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检测小肠上皮间淋巴细胞(iIEL)产生IFNγ和IL-2的能力,方法:采用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小鼠小肠提取iIEL,细胞,应用有机溶剂提取的双歧杆菌菌体多糖,将它与iIEL细胞共同孵育作用。结果:双歧杆菌多糖组与正常对照线之间有显差异(P<0.01),结论:双歧杆菌菌体多糖能促进iIEL细胞产生IFNγ和IL-2。  相似文献   

2.
宋菲 《现代保健》2013,(24):145-147
目的:探讨香菇多糖体外对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影响。方法:2个麦氏浓度的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于PYG培养基中,12h和24h分别检测细菌数量,气相色谱法测培养24h后的细菌培养液中乙酸含量。结果:香菇多糖体外对大肠杆菌存在抑制生长的作用,对双歧杆菌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大肠杆菌对双歧杆菌的体外生长无抑制作用,双歧杆菌、双歧杆菌+香菇多糖都能够体外抑制大肠杆菌生长;在香菇多糖作用下,双歧杆菌代谢的乙酸含量与其数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香菇多糖与双歧杆菌联用可以更好的对大肠杆菌发挥生物拮抗作用;主要机制是因为香菇多糖可以作为双歧杆菌的益生元,双歧杆菌增殖后乙酸代谢也随之增加,从而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外学者较普遍的看法是双歧杆菌可能是一种佐剂或免疫应答调节剂参与机体单核巨噬细胞或B、T淋巴细胞有关的免疫反应.有的研究表明双歧杆菌能促进机体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但关于双歧杆菌DNA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资料报道尚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WPG)对小鼠肝癌细胞株H22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双歧杆菌WPG对肝癌细胞株H22、人肝脏上皮细胞株的杀伤作用;观察WPG对荷瘤小鼠生存期的影响、抑瘤率及淋巴细胞转化率;对WPG作用后的肝癌细胞株H22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双歧杆菌WPG在体外对肝癌细胞株H22具有显著的选择性杀伤作用;小鼠体内注射WPG明显抑制小鼠肝癌H22细胞的生长,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WPG作用后的H22细胞在透射电镜下凋亡现象明显。结论双歧杆菌的WPG对肝癌细胞株H22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青春型双歧杆菌对巨噬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方法 将双歧杆菌注射于裸鼠腹腔 ,用 EL ISA法和 L92 9细胞体外杀伤法检测了巨噬细胞分泌 IL- 12和 TNF- α的含量。 结果 显示双歧杆菌注射组巨噬细胞产生IL- 12和 TNF- α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青春型双歧杆菌能激活巨噬细胞 ,并使之产生多量的 IL- 12和TNF- α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观察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代谢产物对衰老小鼠和HepG2细胞端粒长度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探讨发酵微生物对端粒长度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通过连续6周每天皮下注射80mg/kg D-gal建立小鼠衰老模型,利用40μmol/L t-BHP干预12h构建细胞衰老模型;采用qPCR检测相对端粒长度;Western Blot 检测Tert、c-Myc、P53蛋白表达水平;试剂盒检测MAO、SOD、CAT和GSH-Px活性及ROS、LDH和MDA水平。结果 体内实验中,与模型组比,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组小鼠肝、脑、心脏组织及外周血白细胞相对端粒长度更长(P<0.05),肝、脑、心脏组织中MDA和MAO生成显著降低(P<0.05),SOD、CAT和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体外实验中,与模型组比,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组细胞相对端粒长度更长(P<0.05),Tert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P53表达显著降低(P<0.05),c-Myc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LDH和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SOD、CAT和GSH-Px活性显著增高(P<0.05)。结论 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代谢产物可通过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和调节P53及Tert蛋白表达水平,改善衰老模型小鼠和HepG2端粒磨损,进而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7.
