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丝虫病的普查或诊断需在夜间进行,甚为不便。1964年福建省南平市防疫站和197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进行了白天口服海群生25毫克后检查微丝幼的研究。1973年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用海群生25毫克于上午9时给56例班氏丝虫病患者服药,服药后30分钟、60分钟、90分钟及120分钟检查微丝蚴,阳性率与前晚比较分别为51.6%、76.8%及96.4%,微丝蚴平均条数以120分钟最高。为了探讨口服海群生25毫克日间检查微丝蚴的价值,1973年我们在东海、新沂、泰兴、淮安等县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间接荧光抗体技术在晚期丝虫病患者中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群锋  王世海 《贵州医药》1992,16(4):200-202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微丝蚴阳性者免疫荧光研究已见于多篇文献;而对晚期丝虫病患者,国内外尚无这方面的报道。为此,我们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Aw—Ag)及微丝蚴抗原(Mf—Ag)对马来和班氏丝虫病晚期患者作间接荧光抗体(IFA)试验,以了解晚期患者血中抗体水平。材料与方法一、试验血清标本的收集、保存、稀释1988~1989,我们分别在德江、务川、独山三县静脉采集班氏和马来丝虫病晚期患者血清标本51份,微丝蚴阳性血清10份,并在上述  相似文献   

3.
丝虫病是我国危害人民健康最烈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过去一直使用海群生治疗,对微丝蚴作用较强,对成虫效力不明显,不能作为根治药物,且副反应较大,特别是在治疗马来丝虫病患者时,往往因严重副反应而影响普治工作的开展。30多年来迄无新药问世。为了寻找对微丝蚴和成虫均有强烈作用的新药,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协作发现硝基呋喃甲醛缩氨基衍生物类型对棉鼠丝虫阳性棉鼠体内成虫及微丝蚴均有较明  相似文献   

4.
1991年10月1日—8日在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WHO)召开了《淋巴丝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会议,目的是总结1983年第四届会议以来全球淋巴丝虫病防治与科研的进展,提出今后丝虫病防治研究的建议,同时出版《淋巴丝虫病防治》书籍及审阅再版《淋巴丝虫病防治手册》,供全球各国丝虫病防治科技专业人员参考。参加会议代表有英、美、法、中、马来西亚等各国专家23名出席会议。本次会议与1983年会议比较,在淋巴丝虫病防治和科研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归纳如下:一、讨论丝虫病地理分布,估计病人数:在西太区丝虫病防治中取得显著成效,中国除安徽省外有14个省(市)823个县(市)(95.3%)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以村或大队为单位微丝蚴阳性率降到1%以下),认为  相似文献   

5.
1983年WHO丝虫病专家委员会报道班了氏丝虫微丝蚴能在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大部分微丝蚴脱鞘后8天发育为第一期蚴虫(L_1)。1987年2月,我们对马来丝虫微丝蚴(mf)在不同基础培养液中存活情况进行了观察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mf的收集: 以生理盐水腹腔灌洗法从感染丝虫的鼠体内获取mf。方法详见贵州省丝虫病防治与科研资料汇编(1955—1966页) 二、培养技术: (一)基础培养液:应用Earle液;Earle加0.5%水解乳旦白(L+E);Hanks液;RPMI—1640;No199。每种培养液取2ml加  相似文献   

