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初探婴儿期肠道菌群菌种演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研究婴儿粪便菌种组成,探索婴儿期肠道菌群定植规律。方法收集15例健康婴儿出生后第0、2、4、7、10、14、28天,以及3、6、12月时的新鲜粪便,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检测肠道菌群结构,对其优势菌种进行测序,分析婴儿期肠道菌群菌种演替过程。结果 DGGE指纹图谱可见,婴儿期的肠道菌群结构随出生后时间变化显著;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变形菌门的细菌定植最早,以专性需氧菌肠杆菌、假单胞菌为主,其次是厚壁菌门的专性厌氧菌(梭状芽孢杆菌、小韦荣球菌)和兼性厌氧菌(多枝梭菌)定植,随后疣微菌门定植,放线菌门定植最晚,以双歧杆菌为主,并逐渐成为优势菌群。结论婴儿期肠道中专性需氧菌首先定植,随后是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变形菌门细菌定植最早,厚壁菌门细菌次之,随后是疣微菌门细菌,以双歧杆菌为主的放线菌门细菌定植最晚。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食物蛋白诱导性直肠结肠炎(food protein-induced proctocolitis,FPIP)患儿肠道菌群特征。 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2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小于6月龄纯母乳喂养发生FPIP患儿31例纳入FPIP组,正常健康婴儿31例纳入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粪便样本提取DNA并通过PCR扩增,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粪便样品中的16S rDNA V3~V4片段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示FPIP组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菌群丰富度Chao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在门水平上,两组菌群组成均主要由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4个菌门构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PIP组中放线菌门构成比显著降低(P<0.001),变形菌门构成比明显增加(P<0.05)。在属水平上,FPIP组主要由大肠埃希氏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肠球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组成;健康对照组主要由双歧杆菌属、链球菌属组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PIP组中双歧杆菌属和瘤胃球菌属构成比明显降低(P<0.05),梭状芽孢杆菌属和志贺氏菌属构成比明显增加(P<0.05)。 结论 FPIP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丰富度升高;在菌群组成结构上某些细菌菌属存在差异。提示在FPI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微生物群在属水平上的构成改变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IL10RA基因功能缺陷所致的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VEO-IBD)患儿的肠道菌群特征。方法: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消化科病房及门诊为横断面调查现场,纳入IL10RA基因功能缺陷患儿(IL10RA组)、未检测到基因功能缺陷的类似症状患儿(症状组)及年龄匹配的健康儿童(健康组),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方法检测3组儿童粪便菌群组成及多样性。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数据去杂,按97%相似性进行OTU聚类后计算多样性指数,并行物种差异判别分析。 结果:①共纳入IL10RA组17例 ,症状组15例及健康组22人,收集54份粪便标本。②健康组、症状组及IL10RA组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值分别为1.86±0.53、1.43±0.55及1.11±0.87。③健康组厚壁菌门的菌属比例均衡,放线菌门中双歧杆菌属比例97.8%;症状组及IL10RA组中,链球菌属及肠球菌属的平均丰度之和分别占厚壁菌门的61.8%及63.7%。IL10RA组放线菌门中的双歧杆菌属比例低于症状组,罗氏菌属比例高于症状组。④17种菌属在IL10RA组及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丰度降低为主。结论:IL10RA基因功能缺陷致VEO-IBD患儿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为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且组内变异度大、菌群分类学结构失衡及肠道共生菌相对丰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寻找影响根除治疗效果的差异菌群。方法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进行三联标准化方案治疗14天,留取治疗前、治疗7天及14天时的粪便进行16SrDNA测序。根据取样时间分为治疗前组、治疗7天组、治疗14天组,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成功组、治疗失败组,根据既往根治病史分为复治成功组、初治成功组,分析不同组别之间的菌群差异。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肠道菌群优势菌门依次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主要优势菌属有拟杆菌、栖粪杆菌、大肠杆菌/志贺菌、双歧杆菌、Gemmiger、克雷伯菌。与治疗成功组相比,普氏菌属在治疗失败组相对丰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前、治疗7天和14天比较,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均发生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fSe分析及组间秩和检验发现,治疗失败组弓形杆菌属、肠道巴恩斯菌属、Coprobacter、粪球菌属、霍尔德曼菌属、假单胞菌属高于治疗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A2)。