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重庆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患儿2003-2007年病毒病原学构成及变化情况,探讨鼻咽分泌物(NPS)病毒抗原检测与血清病毒抗体检测对ALRI患儿病原学诊断的价值.方法 2003年4月-2007年10月从2 529例ALRI住院患儿吸取了 NPS标本,采刚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抗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A型流感病毒(IA)、B型流感病毒(IB)、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PIV2、PIV3),采用EIJSA方法检测55 887例ADV病毒血清IgM抗体,其中45 159例采用同样方法检测了 RSV病毒血清IgM抗体.结果 2 529例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阳性778份(30.76%).其中RSV阳性668份(85.86%),PIV3阳性75份(9.64%),IA阳性20份(2.57%).ADV阳性15份(1.93%),PIV1阳性仪1份(0.13%),且与RSV协同阳性.病毒血清RSV-IgM检测各年阳性率为0.9%~15.2%,ADV-IgM检测各年阳性率为0.6%~10.6%.RSV感染主要在冬春季节好发.结论 重庆地区ALRI中病毒感染仍然是小儿ALBI的最常见病原,且仍以BSV感染居首,有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著.2007年1-10月均能检测到RSV病原,阳性率在2月可达50%,提示2007年可能是RSV流行的高峰年.而PIV3、IA、ADV及PIV1感染率较低,IB及PIV2近5 a来均未发现.ILSV病毒抗原免疫荧光检测既快速又准确,与临床诊断较符合,优于抗体检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0):768-77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类博卡病毒(HBoV)所致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因细支气管炎于2007年6月-2008年5月住院治疗的271例患儿的呼吸道标本(鼻咽分泌物或咽拭子),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其HBo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鼻病毒(RhV),流感病毒A、B型(FluA、FluB),副流感病毒1、3型(PIV1、PIV3),人类偏肺病毒(hMPV)9种病毒。随机选取RSV感染阳性患儿28例作为对照组。分析HBoV感染组与对照组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271例标本中,病毒阳性标本163例(60.1%)。其中HBoV阳性21例(12.9%),RSV阳性61例(37.4%);HBoV并其他病毒感染8例(38.1%),与RSV、FluA合并感染各3例,与ADV、RhV合并感染各2例,与hMPV合并感染1例。HBoV感染组与对照组患儿临床资料除在流行季节上有差异外,在性别、发病年龄、临床症状、肺部体征、辅助检查、住院天数、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均无差异。结论HBoV是小儿细支气管炎的另一重要病原体,与RSV感染者在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差异。HBoV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较轻,呼吸功能均属于轻中度受损,且以轻度为...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病毒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患儿病毒病原谱及病毒病原学流行特点。方法对昆明市儿童医院内科2005-10—2006-09,临床诊断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712例住院患儿鼻咽分泌物,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VA、B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型)7种病毒抗原检测,并对呼吸道病毒流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712例ALRI患儿中检出阳性病例206例,阳性率28.93%。新生儿、婴儿占阳性病例的77.18%。阳性标本中检出RSV177株,占阳性标本的85.92%(177/206),其次为PIV2、ADV各9株分别占4.37%(9/206),检出PIV35株占2.43%(5/206)、IVA、PIV1各3株占1.46%(3/206),一年中未检出IVB病毒株。206例阳性患儿中新生儿、婴儿、幼儿RS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7.18%、42.23%、16.51%,年龄组间RSV阳性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婴儿组中检出混合感染阳性病例3例,其中RSV合并ADV感染2例,PIV2合并ADV感染1例。RSV高峰流行季节在每年7月至次年2月,流行季节持续近8个月,3~6月病毒感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结论RSV是昆明地区婴儿ALRI的主要病原,呼吸道病毒类型及病原流行季节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武汉地区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取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12 125例住院患儿的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9种呼吸道感染非细菌病原体的IgM抗体。结果 3 597份标本(29.7%)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检测阳性,其中肺炎支原体(MP)的阳性率最高为21.6%,其次为腺病毒(ADV)和乙型流感病毒(Flu B),阳性率最低为肺炎衣原体(CP)和Q热立克次体(COX);混合感染563例,其中主要是2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各年龄组(0~30 d、~6个月、~1岁、~3岁、~9岁)的总检出率分别为30.4%、18.7%、35.4%、68.4%、55.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5,P<0.05)。冬季非细菌病原体检出率最高(53.4%),秋季最低(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3,P<0.05)。结论武汉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非细菌病原体主要是MP、ADV和Flu B;MP和其他非细菌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比较普遍;1~3岁幼儿感染率较高;冬季更易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发生率,比较不同年龄段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检出情况,并分析儿童喘息症状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以618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取其鼻咽分泌物进行七项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并分析其结果,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副流感病毒Ⅰ、Ⅱ、Ⅲ(PIVⅠ、Ⅱ、Ⅲ).