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miscarriage,RM)指3次及3次以上连续发生的自然流产,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约为1%~3%。RM病因复杂,胚胎染色体异常、血型、子宫畸形、内分泌异常、获得性或遗传性免疫异常及环境因素等均是RM高危因素。然而,  相似文献   

2.
复发性自然流产(RSA)的病因复杂,发生率约为1%。有许多因素与其相关,如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异常、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和解剖因素,但近50%RSA原因不明。随着现代分子细胞学技术的发展,对RSA病因的深入研究将为临床上有效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Wu ZG  You ZS  Zhang C  Li ZY  Su XM  Zhang XM  Li YG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10):763-768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Foxp3基因多态性与原因不明复发性自然流产(URSA)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针对Foxp3基因的rs3761548、rs2294021位点)和PCR-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技术(针对rs2232365、rs5902434位点),检测146例URSA患者(URSA组...  相似文献   

4.
自然流产是危害妇女健康的重要疾病.随着生殖免疫的进展,我们认为不明原因的自然流产,可能涉及父、母、子三者之间的免疫因素,故我们选用了糖子明胶凝集试验(Kibfick 法)对36对反复流产夫妇的血清行抗精子凝集抗体检测,同时选用22对正常育龄夫妇作为对照组.以探讨自然流产原因。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抗精子抗体与自然流产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戴莉 《现代妇产科进展》2012,21(11):901-903
复发性自然流产(RSA)是指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流产者。RSA病因复杂,近年来研究发现其与遗传学因素密切相关,包括胚胎及流产夫妇染色体异常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等。现将近年来复发性自然流产的遗传学病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封闭抗体阴性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7例确诊为因封闭抗体缺乏所致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在证实为宫内妊娠后,采用静滴小剂量免疫球蛋白,观察其封闭抗体变化和妊娠结局。结果:27例患者治疗后21例封闭抗体转阳性,6例阴性,6例阴性中3例后来发生稽留流产。有16例妊娠足月分娩,8例现已妊娠3个月以上,妊娠成功率高达88.9%,3例稽留流产。结论:静脉应用小剂量免疫球蛋白,有效治疗了封闭抗体阴性导致的复发性流产,方法简便,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在复发性自然流产(RM)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既往流产次数与胚胎染色体异常率的关系以及致病性微缺失/微重复与RM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21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就诊的1355例RM病例,取流产绒毛行CMA检测。结果:排除14例(1.0%,14/1355)重度母体细胞污染样本,共1341例病例纳入研究。1341例RM病例中,共检出致病性染色体异常813例(60.6%),其中异倍体597例(44.5%)、多倍体113例(8.4%)、大片段结构异常67例(5.0%)、致病性微缺失/微重复25例(1.9%)、单亲二体(UPD)11例(0.8%)。孕妇流产2次、3次和≥4次组病例的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62.6%、56.5%和51.9%,流产2次组病例的染色体异常率显著高于流产3次、≥4次组(P<0.05)。本研究发现5个可能与RM发生相关的复发性(n≥2)致病性微缺失/微重复(15q11.2、19p13.3、22q13.2q13.33微缺失和17p13.3、22q11.1q11.21微重复),其中22q13.2q13.33...  相似文献   

