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对慢性湿疹的认识,认为慢性湿疹的病机是脾不运湿为其本,风湿热邪袭表为其标,日久血虚风燥,临床特点为"痒、湿、烂、顽、变",分湿热蕴肤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三型,并详诉其方药和用药体会。  相似文献   

2.
介绍应用湿疡平洗方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体会。认为风湿热互结、气血不畅是肛周湿疹的主要病机,临床应祛风、活血、胜湿三法合用,内治法与外治法双管齐下。并基于"止痒必先疏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以祛风活血胜湿为法,总结形成了湿疡平洗方,为肛周湿疹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李灿东教授认为湿疹是整体状态在肌肤局部的反应,治疗上强调风、湿、热三邪夹杂的致病基础,兼顾病理变化,注重内在机体状态与外在皮损的调护。消风散具有疏风散邪、祛湿化浊、凉血清热之功效,主治风湿热俱盛之湿疹,体现因势利导、祛邪外出的治疗思想。临床根据兼夹病理变化,适当配伍活血、养血、益气、健脾之品,以达驱风邪、清热毒、渗湿浊、化血瘀、养气血等功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湿疹不同证候核因子-κB、热休克蛋白70表达,探讨其与湿疹不同证候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湿疹患者30例,包括风湿热蕴证18例,血虚风燥证12例,另取健康人8名作为对照。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组织中NF-κB mRNA和HSP70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损内核因子-κB、热休克蛋白70蛋白表达。结果:HSP70 mRNA和蛋白表达,风湿热蕴证组高于血虚风燥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证组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风湿热蕴证组表达高于血虚风燥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证组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SP70和NF-κB的表达程度可能体现了"湿疮"病理过程中机体正邪力量,为揭示中医湿疮"证候"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肛门湿疹和肛门瘙痒症是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中医学认为肛门湿疹有湿热下注,血虚挟风所致,多因脏毒浊气下降,风湿热侵袭,尿粪浸蚀,食积虫扰或因饮食失节.脾失健运,内蕴湿热而发作.现代医学认为有内外两方面的变态反应所致,如病灶感染、食物致敏;外在的湿热寒冷、衣物、外用药物等因素均可诱发而致病.其他疾病因素和消化不良.营养因素.胃肠疾病.肛瘘.痔.肛裂.脱肛等也为常见因素.肛门瘙痒症祖国医学认为血虚生风、风盛挟湿,湿热阻滞及虫淫骚扰肛门皮肤所致.  相似文献   

6.
介绍陈宏教授从风论治湿疹的经验。陈教授认为,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内外之湿合邪致病,此为湿疹发病的基本病机,其从风论治湿疹分为两个方面:(1)心火亢盛,致血分热盛,复感外来风邪,风湿热邪郁于肌肤,治宜清热凉血、祛风除湿;(2)病程日久耗伤阴血,湿阻成瘀,肝失血养,血不润肤而生风化燥,治宜养血润燥、祛风利湿。此外,将局部与整体、外治与内治相结合,可调整机体内部功能,调和阴阳,外用药物有助于改善皮肤局部情况,配合内服药物使疾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湿疹的特点为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临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中医分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多为风湿热阻所致,虚证多为血虚风燥所致.常以清热利湿治实证,养血祛风治虚证.黄琴教授治疗湿疹时佐以益气固表方,疗效较好,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8.
赵纯修辨证治疗湿疹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纯修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治湿疹。笔者跟师学习,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 病因病机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中医属湿疮、旋耳疮、四弯风、浸淫疮、肾囊风等范畴。赵老师认为禀赋不耐是湿疹发病的基本原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腥荤、酒类等饮食,风湿热邪内生,发于皮肤。风湿热邪外袭(如花粉、尘土等),通过呼吸而入,肺与皮毛相表里,病邪由内发于皮肤。热邪波及血分,则致血热,日久,伤阴化燥。本病临床可分为四期:初期,风热蕴结肌表,热入血分,血热生风,属风热证。发期,湿热俱盛,生风亦剧,属湿热风盛证。相持期,湿热趋缓,生风亦轻…  相似文献   

