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栓负荷在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症(PT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01月―2022年01月期间入住湖南省人民医院经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确诊为急性中危PTE患者128例,根据危险分层分为中低危、中高危两组,中低危组66例,中高危组62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内径(RV)、左心室内径(LV)、CTPA RV、LV和血栓负荷/CT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Qanadli评分。比较血栓负荷Qanadli评分与CTPA和超声心动图RV/LV比值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Qanadli评分对中危PTE危险分层的预测能力。结果 :中低危PTE组与中高危PTE组年龄及性别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中低危PTE组在气促、晕厥临床症状和伴随疾病肾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中高危PTE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中低危组患者Qanadli评分、CTPA和超声心动图RV/LV比值明显低于中高危组患者。Qanadli评分与CTPA和超声心动图RV/LV比值呈正相关。Qanadli评分对中高危PTE具有较好预测价值,其ROC...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告26例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诊断与介入治疗方法,评价介入技术治疗PTE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行介入方法诊断及治疗的26例PTE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胸痛、胸闷、气短、气促、咯血、休克等,其中7例有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5例有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64层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D-二聚体检查,合并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肢静脉造影.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右侧或左侧股静脉入路行肺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溶栓,其中4例先采用导管捣碎、抽吸血栓的机械方法后留置导管溶栓.对7例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患者留置导管溶栓前行临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结果 26例患者经上述治疗,溶栓3~4d复查肺动脉造影,23例肺动脉内血栓被大部分清除、中央分支血流恢复,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从术前平均82%增至94%;3例患者肺动脉造影有改善,但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继续经留置导管抗凝治疗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肺动脉造影显示主干及分支内血栓消失.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36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结论 肺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局部溶栓术治疗PTE起效快、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诊断水平.方法:将本院自2001年1月至2003年11月期间确诊为PTE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患者均存在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多样化,误诊率达72.4%,最后确诊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11例,CTPA 肺核素灌注显像15例,肺动脉造影3例.结论:肺血栓栓塞症是一种不少见而容易误诊的疾病,加强对PTE的认识,对疑似病例及时行特异性检查有助于降低PTE的误诊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不同影像学方法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中不同影像学方法的价值。方法收集近2年诊断的22例急性PTE病人的临床资料,除4例因病情危重不能进一步检查仅行临床诊断外(其中2例尸检证实),其余18例均采用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超声、放射性核素扫描、肺动脉造影等至少两种以上方法诊断,分析不同诊断方法的急性PTE诊断阳性率。结果18例患者中,15例行CTPA,诊断肺栓塞12例,阳性率为80%。核素扫描14例,其中肺通气/灌注扫描9例,单纯肺灌注扫描5例,诊断肺栓塞13例,阳性率为92.9%。10例行核素扫描患者同时行下肢深静脉造影,5例发现深静脉血栓;5例表现为侧支循环形成,血流受阻,管腔狭窄,瓣膜功能异常等改变。心脏彩超检查16例,仅1例发现血栓,8例表现为右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反流等PTE的间接表现,2例正常,肺栓塞诊断率为56%(9/16)。10例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例发现深静脉血栓,1例瓣膜功能不全。结论CTPA对急性PTE的诊断阳性率较高,是诊断PTE的有效手段,具有无创、快捷、方便、可靠等特点,可作为一线检查手段。核素扫描的同时行下肢静脉造影,对急性PTE的诊断率也很高,同时减少了诊断步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血液透析通路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7例因动静脉内瘘血管未扪及震颤或搏动就诊的血液透析通路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均采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观察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毕即时造影检查均提示血流通畅。血栓抽吸时间36~171s,平均119.1s;内瘘闭塞长度8~33cm,平均22.8cm;术中出血量10~25ml,平均13.5ml;术后首次血液透析血流量245~285ml/min,平均261.4ml/min;术后住院时间2~5d,平均3d。围术期无死亡病例。结论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血液透析通路急性血栓形成成功率高、创伤较小,是一项值得临床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5例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收集15例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15例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中,突发呼吸困难和呼吸困难加重13例,晕厥3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典型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1例,长时间制动4例,手术患者2例,口服避孕药1例。化验检查D-二聚体>500μg/L及血气分析低血氧饱和度者15例,肺动脉增强CT造影(CTPA)异常15例,溶栓治疗13例,抗凝治疗2例,症状改善不明显2例。结论: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与长期肢体制动、口服避孕药等有关,临床表现多样,典型三联症不多见,心电图及血气分析异常特异性差,肺动脉增强CT造影为确诊首选诊断方法。诊断及时及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接受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对照组接受经皮人工血栓抽吸(MAT)术治疗。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手术相关指标、患健肢周径差、凝血纤溶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血栓清除率高于对照组,置管取栓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7 d观察组患健侧大腿与小腿周径差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7 d两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与MAT术治疗急性下肢DVT均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前者在血栓清除率与置管取栓时间上更具优势,也更有利于减轻患侧下肢水肿症状。  相似文献   

8.