与初治成功组相比,复治成功组不动杆菌属、魏斯菌属、萨特菌属、普罗维登斯菌属显著升高(LDA2),另枝菌属、丹毒丝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粪杆菌属、Gemmiger显著降低(LDA2)。结论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影响肠道菌群结构,表现为菌群多样性下降及优势菌群改变。肠道致病性细菌的生长可能影响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导致根除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新生儿早期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肠道菌群特征。方法以2018年1月至6月因早发型母乳性高胆红素血症入院的母乳喂养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并以母乳喂养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收集粪便样本,采用16S rDNA测序方法分析比较肠道菌群。结果 6例高胆红素血症及6例健康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在多样性水平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高胆红素血症组的大肠杆菌属丰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fSe分析显示葡萄球菌科、葡萄球菌属、克雷伯菌属、芽孢杆菌目丰度在对照组较高。结论早期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母乳喂养新生儿与母乳喂养健康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在属水平上有一定差异,但在多样性上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动态监测婴儿肠道16SrDNA宏基因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婴儿肠道16S rDNA 宏基因组的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5 例健康婴儿生后3 d、1 个月、6 个月、1 岁时粪便样本共17 份,提取细菌总DNA,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6S rDNA 的V6 高变区测序并进行物种分类、丰度及多样性分析.结果 17 份样品共产生原始测序数据为2 190.66 Mbp,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数量36~308;优势菌门包括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不同婴儿间肠道菌群分布有差异;科水平>1% 的物种生后3 d 时2~4 种,1 个月、6 个月时增至最多7 种,1 岁时达10 种;4 个时间点的npShannon 和Simpson 指数均值分别为1.117、1.460、2.088、2.50 和0.443、0.408、0.229、0.143.结论 婴儿粪便中含丰富细菌基因组;细菌物种丰度及分类存在个体差异;细菌多样性随日龄而增加,婴儿肠道菌群结构出生后逐渐趋向复杂和多样.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极早产儿生后1个月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及分布特征,为益生菌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收集生后第7、14、21、28天的粪便标本行16 Sr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共纳入极早产儿35例,男22例,女13例,出生胎龄210±11天,出生体重1 419±339g,收集粪便样本140份。在门水平上检测到的优势菌群包括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占80%以上;属水平上检测到的优势菌群主要以条件致病菌为主,包括埃希菌属、梭菌属、葡萄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克雷伯杆菌属,而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均<5%。关键菌群差异分析发现,门及属水平的差异菌群主要为拟杆菌门(P=0.029)、蓝藻菌门(P=0.011)及葡萄球菌属(P=0.010)、罗氏菌属(P=0.040)。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分析发现,四个时间点Alpla多样性指数Ace值及Shannon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Chao值呈逐渐下降趋势(P=0.001);四个时间点的Beta多样性分析Weighted-unifrac值分别为0....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早产认知障碍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特征,探讨肠道菌群改变与早产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给孕16~17 d Sprague-Dawley大鼠连续2 d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建立认知障碍模型,以腹腔注射PBS为对照。孕21 d行剖宫术,将早产大鼠随机分配给代母鼠喂养。于生后30 d利用Morris水迷宫中的定位航行实验对早产大鼠进行认知评估,并分为早产认知障碍组(n=21)与正常对照组(n=10)。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两组大鼠海马病理改变,提取各组大鼠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并分析。同时对两组大鼠肠道菌群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早产认知障碍大鼠海马可见大量神经元变性坏死;肠道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降低(P < 0.05);门水平上变形菌门丰度增加(P < 0.05);目、科、属水平上,普氏菌属、乳杆菌属等丰度显著降低,葡萄球菌科、寡养杆菌属等丰度显著增加(P < 0.05)。PCA显示两组大鼠在肠道菌群构成上差异明显。结论 早产认知障碍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可为早产认知障碍导致的微生态变化的治疗及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新生儿出生后其肠道立即被来自母体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定植,许多研究表明,消化道早期定植的肠道菌群在婴儿免疫系统的发育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探讨了分娩方式对母乳喂养婴儿肠道菌群和粪便性状的影响。