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60例于本院行DCD肝移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术后第1~5日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按10000 U/kg·d-1予乌司他丁注射液分次静脉滴注,监测两组患者术后第1~5日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C反应蛋白(CRP).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第4日AST、CRP及术后第5日ALT、AST、CRP水平降低(P<0.05).结论:DCD肝移植术后应用乌司他丁可以抑制术后早期炎症反应,促进术后早期移植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小板反应蛋白2(TSP-2)联合血清白蛋白(ALB)对川崎病患儿冠脉损害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4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68例川崎病患儿作为川崎病组,同期发热非川崎病患儿34例与健康儿童34例作为发热组和健康组。川崎病组根据超声心动图表现分为冠脉扩张组与非冠脉扩张组。所有研究对象于同一时间取清晨空腹血离心进行实验室指标(ESR、ALT、AST、CRP、WBC)浓度的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SP-2、TSP-1的浓度。同时绘制ROC曲线,分析TSP-2联合ALB对冠脉扩张的预测价值。结果川崎病组血浆TSP-2水平为(33.79±6.86)μg/L,明显高于发热组(21.471±4.94)μg/L和健康组(16.59±1.6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86,P<0.01)。川崎病组血浆TSP-1水平为(11.27±4.28)μg/L,明显高于发热组(6.73±2.78)μg/L和健康组(3.36±1.1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02,P<0.01)。冠脉扩张组血浆TSP-2水平为(35.32±7.68)μg/L,非冠脉扩张组为(30.31±5.57)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P<0.01)。TSP-2单独预测冠脉扩张ROC曲线下面积为0.704,联合白蛋白ROC曲线下面积为0.770。结论 TSP-2水平的升高能够早期预测诊断川崎病并发冠脉损伤,TSP-2升高联合血清ALB降低更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及ALT、AST在肝脏疾病中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血清总胆汁酸 (TBA)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草酰乙酸转氨酶 (AST)来评价不同肝病特异性、敏感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酶终点法及速率法测定肝脏疾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及ALT、AST ,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总胆汁酸的升高幅度依次为急性黄疸性肝炎 >急性重症肝炎 >肝炎后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 >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组TBA、ALT、AST几乎平行增高 ,而在肝硬化组TBA比ALT、AST升高幅度明显增多 ,慢性肝炎组TBA变化幅度则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当ALT、AST不能完全反应肝功能状况时 ,TBA测定是一项极其敏感而又特异性的试验 ,尤其对肝硬化的诊断及慢性肝炎活动性观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反应低下性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探讨早期诊断相关因素,早期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308例川崎病按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反应分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反应正常组281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反应低下组27例,分析其病例及实验室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反应低下川崎病占总例数的8.75%,两组中性粒细胞无明显差异,反应低下川崎病组,年龄,热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BC(14.9±9.0)×109/L、CRP(135.2±112.4)mg/L、ESR(91.2±17.1)mm/h、乳酸脱氢酶(LDH)(317.9±3.1)U/L明显高于反应正常组,Hb(104.3±17.1)g/L,白蛋白(Alb)(34.2±3.4)g/L,Hct(34.9±6.0)%,PLT(312±134)×109/L明显低下反应正常组,一次追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有效率达37.8%,7例糖皮质激素应用效果良好,5例联合复合丹参可明改善症状,冠状动脉病变缓恢复正常。结论年龄小,发热时间长,实验室数据血WBC、CRP、ESR、乳酸脱氢酶(LDH)高,Hb,白蛋白(Alb),Hct L低,IgG治疗反应差,应成为反应低下性川崎病的重要指标,在追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基上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阿拓莫兰)在治疗新生儿窒息后肝损害中的保肝、降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8例窒息后肝功能损害新生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1周,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及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结果: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与动脉粥样硬化(AS),代谢紊乱和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于2008年4月至12月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12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肝脏B超结果分组,并发脂肪肝且ALT≥40U/L组40例、ALT<40U/L组45例,36例T2DM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3组ALT、AST、体质量参数、血压、血脂、血糖、外周白细胞计数(WBC)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采用稳态模式(HOMA)评价胰岛素抵抗,颈部B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ALT及CRP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者与IMT呈线性相关。