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中医扶正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0—2021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有关中医扶正治疗肺癌的文献,汇总所涉及的中药处方,对处方进行中药分类分析、中药关联性分析及中药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76篇文献,涉及76首中药处方,总计89味中药,中药总频次为612次,高频药物为20味。中药分类分析结果显示以补气药为主,使用频次达214次,其次为利水渗湿药,使用频次为43次。中药关联性分析显示黄芪-茯苓-白术、黄芪-党参-白术、党参-贝母-白花蛇舌草三组的关联度最高。结论:中医扶正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遵循以扶正培本为主的原则,兼具活血、化瘀、祛痰、解毒等祛邪之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挖掘潘立群教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整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其门诊使用中药治疗的72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病历,将患者临床信息录入分析平台。采用python内置numpy、pandas库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以关联规则和Kmeans聚类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中药的频次、类别、归经及处方药物关联规则。结果 符合统计要求的中药145种,共使用1260次,频次超过50%的是黄芪、甘草、皂角刺、附子、王不留行、桂枝;药物类别频次较多的是补气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补阴药等;药性多温、平,味属苦、甘、辛,主归肝、肺、脾经;得出常用药对34组,方剂6首。结论 潘立群教授辨治浆细胞性乳腺炎擅用托法,在不同阶段,有透托和补托之分,体现出分期治疗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目的 归纳并分析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月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进行相关数据的挖掘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方剂198首,涉及171味中药,挖掘出处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用药频次、组方规律、药物关联度,演化得出核心组合20个、新处方9个,为中医药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5.
挖掘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收集、整理CNKI、VIP、WanFang Data、CBM、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建立帕金森病方剂文献研究数据库,对纳入标准的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在纳入标准的69个方剂中,单药以白芍、熟地黄、天麻、当归、全蝎最为常见,药物四气以平、温居多,五味中甘、苦、辛味为主,归经中以肝、肾经为主,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平肝熄风药。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高的药对组合为47组,系统聚类分析中归为6大类。结果表明,现代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病的整体原则为滋补肝肾、熄风通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从建库至2019年12月收载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相关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平台软件(V2.5),分析用药频次、常用药物组合、功效分布、配伍规律及新方。结果 收集并筛选出48首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方剂;使用频率较高的单味中药有白术、甘草、茯苓、黄连、党参等;高频次药对包括白术-茯苓,白术-甘草,党参-白术等;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为1的药对有茯苓→白术,甘草、茯苓→白术,党参、茯苓→白术;通过复杂系统聚类分析,演化出10个核心药物组合,获得新处方5首。结论 中医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以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为主;新方组方规律以温补脾肾、收敛止泻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张聿青医案》膏方用药规律。方法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 2.5,构建《张聿青医案》膏方用药数据库,进行用药规律及组方配伍特点挖掘分析。结果 共纳入47首膏方,涉及中药167味,使用频次>15次的中药共28味,出现频次>25次的药对组合共28对,置信度≥0.85的关联规则共35组。结论 张聿青膏方辨治法宗《黄帝内经》,又博采众家之长,以“甘能补”为处方大法,重视调摄肝肾,处方时以药之偏性纠机体阴阳之偏颇,以药之动静复阴阳之平衡,注重药物炮制,协调纳运。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
目的观察化瘀通络汤治疗脑小血管病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3个月及停药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临床疗效及转归。方法参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60例脑小血管病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实验过程中2组各脱落1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瘀通络汤。2组分别在治疗3个月后和随访6个月、9个月、12个月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CA)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MMSE评分和Mo CA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随访各时间点,治疗组MMSE评分和Mo C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随访6个月时,对照组MMSE评分和Mo C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随访9个月、12个月MMSE评分和Mo C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治疗及随访期间,治疗组有1例出现恶心呕吐,对照组有1例出现口干及便秘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化瘀通络汤治疗脑小血管病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好,具有延缓脑小血管病致认知功能障碍向血管性痴呆转化的作用,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纳入2016年10月—2019年12月中山市中医院就诊的脑小血管病患者272例,以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结果分为无认知障碍组、轻中度认知障碍组、重度认知障碍组,按影像学总体负荷评分分为负荷1~2分组和负荷3~4分组.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建库以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e)以及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中药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相关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IBM SPSS Statistics 25.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处方82首,涉及中药127味,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中药依次是黄连、白及、黄柏、地榆、当归;以味苦性寒、归肝经者居多;并挖掘出药物关联规则14条;通过聚类分析得到4类核心处方。结论 中药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补益止血为基本治法,主要选用清热药、补益药、止血药等。 相似文献
11.
