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颈部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价值,并进行分析。方法对本院2010年11月份至2011年12月份收治的6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鞘瘤患者的MSCT的横断面及其多平面重建(MPR)的表现。结果在60例神经鞘瘤患者中,有48例患者的肿瘤位于颈动脉间隙,有12例患者的肿瘤位于椎旁间隙。MSCT扫描后,36例患者的肿块密度均匀,其内可见24例患者的肿块密度不均匀。肿瘤边缘规则,肿物整体强化不明显,内部均有斑驳状高、低混杂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清晰的将颈部肿瘤与邻近血管椎间孔和椎管的关系显示出来,在临床上,对颈部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其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选取经病理确诊的胃神经鞘瘤患者5例,分析其多层螺旋CT诊断以及手术治疗的有关资料。结果扫描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体小弯侧3例,位于胃体大弯侧1例;肿瘤直径最小的2 cm,最大的8 cm,平均(4.8±1.7)cm;肿瘤向腔外生长2例,向腔内生长2例,向腔内外生长1例;5例肿瘤均为良性,且均未发生出血及钙化现象;5例肿瘤均为持续性强化,其中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2例。且经过手术治疗之后,5例患者的肿瘤均成功切除,跟踪随访3年,4例患者存活,且预后恢复情况良好,1例患者在出院6个月后因患其他疾病而导致死亡。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可以准确的对胃神经鞘瘤进行诊断,加上及时的手术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胃神经鞘瘤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经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的胃神经鞘瘤患者6例,分析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相关资料。结果经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胃体小弯3例,胃体大弯1例,胃底2例;肿瘤大小,最小的为2 cm,最大为9 cm,经过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成功切除肿瘤;经持续3~5年的随访,因其他病因死亡1例,其他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较为准确地对胃神经鞘瘤进行诊断,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可以使胃神经鞘瘤的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23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23例中,肿瘤发生于胃12例,空、回肠7例,十二指肠2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各1例。良性间质瘤5例,交界性2例,恶性间质瘤16例。良性平均直径3.6cm,交界性平均直径4.4cm,恶性者平均直径6.7cm。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7例;肿块周边呈等到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混杂密度1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毒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囊状坏死17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目前GISTs检查的最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多层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3D-MSCTA)寻找肿瘤血管及其他血管变化,显著提高了GISTs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对GISTs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15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15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5例胃间质瘤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2例,肿块最大径都小于5cm,多呈均匀强化;恶性10例(包括低度恶性,高度恶性),肿块最大直径多大于5cm,其内见不同程度坏死,呈不均匀、不规则强化。结论: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肿瘤定位,良恶性鉴别,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层螺旋CT的影像学特点,进行鉴别诊断,提高多层螺旋CT对该病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8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患者的影像学的资料。结果 CT示瘤体较大,多成类圆形或卵圆形。瘤体多清晰,肿瘤密度均匀也可不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区,也可有出血;肿瘤平扫成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成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与动脉期相近,延迟扫描CT值下降较慢。三维重建(MPR)得到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肿瘤的立体形态显示清晰,肿瘤与周围软组织关系清晰可辨。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MRP对嗜铬细胞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认识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X线及CT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21例,其中神经鞘瘤7例,神经纤维瘤8例,节神经细胞瘤4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2例,所有病例均经胸部拍片及CT扫描。结果: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发生于后纵隔(95.2%),典型X线表现为后纵隔脊柱旁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肿块,CT可明确显示病变内钙化,肿块形态,肿块与邻近结构的显示及肿块的强化特点等。结论:X线检查是发现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有效手段,CT扫描有利于肿块的准确定位及形态学诊断,有助于肿瘤的定性和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神经源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后纵隔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处,少数肿瘤可部分发生在椎间孔内,使肿瘤呈哑铃状生长。本收集了1997年-2002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对其X线及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脊柱创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脊柱创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通过表面遮盖显示(SSD)、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重建处理。对患者病变部位、范围以及解剖结构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0例患者均发生椎体骨折,椎管狭窄14例,寰枢关节脱位7例,小关节脱位13例。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能有效弥补X线以及普通CT在脊柱创伤患者诊断中的不足。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后重建技术显像更加直观、立体、清晰,降低了漏诊率,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腹腔镜下切除经病理证实的4例胃神经鞘瘤的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结果胃体部3例,胃体近胃窦部1例,4例均表现为以腔外生长为主,其中2例位于胃的后壁向后突出,另外2例中1例突向肝胃间隙,1例突向脾胃间隙。肿瘤平扫呈软组织密度3例稍低,2例延时期强化较明显,1例密度尚均匀,门脉期轻-中度较均匀强化;另1例平扫密度不均,不均匀强化;4例均呈类圆形、类椭圆形。1例病灶较大,部分边缘欠光整;另3例边缘均较光整。