结果 (1)618例送检标本中,166例阳性,总阳性率为26.86%,其中RSV最高,阳性率为17.96%,其余依次为PIVⅢ(5.99%),IFA(1.62%),ADV(0.81%),PIVⅠ (0.49%);混合感染1例,阳性率为0.16%,为RSV与PIVⅠ混合感染.(2)14d~ <1岁、1岁~<3岁、3岁~<6岁及≥6岁不同年龄组病毒检出阳性率依次为35.04%、18.25%、17.11%、9.26%.(3)不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毒检出率不同,以毛细支气管炎检出率最高,为47.37%.(4)所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婴幼儿更易出现喘鸣体征,喘息患儿中以RSV检出阳性率最高,为42.17%.结论 RSV和PIVⅢ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毒;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病毒感染;喘息患儿中RSV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一种高效、快速检测呼吸道病毒抗原的方法,为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诊断提供帮助,指导合理用药,并了解东莞地区呼吸道病毒流行情况。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利用抗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快速检测1 256例儿童呼吸道分泌物中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型(FA)、流感病毒B型(FB)、副流感病毒1型(PIV1)、副流感病毒2型(PIV2)、副流感病毒3型(PIV3)等7种呼吸道常见病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 25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病毒感染426例,检出率为33.92%,其中6例为2种病毒混合感染。以RSV检出最多,共217例,占阳性病例的50.23%;ADV 12例,占阳性病例的2.78%;FA 105例,占阳性病例的24.31%;FB 79例,占阳性病例的18.29%;PIV1 6例,占阳性病例的1.62%;PIV2 1例,占阳性病例的0.23%;PIV3 7例,占阳性病例的2.08%。随着患儿年龄增长,呼吸道病毒感染率逐渐下降,1岁内患儿病毒感染率达46.98%,1岁以上患儿病毒感染率为24.9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以冬、春两季为高发季,冬季检出率为36.10%、春季检出率为45.02%、夏季检出率为21.36%、秋季检出率为12.79%,春、冬季与夏、秋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检出率不同,以肺炎、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肺炎病毒检出率最高,其中喘息性肺炎比例最高。结论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法可快速、高效地检测多种呼吸道病毒抗原,为临床提供准确、有效的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的资料,对防止抗生素滥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喘息性疾病患儿非细菌性病原体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道非细菌性病原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相关性,以及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其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住院治疗的490例喘息性疾病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9种呼吸道感染非细菌性病原体IgM抗体并进行病原学分析,并同时检测血清中总IgE水平和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490例喘息性疾病患儿中, 检测出非细菌性病原体IgM抗体阳性233例,阳性率为47.6%,其中肺炎支原体(MP)的阳性率最高(25.3%),其次为腺病毒(ADV) (8.9%)和乙型流感病毒(FluB)(8.8%)。 36例患儿同时检测出两种以上非细菌性病原体,且主要为MP与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94%)。各年龄组(0 d~、1个月~、6个月~、1岁~、3~8.9岁)IgM抗体的总检出率分别为50.0%、67.3%、33.1%、57.3%、61.7%,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喘息性支气管炎,最低为毛细支气管炎。病原体检出阳性的患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明显减少,而血清总IgE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喘息性疾病患儿的非细菌性病原体主要是MP、ADV和FluB;MP和其他非细菌性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比较普遍;1~6个月婴幼儿感染率较高;监测总IgE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对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近3年上海一家医院下呼吸道感染(LRTI)住院患儿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流感病毒(FLU)、人偏肺病毒(MV)、沙眼衣原体(CT)和肺炎支原体(MP)7种常见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上海地区儿童LRTI的预防与诊治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至2014年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的LRTI住院患儿,取其鼻咽部抽吸物,使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上述7种呼吸道病原体,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3年的呼吸道病原体总检出率为44.0%(6 301/14 334),MP的检出率最高(17.5%),其次为RSV(13.9%)和PIV(5.6%)。男、女呼吸道病原体的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P=0.408)。0~6月龄患儿以RSV检出率最高,>2岁患儿以MP检出率最高。RSV和CT随着年龄的增长检出率显著降低,MP的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升高。RSV的检出率高峰出现在冬季,夏季少见。ADV在春夏季检出率较高,而在秋季少见。PIV和MP检出率的高峰主要出现在夏季,FLU在1月份有暴发性的流行,MV的检出高峰主要出现在每年3月份;CT全年散发,无明显季节特征。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总检出率为2.9%,在7~12月龄患儿中检出率最高,其中以MP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为主,最常见为MP+RSV的混合感染。 结论 多种病原体导致上海地区儿童的LRTI,不同病原体显示出不同的流行季节、年龄分布等流行特征。  相似文献   

9.
