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呼吸道合胞病毒细支气管炎,肺炎的发病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RSV感染导致的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发病机理,以RSV感染棉鼠和小白鼠为动物模型,利用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鼠组织的病理变化,并分离病毒。感染第5天时,肺微血管内充以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柱状纤毛上皮细胞、基底细胞和Clara细胞脱落、坏死。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多呈活化和脱颗粒状态,释放于固有层和上层细胞之间。感染第8天后,上述变化明显减轻,但未完全恢复,提示RSV致过  相似文献   

2.
过敏性肺炎又称吕弗琉综合症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肺炎,是嗜酸性粒细胞肺侵润的一个类型。以肺内一过性游走性的炎性病变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并伴有血中组织胺增多;肺部为不规则支气管炎性病灶,肺泡渗出液中充满嗜酸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支气管上皮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联合培养对细胞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IL)-8分泌的影响。方法: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AS-2B细胞与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联合培养;应用流式细胞微珠实验(CBA)方法定量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趋化因子IL-8的浓度;用RT-PCR方法分析经与嗜酸性粒细胞联合培养后BEAS-2B细胞中IL-8的基因表达。结果:与嗜酸性粒细胞联合培养后,BEAS-2B细胞中IL-8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细胞联合培养上清液中IL-8释放显著增加。结论:嗜酸性粒细胞与支气上皮细胞联合培养可活化支气管上皮细胞中IL-8基因表达和促进其蛋白质分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对体外培养人肺腺癌细胞系PAa的影响。方法:应用RSV体外感染PAa细胞,观察PAa细胞的变化: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检测PAa细胞p53基因突变情况。结果:RSV感染PAa细胞24h后,细胞出现融合病变,形成巨融合细胞;病变细胞p53第5、6、7、8、9外显子突变热点区域未见单链多态性变化。结论:RSV对PAa细胞形态影响明  相似文献   