结论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有其特点,螺旋CT扫描及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结构、强化特征,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肠间质瘤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至明显强化,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间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各4例,总结各自的DSA、MSA、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误诊原因。结果:颈动脉体瘤区别于神经鞘瘤的DSA特征为:瘤体染色早,旦迅速浓染;增强MSCT特征为:瘤体迅速显著强化。神经鞘瘤区别于颈动脉体瘤的DSA特征为:瘤体染色晚,在静脉期,且染色淡,或几乎不染色;增强MSCT特征为:瘤体强化不明显,且呈"斑驳"样改变。本组1例来源于颈交感干的神经鞘瘤,术前DSA误诊为颈动脉体瘤,误诊的原因为:仅注意瘤体的部位、颈内、外动脉移位特征,而忽视了瘤体的血供、染色、强化等主要特征。结论: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DSA、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明显不同,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沈纪芳  朱玉春  王建良 《江苏医药》2012,38(3):318-320,24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尿路成像技术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0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行CT尿路成像检查,通过常规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图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法(MPR)、曲面重组法(C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成像法(VR)进行三维重组,对影像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CT尿路成像技术能够清晰显示泌尿系统的整体结构和输尿管走行和周围组织的关系。80例中,泌尿系统结石46例,输尿管癌4例,肾盂癌1例,先天性发育畸形5例,输尿管炎性狭窄9例,输尿管瘘1例,输尿管息肉1例,盆腔内恶性肿瘤累及或术后侵犯7例,正常6例。MSCT尿路成像诊断特异性为100%(80/80),诊断准确率为95%(76/80);1例输尿管息肉和3例炎性狭窄误诊为输尿管癌,误诊率为5%(4/80)。结论 MSCT尿路成像图像清晰直观,可以作为早期确诊泌尿系统疾病的有效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赵峰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6):2437-2439
目的:探讨CT对急性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组31例采用MSCT检查,均采用腹部平扫,根据需要进行矢、冠状位MPR,31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阑尾增粗肿大壁增厚21例、阑尾腔扩张增粗呈囊袋状5例、阑尾周围脂肪组织密度增高并索条影23例、阑尾内显示粪石19例、阑尾周围脓肿5例、右侧腰大肌前缘模糊12例、阑尾无明显异常3例,31例均经手术后证实为急性阑尾炎,诊断符合率约90%.结论:MSCT对阑尾定位清楚,敏感性高,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化验室检查,MSCT对急性阑尾炎定性明确,对于急性阑尾炎检查、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石建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615-26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外伤性脊椎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85例脊椎骨折患者行螺旋cT薄层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多层面重建图像(MPR)和3D图像重建。观察和分析椎体骨折的部位、椎体序列、椎体高度、骨折线、椎体附件和旋转/脱位等显示情况。结果85例患者中cT共检出104个椎体骨折:C4一,4椎,T69椎,T,010椎,Tl,16椎,T。222椎,L119椎,k6椎,L38椎,L410椎。螺旋CT检查均明确地显示了骨折部位,轴位CT、MPR在显示细小骨折上有优势,MPR显示骨折线的走行和移位较具优势,三维重建图像(3D)立体呈现骨结构的空间变化、骨碎片压迫椎管情况。结论螺旋cT横轴位、MPR及3D联合应用,能多方位提供临床医师所需信息,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MPR、SSD)在诊断复杂部位骨折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检查复杂部位骨折42例,将扫描数据传输到工作站进行后处理(MPR、SSD)成像,并与2D图像进行比较。结果42例中,颅底骨折7例,面颅骨骨折8例,脊椎骨骨折10例,骨盆骨折7例,胫骨平台骨折6例,肩胛骨骨折4例。结论MSCT二维及三维重组图像直观、清晰展示解剖结构复杂部位骨折,明确骨折线的部位、形态、断端移位情况及空间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数字化X线(DR)、单层螺旋CT(SCT)、多层螺旋CT(MSCT)和MRI在诊断骨样骨瘤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19例,均行DR及CT检查,8例同时行MRI检查。DR检查后行图像后处理,10例行SCT横断位扫描,9例行MSCT各向同性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分析DR、SCT、MSCT和MRI对瘤巢和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19例DR检查图像处理前显示瘤巢6例,图像处理后显示瘤巢12例,19例CT检查均清楚显示瘤巢。8例MR检查直接判断出瘤巢4例,2例结合DR或CT做出正确诊断,另2例误诊。10例SCT检查显示瘤巢中心钙化6例,9例MSCT检查显示瘤巢中心钙化8例。8例MRI检查均可见瘤巢周围的软组织及骨髓水肿。结论瘤巢是确诊骨样骨瘤的关键;DR是诊断骨样骨瘤的基本方法,DR图像后处理有利于瘤巢的显示;CT是显示瘤巢的最佳方法;MSCT对瘤巢及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优于SCT;MRI能敏感地显示瘤巢周围骨髓及软组织的炎性水肿,但单凭MRI可能造成误诊,结合DR或CT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胸腔叶间包裹性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的胸腔叶间包裹性积液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影像特点,每例均进行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组(MPR)。结果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组能清晰地显示病灶的形态及与叶间裂的关系。结论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组能多方位显示病灶,使病灶定位准确,利于叶间包裹性积液的确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肾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经超声和CT平扫。发现肾脏肿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将获得的轴位扫描图像行3D后处理,包括MIP、MPVR、VR及MPR。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肾动脉和肾静脉CTA图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和引流静脉。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作为常规肾脏肿瘤检查方法,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振波 《哈尔滨医药》2011,31(5):346-34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单纯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检查,总结32例不伴有椎体滑脱的单纯腰椎峡部裂患者CT征象,并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进行分析。结果 32例单纯腰椎峡部裂的特征性表现是腰椎椎弓关节突间部或椎板骨质连续性中断,MPR横断面、经椎弓矢状面及额状面可清晰显示62处断裂。结论 MSCT对单纯腰椎峡部裂具有良好的显示能力和诊断价值,是检出单纯腰椎峡部裂的较理想成像方法,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行MSCT扫描且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直径≤20mm)36例,分别以MPR、SSD、VR技术进行重建,并与横断面薄层图像对比分析。结果MPR显示血管集束征、分叶征、细短毛刺征,SSD显示胸膜凹陷,VR显示血管集束征、分叶征敏感性均较横断薄层图像提高10%以上。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在显示肺癌征象上较横断面图像具有较高的价值,特别是多种后处理方法联合应用更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