结论ALT水平的升高与T2DM的心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ALT升高的NAFLD患者肝内炎症程度严重,可作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总结2005—2014年10年间428例川崎病(KD)患儿的人群特征、病程特点、治疗及冠状动脉累及情况。方法 回顾性复习 2005—2014年安徽省立医院儿内科收住的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统计并比较前后5年发病年龄、性别、入院时间、病程特点、实验室检查、丙球静脉注射(IVIG)治疗及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率,予Graphpad 软件作图,SPSS 16.0 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入住安徽省立医院儿内科的428例川崎病患儿中,最小6个月,最大13岁,主要分布在1~5岁患儿291 例(67.99%);男女性别比为1.8∶1(男275例,女153例);每年平均住院人数(42.30±10.21)例,入院季节以春夏季节最多,患儿平均年龄30个月;近5年诊断不完全川崎病患儿明显上升(χ2=3.93,P<0.05);实验室指标方面:入院时患儿白细胞(WBC)增高、C-反应蛋白(CRP)上升、血沉(ESR)增快、谷丙转氨酶(ALT)上升、血清白蛋白(ALB)下降、钠(Na) 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86.21%、 93.46%、97.20%、25.70%、76.64%、40.19%;入院时WBC增高、CRP增高、ESR增快、及ALT升高、Na降低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未见明显增多;而入院时低蛋白血症、经治疗体温正常后复查血沉无下降或反而继续升高者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明显增高;近5年患儿出现IVIG抵抗的发生率为14.87%、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为13.30%,分别与前5年相比未明显增多。近5年不完全川崎病(IKD)诊断55例,占23.61%,较前5年31例有增多趋势(P<0.05),但总热程(6.77± 1.61)d,较前5年明显缩短(t=6.62,P<0.05)。结论 近5年住院患儿中小婴儿、不完全川崎病有增多趋势,并且合并低蛋白血症、体温正常后复查血沉仍未下降是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总热程明显缩短,且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并没有增多,与及时给予IVIG治疗密切相关。IVIG抵抗现象一直存在,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不同模式感染的生化指标,了解肝功能损害情况,为临床治疗和判断愈后情况提供依据.方法:以HBsAg(+)、HBeAg(+)、HBcAb(+)(大三阳)和HBsAg(+)、HBeAb(+)、HBcAb(+)(小三阳)两组共260例为测定组,以体检肝功能正常,乙肝标志物测定均为阴性者110例为对照组,进行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r-谷胺酸转移酶(GGT)、总蛋白(TP)、白蛋白(ALB)、胆碱酯酶(GHE)、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10项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大三阳组ALT、AST、CHE、GGT、TBIL、TP、ALB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三阳组TBIL、TP、ALB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阳组与小三阳组ALT、AST、CHE、GGT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三阳患者ALT、AST、CHE、GGT变化与肝细胞损害有一定关系,对慢性乙肝患者生化指标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旨在探讨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对2011年1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12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据其首次使用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后临床症状有无改善将其分为敏感组(A组)和无反应组(B)组,比较两组在实验室指标、追加治疗或改变治疗方案后疗效等方面的差异,了解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临床危险因素和有效治疗方案。结果:接受IVIG治疗的川崎病患儿中,IVIG敏感者106例,IVIG无反应性者20例,发生率15.87%。无反应组(B)组在首次IVIG治疗时间、WBC(外周血白细胞计数)、Hb(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比例、CRP(C反应蛋白)、ESR(红细胞沉降率)、ALB(白蛋白)等实验室指标方面与敏感组(A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无反应性川崎病患儿采用IVIG追加1次冲击治疗,大部分患儿仍有效,有效率75%,仍无效者采用“IVIG+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治疗,有效率100%。结论:首次IVIG治疗时间、外周WBC、Hb、CRP、ESR、ALB是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接受IVIG治疗时间早,血WBC、中性粒细胞比例、CRP、ESR明显升高,Hb、ALB明显降低的川崎病患儿,更容易出现对IVIG无反应。