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难治性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联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体现了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药可通过改善菌群结构、调节菌群数量、调整肠道菌群稳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候的肠道菌群存在着明显差异。现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热毒炽盛证)肠道菌群的特点及中医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微观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影响结直肠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很高,已演变为全球负担。但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认为肠道微环境失衡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肠道微环境主要由肠道微生物群及肠黏膜细胞构成,可通过肠道微生物屏障、化学屏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4个方面参与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基于此,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治疗多采用益生菌制剂、5-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但其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手段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对传统中医药领域的不断深入探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中医药在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复方及中药单体可通过多层次、多通路、多靶点调节肠道微环境进而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已逐渐成为溃疡性结肠炎防治研究的热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故该文在阐释肠道微环境失衡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的基础上,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认识指导下,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化学屏障、保护机械屏障及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方面系统总结中医药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研究提供新...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肠道炎性非特异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常反复发作。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NLRP3炎症小体与肠道炎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已成为溃疡性结肠炎(UC)重要的治疗靶点。通过中医药与NLRP3的相关研究发现,中医药可通过调控NLRP3上游相关信号分子,影响NLRP3炎症小体激活及下游因子的释放,起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现就中医药调控NLRP3炎症小体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紊乱既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原因,也是溃疡性结肠炎病变的结果。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调节肠道菌群有良好的疗效,提示中医药在调控肠道菌群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目前不同证型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特征性差异研究并不深入,中医药分证型调控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二者之间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以"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分子、通路、机制"为主题词查询CNKI、万方、PubMed数据库近10年的国内外文献,总结归纳中医药干预溃疡性结肠炎涉及到的分子机制或通路,以期为不同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和手段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为中医药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学研究认为多种致病因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等均可通过损伤脾胃功能而引发溃疡性结肠炎,通过探讨各致病因素与脾胃功能失调间的关系,剖析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有助于深入了解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和发病规律,提高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7,(1):47-48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迄今尚未阐明,在临床常反复发病。谢晶日教授认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显著,同时具有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等优势。谢晶日教授通过中医理论阐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用情志与饮食配合用药贯穿疾病治疗全过程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8.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是临床的难治疾病之一。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复发率低,显示出了独特优势,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经验方专用、中药保留灌肠、综合治疗方法等方面概述近5年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近年来肠道黏膜免疫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研究,阐述肠道黏膜免疫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密切相关,提出“肠道伏风”引起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外风引动内风伏于肠道,伏风招引外风,引动内风,与湿热相合袭扰肠络,论述肠道伏风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因素。基于肠道伏风理论,提出逆流挽舟法、清营凉血法两种治疗思路,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从中药内服结合西医治疗、中药灌肠结合西医治疗两方面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认为中药内服、灌肠外用、针灸结合西药等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疗效,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也为更好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4.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变应性鼻炎研究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流行情况、实验及试验研究、中医药治疗、针灸治疗、治疗前景的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从辨证指标入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七情学说实验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年来有关中医七情学说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实验研究对七情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着重对今后开展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动物模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喘证的一般护理注意调整病室环境、体位与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实施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障治疗措施的实施,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