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CSVD-VCI)是在脑小血管病基础上,引起认知功能受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CSVD-VC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早诊断早治疗对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CSVD-VCI属于中医学健忘、痴呆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机涉及虚、痰、瘀、毒等多种因素,可分为脏腑亏虚型、痰瘀阻络型、毒损脑络型等主要证候类型。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在该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显著进展,本文就CSVD-VCI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近年来中药单药、复方治疗该病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展开综述,为中医药治疗CSVD-VCI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通窍活血汤加味治疗老年脑小血管病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及对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接受治疗的126例老年脑小血管病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多奈哌齐、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辅以通窍活血汤加味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加味地黄饮对脑小血管病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小血管病所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加奥拉西坦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中药加味地黄饮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的评分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 0%,对照组为76. 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MMSE、MoC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加味地黄饮能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柴芩温胆汤治疗脑小血管病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诊治的90例脑小血管病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柴芩温胆汤。观察并比较两组认知功能障碍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组MMSE、Mo 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且观察组MMSE、Mo 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芩温胆汤治疗脑小血管病性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明显改善,有效延缓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向血管性痴呆转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太极拳对脑小血管病相关轻度认知功能障碍(CSVD-M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脑病科门诊及住院的CSVD-MCI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和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知识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太极拳训练,每周训练3次,每次30 min,2组疗程均为3个月。干预后比较2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对照组MoCA评分、ERP-P300潜伏期和ERP-P300波幅均无明显变化(P>0.05),干预后观察组MoCA评分、ERP-P300波幅明显升高(P<0.05),ERP-P300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2组比较,观察组MoCA评分、ERP-P300波幅升高均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ERP-P300潜伏期缩短更显著(P<0.05)。结论 太极拳能够改善CSVD-MCI患者轻度认知障碍,增强注意功能,改善执行功能,提高总体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中成药治疗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caused by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VC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结局指标应用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议.方法 全面检索3个英文数据库、4个中文数据库和2个临床研究线上注册网站,筛选近10年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RCT,提取信息,评估偏倚风险,分析其结局指标.结果 检索获文献10455篇,剔重后余8681篇,筛选后纳入30篇RCT报告,偏倚风险总体较高.其结局指标分为8大类,即临床症状指标、神经影像学指标、神经电生理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医证候积分、临床有效率、安全性指标.其中,纳入RCT的报告频次和报告率最高的是临床症状指标;有2个RCT以中医证候积分为结局指标,并报告相应评价标准.结论 中成药治疗CSVD-VCI的RCT结局指标应用目前存在临床上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且在研究设计层面结局指标主次不明、设盲不足、报告不详,影响了中成药治疗CSVD-VCI的RCT质量.建议本领域研究者在未来完善顶层设计,同时积极开展本领域核心指标集的筹建工作,进而提升临床研究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地黄饮子加味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加用地黄饮子加味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MSE和MoCA...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古代中药复方治疗肺痨的用药规律。方法 选取中华医典5.0系统中治疗肺痨的处方,利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肺痨处方数据库,并使用统计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3 及数据挖掘软件IBM SPSS Modeler 15.0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纳入749首肺痨治疗处方,中药种类合计475味,排列在前10味的高频药物分别为:甘草、人参、茯苓、当归、芍药、麦冬、生姜、白术、柴胡、生地黄。中药类别中占据前5类的是: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健脾)利湿药。高频药物间生成4个聚类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中提取12个公因子,经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8%,最小规则置信度≥ 72%,提升度>1,得出关联规则8条,3味药配伍关联规则29条,4味药配伍关联规则11条。结论 通过对中华医典的挖掘,客观呈现古代医家治疗肺痨的组方用药经验,为现代临床用药指导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组方规律,为临床制定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处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检索1988-2018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以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发作期的文献,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构建儿童哮喘发作期方药数据库,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779首方药,涉及药物259味,其中常见证型为热性哮喘证,常用药物40味,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麻黄、苦杏仁、甘草;药物使用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补虚药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性以温、寒、平稍多;归经主要归肺、脾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二项关联规则26条,三项关联规则40条,四项关联规则12条;系统聚类分析得出药组10个。结论 中医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方药以化痰平喘、温肺化饮、清肺止咳、补益肺脾、息风解痉、祛瘀通络为主。用药性味体现了苦温、苦寒燥湿化痰,辛温宣肺祛邪,辛开苦降调节气机升降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张潇斌;马玉宁;魏晓岑;颜晓;周悦;夏庆昌;马玉侠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3,25(2):763-775
目的探究临床中药敷贴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的用药规律及敷溶介质运用情况,为新敷贴方的开发和临床运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严格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中药敷贴治疗KOA的中药处方,运用MicrosoftExcel2019、SPSSStatistics25.0、IBMSPSSModeler18.0、Cytoscape3.8.2软件分析并绘制敷溶介质的使用频次及中药的使用频次、中药剂量、功效类别、性味归经、关联规则、核心中药复杂网络、核心中药聚类分析、作用部位-中药聚类分析。结果通过筛选最终纳入201首处方,199味中药,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的为红花、威灵仙、独活等,药物功效以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等为主,药物归经以肝经为主,药性以温为主,药味以辛为主,药物剂量较大。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6条,3味药组35条,4味药组24条,5味药组6条。核心中药复杂网络分析得到27味核心中药。核心中药聚类分析得到中药敷贴治疗KOA潜在4个新组合,作用部位-中药聚类分析得出2个敷贴组合,作用部位为膝关节局部及其局部腧穴。敷溶介质使用频次最多的为蜂蜜。结论中药敷贴治疗KOA时,重在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以治其标实,兼用补肝肾之品以治本虚,“乳香-没药”等配伍最常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