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 6 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 ,并与 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纤维蛋白原和 D-二聚体的含量在 3个阶段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 .0 1) ,升高的程度与梗死体积密切相关 ;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在 3个阶段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 D-二聚体的含量在亚急性期显著升高 (P<0 .0 5 ) ,恢复期开始下降。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凝血 -纤溶系统的异常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β纤维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区HaeⅢ多态性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中国人群中纤维蛋白原基因 β链的 Hae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与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脑梗死 (CI)的关系。方法 :对 10 2名发病 10天内的脑梗死患者和 5 3名查体者用 PCR(聚合酶链反应 )和 RFL 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的方法 ,分析受试者的基因型 ,用 Follin酚法测定纤维蛋白原的浓度。统计学处理用 SPSS9.0软件。结果 :1CI患者携带 H1H2、H2 H2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0 .0 5 )。在 CI组 H2等位基因频率相对较高 (P<0 .0 5 )。 2βHae 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以βHae 酶切位点缺失的 H1H2 ,H2 H2基因型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增高。结论 :脑梗死患者携带 H1H1、 H1H2基因型频率高 ,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高 ,是脑梗死患者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凝血指标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比色法、比浊法检测 116例老年ACI患者的血清雌二醇 (E2 )、睾酮 (Te)、E2 /Te、抗凝血酶 Ⅲ (AT Ⅲ )及纤维蛋白原 (FIB)的含量变化 ,并与 78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ACI组男性患者血清E2 、E2 /Te、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P <0 .0 5 ,P <0 .0 5 ) ,而Te、AT Ⅲ含量较对照组降低 (均P <0 .0 5 ) ;ACI组女性患者血清E2 、Te、AT Ⅲ含量较对照组低 (P <0 .0 1,P <0 .0 5 ,P <0 .0 5 ) ,其中以E2 降低更为明显 ,而E2 /Te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不同性别ACI患者存在不同性激素失衡 ,是ACI患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再发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慧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44-45
目的探讨脑再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改变。方法分别对68例初次脑梗死患者及68例脑再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并对不同脑再梗死体积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对比。结果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初次脑梗死组(P<0.05);在再次脑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灶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中、小面积梗死灶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与脑再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是再发脑梗死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说明抗凝血酶Ⅲ在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测中的应用.方法 急性脑梗死组和正常健康人组同时用发色底物法进行抗凝血酶Ⅲ检测.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均值为83.0%,明显低于正常健康人100.3%.统计结果显示P<0. 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血酶Ⅲ水平明显减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应及时给予抗凝治疗;对有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定期进行抗凝血酶Ⅲ检测,及早发现患者的高凝状态及时治疗,以避免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我院2005年7月-200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79例,测定其血小板聚集率、抗凝血酶-Ⅲ(AT-Ⅲ)和D-二聚体(D—dimer)变化,以观察此3项指标对急性脑梗死患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在溶栓治疗前后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测定了4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g)水平,并对其中16例患者尿激酶溶栓后6h的血浆D-二聚体再次检测。结果:脑梗塞患者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伴有AT-Ⅲ降低、Pg升高,溶栓前后结果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急性脑梗塞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激活。 相似文献
8.
再次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梗死是现代社会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在脑梗死患者中,约20%是多发性的,复发性脑梗死的病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首次发病者高。近年来,血液凝溶状态与脑梗死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探讨脑再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改变,并对不同脑再梗死体积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脑梗死TOAST各亚型的关系。方法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TOAST病因分型方法分类后,检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以及各亚型之间的血浆FIB水平。结果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缺血性卒中(SOE)因例数少未作分析外,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各亚型中的FIB浓度增高均有显著意义;其中,FIB浓度在大动脉粥样硬化亚型(LAA)中的浓度最高,但与心源性亚型(CE)无明显差异,与腔隙性亚型(SAA)相比,两组均有显著意义。结论血浆FIB水平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与LAA、CE型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4)
目的应用超声检查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探讨动脉硬化程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将217例患者分成颈动脉狭窄组142例和无颈动脉狭窄组75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均于住院次日凌晨采血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伴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再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瑞祥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7):25-27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疾病进展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进展性脑梗死患者36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30例,健康体检者30例,通过检测不同组别之间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平均水平为(5.16±1.13)g,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平均水平为(3.71±0.52)g,健康体检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平均水平为(1.21±0.67)g。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2组,说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对于脑梗死疾病的进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梗死面积及出血量不同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梗死面积及出血量不同的脑血管病(CV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6例急性CVD患者进行血浆D-D含量测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大量及小量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脑梗死组血浆D-D含量显著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3)大量脑出血与小量脑出血组、脑梗死与大量脑出血之间血浆D-D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小时脑出血患者血浆D-D含量显著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结论 D-D可作为急性CVD一个比较特异的指标,对临床鉴别小量出血与腔隙性脑梗死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42例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Fg含量分别为(2.49±1.21)mg/L和(3.76±0.59)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26±0.17)mg/L和(2.17±0.52)g/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呈高凝状态,纤溶活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4.