翁一洁  江丹贤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0):1523-1524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及双歧杆菌联合柳氮磺吡啶对大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 50只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双歧杆菌组、柳氮磺吡啶组、柳氮磺吡啶+双歧杆菌组及自然恢复组,造模前预防性运用双歧杆菌及造模后运用双歧杆菌及柳氮磺吡啶治疗,观察各组的症状病理表现,并用免疫组化法观察MAdCAM-1的变化。结果双歧杆菌组、柳氮磺吡啶组、柳氮磺吡啶+双歧杆菌组MAdCAM-1表达水平均下降,以柳氮磺吡啶+双歧杆菌组下降最明显。结论双歧杆菌可能通过抑制结直肠黏MAdCAM-1的表达而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达到治疗UC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微生态制剂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糖代谢、脂代谢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干预效果。方法实验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以基础饲料喂养,模型对照组、双歧杆菌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同时低、高剂量组每日灌胃给予双歧杆菌微生态制剂4和12 ml/(kg·d),6周后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20 mg/kg),继续灌胃2周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随后处死大鼠,采集血清和粪便,测定胰岛素和血脂含量,T-RFLP技术分析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结果低剂量和高剂量微生态制剂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OGTT试验中1 h和2 h血糖明显降低(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增加(P0.05);血清FFA、TG、LDL-C含量均降低(P0.05),HDL-C含量升高(P0.01);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肠道中双歧杆菌含量明显增加(P0.05),肠道其余5种菌含量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双歧杆菌微生态制剂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造模过程中大鼠的糖脂代谢紊乱,增加肠道双歧杆菌数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初乳对新生儿肠道双歧杆菌和肠杆菌生长的作用.方法 采用厌氧菌培养技术,对5~7天的32名初乳喂养儿和24名人工喂养儿的粪便做双歧杆菌和肠杆菌定量培养.结果 初乳喂养儿粪便双歧杆菌的数量明显高于肠杆菌;人工喂养儿粪便肠杆菌的数量高于双歧杆菌.结论 初乳对早期新生儿肠道菌群演替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促进双歧杆菌生长,抑制肠杆菌生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红霉素对支气管哮喘儿童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的影响.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80例哮喘儿童(哮喘组),激素吸入后(激素吸入组)40例及激素吸入+红霉素口服后(红霉素组)40例,健康儿童40例(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2、IFN-γ水平.结果 支气管哮喘儿童IL-2、IFN-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激素吸入组及红霉素组IL-2、IFN-γ明显升高(P〈0.01),红霉素组为著(P〈0.01),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支气管哮喘儿童IL-2、IFN-γ水平低下,红霉素可以升高IL-2、IFN-γ,从而减轻TH细胞的失衡.  相似文献   

11.
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新发现的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确认该菌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和流行病学价值。[方法]不同时间、不同标本中分离的不同血清型的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经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学、血清学等微生物学鉴定,初步判定后,报送国家权威实验室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鉴定并命名。[结果]在腹泻、食物中毒病人标本、水源水中分离的5株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经全面鉴定后,其中4株为EPEC O128:K67,1株为ETEC O25:K19。[结论]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发现使致泻大肠埃希菌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员,为微生物学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该菌与大肠埃希菌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是变异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因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故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防止该菌造成新的腹泻病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12.
