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李冰 《华西医学》2005,20(4):732-732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可发生于头颈部的唾液腺及上消化道,而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较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1例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鼻腔和鼻窦涎腺型肿瘤9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鼻腔和鼻窦涎腺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及多形性腺瘤(PA)与腺样囊性癌(ACC)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和复习94例鼻腔和鼻窦涎腺型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特征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4例鼻腔和鼻窦涎腺型肿瘤患者中,涎腺型腺瘤21例,涎腺型癌73例.涎腺型腺瘤中PA 20例(95.2%);涎腺型癌中ACC49例(67.1%).免疫组化:GFAP在PA和ACC中的刚性率分别为100%(10/10)和10%(1/10),而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50%(5/10)和100%(10/10).PA的GFAP阳件率明显高于ACC,差异极显著(P<0.01).ACC的Ki-67阳性率高于PA,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于PA与ACC鉴别诊断困难的病例,可根据两者瘤细胞巢的结构,细胞成分、形态,腔隙结构、内容物等方面的区别,并结合免疫组化GFAP和飚一67抗体染色结果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促肝细胞再生磷酸酶-3(PRL-3)在鼻腔鼻窦鳞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54例鼻腔鼻窦鳞癌患者(鼻腔鼻窦鳞癌组)、36例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鼻腔黏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其PRL-3蛋白表达阳性率进行检测,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PRL-3 mRNA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同时分析PRL-3与鼻腔鼻窦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鼻腔鼻窦鳞癌组PRL-3蛋白表达阳性率较对照组、鼻息肉组明显升高(P 0. 05)。与对照组、鼻息肉组相比,PRL-3mRNA在鼻腔鼻窦鳞癌组中的表达明显上调(P 0. 05)。不同性别、年龄的鼻腔鼻窦鳞癌患者PRL-3蛋白表达阳性率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 0. 05);低分化、病理分期为Ⅲ~Ⅳ期、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鼻腔鼻窦鳞癌患者PRL-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病理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者(P 0. 05)。结论 PRL-3高表达于鼻腔鼻窦鳞癌患者,且与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其有望成为评估鼻腔鼻窦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26例鼻腔鼻窦血管瘤患者,术前行鼻腔鼻窦CT、MRI、颈总动脉造影等检查,根据肿瘤直径及对周围组织、器官的压迫和破坏情况,分别行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鼻内镜手术切除或鼻侧切开手术。结果 26例中行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16例,鼻内镜手术8例,鼻侧切开手术2例,均痊愈;术后随访1~3a,无复发,患者鼻塞、鼻出血等症状均消失。结论 鼻腔鼻窦CT、MRI等检查有助于鼻腔鼻窦血管瘤的诊断,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鼻内镜手术切除及鼻侧切开手术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5.
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病例15例.其中,筛窦鳞状细胞癌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3例、恶性黑色素瘤3例、筛窦腺癌2例、腺样囊性癌4例.结果 根据内镜下所见及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14例肿瘤全部切除、1例大部切除.所有病例随访24~48个月(平均32个月),随访过程中1例死于肿瘤脑转移.4例局部复发,其余10例未发现复发.结论 对于局限于鼻腔、筛窦的恶性肿瘤,鼻内镜手术可以将其完整切除,术后应辅以放疗.  相似文献   

6.
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及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的正确处理的重要性。方法:36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以冠状位鼻窦CT分析鼻腔鼻窦解剖变异,并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分别予以矫正。结果:鼻腔鼻窦解剖变异包括鼻中隔高位偏曲(21.3%)、中鼻甲气化(18.5%)、反向弯曲(7%)、中鼻甲肥大(55.8%)、钩突气化(3.3%)、钩突偏移(9.7%)、钩突肥大(23.1%)、鼻丘过度气化(6.1%)、Haller气房(11%)。结论: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发病相关,鼻腔解剖变异的正确处理是鼻内镜鼻窦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7.
