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与疾病信息相似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与临床症状及生物学指标间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900例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判别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索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的证候判别模式。方法运用因子分析、C均值聚类和模糊综合评价对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900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基本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取该病的中医证候因子,建立证候判别式。结果证候分类:一类是该病的共有表征信息的相关因子,反映该病基本证候病机为气虚血瘀;5个证候分类有意义的因子为肝肾阴虚、湿热内蕴、瘀热内蕴、肝郁脾虚和脾肾气虚;并构建证候判别函数式。结论肝炎后肝硬化症状和体征信息经多元统计分析可划分为两大类,即疾病的共性特征信息和证候病机分类的特征信息。前者反映疾病所具有的中医基本病机,后者反映疾病的不同综合病理状态、即证候构成的复杂性、多态性。证候判别式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证候判识的量化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与肝功能损伤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分析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候的病理学基础,在系统聚类基础上,用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学方法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处理分析所获得的中医证候判别结果,再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总结121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常规实验室检测资料在中医证候间的变化规律。结果:丙氨酸转移酶(ALT)、纤维结合蛋白(Fn)、载脂蛋白AI(APOAI)、促凝血活酶试验(HPT)、血浆凝血因子V(FV)、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6项指标变化对临床中医类型判别有一定意义。相关实验室指标在三类证候间的变化显示湿热内蕴、瘀血阻络邪实为主证候的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转移酶(ALT)活性显著高于正虚为主、兼有邪实的其他两类。肝肾阴虚、瘀热内蕴证候的血Fn、FV、FVⅡ、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率(PCT)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类证候,凝血酶原时间(PT)比后两类显著延长。提示肝组织炎症性损伤可能是湿热内蕴病机的病理基础,肝实质功能损害可能是肝炎后肝硬化肝肾阴虚病机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医对慢性肝病的诊疗特色和优势体现于在证候分类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本文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及其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进行系统生物学研究,探讨其证候分类与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基因和蛋白表达谱的区别、尿代谢物的差异以及"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乙肝及其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具有分子生物学物质基础;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医证候判别方法可有助于形成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新的分类,并为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讨临床肝炎后肝硬化中医主证候及其兼夹证候的分类特征。方法:规范采集明确诊断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表征及生物学信息;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PLS)对278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样本进行证候分类建模(设证候类型为因变量矩阵、相关临床信息为自变量矩阵,采用Leave-One-Out法完成建模),并以之对临床样本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和预测。结果:278例肝炎后肝硬化临床样本中,有证可辨者共计261例(93.9%)。主证候以瘀热蕴结证(108例)和湿热内蕴证(79例)最多,占71.6%;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合证候者215例,占82.38%。其中,主证候为肝郁脾虚证的45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29例,包括湿热内蕴证18例,瘀热蕴结证11例。兼夹2个次证的15例,均为瘀热蕴结和湿热内蕴证;主证候为湿热内蕴证的79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53例,以兼肝郁脾虚证者为最多(47例,88.7%),其次为瘀热蕴结证。兼夹2个次证的有9例,均为瘀热蕴结和肝郁脾虚证;在主证候为湿热内蕴与肝郁脾虚证的124例病例中,表现为两者复合证候的有76例(62.3%);29例肝肾阴虚主证候中,均兼夹1个次证,均为瘀热蕴结证;同样,108例主证候为瘀热蕴结者中,兼夹1个次证的78例,68例为兼肝肾阴虚证(87.2%)。结论: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复杂,以复合证候为主,且证候相兼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内蕴及瘀热蕴结4个主证候中,湿热内蕴和肝郁脾虚以及肝肾阴虚和瘀热蕴结组合是最常见的兼夹证候组合,反映了肝炎后肝硬化临床证候多虚实夹杂的特点,也表明中医证候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证候分类特点,为肝炎肝硬化的证候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运用SPSS 20.0数据统计软件,根据通过《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收集到的801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四诊信息资料,对其中的97个中医症状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并对这些公因子进行中医证候的诠释。结果:对801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97个中医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32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根据中医理论对32个公因子下的中医症状进行诠释。提示的中医证候有血瘀证、湿证、热证、肝气郁结证、脾虚证、气阴两虚证、水停证、脾虚湿盛证、血虚证。结论: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证候分析是可行的,分析结果与现有的肝硬化辨证分型基本一致,此次研究既为现有的肝炎肝硬化辨证分型提供依据,也是首次应用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数据来研究肝炎肝硬化的证候分类特点。  相似文献   

