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虚实是《黄帝内经》对营卫倾移状态判断的深刻纲领。根据营卫虚实的数学方程,可以推理得出营卫虚实与血压、流入小动脉半径、血液黏度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密切相关。这为中医通过脉诊诊察营卫虚实的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质量。随着人们对中医认识的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已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疗法。营卫与心密切相关,营卫的化生、运行离不开脾。中医认为脾虚失运,营卫运行失常,内生痰浊,痰瘀互结,心血瘀阻;或营卫虚损,损及心气血阴阳,均可导致冠心病的发生。中医药具有辨证论治、不良反应小、作用缓慢长效、整体调控、无明显药物依赖性等优点,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潜在疗法。因此,从脾入手调和营卫,恢复营卫功能,可以有效防治冠心病。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共性病理基础.本文从中医营卫交会生化角度探讨AS的形成机制,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络病理论,而且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接近于事物本质,从而发挥中医中药在防治AS中的优势,为防治AS的发生、发展提供更多的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4.
Zhuo LS 《中国针灸》2011,31(7):661-664
效仿古人采用的体验、感受生命的方法,辅以推理,证之以古代医学典籍,结果认为经脉常以气的形式被感受到.营气即经气,它源于对呼吸的体验,而卫气则与感受睡眠有关.经脉理论部分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求诸内而不求诸外、重视生命修为和感悟的思维形式."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的理论建立在针刺"得气"来自卫气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从现代科学看中医中营卫二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无论现代科学或传统中医都认为人体各组织得到营养和抵抗疾病侵入能力都要依靠一种流物质来传递。传统中医认为是营气和卫气来传递,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而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而现代科学认为体内组织得到营养和抵抗疾病是依靠体液传输而达到目的。人体的体液大约占体质量的60%。其划分如下:体液(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管外液(组织间液15%)管内液(血浆4%,淋巴、脑脊液1%)而血液中可划分如下:血液细胞成分(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55%)有机物:蛋白质(7%,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糖类(0.1%)脂质(1%)废物(尿素,肌酐,尿酸)…  相似文献   

6.
桂枝汤乃仲景群方之首,临证应用广泛。本文基于藏象及营卫理论,从桂枝汤和营调卫之理、法、药、用四个方面探析桂枝汤营卫不和的内涵,提出了卫病伤营是营卫不和的重要病机、滋营化卫是和营调卫的前提条件,调营治卫是辨治思路、建中调营是关键环节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张一  倪青 《世界中医药》2021,16(5):733-737
糖尿病的发生与营卫失调密切相关,其病机从营气论治可结合血虚、血瘀、血浊、血毒等方面,从卫气论治可结合外感、肥胖、消瘦、久坐等方面.桂枝汤作为"仲景群方之魁",专治营卫失调之病证.结合现代药物药理及临床研究,桂枝汤具有体温双向调节,降血糖,抗炎、抗菌、抗病毒,促汗腺分泌,保护心血管、改善心功能,调节胃肠蠕动等功能.关于糖...  相似文献   

8.
论营卫交重     
《中医药通报》2009,8(2):19-19
雷公曰:阳气出于卫气,阴气出于营气。阴主死,阳主生,阳气重于阴气,宜卫气重于营气矣。岐伯曰:营卫交重也。雷公曰:请问交重之旨。岐伯曰:宗气积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盖有天,有阳气,有阴气。人禀天地之二气,亦有阴阳,卫气即阳也。由下焦至中焦以升于上焦,从阴出阳也。营气即阴也,由中焦至上焦以降于下焦,从阳入阴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营卫的运行。方法:解读内经中营卫循行途径原文。结果:营卫周流一身上下,循行于五脏六腑;营卫随天地运转、阴阳盛衰而昼夜循行;营卫随经络,内外上下相贯循行。结论:营卫二气运行于人体经络、脏腑,循环往复,绵绵不绝,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大环,共同调节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从发生学观点探讨营卫之气产生的演进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生学观点研究,营卫二气均同源于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化演于中、下焦,上达上焦心肺以输布。营卫二气均行于脉中,但卫气,可行于脉中,亦可散在于脉外,亦可随营气而运行至全身各处。在脉中,营卫二气不独立存在,而是以混合乏清气存在。只有当卫气逸出脉外,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独立的营、卫二气存在。营卫二气的病理根本,在于营卫二气虚引起的营卫失调。  相似文献   