病原性大肠埃希菌腹泻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病原性大肠埃希菌腹泻的实验与临床关系。方法:采集临床门诊急性腹泻患者粪便,进行ETEC,EPEC,EIEC等病原菌常规检测,并收集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结果:从839例腹泻患者中检出病原性大肠埃希菌235株,检出率为28.01%;其中ETEC 118株(14.06%),。EPEC 93株(11.08%),EIEC 24株(2.86%),占病原菌检出的61.84%。对214印例病原性大肠埃希菌腹泻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分析,3种病原性大肠埃希菌引起腹泻,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病原性大肠埃希菌问或同其它病原菌混合感染43例13.5%),其临床表现,同单一病原菌感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病原性大肠埃希菌引起腹泻的临床表现差异甚大;实验室病原检测是重要依据;对腹泻病因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6年5月16~20日,武汉某职业技术学校有28人发生腹泻,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特点分析和病原体的分离鉴定,确定是一起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污染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杭州市腹泻患者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调查发现,EPEC相关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在在不同年龄组腹泻患者中检出率未见明显差异,且在相同年龄段的腹泻患者和正常人之间。检出率也未明显差异,表明用鉴定血清型来进行EPEC的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可能不能正确反映该菌感染的真实状况。本次调查分离的EPEC相关血清型的大肠杆菌菌株进行了eaeA基因的检测,检出3株阳性菌株,均分离自1岁以内的腹泻婴儿,而分离自年龄大于1周岁的腹泻患者及正常人的EPEC相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TecraTM大肠杆菌O157酶联免疫快速方法的准确度和特异度,与经典培养法进行比较,并针对不同种类的食品样品进行应用评价。方法用不同来源的大肠杆菌O157菌株考察其准确度;用多种标准非大肠杆菌O157菌株考察其特异度;利用加标回收实验结合国标方法测定其检出限;用TecraTM大肠杆菌O157酶联免疫快速方法与国标中经典法和免疫磁珠法对不同种类的食品样品进行检测,比较并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该方法准确度为100%;特异度为100%;检出限为1 CFU/25 g;630份实测样品的结果与国标方法对比其灵敏度为100%。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高效和准确,适宜食源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大批量样品的大肠杆菌O157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连续消毒中大肠埃希菌O157:H7对洗必泰抵抗力的变化及其与质粒pO157关系。方法用洗必泰连续消毒6株大肠埃希菌O157:H7 10代,消除连续消毒前后试验菌的质粒;对比消毒前后试验菌对该消毒剂的抵抗力、质粒图谱以及质粒酶切谱。结果连续消毒10代后,试验菌对洗必泰的抵抗力不变;试验菌的质粒图谱以及质粒pO157的ClaⅠ酶切图谱均无明显变化;消除连续消毒前后试验菌的质粒后,试验菌对洗必泰的抵抗力不变。结论连续消毒不会使试验菌对洗必泰的抵抗力增加,且试验菌对洗必泰的抵抗力与质粒pO157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Preventing bacterial attachment to surfaces is the most efficient approach to controlling biofilm prolifer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anti-adhesion potentials of 5 and 50 mmol/L polyelectrolyte multilayers of poly(allylamine hydrochloride)/poly(sodium 4–styrenesulfonate), poly(4-vinyl-N-ethylpyridinium bromide)/ poly(sodium 4–styrenesulfonate), and poly(4-vinyl-N-isobutylpyridinium bromide)/poly(sodium 4–styrenesulfonate)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Glass surface was covered with five polyelectrolyte layers and exposed to bacterial suspensions. Poly(4-vinyl-N-ethylpyridinium bromide)/poly(sodium 4–styrenesulfonate) was the most effective against bacterial adhesion, having reduced it by 60 %, followed by poly(4-vinyl-N-isobutylpyridinium bromide)/poly(sodium 4– styrenesulfonate) (47 %), and poly(allylamine hydrochloride)/poly(sodium 4–styrenesulfonate) (38 %). Polyelectrolyte multilayers with quaternary amine groups have a significant anti-adhesion potential and could find their place in coatings for food, pharmaceutical, and medical industry.Key words: bacterial adhesion, poly(allylamine hydrochloride)/poly(sodium 4–styrenesulfonate), poly(4-vinyl-N-ethylpyridinium bromide)/poly(sodium 4–styrenesulfonate), poly(4-vinyl-N-isobutylpyridinium bromide)/poly(sodium 4– styrenesulfonate)surface hygien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人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基因的重组质粒,进行原核表达。方法 以Hela细胞的总RNA为模板,用RT-PCR方法扩增sTNFR1全编码区基因片段,构建含有目的片段的T载体克隆及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重组质粒亚克隆,经异丙基-B-D半乳糖苷酶(IPTG)诱导重组质粒菌表达sTNFR1,以淀粉树脂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重组蛋白进行分析。结果经核苷酸序列测序和sDS—PAGE法鉴定,成功构建了人sTNFR1重组质粒基因工程菌,并表达和纯化了sTNFR-MBP融合蛋白。结论成功地构建了人sTNFR1重组质粒克隆,表达并纯化了sTNFR1-MBP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