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惺荣 《山西中医》2008,24(7):61-61
笔者从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辨证论治方法对消化系统疾病所致梅核气患者93例从胃论治,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胡斌 《新中医》1999,31(4):6-7
梅核气是指患者自觉咽中似有异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但无吞咽受阻的病症,因其症状有如梅核之塞于咽故名。其发病多与情志内伤,气机不利有关。与西医“癔症球”相似。但临床上部分病人以梅核气论治,则往往疗效不佳。笔者对38例梅核气表现的病人均进行纤维胃镜...  相似文献   

3.
胸痹是指以心胸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多涉及心、肺、肝、脾、胃等脏,并以治心最为多见。笔者在临床中从胃论治胸痹,屡获良效。现不揣浅陋,试举数则,以陈管见.  相似文献   

4.
不寐从胃论治临证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致中 《新中医》1994,26(2):17-17
不寐从胃论治临证体会吴致中1宿食停滞案黄×,男,45岁。形体素丰,喜饮善啖,睡眠亦佳。旬前因醉饱而卧,醒后即胸闷腹胀,渐至腹满加重,入夜则辗转床第,不能入寐,而白昼精神困顿,头晕,恶心,纳差,大便粘溏,临厕不畅。各类体查均正常。舌苔厚腻,脉弦滑,证属...  相似文献   

5.
神志病从胃论治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雨河 《山西中医》1990,6(3):11-13
人之神,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表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精气的源泉。因此,胃与神就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就从胃与神的关系略予探讨。一、胃与神的生理 (一) 胃与五神志的关系:《素问·宣明五气论篇》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指出神魂魄意志等精神活动分别由五脏所主而表现于外。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以一定物质作为基础的。五神志的活动是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的。而气血即化生于胃,《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中藏经》也说:  相似文献   

6.
从肺胃论治慢性咳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振千 《山西中医》2007,23(6):74-74
慢性咳嗽的中医病位在肺系和胃系,对于久治不愈的咳嗽应从肺胃论治。  相似文献   

7.
黄颖  王维亮 《新中医》2012,(7):191-191
慢性咽炎属中医学慢喉痹范畴。。笔者对慢性咽炎常从肝脾入手,临床上每取桴鼓之效,体会如下。1病因病机慢性咽炎发病主要责之于肝脾二脏,据《灵枢·经脉》所载,足太阴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任何一经经气不利,都能影响咽部。肝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肝失疏泄,肝气循经上扰咽喉,肝郁乘脾,脾失运化,脾气失于输布,咽喉失养则发病,正如《素问·诊要经终论》称:“厥阴终者,中热嗌干”,指出情志精神的变化导致肝的疏泄失常是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滞血瘀,阻郁局部,乃见滤泡增生,血瘀气滞,经气不利,咽部觉异物哽塞感。  相似文献   

8.
采用分期辨治,从胃论治的方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通过清化湿热,降胃通腑,益气养阴,健胃安神等治法,使中焦气机通畅,胃纳健旺,气血津液生化有源,心肌得以充养,达到心肌损伤得以修复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9.
干限症是指由于泪液量或质的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的损害,从而导致眼部不适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眼部干涩、畏光烧灼、视物模糊、视力波动、不适感、异物感和易疲劳等症状,是目前最为常见的眼部疾病。 1干眼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将此病属于白涩症、神水将枯范畴,《审视瑶函》谓神水将枯症,并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为阴虚者,以补阴丸治之,二为阳虚者,以调中益气汤疗之。现代医家多从肝肾阴虚、燥伤肺阴等方面考虑,根据笔者的l临床观察,干眼症虽为眼表疾病,但其形成与生活饮食起居、工作环境、情志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人的生活优越、饮食不节、工作繁忙、精神紧张,人的生理调节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及自然界的迅速变化,从而导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清气当升不升、浊气当降不降,虚实夹杂,目珠津液不足故而眼干。  相似文献   

10.
胃系病从肺论治缘由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泮 《河南中医》2000,20(2):8-9
胃系病证常以肝、脾两脏论治,每获良效;然胃系病从肺论治,亦取异曲同工之效。究其缘由乃肺胃两脏在生理、病理转化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必然联系,从6个方面说明之。  相似文献   

