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环六亚甲基二乙酰胺(HMBA)作为一种诱导分化剂,最早用于小鼠红白血病细胞(MELC)的诱导分化。用HMBA研究人胃癌细胞的诱导分化效应,将有助于了解各种癌症及白血病的发病机理。以人胃癌G1期MGc-803细胞经5mmHMBA培养液处理后,细胞内环腺苷酸(cAmp)及蛋白激酶A(DKA)活性上升,而二酰基甘油(DG)水平有蛋白激酶C(PKC)活性下降,提示HMBA对细胞诱导分化作用与细胞内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手术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杀伤活性及诱导细胞因子能力的变化。方法:选择25例在本科进行大肠癌手术的病例,研究大肠癌患手术前后NK、ADCC活性、T细胞亚群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诱导IL-2水平的改变。结果:大肠癌患手术后,NK、ADCC活性、CD4^+T细胞的比例及诱导IL-2的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仍相差非常显(P<0.01);按病期、病理分类比较  相似文献   

3.
蛋白激酶C与结肠直肠癌发生的相关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梅  宋今丹 《癌症》1996,15(1):32-34
检测31例结直肠癌临床术后标本的癌、癌周及相邻正常粘膜组织蛋白激酶C(PKC)活性,结果显示:正常粘膜、癌周及癌组织细胞质、细胞膜PKC比活性和总活性依次降低,癌周及癌组织细胞膜/细胞质比率较正常粘膜组织显著增高,表明结直肠癌PKC处于激活状态,且呈下降调节,另外,癌组织细胞膜比率(细胞膜/正常粘膜)与肿瘤大小呈负相关,高分化结直肠癌细胞膜比率较低分化显著增高,由此可见,PKC活性在结直肠癌发生过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酶细胞化学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柯  胡闻 《肿瘤防治研究》1995,22(4):218-221
对75例大肠癌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AKPase)、酸性磷酸酶(ACPase)、琥珀酸脱氢酶(SDHase)、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焦磷酸硫胺素酶(TPPase)活性进行了细胞化学检测及电镜观察,结果表明;AKPase活性多呈阴性反应,ACPase、SDHase、G-6-Pase、TPPase四种酶活性在大肠癌明显低于大肠正常粘膜及腺瘤(P<0.01),在高分化癌组明显高于低分化癌组(P<0.05),在淋巴结无转移组明显高于有转移组(P<0.05),提示:对大肠癌组织同时测定ACPase、SDHase、G-6-Pase、TPPase活性,并在超微结构上对酶反应颗粒定位观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肠癌细胞的功能状态,可以作为判断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喉癌与蛋白激酶C(PKC)及其抑制物(PKCI)的关系。应用Takai蛋白浓度梯度,通过同位素放射性活性测定PKC活性及测定PKCI对PKC活性抑制的百分数。结果为癌组织胞浆中PKC比活性(663±064pmol·mg-1·min-1)显著高于正常组织胞浆中PKC比活性(4.73±0.54pmol·mg-1·min-1),癌组织胞浆中PKC抑制活性(33.6%±7.64%)显著低于正常组织胞浆中PKCI抑制活性(61.3%±7.91%)。结果提示癌组织中PKC活性升高很可能是被癌基因激活,而PKCI活性降低导致对PKC调控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蛋白激酶C调节剂及一个有希望的新药──苔藓虫素(Bryostatin)冼励坚综述潘启超审校(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研究所510060)一、生物信息跨膜传导系统与蛋白激酶C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是一种Ca2+、磷脂依赖性和需要二...  相似文献   

7.
环六亚甲基二乙酰胺(HMBA)作为一种诱导分化剂,最早用于小鼠红白血病细胞(MELC)的诱导分化。用HMBA研究人胃癌细胞的诱导分化效应,将有助于了解各种癌症及白血病的发病机理。以人胃癌G1期MGc-803细胞经5mmHMBA培养液处理后,细胞内环腺苷酸(cAmp)及蛋白激酶A(DKA)活性上升,而二酰基甘油(DG)水平及蛋白激酶C(PKC)活性下降,提示HMBA对细胞诱导分化作用与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密切相关,而RNA印迹分析表明经HMBA处理后,Rb基因表达增高,Myc基因表达下降,表明HMBA可能通过调节两套信使系统而调节细胞基因表达,控制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相似文献   