6.
丝虫病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始于1962年,Chowdhury 等用微丝蚴为抗原诊断班氏和盘尾丝虫病,继而 Coudert(1968)、Ambrise—Thomas(1969)(1974)和 Diesfeld 等(1979)用 Dipetalonema viteae 丝虫成虫冰冻切片为抗原 IFA 试验诊断丝虫病和流行病学调查取得一些进展。Grove(1978)用感染沙鼠腹腔的马来丝虫成虫为抗原 IFA 试验可提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国内河南医学院冯祖梅等(1982)以马来丝虫成虫为抗原对丝虫病患者进行检查阳性符合率为92.81~98.39%、假阳性为0.66%,与钩虫、蛔虫、鞭虫等其他蠕虫感染未见交叉反应。1983年我们采用同法试验,现将结果介绍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抗原的制备:断头法杀死实验感染马来丝虫的沙鼠,收集丝虫成虫,灭菌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7.
汪仕文  应潜 《江西医药》2005,40(Z1):759-760
目的为掌握丝虫病流行动态,巩固丝虫病防治成果,总结丝虫病防治经验,我们收集了全市1984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近20年的丝虫病病原学、蚊媒监测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微丝蚴率和蚊媒感染率均为0%。结论鹰潭市已消灭传染源,传播途径被完全阻断,达到了卫生部颁发的《消灭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8.
我国除班氏和马来两种丝虫病外,未发现过罗阿丝虫病.197(?)年2月,对前来要求体检的13名回国援外人员中,发现7例拟似罗阿丝虫病(Loiasis)症。其中1例患者在周围血中查到罗阿微丝蚴。鉴于今后援外与国际交往人员日益增多,在我国发现罗阿丝虫病患者的机会也越多,为搞好本病的防治工作,将本病资料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3岁,福州籍,勘测工人. 主诉:两小腿交替或同时肿胀,乏力,颈部发现一肿块近三年。患者于1973年5月赴赤道几内亚参加援外工作,在当地常受状如“小牛虻”的小虫叮咬,约2~3个月后,常感两小腿交替或同时出现肿胀、乏力,服药(药名不详)1周后症状减轻。1974年回福州后腿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由中央卫生部组织的八省专业人员,对新沂县用海群生拌食盐基本消灭丝虫病的远期效果进行了考核,结果微丝蚴阳性率以大队为单位均下降到1%以下(平均为0.26%),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基本消灭丝虫病以后残存传染源的传播能力和自然转归,探索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人群和蚊媒监测方法。方法 选择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三个村庄作为纵向监测点,连续监测人群和蚊媒微丝蚴感染情况。按照防治前感染率分层抽取部分村庄作为横向监测点,监测人群和蚊媒微丝蚴感染情况。结果 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的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能够自然转阴,并不会造成新的感染。结论 商丘市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丝虫病的传播无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商丘市位于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辖9个县市区,总人口约830万,是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是河南省班氏丝虫病流行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防治前全市人群平均微丝蚴率8.25%,中东部县市区感染率显著高于西部县,以村为单位的人群微丝蚴率最高达46.8%;淡色库蚊是唯一传播媒介.在人群微丝蚴率11.9%~25.5%村庄,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在11.31%~18.05%.自1972年起根据抽样调查结果,针对不同地区的感染水平,分别采取反复普查普治、查漏补治、全民食用海群生药盐等综合防治措施,到1987年以村为单位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以县为单位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经过10多年的纵向和横向监测,残存的微丝蚴血症者全部自然转阴,未发现新的感染者,2004年经卫生部考核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12.
抗丝虫病新药呋喃嘧酮系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1978年合成,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进行药理研究,经上海市卫生局和山东省卫生局同意,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和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协作,1978年11月到1980年3月在山东省寄研所病房试用抗丝虫病新药呋喃嘧酮治疗班氏丝虫微丝蚴阳性患者40例,初步观察,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3.
阻断丝虫病传播阈值的研究是丝防后期监测工作中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我们于1985-1988年在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德江县龙盘村和沿河县中介村,从病原学、昆虫学和免疫学三方面持续4年现场实验研究,观察不同密度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对丝虫病的传播作用,掌握防治后期丝虫病流行动态,为监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丝虫病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980~1981年对江苏省71个县、市的216个大队作丝虫病的抽样调查,结果全省居民微丝蚴平均阳性率为2.01%。其中班氏丝虫单一感染地区的66个县市中有40个以及马来、班氏丝虫混合感染的5个县市的阳性率都已降到1%以下;多数县、市未查到10岁以下的儿童阳性者,苏州、镇江、南通三地区和南京市蚊媒中未查到感染期幼虫。联系已往有关资料,说明20多年来江苏无论在居民微丝蚴阳性率、阳性者的感染度、蚊媒自然感染率均有所下降,但尚有部分县、市(主要是苏北灌溉总渠以北)仍维持在较高的感染水平。本文就防治对策和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德江县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人群微丝蚴阳性率高达21.75%。1971~1974年,全县开展了2~3次全民性查治,微丝蚴阳性率降至2~3%,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分析原因,改进了防治措施,在反复查治的基础上加用全民服药(五岁以上←成人←海群生3克一疗程,历年微阳病人加服一疗程)取得显著成效。1976年经对全县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6.
综述近年来对呋喃嘧酮的研究。动物实验提示对棉鼠丝虫病及长爪沙鼠人体马来丝虫病具有杀灭成虫及微丝蚴的作用,小鼠一次口服的LD_(50)为243±31mg/kg。口服吸收快,迅速由尿中排出,无明显蓄积作用。临床对班氏丝虫病、马来丝虫病及罗阿丝虫病均有效,疗效较好,副反应较轻;对心电图、肝功能及血、尿常规等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简讯     
省卫生厅于1982年5月28~29日在无锡市召开了有关《江苏省丝虫病现状的分析》,(见本期20页)及《班氏丝虫病流行地区人群微丝蚴率、微丝蚴密度与人房  相似文献   

18.
三明市及其所属的宁化、泰宁、尤溪、建宁、清流等县位于闽西北山区。历史上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1958年普查,微丝蚴阳性率9.20~22.54%,平均为14.75%(82,030/556,070)。经3~4次普遍查治和重点地区5~8次抽查复治后,于1975~1979年间先后由省、地、县联合进行抽查考核,均达到了基本消灭的标准。为巩固上述各县(市)的丝虫病防治效果,我们对其残存的传染源进行了监测与净化观察。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本县丝防监测点的南客、共和两公社经过治疗微丝蚴(Mf)阴转1~15年的243例患者,于1981年11月取耳垂滤纸血做间接萤光抗体(IFA)和酶联免疫吸咐(ELISA)试验,以了解斑氏丝虫病治愈后抗体在患者体内的存在时限,这对丝虫病防治后期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用呋喃嘧酮治疗82例班氏丝虫病患者,分4个治疗组,总剂量112-200mg/kg,疗程7-10d。治后6个月微丝蚴阴转率50-82%,而海群生对照组微丝蚴阴转率仅25%。呋喃嘧酮的副作用与海群生相仿。治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观察结果显示,呋喃嘧酮对班氏丝虫病具有显著的疗效,优于海群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