11.
成杰辉  范宇鹏  杨志敏 《新中医》2019,51(8):315-317
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其睡眠紊乱和相关日间症状持续3个月或以上者,则为慢性失眠。失眠日久伤及肾元,导致元阴元阳受损、阴阳失调,加重睡眠障碍,造成恶性循环。临床上治疗失眠常常疗效欠佳,特别是长期失眠的慢性患者,治疗起来更为棘手。笔者从肾与失眠的关系论治慢性失眠,据肾阴、肾阳、肾精之虚损情况,分别施以"滋阴安神,交通心肾""温阳补肾,潜阳安神""补益精血,固肾安神"之法,以提高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根据乳房的生理病理,探讨从心论治乳病。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功能正常才能对五脏六腑有所主,保证气血、经络、脏腑的正常运行,维持乳房正常的生理功能?若心失所主,则十二官危,脏腑失调,从而致生乳病。强调治疗中一方面可据证从心论治,另一方面可从古今心理疗法医治。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从脾胃论治浅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从脾胃论治浅见河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050051)万德谦本文所论糖尿病,主要是指二型糖尿病,因此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尤为中老年人居多,故又称之为成人糖尿病。本型糖尿病占整个糖尿病发病率的绝大多数,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控制治疗不好,...  相似文献   

14.
不寐从胃论治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寐与胃肠道症状同时出现,临床不在少数。尤其是一些不寐久治不愈,用镇静安神药无效者,往往合并有胃肠道症状。笔者揣度《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之旨,采用从胃论治的方法,辨证施治,颇获效验。现试就前贤见解,并结合笔者临证心得、略陈管见如下。一、湿热中阻不寐首当清化和胃清·林珮琴《类证治裁》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笔者从临床所见,不寐并非  相似文献   

15.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是世界皮肤病的三大顽症之一。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黑色素细胞减少或消失而出现色素脱失斑,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心理、工作和人际关系。本科室既往对42833例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64.3%的患者初发年龄小于20岁,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个人生活和心理的困扰,并影响其生活、工作,婚姻等,部分心理素质差的患者甚至为此而萌发轻生的念头,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早期预防和有效治疗白癜风已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目前白癜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晰,其治疗仍比较困难。笔者结合临床经验,认为“肝肾阴虚为本,肝郁血瘀为标”为白癜风的基本病机,提出治疗应“从肝肾论治”的治疗思路,浅述如下。 1白癜风的病因及发病特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甲状腺的解剖位置、甲状腺素的生理功能和甲状腺疾病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中医理论认识和临床治疗的分析,探讨甲状腺病症从中医肝脏论治的可行性,认为甲状腺病症的中医病位在肝脏,病机为肝脏生发、疏泄功能失常,治疗以平调肝脏为法则,甲状腺病症从中医肝脏论治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应用立论成立。  相似文献   

17.
燕东 《新中医》2011,(9):117-119
复发性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小溃疡,经常出现于口腔黏膜的各个部位,有“红、肿、凹、痛”的特点,缠绵难愈。脾胃位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胃,口疮一证,  相似文献   

18.
失眠症是一种睡眠障碍,据卫生部门统计,目前失眠症的发病率高达10%~20%。失眠症临床表现有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醒后不易入睡、夜卧多梦、早醒、醒后感到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等。其发病可涉及多个脏腑,张氏[1]临床调研,以胃气不和、痰热内扰型失眠发病率高,约占所见病例的80%左右。徐氏对336例慢性胃炎、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期失眠症的调查[2],晚上不易入睡,睡后易醒,睡眠时间<4 h的占90%,睡眠不实,多梦,难入眠,起床后乏力,头昏,记忆力差占100%。由此“胃不和”与失眠症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因果关系。1胃不和引发失眠证的病理…  相似文献   

19.
刘湘玲 《新中医》2011,(2):150-151
老年高血压病是年龄在60岁以上、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血压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者。本病多表现为头晕、头痛、耳呜乏力,属于中医学内伤引起的眩晕、头痛等范畴。老年高血压病因高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与中医肾脏亏虚密切相关,治疗重在补肾,现就此浅议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舌病,是临床常见症候之一,尤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更为多见。有些病变可以客观地反映到舌象上,如舌疮、舌疔等,而有些病变虽没有客观征象,但患者亦常深受其苦,如舌热、舌麻等。笔者治疗本病遵凉润通降之法,寓临证之中每获良效,兹述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