5.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钱桂生 《重庆医学》2002,31(9):769-771
1 概  况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LI/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ALI和ARDS具有性质相同的病理生理改变 ,严重的ALI或ALI的最终严重阶段被定义为ARDS。ALI/ARDS主要病理特征为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导致的肺泡渗出液中富含蛋白质的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 ,并伴有肺间质纤维化。由肺内炎症细胞 (如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为主导的肺内炎症反应失控导致的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是形成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肺水肿的病理基础。病理生理改变以肺顺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肺组织病理改变及相关基因表达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00条/只),取对照组东方田鼠和感染血吸虫后第6、10、15、20、30天肺、肝组织样品,HE染色后进行病理观察,并提取肺和肝总RNA,对Lyz、RT1-Db1、Cd74、C1qa、Thra、Igf1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比较其在肝脏和肺脏的动态表达水平。结果 东方田鼠感染血吸虫后6-10天,肺部有大量出血点,肝细胞空泡变性,肝窦高度扩张,肺和肝组织内血管周围及管腔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至第20天逐渐恢复。从感染后第6天开始,Lyz、RT1-Db1、Cd74基因在肺和肝内表达均明显上调,在第20天后逐渐恢复,C1qa基因在肺内表达上调,Thra基因在肺内表达下调,Igf1基因肝内表达下调。结论 在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感染的过程中,嗜酸性粒细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基因在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感染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活化支气管上皮细胞后对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分泌的影响。方法:正常和1%多聚甲醛固定的嗜酸性粒细胞分别与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细胞联合培养,应用流式细胞微珠实验(CBA)方法定量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浓度,用RT-PCR方法分析经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后支气管上皮细胞中IL-6的基因表达。结果:经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后,支气管上皮细皮中IL-6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蛋白质浓度升高,多聚甲醛固定后的嗜酸性粒细胞能够刺激支气管上皮细胞中IL-6基因表达和蛋白质释放。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可活化支气管上皮细胞中IL-6基因表达和促进其蛋白质分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PIE)的临床资料,探讨PIE的临床特点和诊断经验,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诊断的48例PIE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和病理学检查等。结果 48例PIE患者中男27例,女21例,肺嗜酸粒细胞性肉芽肿(肺组织细胞增生症X,PEG)2例,嗜酸粒细胞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GPA)7例,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L?ffler综合征)4例,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BPA)16例和慢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CEP)19例。47.9%的PIE患者曾被诊断哮喘,接受哮喘的规范性治疗但症状仍控制不佳。PEG以喘息、气促为主要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无明显增高;肺功能以小气道受损明显;影像学见双肺弥漫性小囊状透亮区;病理见肺泡腔嗜酸性粒细胞浸润。EGPA以喘息、咳嗽为主要特征,PIE患者中仅其存在其他器官受累,如四肢麻木;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及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肺功能FEV1/FVC和小气道均受损;影像学以树芽征改变为主,且有游走性;病理示PIE中有且仅有本病可见血管外嗜酸性肉芽肿。L?ffler综合征以咳嗽为主,病程短、喘息少见;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常见;肺基础通气和弥散功能无明显下降;影像学示双肺散在密度较淡、边缘欠清的云絮状阴影;病理见肺泡腔、肺间质或血管腔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ABPA临床症状以喘息、咳嗽为最常见,31.3%的ABPA可出现咯血;血嗜酸粒性细胞百分比无显著增高,FEV_1/FVC和小气道均存在明显受损;PIE的影像学仅有ABPA存在中心性支气管扩张;病理示支气管管壁或肺间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CEP以喘息、咳嗽为主,21.1%的CEP表现胸痛;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较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更显著;肺功能示其仅存在小气道受损;影像学示84.2%的CEP病灶呈肺周围型胸膜下分布;病理示肺泡腔、肺间质或血管腔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 PIE患者大部分以哮喘为初步诊断,即使规范治疗,症状仍控制不佳,应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PIE诊断;PIE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多存在肺功能受损,此类疾病的诊断仍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病理学资料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风疹病毒(RV)JR23株感染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特性及病理学特征,BALB/c 小鼠经腹腔感染RV JR23株,并于感染后的第21d 取小鼠大脑及小脑组织,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RV 感染状况及病变特征。结果显示,受感染的小鼠无明显的CNS症状,病理学特征以大脑灰质小灶性神经元变性坏死为主,病变神经元周围见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形成卫星现象。在神经元坏死灶中可见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噬神经元现象及由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构成的胶质细胞结节。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内未见病毒包涵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RV 主要分布于大脑灰质,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均可受到JR23株的感染。提示卫星现象、噬神经元现象和胶质细胞结节形成可作为RV-JR23感染CNS的病理学参考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确诊CNSRV 的感染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感染旋毛虫小鼠外周血有核细胞及核体水平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旋毛虫感染过程中血清抗体和有核细胞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ELISA检测血清IgG抗体,血涂片瑞氏染色计数各类有核细胞百分数。结果:旋毛虫感染小鼠血清8IgG抗体水平逐渐升高,感染后42d达观察期间的最高值;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感染前,单核和淋巴细胞比例则低于感染前。结论: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是旋毛早感染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抗旋毛虫感染免疫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协同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小鼠肺部炎症中的变化,探讨其在RSV感染后宿主免疫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30只3~5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8只)和对照组(12只)。实验组每只小鼠鼻腔滴入0.1 mL滴度为107.5TCID 50/mL的病毒液,对照组鼻腔滴入0.1 mL的2.5%灭活鸡血清的DMEM维持液。在处理后的第1、4、8 d分别处死小鼠,并留取肺脏和肺门淋巴结。用HE染色观察RSV感染后肺组织病理变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中RSV-F、IL-17A、IL-17F和IL-23p19 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肺门淋巴结中Th17细胞水平。结果在RSV感染后第4 d小鼠肺组织出现典型间质性肺炎表现,第8 d炎性细胞明显减少;肺组织中RSV病毒的相对表达量在第4 d为9.208±0.548,较第1 d显著增多(P〈0.01),到第8 d则较第4 d显著减少(P〈0.01);肺组织中IL-23p19和IL-17A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在RSV感染后也呈现增高的趋势,并在第4 d达到高峰,但IL-17F mRNA表达在RSV感染后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RSV感染后第4 d和第8 d小鼠肺门淋巴结Th17亚群比例分别为(0.370±0.043)%和(0.853±0.048)%,均明显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而且第8 d的Th17比例也显著高于第4 d(P〈0.01)。结论在RSV感染小鼠导致的肺部炎症反应过程中,出现肺组织中IL-17A的表达增加和肺门淋巴结Th17细胞水平增高,说明Th17细胞可能参与宿主的抗病毒免疫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BALB/c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的中、重症小鼠模型.方法采用RSV原液(TCID50为10~4.2/100μL)及100TCID50RSV液滴鼻感染BALB/c小鼠,于感染后第3、5、7、9d处死小鼠,进行病毒分离、病理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1)RSV原液组(实验Ⅰ组)的病毒分离阳性率明显高于100TCID50RSV液组(实验Ⅱ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光镜下实验Ⅰ组肺泡壁明显增厚,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以Ⅲ级炎症为主;实验Ⅱ组病变较实验Ⅰ组减轻,Ⅲ级炎症面积及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百分数少于实验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以第5天最重,第7天以后开始减轻;(3)电镜下实验Ⅰ组可见肺泡Ⅰ型、Ⅱ型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肺泡隔水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实验Ⅱ组病变轻于实验Ⅰ组.结论用RSV原液可以成功地建立中、重症的RSV感染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研究小鼠肺组织超微病理改变 ,对肺炎衣原体肺部感染的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以肺炎衣原体鼻内或静脉接种Icr小鼠 ,在不同时点 (1、3、7、14、2 1、2 8和 6 0天内 )处死动物 ,以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肺炎衣原体肺炎急性期肺组织超微病理改变。 结果 :小鼠吸入肺炎衣原体后第 3天在肺间质、支气管腔和肺泡腔可见明显多形核白细胞浸润 ,病原体感染肺泡上皮细胞 ,形成各种发育阶段的肺炎衣原体包涵体。 7天后在支气管及肺泡间质中单核细胞浸润呈上升趋势 ,肺泡隔中见Ⅱ型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 ,但未再见到肺炎衣原体的包涵体。静脉接种组引起上述类似改变 ,但程度轻 ,时间短 ,未见包涵体形成。 结论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肺组织超微病理改变 ,对肺炎衣原体肺炎急性期的诊断提供依据。本组资料还显示 ,肺炎衣原体呼吸道局部感染比血行感染的病理改变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将呼吸道合胞病毒注入豚鼠中耳腔内,于接种后不同时间取材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及光镜观察。中耳粘膜病毒培养阳性率一周内为50%。血清特异性抗体IgG滴度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光镜观察中耳粘膜以变性坏死性炎症为主。伴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三周后基本恢复。耳蜗毛细胞部分变性,少数坏死。前庭终器感觉毛细胞亦出现变性。结果表明:呼吸道合胞病毒能致豚鼠急性中耳炎症,并使内耳感觉毛细胞变性。  相似文献   