重庆地区冬季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冬季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中病毒病原学构成,探讨其鼻咽分泌物病毒抗原与血清ELISA病毒抗体检测对ALR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813例ALRI住院患儿中875例取鼻咽分泌物标本免疫荧光检测7种呼吸道病毒抗原(RSV、ADV、IA、IB、PIV1、PIV2、PIV3),1938例用ELISA方法检测3种病毒(RSV、ADV、CMV)血清IgM或IgG抗体。结果875例病毒抗原检测阳性358份(40.91%),其中RSV阳性318份(36.34%),PIV3阳性32份(3.66%),ADV为6份(0.69%),IA为2份(0.23%),IB、PIV1、PIV2均为0份;1938例血清ELISA病毒抗体检测阳性824份(42.52%),RSV_IgM阳性139份(7.17%),ADV_IgM阳性82份(4.23%),CMV_IgM阳性289份(14.91%),CMV_IgG阳性679份(35.04%)。结论重庆地区冬季小儿ALRI中病毒感染率高,抗原与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0.91%与42.52%,抗原检测显示RSV感染居第1位。病毒抗原免疫荧光检测与临床诊断符合率高,对临床病原诊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上海西南地区12岁以下肺炎患儿的病原状况,探讨不同病原致儿童肺炎的不同临床特征。方法采集2002年7月~2004年12月因肺炎住我院儿科的187例患儿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8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病原体和3种肠道病毒的抗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3(ADV3)、流感病毒(IFV)A和B型、副流感病毒(PIV)1~4型、柯萨奇病毒A(CoxA)1、7型、埃可病毒(ECHO)7型的特异型IgM抗体。利用致敏粒子与人血清肺炎支原体(MP)抗体发生凝集反应的原理,检测MP抗体。结果1.在8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中90例阳性(48.13%),其中RSV阳性最多为37例(19.79%),其次为流感病毒B型31例(16.58%)。2.检出MP抗体阳性154例,占肺炎患儿总数的14.21%。结论RSV是上海西南地区冬春季节婴幼儿肺炎的主要病原。MP已成为学龄期儿童肺炎的重要致病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常年监测分析上海市南翔地区呼吸道感染儿童病毒病原学情况。方法采集2007年1月至2013年9月门诊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4 389例鼻咽分泌物,多重逆转录PCR法(Multiplex RT-PCR)检测9种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FLU)、副流感病毒(PI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人博卡病毒(HBOV)、人冠状病毒(Cov)、肠病毒(EV)、人偏肺炎病毒(HMPV)、鼻病毒(HRV)。同期采集无呼吸道感染症状儿童鼻咽分泌物标本123例,同时多重逆转录PCR法检测9种呼吸道病毒。结果 4 389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标本中呼吸道病毒阳性检出率为34.8%(1526/4389),前3位病毒依次为FLU 10.3%(453/4389)、RSV 7.3%(320/4389)和PIV 6.2%(274/4389);2种及2种以上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273例(6.2%)。不同年龄组病毒总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1,P0.001),学龄组儿童检出率最低为23.4%,其余3组检出率均≥35.0%;RSV、HRV在婴儿组检出率均较高;FLU在学龄组儿童中检出率较高为13.6%。儿童喘息性疾病中存在较高的病毒检出率,其中RSV检出率14.8%(30/204),其次为HBOV 13.8%(28/204)。同期采集无呼吸道感染症状儿童鼻咽分泌物标本123例,病毒检出率6.5%(8/123),与呼吸道感染组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0,P0.001)。结论在连续7年的常年检测中,FLU、RSV在该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占重要地位。不同年龄组病毒检出率存在差异,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有较高的病毒检出率,RSV检出率较高;随年龄增长,总体病毒检出率下降,但流感病毒在大年龄组的检出率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毒病原学情况,及其与年龄、呼吸道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3年1月~2005年1月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治疗的儿童2073例,取其鼻咽分泌物,采用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7项呼吸道病毒抗原,分析其结果。结果2073例患儿送检标本,阳性1006份,阳性率48.5%。阳性标本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798例(79.3%),副流感病毒Ⅲ型(PIVⅢ)106例(10.5%),腺病毒(ADV)31例(3.0%),流感病毒A型(IVA)26例(2.6%),流感病毒B型(IVB)6例(0.6%),副流感病毒Ⅰ型(PIVⅠ)15例(1.5%)、RSV和IVA混合感染18例(1.8%),RSV和PIVⅢ混合感染3例(0.3%),RSV和PIVⅠ混合感染3例(0.3%),PIVⅡ未检测到。结论温州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以RSV为主要病原,婴幼儿(尤其<6个月)病毒感染率较高,好发于冬春季节,以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检出率最高(61.