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探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CT评分在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6月—2021年6月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48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患者住院存活情况、伤后6月的预后情况。运用SPSS 26.0软件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死亡率及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评估其预测预后的效能。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GCS评分和Rotterdam CT评分是影响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GCS-P评分和Helsinki CT评分是预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这些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其预测住院死亡率和远期预后的效能较单一指标明显提高。结论 GCS运动评分和Rotterdam CT评分是影响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GCS-P评分和Helsinki CT评分是影响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GCS运动评分和Rotterdam CT评分预测中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死亡率最强;年龄+GCS-P评分+Helsinki CT评分预测远期预后总体效能最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危重型患者拔除气管插管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69例因 COVID-19需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的危重型患者,根据患者拔管是否成功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气管插管时相关实验室检查动态变化,并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拔除气管插管的因素。结果69例COVID-19患者中,有46例(66.7%)拔管失败。拔管失败患者插管当天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D-二聚体明显高于拔管成功患者(P<0.05)。住院期间,拔管失败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明显下降(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插管当天LDH>400 U/L、D-二聚体>4 g/L,住院期间血小板和肌红蛋白水平恶化是拔管失败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水平下降是拔管失败的独立预后因素(OR=6.05,P=0.012)。结论血小板减少可能是影响COVID-19危重患者拔管结局的重要因素。LDH>400 U/L和D-二聚体> 4 g/L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早期预测拔管失败的患者。此外,住院期间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或肌红蛋白水平升高可以用来预测拔管的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血浆microRNA-206 (miRNA-206)与床旁超声膈肌功能联合预测老年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果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住院的老年机械通气患者102例,根据撤机结果分为成功组、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miRNA-206、膈肌功能指标及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果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miRNA-206、床旁超声膈肌功能单独及联合对老年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果的预测价值。结果 102例患者撤机失败率为33.33%。与成功组比较,失败组膈肌增厚率(DTF)、膈肌活动度(DE)、血浆miRNA-206、白蛋白(Alb)水平降低(P <0.05),膈肌收缩速度(DCV)加快(P <0.05),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早期气管切开百分率升高(P <0.05),年龄增大(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089 (9...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血管病机械通气患者院内死亡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急性脑血管病机械通气患者院内死亡的预后因素。方法 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ICU2005年1月~2007年12月间所有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并且资料完整的94例急性脑血管病内科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出院结果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对包括年龄、性别、病史、入院时的血气分析以及APACHEⅡ评分等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0例(53.2%)死亡,44例(46.8%)生存出院。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间APACHEⅡ评分、血糖、总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肺内感染、病变部位及性质有显著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糖、肺内感染、幕下病变、机械通气时间是增加院内死亡风险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均〈0.05),而ICU住院时间为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需机械通气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病死率高,治疗过程中应积极控制血糖及肺内感染等预后危险因素,并对患者的预后做出正确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伴重度呼吸衰竭(呼衰)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成功撤机拔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ICU收治的100例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AECOPD伴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成功撤机拔管患者作为有效组,撤机拔管失败和死亡患者作为无效组。对成功撤机拔管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独立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效组年龄,插管前血红蛋白,插管后血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红蛋白、白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通气时间及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方面均优于无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插管前HGB、插管后中性粒细胞比率及白蛋白水平、多脏器功能衰竭、机械通气时间为成功撤机拔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机械通气是AECOPD伴严重呼衰的有效救治措施,成功撤机拔管的影响因素较多,积极干预影响因素对提高撤机拔管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颈髓损伤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发病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预防HAP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4年3月在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58例颈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发生HAP分为HAP组和非HAP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颈髓损伤患者发生HAP的影响因素。结果 HAP多发生在颈髓损伤后72.0~96.0 h,平均(86.5±11.9)h;颈髓损伤患者HAP的发生率为30.2%(108例)。HAP组(n=108)和非HAP组(n=250)的年龄、损伤节段、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低蛋白血症、低氧血症、伤后8.0 h内行甲泼尼龙治疗、机械通气、气管切开率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管切开(OR=4.345,P<0.001)、JOA评分(OR=3.213,P=0.004)、机械通气(OR=2.375,P=0.012)、损伤节段(OR=1.847,P=0.023)和住院时间(OR=1.235,P=0.031)均为颈髓损伤患者HAP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颈髓损伤患者HAP发生率较高,气管切开、JOA评分、机械通气、损伤节段和住院时间为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4月该院收治的138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情况,并将患者分为VAP组、非VAP组。