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肠道菌群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缺血性脑卒中后肠道菌群的结构及组成会发生改变,可能会对卒中后人群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肠道菌群通过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及肠道通透性等机制影响疾病的进展。通过菌群与卒中相关炎症反应、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菌群对脑卒中并发症的影响和目前肠道菌群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能性对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考虑到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免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2):190-193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有学者提出肠道菌群与脑之间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这一双向调节系统相互影响,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关于神经内科最常见疾病缺血性脑卒中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互影响的研究较少。故本文对缺血性脑卒中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参与了代谢、消化、炎症及免疫等多项生理功能的调节。新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通过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途径参与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肠道菌群与脑卒中的关系密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肠道菌群不仅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密切相关,还影响着脑卒中的发生及预后。研究肠道菌群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可为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伴与不伴心房颤动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之间的差异。方法比较缺血性卒中伴或不伴房颤患者的基线特点和临床预后。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年龄、女性,合并冠心病、心衰等疾病,P0.01,为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与不伴房颤的缺血性卒中相比P0.01。结论年龄、女性,合并冠心病、心衰等疾病为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均高于不伴房颤的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已经成为众多研究的热点。这些高度多样化、数量庞大的肠道菌群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肠道菌群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食物的消化和新陈代谢、免疫反应以及炎症等。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老年人群中,缺血性脑卒中是引起症状性癫痫发作的主要原因。采用脑卒中后预测模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现状调查及风险评估研究,在癫痫发作前根据预测的不同风险水平向个体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综述了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进展,并对预测模型的适用条件、纳入危险因素、结局指标和优缺点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诊断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在随访过程中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脑卒中后抑郁分为脑卒中后抑郁组(41例)与脑卒中非抑郁组(59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心理社会因素。结果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A型行为比例,TH、CH、A型行为类型量表(TABP)、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负性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量表(SSS)、2周改良Rankin量表(m RS)以及6个月m R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脑卒中后抑郁社会心理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周m RS、TABP总分及负性LES是独立危险因素,而MMSE、SSS是保护因素(P0.01)。结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心理社会因素较多,在临床工作中应尽量规避危险因素的发生以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446例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44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饮酒、卒中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部位多在基底节区。结论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大量吸烟饮酒、卒中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数量巨大的动态种群合集,且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肠道菌群的定植从怀孕期间开始,分娩后受药物、饮食和压力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个体的菌群差异,并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菌群结构保持稳定。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与抑郁障碍有密切关联,该关联源于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系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脑 (MGB)轴, MGB轴在维持大脑和肠道的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神经递质、神经调节物质、肠黏膜屏障和血脑屏障途径。基于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密切关系,如何逆转肠道菌群失调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肠道菌群干预治疗,即通过益生元、益生菌和粪菌移植(FMT)等方法来改善肠道菌群状态,可能为抑郁症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现对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的相互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症发病中的可能机制和肠道菌群干预治疗抑郁症的初步尝试进行全面综述,旨在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关系,为探索抑郁症的防治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高心肌梗死奠定基础。方法回顾分析402例,年龄>60岁的AMI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情况,记录各项临床指标,分析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相关的因素。结果402例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33例(8.2%),其中短暂脑缺血发作(TIA)12例,完全性卒中21例。心脏附壁血栓25例,其中7例发生脑栓塞。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心脏附壁血栓、高血脂症、白细胞增高等,是AM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AMI患者常见并发症,积极预防和处理该并发症及其各种危险因素,对于提高AMI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张家港地区青年人(18~45岁)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与中老年人缺血性卒中的差异.