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呼吸道病原体检出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门诊及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225例 < 14岁患儿的鼻咽拭子,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种病原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HRV)、流感病毒A(IFVA)、流感病毒B(IFVB)、副流感病毒1~3型(PIV1~3)、人偏肺病毒(HMPV)、腺病毒(ADV)9种病毒,以及百日咳杆菌(BP)、肺炎衣原体(CP)、肺炎支原体(MP)。结果 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46.2%(104/225),共检出7种病毒,依次为HRV(19.6%,44/225)、ADV(16.0%,36/225)、IFVB(5.8%,13/225)、RSV(4.9%,11/225)、IFVA(3.6%,8/225)、PIV3(1.8%,4/225)、HMPV(0.4%,1/225)。所有病原体中BP检出率最高,为28.4%(64/225),MP检出率为16.4%(37/225),CP检出率为0.4%(1/225)。哮喘轻度发作组BP检出率高于重度发作组(P < 0.05);重度发作组RSV和MP检出率高于轻度发作组(P < 0.05)。单纯BP感染、单纯病毒感染、单纯MP感染3组间阵发性咳嗽、痉挛样咳嗽、发热、肺部啰音的患儿比例及肺部影像阳性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为BP、HRV、MP;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病原体。不同病原体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F),对2007年9月—2009年9月住院的5480例0~12岁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进行8种病毒检测。结果5480例患儿中,2710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检出率49.5%。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最多,为1386例,占51.1%,其余,依次是偏肺病毒(hMPV)513例(18.9%),副流感病毒Ⅲ(PIVⅢ)338例(12.5%),腺病毒(ADV)192例(7.1%);流感病毒A(IFA)128例(4.7%),流感病毒B(IFB)79例(2.9%),副流感病毒Ⅰ(PIVⅠ)41例(1.5%),副流感病毒Ⅱ(PIVⅡ)33例(1.2%)。6个月以下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为43.5%。RSV、hMPV季节性较明显,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11月至次年4月)。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炎(伴喘息)、支气管炎(不伴喘息)和哮喘患儿病毒阳性率分别为47.4%、63.6%、50.5%、30.1%和43.5%。结论病毒是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发病年龄主要在婴幼儿,其中RSV和hMPV最常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呼吸道病原体检出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门诊及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225例 < 14岁患儿的鼻咽拭子,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种病原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HRV)、流感病毒A(IFVA)、流感病毒B(IFVB)、副流感病毒1~3型(PIV1~3)、人偏肺病毒(HMPV)、腺病毒(ADV)9种病毒,以及百日咳杆菌(BP)、肺炎衣原体(CP)、肺炎支原体(MP)。结果 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46.2%(104/225),共检出7种病毒,依次为HRV(19.6%,44/225)、ADV(16.0%,36/225)、IFVB(5.8%,13/225)、RSV(4.9%,11/225)、IFVA(3.6%,8/225)、PIV3(1.8%,4/225)、HMPV(0.4%,1/225)。所有病原体中BP检出率最高,为28.4%(64/225),MP检出率为16.4%(37/225),CP检出率为0.4%(1/225)。哮喘轻度发作组BP检出率高于重度发作组(P < 0.05);重度发作组RSV和MP检出率高于轻度发作组(P < 0.05)。单纯BP感染、单纯病毒感染、单纯MP感染3组间阵发性咳嗽、痉挛样咳嗽、发热、肺部啰音的患儿比例及肺部影像阳性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为BP、HRV、MP;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病原体。不同病原体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1997年3月至1999年3月北京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的病毒病因.方法对因ALRI住院患儿,取鼻咽分泌物做免疫荧光检测筛查7种呼吸道病毒抗原,阳性病例入选,分析其病历资料.结果所有794例患儿送检标本共796份,阳性228份(28.6%).其中资料完整的阳性病历共203例,男性144例,女性59例.203例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多,共179例(88.2%),其次为流感病毒A(IA)型19例(9.4%),腺病毒(ADV)3例(1.4%),副流感病毒3型(PIV3)2例(0.98%).RSV和IA感染呈季节性分布.76例患儿(37.4%)有并发症.小年龄组病情明显重于大年龄儿,<2个月需要吸氧者明显多于≥2个月的患儿(88.9%对74%,P<0.05).结论北京地区两年来ALRI患儿的病毒学病因为RSV、IA、ADV和PIV3,以RSV为主,并有一定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患儿病毒感染病原体的现状。