后住院时间3~14 d,平均6.5 d。21例随访8~24个月,平均15.3月,骨折均获愈合。影像学评分:优17例,良4例;腕关节功能评分:优13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18/21)。结论外固定支架联合Kapandji技术是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易于操作,避免伸肌腱的刺激,可有效增强固定的稳定性,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