方法以60例40~47日龄的健康足月母乳喂养婴儿为观察对象,按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n=30)。在6、8、10、12周龄采集婴儿粪便标本,并同时记录婴儿体质量、头围及粪便性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及双歧杆菌亚种(长双歧杆菌和短双歧杆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剖宫产娩出的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和长双歧杆菌数量低于自然分娩组(P<0.05);自然分娩的婴儿粪便pH值低于剖宫产组(6.2对6.9,P﹤0.05);分娩方式对粪便性状和婴儿的生长发育无影响。结论剖宫产降低母乳喂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讨早期新生儿肠道和咽部微生物群的分布特点及相关性。 方法 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2021年9月—2022年1月出生的混合喂养的足月健康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新生儿出生当天及出生后5~7 d的粪便和咽拭子样本,分析比较早期新生儿肠道和咽部微生物群的组成及功能差异。 结果 多样性分析表明,早期新生儿咽部微生物群的多样性高于肠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水平上,出生当天肠道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高于咽部(P<0.05);出生后5~7 d肠道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高于咽部、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低于咽部(P<0.05)。属水平上,出生当天肠道和咽部的优势菌属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5~7 d肠道和咽部的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罗氏菌属、双歧杆菌属及埃希菌-志贺菌属等共生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系同源序列聚类数据库分析显示,咽部菌群更多地集中在染色质结构和动力学及细胞骨架上,而肠道菌群在RNA加工修饰、能量生成和转换、氨基酸转运代谢、碳水化合物转运代谢、辅酶转运和代谢等方面表现丰富(P<0.05)。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显示,与咽部菌群相比,肠道菌群对细胞运动、细胞进程和信号转导、内分泌系统、排泄系统、免疫系统、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和转录功能参数的预测程度更高(P<0.05)。 结论 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和咽部的微生物群组成及多样性无显著差异,随着出生时间的推移,两个生态位的微生物群组成开始出现分化,并逐渐显现出各自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肠道菌群特点及与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β-GD)活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入院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50例为高胆红素血症组,选取非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30例为对照组。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两组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差异。通过酚酞-葡萄糖醛酸底物法测定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治疗前后肠道内的β-GD活性。结果 对治疗前高胆红素血症组和对照组肠道菌群分布属水平进行比较,发现两组间有52种细菌的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治疗后第3天高胆红素血症组和对照组入组3 d后肠道菌群分布属水平进行比较,发现两组间有42种细菌的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高胆红素血症组新生儿治疗后,埃希氏菌属和葡萄球菌属在肠道内的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5),粪便中β-GD活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治疗前后粪便β-GD活性与葡萄球菌属和埃希氏菌属丰度均呈正相关(rs=0.5948~0.7245,均P < 0.01)。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和非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肠道菌群存在差异。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粪便中β-GD活性与差异菌葡萄球菌属和埃希氏菌属丰度呈正相关。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调节β-GD活性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通过对新生儿肠道菌群和β-GD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可能对早期评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局灶性癫痫患儿与健康儿童肠道菌群是否不同,以及癫痫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招募未经治疗的初诊局灶性癫痫患儿10例为病例组,且均用单药奥卡西平治疗。收集患儿临床资料,以及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粪便标本;另招募相同年龄段的健康儿童14例为对照组。提取粪便标本中细菌总DNA,进行16S rDNA测序,并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病例组经奥卡西平治疗3个月后癫痫发作频率减少>50%。门水平方面,治疗前组放线菌门丰度高于治疗后组和对照组(P<0.05);属水平方面,治疗前组埃希菌/志贺菌属、链球菌属、柯林斯菌属和巨单胞菌属丰度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其丰度降低(P<0.05)。