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栓前体蛋白测定在严重脓毒症中的意义及干预治疗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血浆血栓前体蛋白 (TPP)浓度变化在严重脓毒症中的意义及低分子肝素和小剂量尿激酶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测定 2 5例严重脓毒症患者TPP浓度及PT、APTT、Fib、D -Dimer,并与 10例一般感染者、8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同时将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和小剂量尿激酶及常规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 ,比较两组TPP浓度的变化。结果 ①严重脓毒症组TPP浓度与D -Dimer阳性率显著高于一般感染组、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5 ) ,而PT、APTT、Fib在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 )。②治疗组TPP浓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但死亡率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TPP测定可反映严重脓毒症的高凝状态 ,且比PT、APTT、Fib、D -Dimer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可作为严重脓毒症早期高凝状态的诊断指标。低分子肝素和小剂量尿激酶的干预治疗可降低TPP的浓度 ,但对预后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血凝3项和D-二聚体指标在临床中的变化,探讨联合检测血凝3项和D-二聚体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临产妇女为例,对该院2011年临产孕妇59例和健康非孕妇女45例进行血凝3项和D-二聚体平行测试比较。结果二者比较,临产孕妇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下降,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则显著升高。结论联合检测血凝3项和D-二聚体对临床可以应用于临产孕妇的凝血系统功能检查,对预防产后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产后疾病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含量检测在不同类型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其中轻症胰腺炎患者40例(轻症组)、重症胰腺炎患者20例(重症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6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结果重症组入院时DD、PT、APTT、TT明显高于轻症组和对照组(P<0.05);轻症组入院时DD、PT、APTT、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症组和重症组入院后3 d DD、PT、APTT、TT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0.05),其中轻症组入院后7 d各指标有所降低(P<0.05),而重症组持续升高(P<0.05);重症组入院时、入院后3 d、入院后7 d DD、PT、APTT、TT明显高于轻症组(P<0.05);入院时DD、PT、APTT、TT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6、0.801、0.776和0.835(P<0.05)。结论DD、PT、APTT、TT检测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及D-二聚体(DD)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1例AMI患者分别于入院后立即及行溶栓治疗后12 h、24 h测定血浆TpP和DD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患者治疗前血浆TpP和DD水平高于正常对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患者溶栓治疗后,再通者TpP逐渐下降,DD在治疗前升高的基础上再度升高而后下降,未通者TpP下降不明显,D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P和DD不仅是AMI早期诊断的指标,而且对指导AMI溶栓治疗、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相关因子(PAC-1、CD62P)和血栓前体蛋白(TpP)在严蘑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前瞻性地选取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符合严重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入选严重脓毒症组(Ⅲ组).按照严重脓毒症治疗指南进行治疗,并根据28 d内是否存活分为生存亚组和死亡亚组,存在感染但未发生脓毒症同期患者设为一般感染组(Ⅱ组),同期门诊体检者或健康自愿者设为正常对照组(Ⅰ组).病例的选取均遵循随机的原则,三组的年龄、性别具有可比性;急性脑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者、恶性肿瘤、白血病、原发肝、肾、造血系统疾病者.长期卧床者、孕妇、近期使用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者均除外.Ⅰ组和Ⅱ组均在入院第1天清晨空腹,Ⅲ组在入院第1、3,5天清晨空腹取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测定血栓前体蛋白(TpP),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 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CD62P),并对Ⅲ组进行Mar-shall评分.应用SPSS 12.0软件包处理数据,多组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采用Levene's法,方差齐性时采用LSD法,相关分析采用Bivariate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共有20例纳入Ⅰ组,20例纳入Ⅱ组,30例纳入Ⅲ组,其中生存亚组19例,死亡亚组11例.入院第1天,PAC-1、CD62P、TpP在Ⅰ组与Ⅱ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Ⅰ组与Ⅲ组、Ⅱ组与Ⅲ组之间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1、CD62D、TpP在生存亚组的表达均随着病程显著下降而趋于正常,而在死亡亚组仍持续保持高值甚至显著升高,第1天时CD62P、TpP在亚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3天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89±1.48)%vs.(5.04±2.57)%,P<0.01和(5.24±2.22)mg/L vs.(9.20±1.93)mg/L(P<0.01);而PAC-1在入院第1天亚组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3.15±0.42)%vs.(5.30±0.48)%.两组的Marshall评分也呈类似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PAC-1、CD62P、TpP与Marshall评分呈明显正相关. 结论 严重脓毒症的早期就存在血小板活化和微血栓形成,两者共同参与了早期的高凝状态,在病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动态监测CD62P和TpP有助于判断病情和预后,PAC-1具有危险分层效应,早期高表达者预后差,可尝试作为严重脓毒症的独立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6.