15.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对豚鼠肺组织M受体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豚鼠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后不同时间内肺组织M胆碱能受体数量和功能的改变。方法:建立RSV感染豚鼠的动物模型,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肺组织M胆碱能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结果:鼻内滴入RSV3天后,豚鼠肺组织就出现炎症改变,5~7天达高峰,14天基本恢复正常。肺组织病毒分离及免疫荧光检查均证实为RSV感染。放射配基结合分析表明肺组织M受体在感染RSV后3天就出现受体最大结合容量(Bmax)增高,平衡解离常数(Kd)值降低,第5、7天时,Bmax达高峰,Kd值达最低值,第21天仍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鼻内滴入RSV可形成豚鼠RSV感染模型。RSV感染后引起肺组织M受体数量的增加,亲和力上升,这种改变持续时间较长,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着床窗口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并对培养细胞进行形态学检测。方法取着床窗口(妊娠d4)小鼠双侧子宫角,用胰蛋白酶消化和机械削刮法相结合分离上皮细胞,经高密度接种及添加EGF培养后,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结果接种24h后大部分细胞已贴壁,培养4d后细胞排列紧密、长成上皮细胞集落,电镜显示细胞为分泌上皮细胞,细胞纯化率在90%以上。结论采用上述方法可成功地分离、原代培养着床窗口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7.
低能量激光对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能量激光照射对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传代的兔角膜内皮细胞分为两组:一组为处理组,采用低能量激光照射,1次/d,连续7 d;另外一组为对照组,不行激光照射.通过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等检测观察兔角膜内皮细胞经激光照射前后形态学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测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激光照射组内皮细胞表面可见丰富的微绒毛,细胞核较大,细胞核膜结构清晰,核仁明显且数目较多,染色质丰富,胞浆内细胞器发达.结论 角膜内皮细胞经低能量激光照射后的超微结构变化表明其增殖活性提高.  相似文献   

18.
牛心包纤维支架细胞重建组织工程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利于宿主细胞重建的组织工程生物瓣材料.方法Ⅰ组新鲜牛心包片经(Courtuman法脱细胞后用戊二醛(GA)固定;Ⅱ组脱细胞及固定方法同Ⅰ组,随后用2,3丁二醇改性.肌成纤维细胞(MFC)和内皮细胞(EC)分别取自猪颈动脉,分别培养,分层种植.通过台盼蓝染色、光镜、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观察细胞生长效果.结果Courtuman法基本脱去了牛心包细胞成分,使其成为富含空隙的纤维支架.Ⅰ组试片无细胞生长,Ⅱ组细胞处于增殖状态,第17天Ⅱ组组试片内部有MFC生长;第27天,Ⅱ组试片一侧有2~3层细胞生长,外层EC完整融合,部分EC拉长成梭形,内层MFC已迁移入纤维支架内.结论生物材料牛心包脱细胞、鞣制、改性处理后形成的牛心包纤维支架利于细胞生长.分别提取、分别培养、分层种植MFC和EC是一种实用的再细胞化组织工程技术,可在体外实现牛心包纤维支架的完全内皮化及部分间质细胞化.  相似文献   

19.
殷红英  袁发焕 《重庆医学》2008,37(21):2443-2445
目的 观察自制血透用人工血管窦作为血管替代品的效果.方法 将自制血透用人工血管窦20个分别置入20只羊体内,行颈外静脉置换.在植入后1、2、4、8、12、20、28周采集标本,作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内皮细胞1周时已在材料上出现,4周时完全覆盖材料表面;吻合口处内皮细胞明显比血管窦中间部密集,增生显著;内膜增生主要是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20周后血管内膜增生缓慢,较前无明显变化.结论 植入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的自制血透用人工血管窦对宿主动物存活无影响,血管腔内皮化,血流通畅,可作为血管替代品.  相似文献   

20.
以24LD50 FM1病毒感染小鼠造成小鼠病毒性肺炎模型,并用不同药物防治,于感染病毒第4天后,取动物气管及肺脏,分别在肉眼、光学显微镜、透射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比观察各组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宣肺解毒颗粒剂有减轻肺脏炎性病变的作用,对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