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12月住院确诊为ALRTI的342例患儿深部鼻咽分泌物(NPS)标本,建立套式RT-PCR的方法测定NPS中的鼻病毒(HRV)基因,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检测NPS中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FV)、副流感病毒(PIV)、腺病毒(ADV)抗原,对各种病毒在小儿ALRTI中的流行特点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42例ALRTI患儿NPS标本中,检测到HRV阳性46例(13.45%)。HRV阳性患儿中,3岁以下婴幼儿38例(82.6%),1岁以下27例(58.7%)。HRV致ALRTI全年可见,3到5月份为最高峰。RSV阳性64例(18.70%),1岁以下46例(71.88%)。1岁以下与1岁以上患儿RSV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0.05)。RSV的检出阳性率从2月份起逐渐下降,6到7月份达到最低,8月份起检出率逐渐升高,至12月份达到最高。ADV感染9例(2.63%),PIV感染8例(2.30%),IFV感染7例(2.0%)。本组患儿病毒混合感染共4例。130例病毒性ALRTI患儿诊断支气管肺炎122例,体温正常42例、低热34例、中度热50例、高热仅4例,以中度发热以下为主,末梢血白细胞<10×109/L93例(71.5%),中性粒细胞<50?例(72.3%),CRP<8mg/L99例(76.2%),均符合病毒性肺炎的特点。64例RSV感染病例中有30例合并喘息(46.9%),36例HRV感染病例中24例合并喘息(52.2%)。结论病毒病原在上海地区小儿ALRTI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儿病毒性ALRTI以RSV及HRV为主,ADV、PIV及IFV相对少见,混合性病毒感染少见。HRV所致小儿ALRTI以3岁以下儿童多见,尤以1岁以下为多。上海地区HRV感染主要集中于春秋两季。RSV所致小儿ALRTI以1岁以下为主,以秋、冬、春气温较低的季节多发。除RSV外,HRV也是导致ALRTI患儿喘息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病毒病原在北京地区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感染特点,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连续采集2005年12月~2006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鼻咽分泌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呼吸道病毒抗原,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V)A、B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型及腺病毒(ADV)。结果共935例患儿采集了鼻咽分泌物标本。男597例,女338例;年龄1d~6岁,平均7.5个月。935例标本中检出阳性516例(55.2%)。RSV是各年龄组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病原,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加而下降;IV和PIV所占病例随年龄增加而增加,ADV只在3岁以下儿童病例中检出,所占比例为0.6%~6.2%。结论病毒病原是2005年12月~2006年4月北京地区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以RSV为主,其次是IV和PIV。  相似文献   

19.
ITP患儿治疗中血小板下降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部分病毒感染导致ITP患儿在治疗中 ,血小板数量下降的因素。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 6 2例治疗中ITP患儿血清柯萨奇病毒 (CBV)、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腺病毒 (ADV)、EB病毒 (EB)和肺炎支原休 (MP)IgM抗体。结果  显示 6 2例ITP患儿感染阳性率为 75 8% ( 4 7/6 2 )。其中RSV阳性率为 32 3% ( 2 0 /6 2 ) ;CBV阳性率为 1 7 7% ( 1 1 /6 2 ) ;MP阳性率为 1 4 5% ( 9/6 2 ) ;ADV阳性率为 9 7% ( 6 /6 2 )。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阳性率为 33 9% ( 2 1 /6 2 )。结论  ITP患儿治疗过程中 ,部分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其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 ,临床上应重视抗病毒和免疫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导致ITP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血小板数量骤降的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对72例治疗中ITP患儿血清腺病毒(ADV)、柯萨奇病毒(CB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支原体(MP)和肺炎衣原体(CP)抗体进行检测。结果72例ITP患儿呼吸道病原体感染阳性率为81.9%(59/72)。其中RSV阳性率为29.2%(21/72);CBV阳性率为19.4%(14/72);MP阳性率为15.3%(11/72)。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阳性率为27.7%(20/72)。结论ITP患儿治疗过程中,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是其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应注意抗病毒和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