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β-纤维蛋白原-148C/T基因多态性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β 纤维蛋白原(Fg)启动子区-148C/T基因多态性、血浆Fg水平与青年急性脑梗 死(ACI)的关系。方法 用多聚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方法对69例青年ACI患者进行β Fg-148C/T 基因多态性分析,应用凝血酶原时间衍生法检测血浆Fg水平,并与60名健康青年进行对照。结果 青年 ACI组血浆F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等位基因携带者较CC基因型者血浆Fg明显增高(P< 0.05);T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分别为21.7%和16.7%,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β Fg-148C/T基 因多态性影响血浆Fg水平,T等位基因可能通过与其他血栓危险因素或环境因素协同作用增高血浆Fg水 平,成为青年ACI的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的随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了解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fibrinogen,FIB)的影响因素,评价急性期FIB水平与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00年1月~2002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116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凝血酶法(Clauss法)定量测定起病10d内血浆FIB水平,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通过线形回归分析评价急性期血浆FIB水平的影响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概率,分析急性期血浆FIB水平与脑梗死患者复发和死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临床分型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血浆FIB(2.78±0.76g/L)浓度显著低于其他类型脑梗死患者(3.30±1.05g/L),且这一差异不受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病灶大小、感染等因素影响 (t=4.030,P<0.005)。病灶小于2cm的脑梗死中,大、小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浆FIB浓度无显著差别(2.78±0.72g/ L比2.95±0.77g/L,P=0.478)。急性期FIB浓度高的患者(FIB浓度为前25百分位)病后1年时的预后较FIB低者(FIB浓度在后75百分位)差,前者复发和死亡事件概率(19.2%)高于后者(6.3%),P=0.047。远期的预后情况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23.1%比14.3%,P=0.19)。结论脑梗死急性期FIB水平在不同类型脑梗死间存在差异, 且与1年内脑梗死复发或死亡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16.
β-纤维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区Hae Ⅲ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β-纤维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区HaeⅢ-455G/A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134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和166名对照人群,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和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受检的基因型,用Follin酚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浓度。结果 对照组中AA纯合子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34lmg/dL)高于GA杂合子(298mg/dL)和GG纯合子(298mg/dL)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缺血性脑血管病患组中AA纯合子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353mg/dL)高于GA杂合子(287mg/dL)和GG纯合子(302mg/dL)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然而,β-纤维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区HaeⅢ-455G/A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无相关性。结论 β-纤维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区HaeⅢ-455G/A多态性虽可影响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但并非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遗传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关系及相关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508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及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l Thickness,IMT).评定标准:颈动脉IMT>0.9 mm或(和)颈动脉斑块定义为CAS.入院后24 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送检,测定Fg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记录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等病史,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大小.结果 按Fg水平分组(Fg≤3 g/L组、Fg>3 g/L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g>3 g/L组的危险度为2.04,年龄、Fg水平、高血压病史及吸烟史对CAS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g与CAS的相关性最强.结论 Fg水平与脑梗死患者CAS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作用可能强于其他的传统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是我国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而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类型。作为既可反映凝血功能,又能发现纤溶活性的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对脑血管病的诊断、预后及治疗均能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依据入院24 h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为高水平组(4 g/L)和正常水平组(≤4 g/L)。2组患者入院后均积极给予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以及治疗脑水肿等措施。入院72 h后以Glasgow昏迷量表评估患者意识水平,以NIHSS量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发病3个月后,以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判定治疗效果,以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生活能力。结果高水平组患者入院72 h后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低于正常水平组,而NIHSS评分高于正常水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个月后,高水平组临床治疗效果及Barthel指数评分低于正常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降低纤维蛋白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对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同时合理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及其合并症和有关并发症的处理,疗程均2周;活血化瘀药采用血栓通6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蕲蛇酶注射液0.75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d;治疗前后均行纤维蛋白原浓度、血粘度等实验室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低纤维蛋白原治疗可改善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