11.
周语平  韩维斌 《河南中医》2008,28(11):21-23
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所以对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和三焦辨证体系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析,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卫气、营气、宗气是中医学里三个相当重要的术语,在《内经》一书,这三个术语共出现了近200次,当中更有5篇的是以营、卫气作篇名的。笔者从“阴阳学说”入手,探讨卫气、营气、宗气的意义、属性及根源,并进一步讨论此三气在,临床上的重要性。本文认为,卫气、宗气旨在说明阳气温煦、保卫、动的属性与作用;营气旨在说明阴血濡养与静的属性与作用。卫气、宗气与营气皆根在肾,长养于脾胃,并透过心肺二脏发挥其属性与职能。透过卫气、宗气与营气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对古代医藉的理解,并加强临床上各种证候的认识与整理,及阴阳气血治则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高廷国  韩倩倩  周凌 《河南中医》2009,29(4):329-330
“神不使”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系指由于人体神气的衰微,致使针、药等正常治疗手段不能发挥基本的治疗作用,从而导致了人体疾病的迁延不愈甚或无法救治。《内经》“神不使”观点的提出,是以人体气、血、营、卫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为基础而建立的,而人体营卫功能的恢复是人体疾病向愈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以营卫学说为立足点 ,结合临床研究 ,阐明营卫失调是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总纲 ,包括营卫气机逆乱和气化失常 ,以调和营卫做为高血压病中医治疗总则  相似文献   

15.
老人不寐,是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失眠为主的疾病。营卫之气行于阳则阳分之气充盛,阳主动故白天清醒;气行于阴则阴分之气充盛,阴主静故夜间睡眠安寝。年老体衰,营卫之气衰少,运行失常,气血阴阳相对平衡失调,神志不宁是老年人不寐的基本病机。调和营卫,使营卫之气充足,运行正常对治疗老年人不寐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调和营卫包括心理调节、饮食调节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皆是祖国医学外感热病的辨证纲领。温病的辨证是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理论基础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意义共同之处是:分析病理变化、明确病变部位,掌握病势轻重、认识病情传变,归纳证候类型,为确立治疗方法提供依据。但两者之治疗角度不同,前者是以营卫气血是温病中的病理变化作为基础来考虑辨证的,后者是以三焦所属腑脏在温病中的病理变化作为基础考虑辨证的,由此可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临床应用时,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全面地指导温病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7.
更年期综合征营卫失和病机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光伟  高尔鑫 《中医杂志》2002,43(6):405-406
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多出现营卫失和症状,通过调和营卫方法治疗,效果显著,提出营卫与神经内分泌相关性的假设,结合中医和现代医学观点有以下认识:(1)营卫失和是更年期综合病理变化的综合征表现;(2)调和营卫是从整体上调整脏腑阴阳;(3)营卫泌济津液功能的改变与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内分泌存在相似的性质。进一步提出如下假设;人体可能存在一条以肾气为中心的调节链,肾气的变动影响着天癸,冲任,营卫的功能,其中营卫可能是与神经内分泌相联系的实体物质,其实质可能是某些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脏器或效应物质,其功能与现代医学的内分泌作用相类似。  相似文献   

18.
田雨  薛轶燕 《陕西中医》2006,27(11):1396-1398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风湿病营卫合邪理论及治疗法则。方法:分析历代和现代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成果,构想出自身免疫性风湿病营卫合邪理论。结果:自身免疫性风湿病营卫合邪病因病机:痹证分为两种,一种为风寒湿三邪侵犯人体引起的,另一种为风寒湿三邪与营卫相合;发病特点:1早期“营卫不调,营卫先虚”,2多系统损害,3病损循经分布,4病情复杂难辨。治疗原则:1早期调和营卫,勿使营卫先虚,2祛风散寒除湿,断绝外邪来源,3调补后天之本,生化新生营卫,4内治外治结合,分经论治。  相似文献   

19.
古典哲学元素潜在着精确的思维模型和数学模型及数学模型公式;奇数类演化律公式S=2m+1是其理论数学模型公式;《模型中医学》揭示了生物全息论的本质,阐明了任何相对独立的生命结构"全息元"(无论宏观器官层次或微观基因层次),按照统一的哲学思维模型、数学模型及奇数演化律公式而演化。"精、气、阴阳"衍生轨迹符合奇数演化律解释。  相似文献   

20.
在《黄帝内经》营卫理论及时间医学理论的启迪下,从调和营卫、益气固表论治1例具有典型时间节律性的眩晕患者,获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