9.
皮肤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认为其主要病因是禀赋不足,湿热内蕴,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侵淫肌肤而成。在治疗上根据临床症状,对皮肤湿疹进行辨证论治,博采众方之精华以及配合外洗方等多种疗法取得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0.
湿疹为皮肤科常见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传统医家多采用脏腑辨证治疗湿疹,急性及亚急性湿疹多辨证为风湿热证、脾虚湿困,慢性湿疹多辨证为血虚风燥,然而在错综复杂的临床中,脏腑辨证有时效果不佳。应用六经辨证治疗湿疹临床效果较好,包括越婢汤、麻杏苡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苓散、真武汤、桂枝茯苓丸、黄连阿胶汤、温经汤等常见方证。方证相对是经方的入门捷径,先辨六经,次变方证,整体辨证为主,皮疹辨证为辅,方证相对,往往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学认为,湿疹属变态反应、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复杂,可能有免疫、遗传、神经调节、环境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中医古代文献对湿疹的认识,首见于《金匮要略》,“浸淫疮,黄连粉主之”。《医宗金鉴》认为其病机“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现代医家延续前人的认识,概括湿疹的病机,不离“风、湿、热”邪,认为湿疹的发病主因先天  相似文献   

12.
肛门湿疹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期时此为风湿热客于肌肤,肛门皮肤色红,潮湿、有丘疹或小疱,瘙痒严重。慢性期为血虚风燥,皮肤变厚或苔藓化,干燥甚至皲裂,疼痛瘙痒。在治疗上分为内服和外治两种,其中外用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曾临床上用外治法治疗肛门湿疹...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肛周湿疹是肛肠科一种难治的常见病,笔者跟随冯群虎教授临床学习,欲将其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经验小结,以飨读者。冯群虎教授认为慢性肛周湿疹与脾气亏虚,风湿热有关,瘀为其病理产物,在治疗上提出“辨证论治”、“从瘀论治”、“内外并治”,临床上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佐以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肝脾相关角度对急性湿疹的病机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肝脾同调法在急性湿疹内治中的应用.生理上,肝脾二脏在运化水谷、调畅气机、血液运行等方面相互依存;病理上,两者基于五行生克理论而有复杂的传变关系.急性湿疹的病理要素包含风、湿、热等,皆与肝脾失调有密切关系.在急性湿疹的治疗中,应把握肝脾所伤为何,明辨风湿热偏重,兼顾治疗肝脾失调之本与清实邪内蕴之标.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肛周湿疹5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肛周湿疹是肛肠科的常见病之一,其症状为肛周瘙痒,夜间尤甚,伴有抓痕、血痂、皮肤增厚、表面粗糙、皮纹加深、呈苔藓样变,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多因外感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搏结而成,或因情志所伤,或因血虚风燥。在临床上多采用利多卡因配合地塞米松稀释后局部封闭治疗。因肛周神经来自尾骨神经,局麻药可阻滞神经传导达到止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湿疹(eczema)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奶癣”等类似西医学的急性湿疹.近年来,湿疹的发病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气候环境变化,大量化学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精神紧张,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均有关系。加味四妙饮加减在临床中治疗急性湿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洪毓键  许朝霞  闫秀丽 《中医杂志》2012,53(18):1596-1598
介绍王忆勤教授治疗湿疹经验,认为湿疹主要病机为风湿热郁于肌肤,不得宣通疏泄而致,以湿邪为本,贯穿疾病始末,因此治疗本病急性期疏风清热除湿止痒为主;慢性迁延期以养血润肤为主,并重视肺肾、顾护脾胃,调畅情志,以及拟用膏方治疗.  相似文献   

18.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不分年龄性别,均可得病,而且可发生于周身任何部位。特征是有剧烈的瘙痒,且对称性发作。其名称由于所在部位不同而异。中医认为此病是风湿热留入肌肤而成,西医说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或和神经系统机能障碍有关。急性以湿热为主,慢性的乃久病耗血所致,还伴有血虚。  相似文献   

19.
<正>湿疹是一种病因复杂、瘙痒剧烈、易反复发作并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其临床特点常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3期。其中急性湿疹发病率较高,治疗不及时或不当,易发展为亚急性或慢性,临床上以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等多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常对称分布,伴有明显的瘙痒。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因禀赋不耐或饮食失节致脾胃运化失职,水湿内生,加之外感风湿热毒之邪,  相似文献   

20.
肛周湿疹是肛肠科常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瘙痒、肛门潮湿等,常反复发作,肛门局部可见丘疹、结痂、脱屑等皮损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肛周湿疹多以风湿挟热、脉络瘀阻为主,风湿热互结、气血不畅是其核心病机。贾小强教授认为治疗肛周湿疹应审证求因,明辨病机,治病求本,祛风、活血、胜湿三法合用。祛风胜湿是治疗本病的常法,活血化瘀法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