8.
用ABC免疫组化法测定200例大肠癌组织中C-erbB-2,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及其受体(EGFR)。结果发现:1)C-erbB-2,hEGF,EGFR在200例大肠癌中阳性表达分别为36%、44%、47%,三者共同阳性为16.5%。2)hEGF,EGFR在大肠癌DukesC、D期,肿瘤>2cm、低分化腺癌,有深度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各型(P<0.01)。3)C-erbB-2,hEGF和EGFR阳性病例存活率明显低于这些阴性病例(P<0.01)。结果表明,C-erbB-2,hEGF和EGFR在大肠癌的侵袭性生长中起重要作用,hEGF和EGFR可作为大肠癌患者高度恶性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通路调控大肠癌细胞生长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MTT法分析bFGF对大肠癌LoVo细胞增生程度的影响;(γ-32P)ATP掺入法检测LoVo细胞株中PKB的活性;RT-PCR法检测LoVo细胞株中细胞周期素A(cyclinA)的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PKB和cyclinA的表达。结果 bFGF以不同时间作用于LoVo细胞时,通过(γ-32P)ATP掺入法检测发现可提高细胞PKB活性。PKB的抑制剂LY294002预处理后再施加bFGF,可显著降低PKB的活性(P<0.05),bFGF刺激LoVo细胞cyclinA蛋白表达都高于其他各组,LY294002抑制组蛋白明显降低,而PKB在各组中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bFGF刺激大肠癌LoVo细胞后可通过依赖PI3K/PKB途径调节cyclin A的转录活性促进其表达,进而促进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DCC基因存在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DCC基因在大肠癌复发,转移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聚酶链反应一单链构我态性分析(PCR-SSCP)对136例大肠癌术后复发患和30例有肝多的大肠癌原发灶及肝转移灶进行了DCC基因存在状态的研究。结果:大肠癌DCC基因蛋白多数呈阴性表达,且与局部复发关系密切,局部复发DCC表达下降明显,肝转移多数发生DCC表达失活,DCC蛋白阴性92.9%(26/28)失支再手术的机会或虽勉强手术但不到1年内即复发,而DCC蛋白阳性71.4%(5/7)可再手术且术存活期较长,经SSCP分析,有肝转移的大肠癌原发灶DCC基因cDNA疗列变异率为40%(14/35),皆为DCC蛋白阴性的患,肝转移灶变异率为48.8%(17/35),结论:DCC基因失活可能是影响大肠预后的重要因素这  相似文献   

11.
国人大肠肿瘤与DCC基因mRNA表达缺失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34例大肠肿瘤及其相应正常粘膜中DCC基因mRNA表达情况。结果:5例大肠腺瘤和29例大肠癌组织中分别有1例(20%)、15例(51.7%)DCC基因mR-NA表达发生缺失。其中高、中、低分化的大肠癌组织中该基因mRNA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5.0%(2/8)、44.4%(4/9)、75.0%(9/12)(P<0.05)。而有转移者为76.9%(10/13),无转移者31.2%(P=0.018)。DCC基因mRNA表达缺失与性别、肿瘤大小及部位无关。提示:对大肠癌原发病灶DCC基因mRNA表达的检测将有助于识别高度恶性的大肠癌及判断大肠癌的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12.
平阳霉素对大肠癌的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PYM)对大肠癌的活性。方法:应用小鼠结肠癌26瘤株皮下移植和盲肠原位移植模型有裸鼠移植瘤模型,以1/9半数致死量(LD50)等毒性剂量观察PYM的抗瘤活性,并与丝裂霉素C(MMC)和5-氟脲嘧啶(5-FU)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研究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免疫状态。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5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T细胞表面6种抗原标志,并与良性病变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大肠癌患者术前CD3、CD4、CD4/CD8、CD16、CD69均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P<0.05),CD3+/HLA-DR+与对照组相同;术后CD8降低,CD3、CD4、CD4/CD8、CD16、CD69、CD3+/HLA-DR+均升高(P<0.05),活化T细胞CD3+/HLA-D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大肠癌患者术前免疫功能低下,术后活化T细胞明显增多,切除肿瘤有益于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故减瘤手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肿瘤大小及CEA含量和血清CEA对肠癌放射免疫显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登国  陈声乐  卢献平  吴雪茜 《癌症》1997,16(5):364-366
目的:探讨放射免疫显像(RI)对诊断大肠癌的价值和肿瘤大小、癌组织CEA及分布、血清CEA对显像结果的影响。方法:用99mTc标记的抗CEAMcAbC50对27例病人(24例大肠癌及3例非大肠癌)进行放射免疫显像。用链霉菌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20例大肠癌组织CEA含量。结果:24例大肠癌病人显像灵敏度为71.4%(30/42)。显像阳性组,阴性组癌灶大小分别为6.90±0.87cm,3.60±0.81cm(P<0.05),血清CEA分别为30.3±6.34μg/L和42.6±15.34μg/L(P>0.05)。显像灵敏度与肿瘤组织CEA含量、分布有关(P>0.05)。结论:RI对大肠癌的诊断有一定临床价值。肿瘤大小、癌组织CEA含量及定位分布是影响显像灵敏度的重要因素,血清CEA水平高低不影响显像结果。  相似文献   

