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宜宾市2004~2010年乙型脑炎流行情况及其变动趋势,为科学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宜宾市2004~2010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宜宾市7年间共报告流行性乙型脑炎357例,死亡10例,年均发病率为1.037/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29/10万.全市10个区县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在7~9月,年龄集中于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结论 7年间宜宾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以散发为主,发病呈下降趋势,应加强儿童入学入托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构筑有效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百色市1996 - 2015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乙脑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近20年百色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96 - 2015年百色市共报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618例,死亡3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86/10万,病死率为5.83%,其中2005年发病率最高为1.98/10万,2013年发病率最低为0.03/10万;发病高峰为每年的6 - 8月,12个县(区)均有发病,年平均发病率居前二位的为乐业县和凌云县;96.76%病例为15岁以下人群,以散居儿童(52.75%)和学生(36.89%)为主。结论 百色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发病高峰和发病年龄没有明显后移。应在维持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人群、高发地区开展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5-2014年宜宾市肺结核流行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肺结核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宜宾市2005-2014年网络直报系统肺结核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4年宜宾市肺结核共报告病例39323例,死亡97例,平均发病率为83.46/10万;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均有发病;男女性别比为2.47∶1,20~65岁以下年龄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占76.14%;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70.17%。结论 2005-2014年宜宾市肺结核发病率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中间有波动,中青年男性农民是该病的重点人群,应加强对这类人群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广西壮族自治区1990-200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为预防与控制本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90-200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报告及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为农村地区明显高于城市,以9岁及以下儿童为主,男性高于女性,每年6~7月为本病流行高峰,有明显的季节性。结论 做好高危人群的预防工作和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总结其治疗预后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收治的31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带有恢复期症状出院的患者28例,转院1例,死亡1例;半年后随访留有后遗症的共8例。结论:流行性乙型脑炎为季节性发病,因此防蚊灭蚊是预防该病流行的主要环节,对10岁以下儿童的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无人群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玉溪市流行性乙型病毒性脑膜炎的流行情况,科学分析近年来乙型脑炎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制定更加科学的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对玉溪市2001-2010年乙型病毒性脑膜炎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10年玉溪市共报告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68例,无死亡病例,年报告发病率为0.05/10万~0.58/10万,其中2003年报告发病数最多12例,发病率为0.58/10万,2008年仅报告发病1例。季节性较明显,主要集中在每年秋季发病,发病年龄12岁以下儿童共报告45例,占总报告病例的66.18%。结论玉溪市近10年乙脑发病率较低,呈散在发病,病例以12岁以下儿童为主,应提高适龄儿童乙脑疫苗的接种率,加强乙脑病例的主动监测,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以控制乙型病毒性脑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万州区乙脑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乙脑防治策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1~2005年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及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01~2005年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103例,乙脑年均发病率1.21/10万,乙脑出现有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在7~9月,病例为散发病例,无家庭聚集现象;电动吸蚊法对人房和畜圈成蚊监测结果显示,三峡库区万州段成蚊密度季节消长呈现双蜂型,高峰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和8月下旬,成蚊密度入房低于畜圈;健康人群血清学乙脑抗体阳性率为54.27%.[结论]乙脑防治主要策略应继续加强乙脑疫情监测,开展防蚊灭蚊和乙脑防治知识宣传,加强乙脑疫苗接种,提高接种率,在规划新农村建设中,人房和住房的距离要保持至少10 m的距离为宜,以降低乙脑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2001-2010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莉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3):376-377,375
目的分析云南省2001-2010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动态变化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探索有效的乙脑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云南省2001-201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共报告乙脑病例4 918例,死亡246例,年均发病率为1.1287/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563/10万;乙脑报告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个别年份波动较大,病例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保山市、昭通市、文山州、普洱市和红河州等,发病季节性明显,6-9月为流行季节,以〈15岁儿童发病为主,发病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结论云南省乙脑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乙脑预防控制取得显著成效,但个别年份发病率波动较大,仍存在局部暴发流行的隐患,但发病率有所波动,在边境一线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乙脑的威胁仍然存在,应继续加强防控措施。今后几年应采取疫苗常规免疫和季节性突击接种相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宜宾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393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1.52/10万;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8~9月份,男女性别比为2.14∶1,10~35岁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7.46%。结论宜宾市近5年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台州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辖区乙型脑炎防制策略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14年台州通过网络报告的所有乙型脑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5-2014年台州市共报告乙型脑炎患者133例,发病率总体呈下降态势,平均年发病率为0.23/10万.133例患者中,120例(90.23%)发生在7月份,呈明显的季节高峰.本地户籍59人(44.36%),15岁及以下儿童共104例(78.20%),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108人(81.20%).结论 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人群和15岁及以下儿童是乙型脑炎发病的主要人群,应重点加强15岁及以下儿童的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邹城市2001~2005年性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性病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邹城市2001~2005年性病订正疫情和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邹城市2001~2005年的性病报告病例数为32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72/10万,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发病集中在青壮年男性,职业分布:工人和干部职员发病占第一位。结论邹城市应提高对性病防治的重视程度,加强防治措施,特别是应加强青壮年男性和重点人群的性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张发信  宗有莲 《职业与健康》2012,28(20):2493-2494,2497