鼻腔、鼻窦肿瘤以往多采用鼻侧切开、Cald-well-Luc、鼻内径路等手术完成切除。鼻内镜技术的发展,使部分鼻腔鼻窦肿瘤可以通过微创切除,但对于功能性内窥镜手术在出血多、局部变异显著或曾经手术、手术标志不清、鼻腔鼻窦骨壁增厚、筛房骨化时,手术效果则有影响,我科于1998年12月~2002年5月采用经上颌窦鼻腔径路结合鼻内镜切除鼻腔鼻窦肿瘤1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确诊的15例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病例的CT表现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病例中5例发生于鼻腔,2例累及鼻咽部,4例侵犯鼻背。2例位于右侧上颌窦,7例发生于鼻腔与鼻窦,6例侵犯鼻背及颌面,1例位于右侧鼻咽部。所有病例密度相对均匀,增强病灶轻度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沿黏膜及淋巴管侵犯周围组织器官,病灶范围广,但骨质破坏轻是与癌鉴别的重要特点,鼻腔鼻窦病变合并皮肤改变是恶性淋巴瘤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比较传统手术与鼻内镜协同下手术治疗效果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总结分析34例14岁以下儿童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结果 34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中,通过手术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后,随访3~9年,28例死亡,2例复发仍存活,4例未复发.结论 儿童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症状不典型,不易早期诊断.对疑有鼻腔鼻窦新生物的儿童应及早行鼻内镜检查,并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采用手术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可能获得较佳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鼻内窥镜技术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的探讨.方法 病理和临床诊断为内翻性乳头状瘤21例,术前做鼻内窥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全麻鼻内窥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后随访1年到2年.结果 21例患者术后复发两例.结论 此方法对治疗早期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凡  邓开鸿 《华西医学》2008,23(1):56-57
目的:着重探讨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突状瘤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突状瘤65例CT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65例IP的CT表现特征,以鼻中道为中心的一侧鼻窦和/或鼻腔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其中,仅鼻腔受累者18例,一侧鼻腔及鼻窦均受累者47例。鼻腔及鼻窦有膨大并骨质破坏者43例。软组织肿块强化者23例。术后IP复发者13例(20%);恶变者9例(14.3%)。结论:CT检查对IP的病变部位、范围、程度等能准确确定,可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本科对150例鼻腔鼻窦手术患者的鼻腔置管护理措施,包括体位护理、饮食护理、硅胶管的护理等.患者术后舒适度提升,恢复期缩短,术后效果良好.认为有效的术后鼻腔置管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手术成功率,使患者满意度提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术后应用纳吸绵的护理观察。结果 将80例鼻腔鼻窦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膨胀海绵填塞止血;另一组采用可降解止血绵填塞止血,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后疼痛率、出血率以及术腔恢复情况比较。结果 使用纳吸绵组术后头痛、鼻痛及鼻渗/ 出血发生率低于膨胀海绵填塞组(P〈0.05)。结论 鼻腔鼻窦术后应用纳吸绵填塞能更有效的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区出血,因其可降解、无需抽取、减轻患者痛苦,是理想的鼻腔填塞材料。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护理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 ,将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和引流作为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粘膜形态及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 ,以治愈鼻窦炎、鼻息肉及鼻腔阻塞性疾病 ,此术式不需作面部切口 ,手术损伤轻 ,术后恢复快。我院自 1995年起 ,对近千例鼻息肉和鼻窦炎患者行  相似文献   

15.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鼻腔及鼻窦肿瘤的0.5%~4%。持点:局部破坏性强、术后易复发,且有恶变倾向。综合分析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1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科于1985~1995年间共收治鼻腔鼻窦异位脑膜瘤4例,全部病例均予全麻下行具侧切开肿物摘除术,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例中男女各2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6岁,见附表。附表4例鼻腔鼻窦异位脑膜瘤临床资料2讨论脑膜瘤为颅内及椎管内常见的肿瘤,大多为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来6例应用鼻内镜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及体会。结果:6例经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乳头状瘤患者,经1-3年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显著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评价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效果及其对鼻腔鼻窦微创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2001年5月至2006年12月对312例伴有鼻中隔偏曲的鼻腔鼻窦疾病患者同期施行了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及其他鼻腔鼻窦微创手术.[结果]全部患者均一期完成了鼻中隔矫正术及其他鼻腔鼻窦微创手术,其中鼻息肉切除术、筛窦切除术、蝶窦开放术、鼻额管扩大术共269例,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225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者167例,术前症状和体征的消失率分别为98%和100%,检查示鼻中隔矫正充分,无鼻中隔穿孔及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较传统鼻中隔矫正术安全,效果可靠,手术并发症少,为同期鼻腔鼻窦微创手术提供了必要的通路和操作空间,提高了其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仰卧式头架螺旋CT鼻腔及鼻窦冠状位扫描时机器摆动角度范围对冠状成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1999年8月~2000年10月门诊及住院患者117例行鼻腔及鼻窦冠状位扫描,采用仰卧式头架,对一些病例采用近似冠状位扫描,将所有图像均进行三维重建.结果与OML成67°~90°的近似冠状位扫描基本能满足依赖冠状位鼻腔及鼻窦CT图像诊断的需要.结论近似冠状位扫描在某些情况下是切实可行的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20.
218例鼻内镜鼻窦手术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218例鼻内镜鼻窦手术病人的护理,包括在术前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和术前指导,术后加强一般护理、饮食护理、鼻腔护理和出院指导,随访1年均取得满意的鼻腔通气效果,无复发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