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观察体外不同诱导条件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探讨最佳诱导方法。方法取第3代脐血MSCs进行诱导,分为化学诱导剂组、生长因子诱导组、丹参素联合生长因子诱导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诱导前后神经元特异性标志小鼠抗神经元核抗原(NeuN)、兔抗微管蛋白(β-TubulinⅢ)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 MSCs经3种方法诱导后出现类似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改变,伸出长突起。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方法鉴定显示,诱导后的细胞能特异性表达NeuN和β-TubulinⅢ,而GFAP阳性细胞较少。丹参素联合生长因子诱导组β-TubulinⅢ及NeuN的阳性细胞率均明显高于生长因子诱导组和化学诱导剂组,而GFAP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生长因子诱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素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体外可定向诱导人脐血MSCs分化为神经元,诱导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增殖和向神经元分化的影响,探讨转染NT-3基因的MSCs体内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稳定表达NT-3蛋白的MSCs,通过MTT法检测NT-3对MSCs增殖的影响;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转染NT-3的MSCs表达神经元标志物NeuN蛋白的情况。结果转染NT-3基因的MSCs生长曲线上移,细胞增殖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转染NT-3后细胞生长加快。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转染NT-3的MSCs的NeuN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显示转染NT-3的MSCs内NeuN蛋白表达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NT-3促进M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结论 NT-3基因转染可促进MSCs的增殖,并诱导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3.
大鼠脊髓匀浆上清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匀浆上清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作用。方法分离得到的MSCs在体外扩增、传代。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预诱导后加入不同时间的臂丛神经损伤大鼠脊髓匀浆上清液诱导。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以鉴定分化细胞的表型特征。结果细胞诱导后具有神经元或胶质细胞样细胞的形态,相应细胞表面标志NSE或GFAP阳性,以损伤后7d脊髓匀浆上清液诱导组NSE阳性和GFAP阳性率最高(P<0.05)。结论臂丛根性撕脱伤大鼠脊髓匀浆上清液在体外能够有效地诱导骨髓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伤后1w可以作为MSCs移植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体外构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过表达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源性多巴胺能样神经元并鉴定。方法将P3代HUC-MSCs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样神经元,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其NeuN与β-tubulinⅢ的表达。构建BDNF过表达载体、空载体或BDNF siRNA并分别转染至诱导后的多巴胺能样神经元,细胞分为5组:HUC-MSCs组、多巴胺能样神经元组、多巴胺能样神经元+空载体组、多巴胺能样神经元+BDNF载体组和多巴胺能样神经元+BDNF siRNA组。应用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中Nurr1和酪氨酸羟化酶(TH)共表达情况。结果 HUC-MSCs诱导分化后,NeuN较诱导前明显增加(P 0. 01),β-tubulinⅢ表达及Nurr1和TH共表达也较诱导前显著增加(P 0. 001)。转染后,多巴胺能样神经元+BDNF载体组的Nurr1和TH共表达高于HUC-MSCs组和多巴胺能样神经元+BDNFsiRNA组(P0.001),同时高于多巴胺能样神经元组及多巴胺能样神经元+空载体组(P 0. 01)。结论 HUC-MSCs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样神经元,BDNF过表达能促进HUC-MSCs源性多巴胺能样神经元的分化和成熟。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并观察其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方法将P3代脐带MSCs接种24孔细胞培养板,培养24 h后更换神经诱导液,诱导9 d后加入BDNF。终止诱导后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中酪氨酸羟化酶(TH)、β-微管蛋白Ⅲ、神经元核抗原(NeuN)和BDNF的表达。结果 HUCMSCs经特定细胞因子诱导后可分化形成成熟的神经元,分化比例约为70%;其中定向分化形成TH阳性细胞的比例为(17.65±1.91)%;BDNF表达比例为(14.15±3.04)%。结论 HUCMSCs经诱导后可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且分化后的细胞可表达BDNF。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静脉移植在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大鼠脑内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常规方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根据Aspey方法制成MCAO模型,经尾静脉注射3×106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的大鼠MSCs,28d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MSCs移植后脑梗死灶边缘聚大量BrdU阳性细胞,少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BrdU双染细胞。结论经静脉移植的MSCs可移行至MCAO脑梗死灶周围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壮通饮对脑梗死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增殖分化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壮通饮治疗组、正常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处理,于术后1d、3d、7d、14d、21d、28d6个时间点分批处死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梗死区域及相对应区域的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标记的阳性细胞情况。结果模型组脑缺血区域相对应区域可见大量的NeuN、GFAP标记阳性细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壮通饮治疗组大鼠GFAP标记阳性细胞数目增多,NeuN标记阳性细胞数目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壮通饮治疗组大鼠NeuN、GFAP标记阳性细胞数目均增多,第14天时NeuN、GFAP标记阳性细胞数目达到高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通饮可以促进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但特异性不明显。新分化的神经元有正常的兴奋性,可以和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表明壮通饮诱导的神经元可以发挥正常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香丹注射液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定向分化为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效果。方法体外分离、扩增和鉴定大鼠骨髓MSC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预诱导24h后香丹注射液诱导3h,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酪氨酸羟化酶(TH)、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表达。结果诱导后MSCs分化为具有典型神经元形态的细胞,NSE、MAP2和TH呈高表达,PCNA表达明显减弱。结论香丹注射液诱导大鼠MSCs分化为DA能神经元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紫外线诱导皮肤光老化模型大鼠皮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15 W UVA和UVB紫外灯,每日照射大鼠背部裸露皮肤区2h,共照射60d.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MSCs治疗组,每组10只.体外分离培养MSCs,在大鼠背部裸露皮肤区多点注射,1次/w,共8 w.取皮肤组织,利用RT-PCR方法检测.结果 治疗组Bax mRNA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但接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cl-2 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SCs对紫外线诱导的皮肤光老化模型大鼠皮肤细胞有抑制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特点。方法使用稀释浓度为200mg/ml的黄芪注射液诱导BMSCs,分别在1、3、6d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结果诱导后可见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自胞体长出突起,随诱导时间延长,长出突起的细胞数量增多,突起进一步伸长,部分突起末端呈分叉状,可见网络状连接。免疫细胞化学示:nestin阳性细胞、NSE阳性细胞和GFAP阳性细胞在诱导第3天较多,MAP-2阳性细胞在第6天较多。结论黄芪首先诱导BMSCs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然后促进其向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的非特异性分化,并促进已分化的细胞进一步成熟、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