对IVIG无反应川崎病可采用IVIG追加治疗,无效者可采用“IVIG+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姚毅  邹洪 《中国医药指南》2012,(35):557-558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伤的患儿中C反应蛋白(CRP)和心肌酶学变化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40例川崎病患儿及同期健康体检的45例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将川崎病患者分为冠脉损伤组和无损伤组,测定三组血清中的CRP水平和心肌酶学的变化。川崎病患儿均给予静脉丙球治疗,测定治疗前后的CPR水平和心肌酶学的变化。结果川崎病组患儿的CR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冠脉损伤组患儿的CRP、CK、CK-MB、AST显著高于无损伤组(P<0.05)。川崎病患儿治疗后CRP和心肌酶学指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逐步恢复正常。CRP与心肌酶学指标呈正相关(P<0.05)。结论 CRP与心肌酶学指标与川崎病炎性反应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反应患儿冠脉损伤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中国药房》2017,(34):4800-4803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联合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模型小鼠血清炎症因子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黄芪注射液组(0.5 mL/10 g)、恩替卡韦组(45μg/kg)和联用组(0.5 mL/10 g黄芪注射液+45μg/kg恩替卡韦),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小鼠均建立乙型肝炎模型。成模后,各组小鼠ig给药,每天1次,连续4周。给药结束后,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8(IL-8)、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NF-α、IFN-γ、IL-8、AST、ALT和TBIL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肝细胞呈弥散性重度脂肪变性。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血清中TNF-α、IFN-γ、IL-8、AST、ALT和TBI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且联用组小鼠指标改善程度优于黄芪注射液组和恩替卡韦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恩替卡韦有助于下调乙型肝炎模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改善肝功能水平,且两药联用效果优于两药单用。  相似文献   

12.
1例44岁女性患者,因急性咽炎静脉滴注洛美沙星0.2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2次/d。治疗2 d后患者出现乏力、多汗。肝功能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107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653 U/L,总胆红素(TBil)43.1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32.3μmol/L。诊断:急性肝损害。立即停用洛美沙星,给予保肝药物。停药第4天患者症状好转,但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复查肝功能:ALT 731 U/L,AST 420 U/L,TBil 164.8μmol/L,DBil 122.9μmol/L。14 d后患者黄染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高新艳 《北方药学》2018,15(4):58-59
目的:研究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地塞米松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肝功能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118例ICP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各59例.对照组采取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观察组采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水平,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92%高于对照组的81.36%,治疗后观察组ALT、AST、TBA、TB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11.86%低于对照组的27.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妊娠期胆汁淤积症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肝功能与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熊去氧胆酸(UDCA)为对比,研究法尼醇X受体(FXR)激动剂——鹅去氧胆酸(CDCA)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ICP)孕鼠血生化指标、肝脏病理及胎鼠预后的影响。方法建立ICP孕鼠模型,将孕17d的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ICP组、UDCA组和CDCA组。比色法检测用药前后各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酸(TBA)水平,光镜下观察孕鼠肝脏病理学变化,记录胎鼠身长、尾长、体重及死胎数。结果ICP组ALT、AST、ALP、TB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8 3);与ICP组比较,UDCA组ALT、AST、ALP明显降低(P<0.008 3),但TBA无明显改善(P>0.008 3);CDCA组ALT、AST、ALP无明显改善(P>0.008 3),但TBA显著降低(P<0.008 3);2治疗组胎鼠的身长、尾长、体重及死亡率与ICP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08 3)。