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零陵地区1985年经省级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人群血检微丝蚴率逐年下降。为了解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中小学生的丝虫抗体水平,我们于1990年10月应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对原微丝蚴率较高的东安县白沙乡和兰山县正市、祠市乡的546名中小学生进行了监测。结果基本消灭丝虫病后8年的东安县白沙乡中学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于 1989年经卫生部组织专家抽查复核确认 ,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为了及时掌握我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人群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 ,自 1990年起对原不同流行地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不同时间的人群进行了抗体监测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监测对象 随机抽取不同流行区监测点 6-60岁人群为监测对象 ,其中 1原中高度流行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 7年的吴江市、滨海县和沭阳县以及基本消灭丝虫病后 12年的赣榆县 ,共 12 85人 ;2原中低度流行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 8年的泰兴县和六合县 ,共 842人 ;3原低度流行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 10年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于1987~1989年在广西的班氏、马来丝虫病地区,对基本消灭丝虫病后5~9年的人群,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为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和考核提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 (一)抗原制备从马来丝虫动物模型长爪沙鼠剖腹取出成虫,洗涤,进行冰冻切片,丙酮固定,制成抗原片,低温保存。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报告了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 IFAT 检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抗体阳性率为88.89%;非流行区健康居民抗体阳性率为3.92%。基本消灭丝虫病后8年的地区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54%和10.84%;基本消灭后15年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45%和5.16%;基本消灭后24年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67%和3.96%。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5年的地区人群抗体阳性率已降到非流行区健康人群水平(X~2=0.48 P>0.05)。因此认为 IFAT 可作为我省丝虫病防治后期和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流行病学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此外,观察到微丝蚴血症者血清抗体阳性率和阳性 GMRT 与微丝蚴密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海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人群血清流行病学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南省是班氏丝虫病流行区,1979-1986年全省19个市、县先后实现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用传统的血检方法查找残存的传染源和新发病例已较困难。为了解人群抗丝虫抗体水平的变化,我们于1990-1995年,应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对海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的不同时间、不同人群进行了监测。材料和方法抗原 采用广西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制备的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低温保存备用。诊断血清 采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冻干羊抗人IgG荧光抗体血清。调查对象 各调查点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调查同步进行。以村…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1983年经卫生部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为了及时掌握我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人群抗体的变化规律,为制定防治后期的措施提供依据,我们自1989年开始应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对原不同流行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不同时间、不同人群进行了抗体监测。材料和方法一、抗原制备取雌性马来丝虫成虫,充分洗涤后,按冯祖梅等(1983)的方法制备。二、诊断血清羊抗人IgG荧光抗体诊断血清,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三、监测对象 1.原高度流行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8年的郯城  相似文献   

8.
宁波市辖有11个县(市)区,从1984~1986年相继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1985年起先后进入基本消灭后监测阶段。在目前夜间采血镜检很难检出微丝蚴阳性的情况下,我市于1990年5月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对5个县(市)区的部分人群共3218人进行了丝虫抗体检测,结果如下。一、检测对象以马来丝虫病流行为主的余姚、慈溪、鄞县、北仑四个县(市)区的18~22岁兵役应征青年2411人及纵向监测点7岁以上人群807人为检测对象。  相似文献   

9.
10.
为全面了解常州市现阶段疟疾传播的性质和流行态势,及早发现疟疾复燃的潜在危险因素,为调整疟疾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疟疾间接荧光抗体(IFA)检测不同人群的疟疾抗体水平,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琼中县是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前居民微丝蚴率平均为17%。经过大规模查治后,1984年微丝蚴率降至0.01%,经省级考核验收达到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自1989年起进行丝虫病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自1986年湖南省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后该病残存传染源消长规律及传播作用。方法:应用常规方法进行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纵向、横向监测以及流动人口监测,对薄弱环节采取适当的巩固措施。结果:在55个县(市)的横向监测中,末次检出微丝蚴阳性者系于1993年,蚊媒监测已有12年未查见人体幼丝虫感染蚊。血清学(IFAT)监测,平均人群抗体阳性率从1987年的13.15%至1996年降为1.06%,与非流行区人群水平相似。5个县(市)6个纵向监测点连续10-17年的观察结果,检获的11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有10例均在1-10年内阴转,另1例至14年未阴转。蚊媒监测,2个马来丝虫病监测点均未查见幼丝虫,4个班氏丝虫病监测点于第1-3年查见幼丝虫,其自然感染率为0.38%-1.98%,第4年以后均为阴性。结论: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传染源逐年减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13.
泗阳县原属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微丝蚴血症率5.41%),经过多年综合防治,1986年经省级考核达到基本消灭指标,1989年卫生部复核通过.现将1987~1990年的监测情况总结如下。一、方法 (一)以1985年普查时微丝蚴感染率高、原防治工作较薄弱的地区及流动人口为监测重点。 (二)县卫生防疫站统一组织人员采血(单耳双片,l20μl)、镜检,并作微丝蚴计数。 (三)收集1987~1990年应征入伍青年的体检数  相似文献   