肺血栓栓塞症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诊断意识.方法 回顾分析27例经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的住院PTE患者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诊断过程以及治疗.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的发生率为,呼吸困难81%(22/27),呼吸增快(呼吸>20/min)74%( 20/27),心动过速(心率>100/min)70%( 19/2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55%(10/19),PaCO2<35 mmHg 92%(23/25),氧合指数<300 mmHg 80%(20/25),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负荷过重表现79%(15/19),D二聚体阳性85%(22/26).大面积PTE 5例,次大面积PTE6例,非大面积PTE 16例.抗凝治疗26例,放弃治疗1例.治疗后临床改善20例,无明显改善3例,死亡4例.结论 PTE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PA是其主要诊断技术,大部分患者抗凝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肺动脉造影(CTPA)在肺血栓栓塞症(PTE)诊断及危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60例疑似PTE患者为对象,均接受CTPA检查。结果60例疑似PTE患者中经CTPA检查显示,55例确诊为PTE,并且CTPA征象呈现为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中央型PTE Qanadli栓塞指数>60%、右心功能不全检出率高于周围型非血栓栓塞患者。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发现,中央型非血栓栓塞患者休克及猝死的发生率均高于周围型(P<0.05)。结论CTPA用于PTE的检查可确诊疾病,并可评估患者的危险程度,指导患者选取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评价应用Thrombuster血栓吸引导管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时发现右冠状动脉大量血栓形成,TIMI血流0—1级。在导丝引导下将血栓吸引导管送入堵塞血管远端,用30ml注射器反复负压吸引3—4次,其中1例患者血栓吸引后植入冠状动脉支架。结果3例患者的右冠状动脉内均吸出大量血栓,术后血流为TIMI3级。结论应用血栓吸引导管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吴雅峰  杨媛华  王辰 《北京医学》2007,29(11):641-643
目的 应用超声观察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血栓直接征象.方法 选择资料完整、符合PTE诊断标准的PTE患者502例,其中大面积、次大面积PTE 224例(溶栓治疗),非大面积PTE 278例(抗凝治疗).超声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4d)右心系统血栓直接征象和下肢静脉血栓情况.结果 超声检查发现右心系统血栓直接征象者31例,占6.2%.治疗前溶栓组血栓直接征象28例(11.6%),治疗后为8例(4.0%),P<0.01.抗凝组血栓直接征象6例(2.9%),治疗后2例(0.9%),P>0.05.502例患者检出下肢静脉血栓者326例(64.7%),治疗前发现静脉血栓血管数为785条(11.2%),治疗后仍存在血栓者458条(6.5%),P>0.05.结论 超声检测PTE患者血栓直接征象可有助于观察治疗前后变化,以溶栓治疗对血栓直接征象改善显著.下肢静脉血栓短期治疗改善缓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神经外科术后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发生术后PTE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中,6例经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1例根据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先期行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期行华发林抗凝,其中2例在抗凝治疗前行下腔静脉永久滤网植入术.1例在抗凝治疗后第4天死于肺栓塞引起的呼吸循环衰竭,6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后出院.结论 要重视神经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发生PTE的诸多高危因素,必要时术后及时行CTPA检查,并据情况进行相应的正规抗凝治疗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和分析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栓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43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右心导管检查和肺动脉造影结果,分析右心功能、肺动脉压力水平、血栓的分布和形态学特征。结果43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中,男21例,女22例,年龄(66.4±10.9)岁。合并慢性血栓患者16例。肺栓塞合并慢性血栓患者平均肺动脉压力(P=0.04)、肺血管阻力水平(P=0.02)均显著高于单纯肺栓塞患者,且肺动脉压力升高在PE伴慢性血栓患者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PE患者(P=0.03)。结论部分急性肺栓塞患者可出现慢性血栓征象,且多数伴肺动脉压力升高,可能是发展为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或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高危人群,须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及随访。  相似文献   

14.