血栓前体蛋白、P选择素和D-二聚体三者联检在早期DIC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P选择素和D-二聚体(D-D)含量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特别是其早期发生过程中的变化.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DIC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TpP、P选择素和胶体金法检测D-D的含量.同时对8例重型DIC患者血浆中三指标进行了为期10d的动态监测.应用受试者特性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三指标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结果 血浆中TpP、P选择素和D.D的含最在DIC组和pre-DIC组均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01).动态观测中,P选择素和TpP出现较早.DIC早期诊断中敏感指标依次为P选择素、TpP和D-D,而特异性指标依次为TpP、D-D和P选择素,而三者联检可以使其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达到91.6%和94.4%.结论 三者联检可以用于早期发现和诊断DIC,且TpP因出现较早且随着治疗的过程能同步变化,可作为一较理想的动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血栓调节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检测脓毒症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探讨它们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连续监测32例ICU中脓毒症患者血浆TM和MMP9浓度的动态变化,并选择1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所有患者的血浆TM及MMP9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发生MODS患者的TM、MMP9水平比非MODS患者明显升高(P<0.05或P<0.01)。在MODS患者中,非生存组比生存组TM、MMP9升高更明显且持续时间更长(P<0.01)。结论内皮细胞及其细胞外基质的损伤在脓毒症MODS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M和MMP9联合应用有助于MODS的早期诊断及其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与抗凝指标在慢性肝衰竭患者中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慢性肝衰竭患者120例纳入观察组,并给予治疗。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120例纳入对照组。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健康体检者体检时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mL,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蛋白C活性(PC∶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凝血因子Ⅴ(FⅤ)、人凝血因子Ⅶ(FⅦ)、人凝血因子Ⅷ(FⅧ)、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中纤溶酶原(PLG)水平,分析以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PT、APTT、FⅧ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TA、FⅤ、F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T、APTT、FⅧ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PTA、FⅤ、FⅦ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观察组PC∶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AT-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C∶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AT-Ⅲ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前观察组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L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D-D水平低于治疗前,但高于对照组(P0.05);PLG水平高于治疗前,但低于对照组(P0.05)。FⅤ分别与PT、PTA、APTT、PLG、PC∶A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FⅦ分别与PTA、PT、APTT,PLG分别与AT-Ⅲ、FⅤ、FⅧ、PTA、PT、APTT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肝衰竭患者的凝血、纤溶与抗凝指标关系复杂,治疗前后检测这些指标能有效指导诊断,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10.
目前,儿童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仍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儿童严重脓毒症的主要危害是顽固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早期评估脓毒症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积极指导临床治疗,对改善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临床工作中.通过监测严重脓毒症患者各器官功能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而当出现器官功能不全时病情往往已较重,延误了最佳干预及治疗的时机。 相似文献
11.
张秀岭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24):3343-3344
目的:检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体内血栓前体蛋白(TpP)浓度,探讨 TpP 浓度变化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糖尿病伴发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7~12月该院内分泌科和神经内科住院的136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并选取体检中心5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中的 Tp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浓度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采用 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各项指标浓度变化在各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TpP 浓度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之间 Fib、D-二聚体、PT、APTT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分为2个亚组,TpP 浓度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合并脑梗死组明显高于未合并脑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pP 浓度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糖尿病患者检测血浆 TpP 浓度的改变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血浆血栓前体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I联合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5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 I组),并测定胸痛发作6 h内和24 h血浆血栓前体蛋白含量,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其心肌肌钙蛋白I含量,同时检测相关指标CK-M B含量。结果:胸痛发作6 h内血栓前体蛋白AM I组为(11.73±4.38)μg/mL,UAP组为(3.20±2.10)μg/mL,AM I组明显高于UA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肌钙蛋白I:AM I组为(32.7±5.74)μg/L,UAP组为(24.8±2.72)μg/L,AM I组高于UAP组(P<0.05)。24 h时两组心肌肌钙蛋白I含量均持续升高,而血栓前体蛋白已基本趋于正常。结论:血栓前体蛋白可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栓形成于早期阶段,而心肌肌钙蛋白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显著的特异性。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脓毒症患者急性时相蛋白的动态联合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血清急性时相蛋白水平在脓毒症和重度脓毒症患者炎症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特定蛋白定量分析方法,分组动态测定1、3、7、1 4和2 1 d 5个时间点2 9例脓毒症( SP)组和2 7例重度脓毒症( SSP)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 CRP)、a1酸性糖蛋白( AAG)、铜蓝蛋白( CER)以及结合珠蛋白( HP)的血清含量,并与3 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 SP组:CRP和AAG在炎症早期1 d内就显著升高( P<0 .0 1和P<0 .0 5) ,其中CRP3 d达高峰,AAG3~7d达高峰,AAG持续高峰时间达1 4 d,CRP和AAG各时间点间差异显著( P均<0 .0 1 ) ;CER无显著升高( P>0 .0 5) ,各时间点差异不显著( P>0 .0 5) ;HP早期也显著升高( P<0 .0 5) ,但各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2 SSP组:CRP和AAG均显著升高( P均<0 .0 1 ) ,高峰持续时间均长达1 4 d,各时间点间差异非常显著( P<0 .0 1 ) ;CER7d前呈下降趋势( P<0 .0 5) ,各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HP在1 4 d才显著升高,2 1 d达峰值( P均<0 .0 5) ,各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组间趋势变化比较:CRP、AAG和HP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0 .0 5) ,CER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结论 CRP早期升高是感染的敏感指标,CRP和AAG高峰持续时间延长提示重度感染;HP不升 相似文献
14.