结论与健康儿童相比,局灶性癫痫患儿的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异;奥卡西平可以显著改善癫痫症状,重塑癫痫患儿的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重型β地中海贫血(β-TM)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不同阶段肠道菌群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血液肿瘤科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确诊β-TM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移植启动前期(A组)、清洁肠道期(B组)、预处理期(C组)、干细胞输注期(D组)及移植后细胞植入期(E组)的粪便样本。利用16SrDNA基因V4区域的Illumina HiSeq测序系统测序粪便样本。结果 纳入37例β-TM患儿,男27例、女10例,中位年龄7.5(3.0~17.3)岁。最终纳入分析共96份样本,A组28份、B组17份、C组18份、D组21份、E组12份。A组和B组肠道菌群构成占比前两位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C、D、E组菌群占比前两位为变形菌门及拟杆菌门。5组之间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梭菌门、放线菌门、疣状菌门、蓝菌门的丰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Chao指数比较移植不同时期肠道菌群Alpha丰度。A组Chao指数为225.9(182.0~260.5),B组为234.6(193.0~311.3),C组为127.6(81.1~180.0),D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广谱抗生素疗程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粪便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6~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诊治中心收治的2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抗生素疗程分为≤7 d组(n=9)和>7 d组(n=20)。采集患儿住院第14天和第28天的粪便标本,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别分析粪便样本的菌群和短链脂肪酸。 结果 ≤7 d组和>7 d组早产儿第4周和第2周相比,肠道菌群的Chao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7 d组第4周菌群与第2周相比,厚壁菌门和狭窄梭菌属1的比例均显著升高,而变形菌门显著降低(P<0.05)。第4周时,>7 d组厚壁菌门和狭窄梭菌属1的比例较≤7 d组显著降低而变形菌门显著升高(P<0.05);>7 d组异丁酸和戊酸含量较≤7 d组显著下降(P<0.05)。 结论 广谱抗生素疗程可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定植和演化,以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临床上应该严格把握广谱抗生素适应证及疗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时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出生24小时内,母亲无产前感染及胎膜早破,胎龄34~36~(+6)周的早产儿,收集喂养不耐受(不耐受组)30例、无喂养不耐受(对照组)30例,及喂养不耐受患儿缓解后(缓解组)的粪便标本,检测并比较粪便标本菌群的差异。结果不耐受组与缓解组的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均低于对照组,不耐受组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及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耐受组肠球菌属和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与缓解组;不耐受组链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与缓解组;不耐受组与对照组的梭菌属的相对丰度低于缓解组;不耐受组与缓解组的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耐受组的Observed_otus 数值、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及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及多样性降低,随着喂养不耐受症状缓解,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及多样性亦在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益生菌联合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ASD患儿4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1)和对照组(n=20)。观察组给予口服益生菌联合ABA干预,对照组仅给予ABA干预,比较两组的疗效。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分别依据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对两组患儿行为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并分别留取患儿的粪便标本,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两组患儿的肠道菌群差异。 结果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ATE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ATEC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ATE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构成情况无明显差异;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构成情况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粪杆菌属、瘤胃菌属、普雷沃菌属、布劳特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志贺氏菌属、梭状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益生菌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进一步改善传统ABA治疗儿童ASD的疗效。 引用格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脐静脉置管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41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进行脐静脉置管,分为脐静脉置管组24例和非脐静脉置管组17例。