方法 收集张家港市一院近5年收集的青年缺血性卒中病例183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选取183例同时期老年(>65岁)缺血性脑卒中病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在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等特点上的差异.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吸烟、饮酒、肥胖、颈动脉斑块、糖尿病、房颤及缺乏运动及一些少见因素(P<0.05).青年组与老年组在脑梗类型(c2=0.722,P=0.697)、临床症状严重程度(NI-HSS分值)(Z=-1.409,P=0.1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年患者二级预防依从性(Z=-8.334,P=0.000)、康复执行(c2=14.964,P=0.000)明显优于老年患者,青年患者MRS评分高于老年患者(Z=-8.627,P=0.000),老年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青年组(c2=11.621,P=0.001).两组病例在多种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等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青年人缺血性病卒中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病、肥胖、缺乏运动、大量吸烟饮酒等为主,青年人卒中中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颈血管超声无明显异常、腔隙性梗塞者较多,青年人缺血性卒中功能康复等预后情况及二级预防执行情况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荧光吞咽造影检查(VFSS)对吞咽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科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选患者是否发生吞咽障碍将其分为吞咽障碍组(75例)和吞咽正常组(125例)。统计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情况,比较吞咽障碍组和吞咽正常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并使用VFSS评估两组吞咽功能。结果 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吞咽障碍75例,发生率为37.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肌力≤3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是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OR=4.208、3.888,P<0.05)。吞咽障碍组吞咽功能启动时间(STT)、口腔期的运送时间(OTT)高于吞咽正常组(P<0.05),通过环咽肌的时间间隔(DT)低于吞咽正常组(P<0.05);两组录舌骨向上移位(HSM)、环咽肌开放时间(UO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及临床决定因素。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的2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痴呆组和非痴呆组,对可能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并比较各因素的重要性。结果:2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痴呆的发生率为17.73%;得出5个危险因素,危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部位、抑郁症。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由多个因素决定的,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前,肠道菌群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已得到广泛研究,但仅有少部分研究强调了肠道菌群在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且具体影响机制尚不明确。肠道菌群不仅影响机体的吸收、代谢功能,还对血压、血糖、血脂和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有重要作用,这些均为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肠道菌群的改变会影响宿主的免疫平衡,产生的炎性因子,一部分加重了缺血性脑损伤,另一部分却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未来,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确切机制和作用,将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及预防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前瞻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情况、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胃肠功能紊乱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住院的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736例,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为6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卒中部位为小脑、脑干和和丘脑梗死,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梗死急性期血糖水平。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的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丘脑、小脑、脑干梗死、梗死后血糖升高以及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6.
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及功能被破坏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环节之一。"线粒体-肠道菌群交互作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是人体气与血,正与邪,气机运行和病理产物之间平衡与失衡的一个体现。线粒体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调与中医"气虚""痰浊""瘀血"的机理有相似之处。益气化痰通络法可通过保护线粒体、干预肠道菌群的作用调节机体的气血平衡,达到益气化瘀、补气化痰、活血通络、扶正祛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在肠道与大脑间的相互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影响肠上皮屏障和肠道神经免疫系统,还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参与维持脑内稳态。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运动系统,也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前驱性非运动症状。其病理标志物——α突触核蛋白可能以朊蛋白样的方式从肠道扩散到大脑,表明肠道参与PD的病理过程。PD患者的肠道菌群表现出显著的变化特征,说明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PD的进展,但其中的作用机制还有待探索。目前,以肠道菌群为基础的粪便微生物移植疗法成为研究热点,其可能为PD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卒中     
老年性幕上白质改变可预测小脑卒中的预后,闲暇时间、职业和通勤相关性体力活动与卒中风险的关系,巴西康复医院年轻和老年卒中住院患者的缺血性卒中亚型与血栓形成倾向,查格斯病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查格斯病队列的基线特征,REACH:乡村实行远程卒中医疗网的临床可行性,卒中后骨骼肌内肿瘤坏死因子-α升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或称急性脑血管病事件,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是最重要和独立的危险因素,约70%的卒中患者患有高血压。  相似文献   

20.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变性、α-突触核蛋白(α-SYN)异常聚集形成路易小体。目前,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微生态变化可能是其潜在的危险因素,在PD的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及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衡会导致α-SYN在肠道神经系统内沉积,沿脑-肠轴上升迁移至脑内并沉积,最终导致PD发生。且肠道菌群构成及其与神经内分泌、细胞免疫应答的关系对PD的病理改变有重要影响,故肠道微生态疗法将为P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