14.
涪陵市属班氏丝虫病低度流行区,流行区人口129026人,防治前乡最高微丝蚴率为5.51%,平均微丝蚴率1.65%。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于1983~1990年开展了流行病学监测。一、病原学监测 (一)纵向监测 1986年以来共血检4次计5204人次,仅1986年检出微丝蚴阳性者1例,微丝蚴率0.06%,微丝蚴密度1mf/120μl。 (二)横向监测先后在10个乡的12个村82个组共血检8430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人,微丝  相似文献   

15.
浙江黄岩市是单一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1979和1980年经省地及卫生部丝虫病考核组考核验收.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尔后,并未采取防治措施。1985~1987年人群调查18个乡镇、43个村,血检34 858人(其中10岁以下儿童5 18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99%,占流行区总人口的4.98%,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982、1985  相似文献   

16.
我县于1984年经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后,自1985年开始转人巩固监测工作,结果如下: 一、监测内容和结果 (一)蚊媒监测在1985年7月对原末次发现1例血检微丝蚴阳性的孙岙乡孙岙村调查100户居民,83顶蚊帐,共查6次,捕捉到中华按蚊12只,经解剖未发现幼丝虫。 (二)人群监测于1986年开始按全县总人口的3%,选择不同地形、方位及历年来微丝蚴检出率较高的乡、村进行整群血检,至1988年4年中共检查了31 209人,其中城南乡2 017人,上灶乡8 959人,安城  相似文献   

17.
广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监测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远期效果及流行动态,为消灭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常规进行血检微丝蚴、蚊媒个体解剖检查幼丝虫和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结果:病原学监测11—20年,微丝蚴率由基本消灭后第1年的0.021%,逐年下降至第9年的0.001%,第10—20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0年内监测覆盖率分别占乡、村和流行区人口的71.4%、29.9%和14.6%,11年以后覆盖率分别为37.0%、8.5%和3.8%,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蚊媒监测,每县、市3个以上村,共解剖人房致倦库蚊711823只、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13007只,未发现人体幼丝虫感染。IFAT检测259934人(次),年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69—3.90%,与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2.47%相近。结论:广西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宁德地区所辖5个山区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4个沿海县(市)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从1974年起,各县(市)相继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开展了长达16年之久的流行病学动态监测。一、病原学监测 1974~1988年,每年在原丝虫病高发区和防治措施薄弱区抽取3~5个行政村进行人群血检。共监测269个村,人群平均mfR(微丝蚴率)为0.04%(94/217 541),除1个未普服药盐村人群mfR为1.07%(7/650)外,其余村均在0~0.87%之间。其中  相似文献   

19.
沂蒙山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临沂医学专科学校预防医学教研室(临沂276002)刘刚临沂地区卫生防疫站张纪霖,平凡,康希平,刘智宝,李强民沂蒙山区原是山东省单纯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人群微丝蚴率高达15%~27%,经防治1983年...  相似文献   

20.
丝虫病在我县流行已久。防治前各村原微丝蚴率为0.12%~20.0%,全县平均为2.45%,以马来丝虫为主。1958年以来开展多次大规模的查治,并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到1976年经省、地组织考核,居民微丝蚴率降至0~0.64%,平均为0.16%,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77~1990年,先后9次对原微丝蚴率较高的乡、村进行人群和蚊媒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