收集新生儿生后第1、3、7天的粪便样本,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中的细菌16S基因全长进行测序,比较两组间各个时间段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相对丰度。结果入选41例新生儿中,男26例、女15例,胎龄30.0(29.3~30.6)周,出生体质量(1.25±0.10)kg。第1天肠道菌群检出率低。第3天,脐静脉置管组和非脐静脉置管组之间shannon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各个菌群相对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与非脐静脉置管组相比,脐静脉置管组shannon指数较低,变形菌门相对丰度较大,厚壁菌门及放线菌门相对丰度较小,克雷伯菌属相对丰度较大,双歧杆菌属及肠球菌属相对丰度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脐静脉置管可改变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肠道菌群的构成,降低肠道菌群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纯母乳喂养或纯配方奶喂养组对婴儿大便性状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以健康足月剖宫产婴儿为观察对象,母乳喂养组和配方奶喂养组婴儿各30例.在婴儿6周龄时采集婴儿粪便标本,同时记录婴儿体质量、头围及大便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肠道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以及双歧杆菌的某些重要亚种如长双歧等,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母乳喂养婴儿的大便次数及大便含水量明显高于配方奶喂养婴儿.母乳喂养婴儿的双歧杆菌数量明显高于配方奶喂养婴儿(P < 0.05);长双歧数量母乳喂养婴儿高于配方奶喂养婴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剖宫产母乳喂养儿的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明显高于配方奶喂养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对健康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肠道相关分子微生态在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37例健康婴儿(其中阴道分娩21例,剖宫产16例;母乳喂养15例,人工喂养22例)及84例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粪便,提取粪便中细菌DNA并测量A260值;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3种代表菌的数量。结果阴道分娩婴儿与剖宫产婴儿比较,母乳喂养婴儿与人工喂养婴儿比较,粪便标本中细菌DNA A260值和3种代表菌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健康对照组与胆汁淤积性肝病组粪便标本中细菌的DNA A260值分别为(1.94±0.47)g.L-1和(0.40±0.09)g.L-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1,P=0.00);健康对照组与胆汁淤积性肝病组3种细菌数(lg拷贝数/g湿便)的对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歧杆菌9.49±0.59 vs 7.68±0.57;t=15.96,P=0.00;乳酸杆菌8.58±0.32 vs 8.16±0.70;t=3.46,P=0.00;大肠杆菌6.87±0.67 vs 7.26±0.86;t=-2.41,P=0.02)。结论不同的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对婴儿期肠道菌群无影响;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婴儿不同,粪便中细菌总量减少,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减少,大肠杆菌的数量则明显增多,提示肠道菌群失调与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初步探讨NICU早产儿出生后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败血症的关系。方法 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于出生后第1天采集胎粪,之后于每周龄时或评估败血症时采集粪便样本,直至出院或生后8周。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中所有细菌的16S rRNA-V3区进行DNA测序,应用MG-RAST V3.3.6分析和统计样品序列数目、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分析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和分布,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3例早产儿共采集生后1、7、14和21 d的12份粪便样本,其中5份样本PCR扩增失败,7份样本(例1生后14、21 d;例2生后7、21 d;例3生后7、14、21 d)DNA测序成功进入分析。3例早产儿平均胎龄为(31.3±0.8)周,平均出生体重为(1 540±144) g。3例均生后应用抗生素,其中例1母亲有产前抗生素暴露史;例2在住院过程中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①7份样本稀疏曲线表明测序深度充分。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OTU值为381~608,微生物丰度较高,且与日龄呈正相关,其中例2生后7 d样本肠道菌群多样性最低;②7份样本共检测到18个菌门,均以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变形菌门在例1生后14和21 d样本分别占97.52%和49.11%,放线菌门在例2生后7 d样本占99.46%;③共检测到172个科,其中63科为7份样本共有;相对丰度≥1%的科共检测到10个,例2生后7 d样本棒状杆菌科占97.90%,21 d样本中葡萄球菌科占27.16%;④聚类分析显示,同一研究对象不同时点肠道微生物相似性较高。结论 早产儿产前抗生素暴露及出生后早期抗生素暴露可能会显著降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影响正常菌群的定植。发展为败血症的早产儿生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较低,以致病菌占优势的肠道微生物区可能与败血症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