前言 影像学检查是PTE最主要的确诊手段。其中包括核素扫描、CT、MRI和肺动脉造影。前三者为无创性检查方法。而肺动脉造影为PTE诊断的参比方法和“金标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单独的无创检查是既敏感又特异的。选择最初的检查手段往往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患者自身的特点。应以尽可能少的步骤尽快确诊或除外PTE。联合应用几种辅助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的精确性,然而仍会有病人被误诊。CT及MRI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PTE的首选诊断手段,并且有取代有创性肺动脉造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胸部肿瘤术后肺栓塞以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PTE)为常见。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深静脉血栓。近年来。PTE作为一种术后病死率较高的并发症越来越为外科医生所重视。我科2000年1月-2008年12月共诊治7例开胸术后并发PTE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肺动脉血栓栓塞(PTE)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32例PTE患者治疗前后经胸超声心动图资料,总结其声像特点并对相关测量参数分析比较。结果经胸超声心动图在32例PTE患者中发现外周静脉和肺动脉内显示明确的血栓回声2例,占6.2%;右心房室扩大15例,占46.9%;肺动脉增宽20例,占62.5%;肺动脉压增高15例,占46.9%。治疗后右心房室增大、肺动脉增宽及肺动脉压增高者,分别为10%、13%及12%。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能够早期检出右心系统血栓、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负荷过重的改变,不仅对PTE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评价治疗后肺动脉压力的改善有独特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检查在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PH)诊断及外科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2月~2006年5月,我院共有8例经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及EBCT检查确诊的CTPH患者成功接受了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并于术后1~2周内接受了EBCT复查,对其手术前后EBCT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应临床指标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术前EBCT检查8例患者中主肺动脉或左右肺动脉干内显示附壁充盈缺损共7支,肺叶动脉及肺段动脉显示部分充盈缺损共28支、缺支共6支;2例患者于肺窗可见"马赛克征",3例可见条索影;CT测量主肺动脉直径平均为36.5mm。PTE术后复查EBCT显示所有患者肺动脉及分支内充盈缺损均有不同程度减少、消失,其中左右肺动脉及主肺动脉内附壁充盈缺损均消失,血栓清除率达100%,22支肺叶及肺段动脉充盈缺损影消失,6支完全闭塞的肺血管分支开通,血栓清除率82.4%(28/34),CT测量主肺动脉直径平均为34.2mm,较术前回缩。8例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与EBCT血栓征象消除状况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EBCT对CTPH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也是PTE手术治疗后随访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8.
贺文奇 《中国民康医学》2005,17(11):714-715
肺血栓栓塞症(PT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急性PTE造成肺动脉广泛阻塞时,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出现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由于PTE发病过程较为隐匿,症状亦无特异性,确诊需特殊的检查技术,故对PTE的漏诊率和误诊率普遍较高.现将1995年10月-2004年12月所诊治51例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杨敏洁 《中外医疗》2010,29(7):17-18
目的探讨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影像学诊断,为临床工作者在检查、诊断、早期治疗PTE方面提供更多信息。方法对46例PTE患者中术前及术后均有CT及PA检查结果的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术前、术后CTPA与PA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29例患者,术前累计栓塞血管267支,经治疗后复查,开通177支,开通率66.29%治疗前后CTPA评分下降明显。结论多排CT在诊断PTE方法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治疗和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荆志成  吴艳 《中国医刊》2004,39(4):11-12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首选治疗方法是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手术指征是患者具有明显呼吸困难的症状并且静息或运动时血流动力学状态或通气功能受损;术前必须进行右心导管和肺动脉造影检查,目的是测定肺血管阻力(PVR)和明确肺动脉栓塞(PE)的部位和范围:一般要求PVR在300~2000 dynes/(s·cm-5)之间,平均800~1000 dyne/(s·cm-5);[1]肺动脉造影显示肺动脉栓塞50%以上,且累及主肺动脉、肺叶和近段肺段动脉时具有手术指征[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