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06年4月经电子肠镜对大肠息肉53例(106颗)作高频电切除,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肠粗大息肉的大小、病理类型与息肉癌变关系及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电切的内镜治疗效果.方法 内镜下对直径1.6~3.0 cm的粗大息肉,于蒂部尼龙圈套扎后行高频电息肉切除.切除息肉按大小分组病理检查.息肉非局灶性恶变者进一步行手术根治,并定期肠镜追踪观察.结果 136例共158粒粗大息肉行套扎后电切除治疗,病理检查发现息肉癌变37粒,癌变率23.4%,息肉直径1.6~2.0 cm 93粒发现癌变17粒,癌变率18.3%.息肉直径2.1~2.6 cm 43粒癌变11粒,癌变率25.6%.息肉直径2.6~3.0 cm 22粒癌变9粒,癌变率40.9%.管状腺瘤息肉64粒,癌变15粒,癌变率44.4%,管状绒毛状腺瘤息肉47粒,癌变13粒,癌变率27.7%,绒毛状腺瘤息肉26粒,癌变9粒,癌变率34.6%.病理发现局灶癌变原位癌19例,占癌变息肉51.2%.非局灶癌变的早期大肠癌16例,占癌变息肉43.2%,均行根治手术,其中6粒(37.5%)术中发现息肉生长蒂部肠壁癌细胞浸润,2粒(1.3%)癌变息肉肠段近旁发现淋巴结转移.息肉切除患者无出血、穿孔并发症出现,定期肠镜未见异常.结论 大肠粗大息肉直径越大越易恶变,腺瘤性息肉是癌变的高危因素.采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后电切除完整息肉组织,并病理检查能提高癌变息肉的诊断治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肠息肉高频电切后的复(再)发情况。方法大肠息肉高频电切术后每一年用电子结肠镜进行复查,疑有恶变者每3个月一次,随访时间1~7年,所有病例均取活检送病理。结果110例大肠息肉电切后,复(再)发37例(33.6%);多发性腺瘤59例,复(再)发25例(42.3%);单发腺瘤12例,复(再)发4例(33.3%);大于或等于1cm的腺瘤30例,复(再)发22例(73.3%),小于1cm的腺瘤41例,复(再)发7例(17.1%)。结论大肠息肉高频电切后的复发与大小、病理及是否多发关系密切。术后定期复查很重要,对于大于或等于1cm的多发性腺瘤,建议术后半年至一年内复查。  相似文献   

4.
大肠息肉癌变7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1980年4月~1999年3月,20年间我院内镜室共行纤维结肠镜检查19645例,检出大肠息肉2154例,其中癌变75例,癌变率为3.48%。本文对75例癌变息肉与同期发现1045例的大肠癌就临床内镜和病理方面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75例息肉癌变病例中,男性34例,女性41例;年  相似文献   

5.
1994年12月~1998年6月经临床确诊为大肠息肉的103例患者行内镜下电切治疗,旨在了解大肠息肉发生的部位,与年龄的关系,恶变息肉的病理类型以及经内镜行息肉治疗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4年12月~1998年6月我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的安全性及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在结肠镜下行大肠息肉高频电凝切除。结果279例395颗大肠息肉均成功切除,无一例穿孔,4例出血,经内镜下处理均有效止血。结论采用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大肠息肉15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的病理类型以及息肉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152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257枚,其中男性87例,女性65例,检出率12.8%;年龄50~69岁占59.2%;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63.8%、23.7%、8.6%和3.9%;息肉部位分别为盲肠4.3%、升结肠9.7%、横结肠6.6%、降结肠4.6%、乙状结肠33.9%、直肠40.9%。152例患者中有5例有发生癌变,癌变率3.3%。结论:5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男性较女性更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较常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2.0 cm息肉容易癌变;内镜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8.
9.
马兴刚  王建营 《临床荟萃》1998,13(16):739-740
我院1993年3月~1997年10月对77例患者应用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共摘除息肉93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大肠息肉与大肠癌演变关系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1516例大肠息肉和721例大肠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部位分布一致,且有共存现象。恶变的127颗息肉均为瘤性息肉,在165例早期大肠癌中恶性息肉123例(74.5%)。结果揭示:腺瘤体积大、多发、绒毛状结构者易恶变。恶性息肉是早期大肠癌的最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城区2万查体人群大肠息肉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调查北京城区查体人群大肠息肉发病情况。方法 :对北京城区部分查体人群普查大肠肿瘤发病情况 ,人数为 1 9852 ,30岁以上均接受化学法粪隐血试验 ,阳性者再接受免疫法粪隐血试验。所有普查对象均填表登记 ,符合 7个所列条件为高危人群。免疫法粪隐血试验阳性或高危人群接受全结肠镜检查。结果 :72 3例患者接受全结肠镜检查 ,共有 2 0 5(2 8.35 % )例发现大肠息肉 ,包括男 1 36名 ,女 69名 ,平均年龄 58.61±1 4 .2 5岁 ,显著高于非息肉患者平均年龄 48.53± 1 4 .2 6岁 (P <0 .0 1 ) ,男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息肉患者 (P<0 .0 5)。结肠镜息肉检出率随年龄递增而升高 ,50岁以上检出率达 40 %。 2 0 5例大肠息肉患者中 ,包括腺癌 1 4例 (6 .83 % ) ,良性息肉 1 91例 (93 .2 0 % )。在明确息肉具体分类的 61例良性息肉中 ,包括增生性息肉 3例 (4.92 % ) ,炎性息肉 1 7例 (2 7.87% ) ,腺瘤性息肉 41例 (67.2 1 % )。对大肠息肉患者及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者 ,经Logistic回归分析 ,大肠息肉的二个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 >50岁 (OR :2 .886 ,95 %CI :1 .972 -4 .2 2 2 ,P <0 .0 1 )及大肠息肉病史 (OR :2 .92 9,95 %CI:1 .664 - 5 .1 55 ,P 相似文献   