目的通过了解延安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乙脑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54—2010年延安市乙脑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954—2010年延安市报告乙脑1 066例,死亡135例,年平均发病率1.20/10万,病死率12.66%。黄陵县发病率最高,为2.88/10万。1970—1999年发病率较高,平均为1.88/10万,1969年以前和2000年以来发病率较低,在1.25/10万以下。发病呈明显夏秋季高峰,7—9月发病811例,占76.08%。2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70.83%。职业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占71.88%。结论实施乙脑疫苗接种,开展乙脑病例和蚊虫密度监测,加强宣传教育和环境卫生管理,是预防控制乙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国乙脑流行趋势,探讨GM(1,1)统计模型在疾病发病预测中的应用,为预防和控制乙脑疫情提供准确和科学的依据。[方法]利用我国1990~2009年乙脑发病率资料,运用GM(1,1)模型对其进行拟合和预测。[结果]1990~2009年全国乙脑发病率实际值和预测值吻合程度较好,拟合精度为Ⅰ级。预测2010~2012年乙脑发病率分别为0.25/10万、0.23/10万、0.20/10万。[结论]运用GM(1,1)模型对乙脑发病进行预测是可行的,该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广元市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虫媒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96-2010年虫媒传染病三间分布。结果广元市1996-2010年共报告8种虫媒传染病1 302例,死亡48人,年均发病率2.86/10万。1996-2000年报告乙脑、钩体、出血热及疟疾4种虫媒传染病;2001-2005年新增报告狂犬病、血吸虫和黑热病,报告7种虫媒传染病;2006-2010年新增报告布鲁菌病,报告8种虫媒传染病病例;2006-2010年年均发病率较1996-2000年下降73.70%;1996-2000年病种以乙脑、钩体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81.97%;2001-2005年与1996-2000年一致,病种以乙脑、钩体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77.37%;2006-2010年病种以乙脑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64.04%。乙脑病例集中在7~9月,其中8月为发病高峰,占乙脑报告病例的59.12%;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占乙脑病例的95.13%;钩体分布在5~11月,其中10月为发病高峰,占钩体报告例数的74.41%;发病年龄主要在20~59岁组,占钩体病例的87.60%;出血热以6~7月、11月~翌年1月发病较多;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59岁,占出血热病例的64.16%。发病职业以农民、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占报告病例的93.70%。结论广元市虫媒传染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报告病种有增加趋势,虫媒传染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重点人群,应实施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疾病、重点环节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4-2018年陇南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乙脑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8年报告的260例现住址在陇南市的乙脑病例发病时间、空间及人群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用Arc GIS10.2展示报告病例时空变化。结果 2014-2018年陇南市乙脑报告发病率在0.31~4.40/10万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x2趋势=166.634,P<0.001),病例散在分布于全市114个乡镇;以成人为主,报告病例的年龄中位数为49岁(1月~83岁),≥40岁组病例构成比由2014年的38.46%上升至2018年的75.86%(x2趋势=14.169,P<0.001),≤14岁组病例构成比由2014年的53.85%下降至2018年的6.9%(x2趋势=21.003,P<0.001);职业构成由学生和农民转变为以农民为主;适龄儿童仍存在免疫空白人群。结论 随着乙脑疫苗常规免疫工作的实施,儿童乙脑发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成人发病显著增高,因此在农村防蚊灭蚊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况下,确保儿童常规免疫和普及成人接种疫苗是控制乙脑发病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宜昌市1997-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对宜昌市1997-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宜昌市1997-2006年乙脑的发病情况,揭示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1997-2006年宜昌市累计发生钩体病例162例,死亡11例,宜昌市各地区均有发病,年平均发病率为0.407/10万。高发人群为0~10岁年龄组的儿童和学生,高发时间为7-9月。结论宜昌市1997-2006年乙脑发病率虽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应继续开展乙脑疫苗接种工作,普及健康防病知识,在乙脑高发期灭蚊防蚊,避免乙脑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广安市2004—2008年乙脑流行特征,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年间共报告流行性乙型脑炎741例,死亡24例;发病高峰在7、8月,占发病总数的92.44%;男:女=1.9:1;病例主要分布于1~7岁年龄组,占病铡总数的81.51%(604/741);散居儿童发病最多,占病例总数的62.89%(466/741),其次是幼托儿童和学生,分别占病例总数的19.16%(142/741)、16.46%(122/741)。结论广安市乙脑发病仍处于较高水平,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强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8.
穆金萍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803-2804
目的通过分析沈阳市近年来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和流行特征,探讨其控制对策。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沈阳市2005—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沈阳市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1.64/10万,各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7月、12月至次年1月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42.50%、21.02%;男女性别比为1.62∶1,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3.00/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9.98/10万,男女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年龄以4~14岁年龄组为主,占72.02%;学生、幼托儿童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64.80%、15.83%。结论该市应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开展流行性腮腺炎流行趋势预测,及时做出预警分析;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范意识和水平;做好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理,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