对可能引起VAP发生的因素依次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8例患者中,发生VAP 66例,发生率为47.83%(66/1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AP组年龄≥60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5分、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4 d、气管切开、有颅外复合伤、手术次数>1次、吸痰次数≥3次/d、气道湿化次数≥3次/d者占比高于非V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入院时GCS评分<5分、手术次数>1次、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4 d、气道湿化次数≥3次/d、气管切开均为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60岁、入院时GCS评分<5分、手术次数>1次、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4 d、气道湿化次数≥3次/d、气管切开均为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积极给予干预措施,以降低VAP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肺炎的特点,寻找有效的临床处理对策。方法:166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痰细菌学检查;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等10个候选因素进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致病菌以耐药肺炎克雷伯菌(23.31%)、铜绿假单胞菌(22.56%)最多见;回归分析共有6个因素进入方程:GCS、应用广谱抗菌素、气管插管/切开、机械通气、重症监护室内住院时间及病区分布,OR值分别为5.309(P=0.028)、2.518(P=0.047)、3.841(P=0.009)、2.229(P=0.049)、1.832(P=0.045)、1.070(P=0.004)。结论: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比例增高;GCS、应用广谱抗菌素、气管插管/切开、机械通气、重症监护室内住院时间及病区分布诸因素与院内肺炎的发生相关;调整抗生素的应用策略,加强消毒、隔离等管理措施将有助于减小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喉罩用于全身麻醉气管导管拔管后上呼吸道梗阻患者的气道急救效果,并筛选导致喉罩通气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统计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09年11月-2011年2月全身麻醉气管导管拔管后发生上呼吸道梗阻需置入喉罩进行急救的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术前肺部疾病史、手术类型、是否留置胃管、气道急救中丙泊酚用量、喉罩置入时间、喉罩置入时是否有吞咽和(或)呛咳反应、喉罩通气效果以及操作者使用喉罩的经验.如果喉罩通气失败,需重新置入气管导管者也予记录.记录人工气道建立成功后的血气分析结果、人工气道留置时间、患者是否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以及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和(或)死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导致喉罩通气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 78例在术后气管导管拔管出现上呼吸道梗阻的患者使用喉罩进行急救通气,喉罩通气有效率为78.2%(61/78).与喉罩通气失败患者(重新气管插管)比较,喉罩通气成功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显著升高(P<0.05),人工气道留置时间显著缩短(P<0.05),ICU转入率显著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肺部疾病(OR=4.15,95%CI为1.18~8.37,P=0.027)和手术类型(上腹部手术,OR=2.18,95%CI为1.42~4.86,P=0.042)为导致喉罩通气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 喉罩可有效用于全身麻醉气管导管拔管后上呼吸道梗阻、面罩通气无效的患者.术前合并肺部疾病及上腹部手术可能导致此类患者喉罩通气失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远期病死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年龄≥60岁的脓毒症患者238例,转出ICU 1年后进行电话随访,统计院内病死率及1年累计病死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1年病死率的危险因素,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进行生活质量的评估,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远期生活质量的因素。 结果 238例老年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共有58例(24.4%)患者死亡,1年累计病死率为59.7%(14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脓毒症、真菌感染、入ICU 24 h内拔管以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机械通气时间与患者1年病死结局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 APACHEⅡ评分升高、使用CRRT、存在真菌感染是预测患者1年病死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生活质量评估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APACHE Ⅱ评分、腹腔感染、住院时间、 24 h内气管导管是否拔除是影响远期生活质量的因素,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ICU 24 h拔管对1年后的生活质量起保护作用,住院时间越长1年后的生活质量越差。 结论 老年脓毒症患者1年病死率高。ICU内早期拔除气管内导管及住院时间是其远期生活质量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的二次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二次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我科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使用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各项资料和化验指标,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回归方法分析二次插管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二次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拔管前白蛋白、拔管前血红蛋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营养状态、APACHEⅡ评分、咳痰能力、机械通气时间、痰液的量、住ICU时间,为患者二次插管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拔管前白蛋白,拔管前血红蛋白为影响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二次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拔管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是影响患者二次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患者拔管失败的预测指标.方法 将48例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患者,按照拔管结局将患者分为拔管成功组和拔管失败组.观察两组患者拔管前机械通气时间、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APACHE Ⅱ)、咳嗽有效性、气道分泌物量、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动脉血pH值等指标.结果 48例患者中20例拔管失败.两组气道分泌物量、咳嗽的有效性、SPO2、G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患者拔管失败的主要预测指标包括咳嗽有效性、气道分泌物量和SPO2、GCS,综合评估对成功脱机拔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气管切开时机及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丽水市中医院收治的单节段创伤性颈脊髓损伤合并呼吸功能不全且接受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65例。根据从气管插管到初次气管切开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组(从插管到气管切开≤7d,n=31)和晚期组(从插管到气管切开>7d,n=34),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和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早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23.9±16.5)d,较晚期组(37.3±25.7)d明显缩短(t=?10.310,P=0.025);早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19.7±5.5)d,明显短于晚期组(26.8±12.4)d(t=?9.058,P=0.021);早期组患者拔管时间(51.0±27.1)d,明显短于晚期组(73.1±46.8)d(t=?10.039,P=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及90d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短时间不能脱离机械通气的急性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在插管后7d内进行气管切开,可减少机械通气和ICU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9):161-16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影响因素并提出风险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11月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8例作为对象,记录并统计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分为发生组(n=24)和未发生组(n=334)。查阅两组病例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骨折、置管前是否存在其他部位感染、PICC置管时间,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针对上述影响因素给予风险护理干预。