重症脓毒症患者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及其受体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重症脓毒症患者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及其受体CD14(CD14)的变化,探讨两者与重症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1例重症脓毒症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血清LBP和可溶性CD14(sCD14)浓度以及发病后24h内血清前降钙素(PCT)和内毒索(LPS)浓度,并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症脓毒症患者发病后各时间点血清LBP和sCD14水平较正常对照均显著升高(P均〈0.01);死亡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清LBP水平与存活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而sCD14则均较存活组显著升高(P均〈0.05)。血清LBP水平与PC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无显著相关性,与LPS呈显著正相关;而sCD14与PCT、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与LPS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重症脓毒症患者血清LBP和sCD14浓度均显著升高,LBP仅反映机体急性炎症反应,而不能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而sCD14升高程度可提示预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脓毒症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S-100B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浆 S 10 0 B蛋白作为一种生物学指标在重型颅脑损伤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6 6例 ,伤后早期 (2~ 6 h)抽取血浆标本 ,并从伤后 2 4 h起连续 3~ 7d检测血浆 S 10 0 B蛋白含量 ,将其结果与患者伤后 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进行比较。结果 6 6例患者中死亡 2 5例 ,致残 2 2例 ,良好 19例。死亡组 S 10 0 B平均 2 .6 0 μg/ L,明显高于存活组 (0 .5 5 μg/ L,P<0 .0 0 1) ;死亡组中有 14例 S 10 0 B峰值超过 2 .0 0 μg/ L,而存活组中只有 4例峰值超过 2 .0 0 μg/ L(P<0 .0 0 5 )。结论 血浆 S 10 0 B蛋白在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具有可靠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呼吸重症患者严重脓毒症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诊治的12例严重脓毒症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中,男10例,女2例,年龄63-89岁,中位年龄81岁。50%以上的患者存在高血压病或慢性呼吸系统基础疾病。所有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前存在明显缺氧。12例患者中发生心肌梗死当天出现热峰升高、氧合恶化、血压下降、胸闷气急比例分别为10、9、7以及6例。7例患者均出现血压下降及氧合恶化。出现心电图T波倒置、病理性Q波、ST段压低及ST段抬高的患者分别为6、4、4以及3例。前壁心尖段及中段梗死均为8例,下壁心尖段及中段梗死分别为7及6例。患者从发生严重脓毒症至急性心肌梗死的时间为1~2 d。12例患者均因病情危重采用保守治疗,其中9例患者死亡。结论:呼吸重症患者在发生严重脓毒症后短期内可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表现为热峰上升、血压下降及氧合恶化,此类患者病死率高。心电图主要表现为T波倒置、病理性Q波以及ST段压低,其心肌梗死部位以前壁及下壁多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检测对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临床提供准确快速的诊断依据。方法 用半定量固相免疫层析法和免疫浊度法分别测定23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血清PCT和CRP浓度,并与白细胞(WBC)计数进行比较。结果 PCT、CRP对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灵敏度均高于WBC计数(P<0. 05), 3个指标中,PCT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性和约登指数最高。PCT与CRP间呈显著正相关(P<0. 01)。结论 PCT和CRP浓度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系统对严重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46例严重脓毒症患者进行 AGI诊断和分期,然后根据4周内存活或死亡情况分为存活组26例和死亡组20例,每日进行AGI的评估,同时进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评估它们对预后的预测,并采用ROC曲线评价各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严重脓毒症患者均出现AGI,发生率100%,AGI分级和第1天APACHEⅡ评分、最高SOFA评分、最高APACHEⅡ评分、入科时乳酸、6 h乳酸等5项指标之间有正相关性,和乳酸清除率、白蛋白等2项指标之间有负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AGI分级、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判断严重脓毒症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0.88、0.96。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GI分级≥1.25、SOFA评分≥7.70、APACHEⅡ评分≥11.80是严重脓毒症死亡的预测指标。结论 AGI分级对严重脓毒症有较好的预后评估作用,AGI分级≥1.25是严重脓毒症死亡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高凝状态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高凝状态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42例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EICU)的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22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以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按照严重脓毒症治疗指南进行治疗;中药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7 d.健康对照组在体检当日清晨,中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在入院1、3、5和7 d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栓前体蛋白(TpP)、血栓调节蛋白(TM)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CD62P);记录28 d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1 d时,CD62P、TpP、TM、vWF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随入院时间延长,两组各指标数值呈下降趋势,至7 d时与1 d时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药治疗组各指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P<0.01);至7 d时中药治疗组CD62P、TpP、TM与健康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常规治疗组28 d病死率为40.0%(8/20),中药治疗组为36.4%(8/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重脓毒症早期就存在高凝状态;血必净注射液对其能有效干预,其机制可能是保护了受损的血管内皮,但对病死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