9.
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绒毛RXRα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绒毛RXRα表达水平及其对胚胎生长的调控作用。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23例自然复发性流产患者和33例正常早孕者离体绒毛RXR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1)复发性自然流产组及正常妊娠组离体绒毛中均表达RXRα mRNA,其水平分别为0.306±0.358和0.578士0.300,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自然流产组绒毛中RXRα mRNA表达水平与胚胎死亡时大小呈正相关(r=0.405,P<0.05)。3)自然流产患者血清中狼疮样抗凝因子(ACL)增高组与ACL正常组RXRα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7±0.35和0.39±0.37,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血清中血小板聚集度(PagT)增高组与PagT正常组RXR α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8±0.36和0.40±0.35,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XRα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发病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多态位点与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VEGF基因多态性与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对VEGF基因的-634G/C(rs2010963)、+936C/T(rs3025039)、-2578C/A(rs699947)及-1154G/A(rs1570360)4个位点进行评价,累计病例组1945例,对照组207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VEGF基因的-634G/C位点,基因型CC发生复发性自然流产的风险高于基因型GG[P=0.03,OR=1.29,95%CI(1.03,1.63)];携带等位基因C妇女的发病风险高于携带等位基因G[P=0.02,OR=1.14,95%CI(1.02,1.27)]。+936C/T位点的CT、TT基因型及携带T等位基因发生复发性自然流产的风险高于CC基因型及携带C等位基因的女性[CT vs CC基因型:P0.0001,OR=1.40,95%CI(1.18,1.65),TT vs CC基因型:P=0.02,OR=1.72,95%CI(1.11,2.66),T vs C等位基因:P0.00001,OR=1.52,95%CI(1.30,1.78)];两组的-1154G/A、-2578C/A各基因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基因-634G/C(rs2010963)、+936C/T(rs3025039)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发生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自身抗体(ATA)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4年4月于我院产科进行孕前检查,并符合入组条件的非妊娠期妇女,其中有复发性流产病史妇女92例,夫妻双方染色体检查未见异常,凝血功能相关检查无异常,为研究组;无复发性流产病史妇女226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对象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阳性率,Tg Ab(+)和(或)TPOAb(+)为ATA阳性。结果:1研究组中,年龄≥35岁及<35岁者的ATA阳性率分别为39.29%(11/28)和26.56%(17/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则分别为25.00%(10/40)和18.28%(34/186),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TA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状况相近。2研究组ATA阳性率为30.43%(28/92),高于对照组的19.47%(44/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POAb阳性率为30.43%(28/92),高于对照组的11.95%(27/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g Ab阳性率为7.61%(7/92),与对照组的7.52%(17/2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A与复发性流产有关,尤其与TPOAb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复杂,涉及染色体、免疫、内分泌、生殖道微环境等多个方面。随着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不断深入,基因多态性对复发性流产的影响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叶酸是DNA合成的重要原料,在代谢过程中关键酶基因多态性的改变会导致叶酸合成减少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使复发性流产的发生风险增高。此外,细胞因子及相关受体、性激素及相关受体以及血栓形成因素的相关基因发生基因多态性改变时,都会引起相应产物水平的升高或降低,打破体内原有的平衡,导致复发性流产。综述基因多态性在复发性流产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免疫遗传因素在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分析80对RSA患者夫妇和75对正常夫妇HLA-Cw等位基因的多态性。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间Cw01-08各个等位基因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但RSA组中夫妇双方均检测到Cw第Ⅱ组等位基因(Cw分子α重链上第80位为赖氨酸)者显著少于对照组,而RSA组中夫妇双方均未检测到Cw第Ⅱ组等位基因者显著多于对照因缺失可能与早期反复自然流产的发病有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RSA分子α重链上第80位为赖氨酸的HLA-Cw等位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封闭抗体(BA)变化及对再次妊娠的影响.方法:对81例BA阴性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观察其治疗后BA的变化及再次妊娠的结局.结果:在81例治疗的患者中,有73例获妊娠成功,8例再次发生早期流产,妊娠成功率90.12%(73/81);淋巴细胞主动免疫后43例复查,其中35例BA转阳性,阳性率81.40%(35/43),BA阳性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35例BA转阳性者均妊娠成功,BA仍阴性者8例,继续进行3次主动免疫治疗后5例妊娠成功,有3例再次发生早期流产,妊娠成功率BA阳性者高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能提高BA阴性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再次妊娠成功率及提高BA的阳性率,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再次妊娠的结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复发性流产的定义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流产次数及流产孕周等内容上仍未达成统一的标准,其病因错综复杂,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已明确多方面致病因素,但仍有多数患者的病因尚未明确,给临床诊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叶酸作为一碳单位的载体,是核酸合成和DNA修复的重要物质,其代谢异常可通过干扰DNA的甲基化和合成、影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而叶酸代谢通路受相关酶活性的调节,关键酶基因存在遗传多态性,其通过改变酶活性影响叶酸代谢过程;近期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叶酸代谢异常可引起复发性流产发生风险增加,而通过叶酸干预可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但其作用机制尚存争议。综述叶酸代谢障碍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为复发性流产的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李向尊  马彩虹  杨蕊  刘平  乔杰 《生殖与避孕》2011,31(8):562-564,56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ET妊娠的周期,其中EMs患者903个周期、单纯男性因素者643个周期及单纯输卵管因素者720个周期,比较分析基础FSH值、β-hCG检测阳性率(临床妊娠前)、稽留流产率和自然流产率(临床妊娠后)等指标。结果:基础FSH值EMs组高于男性因素组和输卵管因素组;平均年龄EMs组略大于输卵管因素组及男性因素组,平均不孕年限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临床妊娠率EMs组(32.1%)与输卵管因素不孕组(33.6%)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男性因素组(45.7%);稽留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妊娠率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EMs组自然流产率(9.1%)高于男性因素不孕组(1.0%)和输卵管因素组(4.5%),差异显著(P<0.05)。结论:EMs患者自然流产率高于输卵管因素不孕及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自然流产病因相关性研究一直是妇产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胚胎、母体、父亲及环境等各个因素对妊娠的影响在众多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但仍有很多自然流产病例的原因无法得到解释。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的帽样结构,参与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DNA复制的完整性。端粒在人类生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端粒长度与配子及胚胎发育密切相关,与胚胎干细胞增殖潜能呈正相关,大多数研究证实自然流产以端粒缩短为特征,尤其是在非整倍体胚胎中,并且端粒长度与母体、父亲及环境因素均存在相关性。就端粒长度与自然流产病因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为自然流产的防治以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19.
20.
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蜕膜血管的免疫病理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爱民  林其德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7,32(11):674-677,I042
目的:探讨子宫局部免疫反应在复发性流产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26例复发性流产患者(流产组)和1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子宫蜕膜血管进行免疫病理观察,并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结果:流产组蜕膜血管壁有免疫球蛋白IgG和补体C3沉着,分别为17例(65.4%)和21例(80.8%),而对照组为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血管壁IgG的沉着流产组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