7.
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倩  王晓素 《西部中医药》2009,22(10):14-16
回顾10年来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检测指标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结果显示近年来在血清纤维化、血清肝功能、免疫学等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对肝炎后肝硬化的辨证分型尚不统一且缺乏特异、敏感的优化指标,综合性研究欠缺。今后应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方法,通过临床研究组织大样本科研报道,从病因病机、病理生理着手,综合研究,通过临床调查和统计学分析,确定本病常见的症候类型及各证型的主要构成,逐步建立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辨证规范。  相似文献   

8.
从病因病机,证候特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汁瘀积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等)综述肝硬化中医证候研究。  相似文献   

9.
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10年来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检测指标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结果显示近年来在血清纤维化、血清肝功能、免疫学等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对肝炎后肝硬化的辨证分型尚不统一且缺乏特异、敏感的优化指标,综合性研究欠缺.今后应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方法,通过临床研究组织大样本科研报道,从病因病机、病理生理着手,综合研究,通过临床调查和统计学分析,确定本病常见的症候类型及各证型的主要构成,逐步建立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辨证规范.  相似文献   

10.
刘宗银  江永苏  刘万 《四川中医》2007,25(12):37-38
肝炎肝硬化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一直倍受国内外医学研究的关注。多年来,通过对本病的治疗观察,我们认为湿毒内伏是本病病因。湿毒内伏导致人体气机阻遏,肝失条达,脾失健运,肾失开阖,三焦通调受阻,而致气滞、血瘀、水停,病久则人体正气受损,终成正虚邪实的"臌胀"病。根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采取健脾养肝、化瘀解毒的基本方法进行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至终末期的常见表现,临床治疗一直收效甚微。中医辨证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具有独特作用。近年来,中医药在临床辨证及对证治疗慢性病已经有了大量的探索,但复杂的“病”、“证”关系依然制约了中医药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发展。本文从乙肝后肝硬化病证机制出发,分别从基因、蛋白、代谢及表观遗传学水平阐述了乙肝后肝硬化“病”的分子机制及“证”的生物物质基础。并展望了基于病证结合的中医精准医疗在乙肝后肝硬化个性化治疗上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乙肝后肝硬化中医精确治疗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颈椎病中医证候模型研究思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动物模型是动物实验研究的首要因素,而颈椎病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塑造是实现颈椎病中西医结合现代化研究的关键环节。就有关颈椎病的病与证、疾病模型、证候模型及病证结合模型的研制(包括动物选择、造模方法、模型评价)等相关内容加以论述;从病证同塑、病证复合、基因敲除与转基因技术等角度探讨颈椎病中医证候模型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2010年会议”于2010年7月20—24日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河北医科大学承办,河北以岭医院协办。来自河北医科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学院等43个单位175名中西医结合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以“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为主题,共同探讨中西医结合“一个临床”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并确定了下一阶段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共有16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和主题发言。陈士奎教授作了关于“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专题报告。认为师资、教材、实践基地和学生是构成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的四要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及其教育工作委员会应建立全国中西医结合师资培训及教师研修基地,持续开展中西医结合师资培训及教师研修,并组织专家进行中西医结合教材研究,及时对中西医结合教材作出修订。中西医结合教育应鼓励中西医结合学生个性发展、独立思考。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结合本校教学实践,介绍了该校从开设《神经生物学》、《中西医结合基础概论》,到《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讲座》、《神经科学原理》等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研究生课程新的教学体系。河北医科大学对“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进行了广泛调研及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会上作了“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报告。湖南中医药大学作了“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的现实问题与思考”的报告,系统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提出“构建理论、实践、素质三位一体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对“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进行了积极探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面展开研究,作了“PBL问题设计引导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的建立”的报告。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拓宽视野,率先在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设立了全科医学方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师能力要求及其培养途径”进行了思考。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沧州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就“规范教学基地建设促进医教研协调发展”作了专题报告。广西中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作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的报告。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针对临床带教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作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糖尿病带教中的方法与思考”的报告。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就“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进行了介绍。(方朝义丁旭整理)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辨证分型与Child-Pugh分级及并发症关系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肝硬化患者 82例进行辨证分型 ,并与child pugh分级、并发症的发生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发现 ,肝硬化的辨证分型与child pugh分级、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说明肝硬化的辨证分型不仅是对前一阶段病情的概括 ,对预后判断亦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药新药研究中证动物模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证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和形成原因的分析 ,提出中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应建立在充分的临床医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制作证动物模型上 ,应客观地描述其制作的模型 ,而不应简单地外推为证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证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和形成原因的分析,提出中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应建立在充分的临床医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制作证动物模型上,应客观地描述其制作的模型,而不应简单地外推为证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福州地区汉族人群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