15.
大肠癌内分泌样癌细胞分化与p53蛋白聚集变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66例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大肠癌手术切除癌组织中的嗜铬蛋白A(ChromograninA,CGA)表达及p53蛋白聚集,并定量计数p53免疫阳性细胞,进一步分析CGA与p53蛋白聚集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大肠癌p53CGA阳性率分别为61%(40/66)和38%(25/66);CGA阳性及阴性病例CGAp53阳性率分别为80%(20/25)和49%(20/41),CGA阳性肿瘤p53阳性率明显高于CGA阴性肿瘤(χ2=6.34,P<0.025);p53、CGA均阳性的大肠癌20例p53阳性细胞数为857±706/mm2,p53阳性、CGA阴性表达者20例p53阳性细胞数571±478/mm2,前者高于后者(t=2.33,P<0.05)。结论:p53蛋白聚集与内分泌样癌细胞的分化呈现较明显的一致性,这种p53肿瘤抑制基因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大肠癌内分泌样癌细胞分化的重要分子学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与大肠癌患者病情变化及手术前后间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44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5种细胞免疫表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大肠癌术前CD^+3,CD^+4,CD^+56+16,CD^+3/CD^+25细胞及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CD^+8细胞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CD^+3,CD^+4,CD^+56+16细胞及CD^+4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大肠癌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激素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in J  Liang Y  Wang H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3):192-195
目的了解内分泌型癌细胞(EC)及其分泌的部分激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117例大肠癌中嗜铬蛋白A(CGA)及5种激素进行检测,其中13例行电镜观察。结果46例(39.3%)含有CGA阳性细胞(即EC),其中39例中27例(69.2%)检测到1种以上激素,EC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63.0%)高于阴性组(39.4%)(P<0.05),中低分化癌组EC(++)的表达率(25.5%)明显高于高分化癌组(6.9%)(P<0.05),含EC的大肠癌生存期短,是评估预后的一个独立因子。激素5-HT、β-HCG、GLU、GAST阳性的癌组织,分化及预后较差(P>0.05)。电镜观察与免疫组化检测大肠癌EC符合率达92.3%。结论部分大肠癌中含分泌某些激素的EC,EC阳性的大肠癌组织分化差,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不良,可能与EC中某些激素产物促进肿瘤生长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寻结直肠癌缺陷基因(DCC基因)201密码子在大肠癌中的突变规律。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GR结合SalⅠ酶切方法检测35例大肠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粘膜DCC基因201密友子突变情况。结果:DCC基因201密码子纯合突变率大肠癌(40%)显高于癌旁粘膜(2.8%),(P〈0.05)。且与肿瘤侵袭深度、Dukes分期相关,至少有17例(49%)大肠癌与相应癌旁粘膜相比增获一个密  相似文献   

19.
采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C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肿瘤红细胞花环率(TRR),测定了16例胃癌及14例大肠癌病人手术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胃癌及大肠癌病人术前1天RCR、TR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而RI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5天各项指标变化不大;术后14天胃癌及大肠癌病人RCR,TRR显著高于术前1天(P<0.05),而RICR显著低于术前1天(P<0.05),但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手术切除肿瘤对病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是有益的,临床医师应注意病人围手术期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蛋白激酶C (PKC)调节作用及与抗癌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run.  HH 冼励坚 《癌症》1994,13(6):573-575
蛋白激酶C(PKC)调节作用及与抗癌关系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调节剂是对抗癌药物武库的一个有价值的新补充。它可作为抗增殖药物起作用,又可抑制mdr中介的药物外排而克服耐药性,增加铂化合物的细胞毒性,通过拮抗P21ras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