13.
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结肠镜追踪观察5年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初至1995年底,该院结肠镜检查共3620例。发现息肉492例,其中初发腺瘤性息肉332例,腺瘤总数860枚。另有腺瘤病5例。发现大肠癌190例,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132例中确认为早期癌15例,比建立肠镜追踪制度之前的不足1%提高10多倍。  相似文献   

14.
医院在加强管理前后细菌污染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8~1997年,对济宁市5所医院物体表面与工作人员手。消毒液、室内空气细菌污染情况进行了检测。以细菌总数未超标且未检出致病菌者为合格。加强管理后的1993~1997年与未加强管理时的1988~1992年相比,前两项的合格率有明显上升,而空气的合格率改善却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舒芬太尼、芬太尼用于颌面外科术后镇痛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舒芬太尼用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A)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70例颌面外科全麻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舒芬太尼(Suf)组和芬太尼(Fen)组,各35例.分别使用舒芬太尼或芬太尼进行PCA,不给负荷量.记录术后0h、4h、8h、12h、24h、48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镇静评分,PCA次数、并发症和病人的满意度等.结果:Suf组8h和24hVAS评分明显低于Fen组(P<0.05),其它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Suf组各时间点镇静评分均明显大于Fen组(P<0.05);Suf组PCA按压次数显著低于Fen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Suf组病人对PCA满意率显著高于Fen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术后PCA,镇痛安全有效,并且镇静效果优于芬太尼.  相似文献   

16.
大肠息肉癌变52例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978年10月~1994年12月间的52例大肠息肉癌变进行了回顾性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的分析,癌变率4,27%,50岁以上组最多见,占65.3%,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其中以绒毛状腺瘤、混合腺瘤癌变率较高,二者间无差异(p>0.05),管状腺瘤较低,与前二者差异明显(P<0.01),并发现1例炎性息肉癌变。直径>2.0cm,息肉癌变率明显高于2.0cm以下者(p<0.01),息肉基底愈宽愈短,癌变率愈高,广基息肉癌变率最高。大部分癌变息肉均有形态学改变。探讨了大肠癌的组织发生、息肉癌变因素及息肉癌变的早期诊断、早期防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128例大肠癌标本中的nm23-H1,p53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它们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大肠癌中nm23-H1,p53的表达分别为73.4%,53.1%。nm23-H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25),p53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P<0.05)。提示nm23-H1主要作用于大肠癌转移过程,p53的表达在肿瘤浸润转移及细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澧县医疗机构加强管理前后消毒工作质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检测细菌污染与紫外线辐照度值,对加强管理前、后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加强管理前的1996年,县、乡、村医疗机构室内空气合格率分别为69.23%、31.37%、10.79%;县级医院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使用中消毒液、紫外线灯辐照度值、灭菌医疗器械合格率为88.24%-100% ,乡卫生院者合格率为67.57%-86.36%,村诊所者合格率为24.19%~66.85%。加强管理后的1999年,县、乡、村医疗机构室内空气合格率分别为64.29%、60.42%、60.00%;县级医院医护人员手等5项合格率为82.35%~100%,乡卫生院者合格率为80.91%-100%,村诊所者合格率为77.44%~93.75%。加强管理后,乡、村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质量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综合征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 30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综合征患者 ,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 (SGB)复合Naosan疗法和音乐运动疗法 ,并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的动脉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脉搏 (HR)、每搏输出量 (SV)、心脏指数 (CI)以及体循环血管阻力 (SVR)。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平卧位时仅表现为SVR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站立 10min后SBP、SV、CI有显著性升高而SVR有显著性降低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治疗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综合征患者自觉症状有很大改善 ,血流动力学趋于平稳 ,因此 ,星状神经节阻滞复合Naosan疗法及音乐运动疗法对治疗本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阴道镜与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总结该院经阴道镜观察并为病理学证实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53例,并与宫颈浸润癌10例及慢性宫颈炎77例作对照分析。显示CIN-Ⅰ级阴道镜下主要表现为平坦边界模糊的醋酸白色上皮,可有模糊不典型镶嵌;CIN-Ⅱ级镜下为中度分明的边界清的稍突起的白色上皮,可合并有不典型镶嵌或点状血管;CIN-Ⅲ级可见边界明显的突起的白色上皮,清晰的镶嵌及多种构图。宫颈浸润癌见白色上皮突起,边界清,有典型的镶嵌、白斑、异型血管或岩石状突起等复杂的构图,碘不着色。慢性宫颈炎仅为模糊浅淡的平坦的醋酸白色上皮,对醋酸反应消失快。结论:阴道镜可对CIN作初步筛查诊断,结合镜下定位活检病理检查可提高CIN的诊断准确率,对CIN应以细胞学和阴道镜作随访追踪,合理治疗C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