光镜下见ICP组肝细胞肿胀变性,肝血窦变窄,胆管扩张;UDCA组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小叶结构正常;CDCA组小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小叶结构正常。结论UDCA能改善ICP孕鼠肝功能指标,但不能有效降低血胆汁酸水平及胎鼠死亡率;CDCA能明显降低胆汁酸,促进胆汁酸代谢,但其安全性还有待确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的变化以探讨PCT对于川崎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8例川崎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同时选择31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间以及观察组内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前后患儿血清PCT、CRP、WBC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98例患儿在IVIG治疗后PCT均值(0.23±0.09)μg/L,较治疗前[(1.23±0.40)μg/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87 0,P<0.05),且患儿IVIG治疗后体温均恢复正常,口唇皲裂,结膜充血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CPR及WBC治疗前后也分别由(68.12±19.36)g/L和(13.82±5.9)×109/L下降至(11.64±7.72)g/L和(8.21±3.71)×109/L,与PCT值变化相符;观察组治疗前PCT值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53 7,P<0.05)。98例川崎病患儿中合并冠状动脉病变65例,其PCT阳性率(43.07%)与冠脉正常者(39.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病变组PCT均值(1.421±0.791)与冠脉正常组(1.218±0.8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能够反映川崎病的免疫性炎症改变,但其数值高低与冠状动脉损害之间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6.
胡水清  张泰昌  张玫 《中国新药杂志》2004,13(11):1046-1048
目的:观察低氧血症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关系及还原型谷胱甘肽(TAD)对SARS肝损伤的疗效.方法:对37例SARS并肝损伤患者予以TAD 6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入,qd,2周为1个疗程;同时测定治疗患者的血氧分压,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和GGT)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和GGT)差异有显著性(P<0.01),总有效率81.1%,无不良反应发生;低氧血症组ALT和AST明显高于血氧正常组,差异具有显著性;而TBil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低氧血症与肝功能异常关系密切.TAD在治疗SARS肝脏损伤方面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HB)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otalbileacide,TBA)、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及肝功能酶学指标[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petidase,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变化规律,探索TBA、PA与肝功能酶学指标联检在HB实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门诊和住院乙型病毒性肝病患者124例,正常对照组50例,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TBA、PA与肝功能各酶学指标含量.结果 各组TBA及GGT、ALT、AST、AL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A、CHE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TBA、PA分别与CHE、GGT、ALT、AST、ALP水平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TBA、PA及肝功能酶学指标联检对肝病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病情判断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1例45岁男性患者因咽痛自行服用萝芙木煎剂(250 ml相当25 g),3次/d.服药第4天出现尿黄,第7天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纳差、皮肤和巩膜黄染,第9天入院.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1 73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682 U/L.诊断为药物性肝炎.立即停用萝芙木,给予茵栀黄口服颗粒剂和谷胱甘肽、苦参碱、甘草酸二铵静脉滴注治疗.入院第12天复查肝功能:ALT 97 U/L,AST 32 U/L,患者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男,12岁。以"间断发热1月、右下肢疼痛3 d"为主诉入院。3 d前,右下肢间歇性轻微疼痛。查体: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Blood-RT示WBC 7.01×109/L,Hb 81 g/L,PLT 161×109/L,ESR 77 mm/h,肝功能AST62 U/L,肾功能正常。C反应蛋白(CRP)49.6 mg/L,心肌酶  相似文献   

20.
1例23岁女性患者,因体温升高两天内反复服用阿司匹林6片(0.5g/片)后出现上腹部不适,伴有恶心,并出现面部皮疹,入院治疗,患者皮疹进行性加重,发展为全身麻疹样红斑,且出现胸闷气急,查生化示ALT373U/L,AST 230U/L,TP 54.1g/L,ALB 28.9g/L,患者肝功能异常和低蛋白血症,并出现下肢水肿、胸腔和盆腹腔积液,病情急剧恶化,转上级医院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