结果 3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24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拔管原因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患者自行拔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分别占20.83%、16.67%和12.50%;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置管前存在其他部位感染、PICC置管时间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较高,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加强患者风险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与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单纯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瞳孔变化、环池形态和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等资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单纯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是15.4%(32/208),而入院时诊断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为35例(占16.9%)。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瞳孔散大和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单纯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常见的合并症,可显著增加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腔气管导管在肥胖患者单肺通气中的可行性。[方法]60例择期例行右侧胸科手术患者,体重指数25~50,随机分为单腔气管导管组(Ⅰ组)和双腔支气管导管组(Ⅱ组)。Ⅰ组通过单腔气管导管实现单肺通气,Ⅱ组通过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实现单肺通气。观察两组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变化,插管时间、定位时间、气道峰压、外科术野暴露程度、胸膜打开后40分钟血气分析、术中吸引分泌物时间,拔管后用纤支镜观察声带损伤情况和声音嘶哑情况,随访肺不张,肺部感染和住院天数。[结果]Ⅰ组插管时间、声音嘶哑和声带损伤发生率,明显短于Ⅱ组(P<0.05)。Ⅰ组术中吸引分泌物时间大于Ⅱ组(P<0.05)。两组定位时间、气道峰压,外科术野暴露程度,血气分析,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腔气管导管和双腔支气管导管均能应用胸科手术单肺通气中,在肥胖患者中应用单腔气管插管可缩短插管时间及减少患者术后声带损伤和声音嘶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悦云  胡全忠 《重庆医学》2015,(32):4499-4501
目的:探讨自主咳嗽次数对IC U住院颅脑外伤患者拔管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IC U 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经人工气道管理患者78例,根据拔管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53例)和失败组(25例)。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登记一般资料,同时记录拔管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总分和自主咳嗽次数情况。结果患者拔管成功53例,失败25例,失败率为32.05%。两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住院获得性肺炎、疾病种类及插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吸烟、BMI、GCS总分和自主咳嗽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撤机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CS曲线下面积(AUC)为0.822,BMI AUC为0.674,自主咳嗽次数AUC为0.914,吸烟AUC为0.856。结论吸烟、BMI、GCS和自主咳嗽次数均可用来评估颅脑损伤患者的拔管时机,其中自主咳嗽次数准确度最高,是拔管成功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背景 有研究表明,采用具有声门下吸引(SSD)功能的气管插管可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但是某些研究结论与之相反。目的 探讨具有SSD功能的气管插管对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综合重症监护室(ICU)中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患者2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气管插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采用具有SSD功能的气管插管,148例)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150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入院类型(术后、内科疾病、创伤)、是否使用肌肉松弛剂、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是否气管切开、是否再插管、VAP发生率、VAP发病率。结果 观察组VAP发生率、VAP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气管插管类型、年龄、是否使用肌肉松弛剂、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是否气管切开、是否再插管是VAP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气管插管类型、年龄、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是否再插管是VAP的影响因素(P<0.05)。观察组无VAP累积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ICU住院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患者,采用具有SSD功能的气管插管可降低VAP发生率;高龄、较高的APACHEⅡ评分、较长的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亦是VAP的影响因素,临床医生应对这些因素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保留气切导管的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中枢性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中枢性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共5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常规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的患者240例为对照组,行保留气切导管的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的患者300例为试验组,比较2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再次气管插管发生率、ICU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和保留气切导管并发症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55% vs 66.7%)、机械通气时间[(12.40±2.93)d vs (15.63±5.18)d]、再次气管插管发生率(1.3% vs 7.9%)和ICU住院时间[(16.47±5.01)d vs (20.79±5.5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住院病死率(49% vs 55%)和长时间保留气切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气切导管的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再次气管插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但对病死率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视频喉镜用于非后仰平卧位气管插管的影响因素,探索提高气道管理质量的方法。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3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200例,记录可 能影响气管插管成功与否、插管时间、术后声音嘶哑的因素,包括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气管导管角度及操作 者工作年限等一般资料;记录颏甲距离等解剖参数;记录插管时间、手术麻醉时间等手术信息。使用Logistic回归 模型分析首次插管失败及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的影响因素,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气管导管的临界角 度。结果 插管失败组与插管成功组导管角度、颏甲距离及后仰下颌成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插管时间<30 s组体重、BMI较插管时间≥30 s组低(P <0.05)。发生声音嘶哑组与未发生声音嘶哑组身高、导管角 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颏甲距离[O^R=1.588,(95% CI:1.080, 2.336)]、导管角度[O^R=1.097,(95% CI:1.048,1.148)] 是首次尝试气管插管失败的影响因素。导管角度 [O^R=0.916,(95% CI:0.873,0.961)]是气管插管术后声音嘶哑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导管角度< 78.55°会增加首次插管失败风险;导管角度>84.10°会增加术后声音嘶哑风险。结论 在视频喉镜用于非后仰平卧 位气管插管中,气管导管角度同时影响插管成功率及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其作为术前可控因素,可能存在潜在 最适的气管插管塑性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