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静脉穿刺方法在产时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20例进入产程需要静脉穿刺的产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15例、对照组105例,观察组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BD20gY型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对照组采用7号普通金属头皮针静脉穿刺,比较两组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中皮下血肿的发生、针头脱出、液体通畅情况.结果:两组穿刺时间和一次穿刺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输液中皮下血肿的发生、针头脱出、液体通畅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时输液中使用Y型BD20gY静脉留置针效果优于普通金属头皮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学龄前患儿在接受静脉输液时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提高静脉输液的成功率。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3月我院收治的24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实验组运用沟通技巧实施心理疏导,对照组以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儿静脉穿刺时的行为状况,穿刺的成功率和静脉输液的完成情况。结果:实验组在配合治疗的主动性,穿刺的成功率和输液的完成情况均高于对照组。经X^2检验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有效的心理护理可提高学龄前患儿对静脉输液的依从性,从而提高静脉输液成功率,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5.5号头皮针在门诊成人静脉输液中的可行性及优异性。方法:选择门诊成人输液病人需连续在输液室输注2天以上的病人作为观察对象,将同一病人左右手背浅静脉,用两种型号的头皮针在不同时间段穿刺,为分组,5.5号头皮针为实验组,7号头皮针为对照组。观察内容为穿刺疼痛程度、穿刺成功率、输液速度、注射部位血管反应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768例门诊成人输液病人乐意接受用5.5号针头输液,在减轻穿刺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损伤程度、有效控制滴速等方面明显优于7号头皮针。结论:5.5号头皮针虽然针梗细、短,但它足以完成成人(一般病人)的输液功能,血管损伤程度的及疼痛轻微,穿刺成功率高。改变传统观念,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更好发挥人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穿刺的操作技术,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急诊科不同类型患者采取针对性个体化静脉输液穿刺方法。结果明显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了输液过程中针头滑出血管外。结论采取针对性个体化静脉输液穿刺方法,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在临床实践巾,静脉输液是护士最摹本的一项护理操作,而老年患者血管条什比较差,进行静脉穿刺时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穿刺才能成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且血管损伤明显。作者为老年病患者选用适宜的静脉针型号,既减轻了患者静脉穿刺时的痛苦、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又起到了保护血管的作用(除了临床工作中对输液速度有特殊要求的液体,如甘露醇等,应选用大号针头)。  相似文献   

6.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进针方法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穿刺是指将无菌针头刺入血管内进行采血、注射、输液的一种方法,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操作,静脉穿刺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对危重患的抢救与治疗,老年人血管硬化,易滑动。按常规穿刺,针类不易刺入血管,常导致穿刺失败。作通过对108例老年患静脉穿刺采取不同进针方法的比较.发现采用针头与皮肤呈45度角的直刺血管方法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疼痛,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毛亚平 《现代保健》2009,(28):88-88
目的探讨产妇静脉输液固定新方法在防止活动时穿刺部位疼痛和针头滑出血管外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在静脉输液产妇1000人次,分为两组,试验组500人次用新方法固定,对照组500人次用常规方法固定。结果试验组在活动时穿刺部位疼痛和针头滑出血管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结论产妇静脉输液固定使用新方法减轻了输液过程中穿刺部位疼痛,避免了针头滑出血管外,保证了输液的顺利。  相似文献   

8.
黄肆娥 《现代保健》2014,(29):80-82
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例需要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在穿刺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血管和光线,充分准备皮肤,采用最新穿刺手法,牢固固定针头等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结果:两组穿刺方法比较,观察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儿回血率93.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穿刺操作的满意度为99.0%,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熟练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技巧,能有效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患儿的痛苦,保证患儿抢救与治疗计划的顺利进行,同时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静脉穿刺是指将无菌针头刺入血管内进行采血、注射、输液的一种方法,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操作.成功的静脉穿刺更是赢得患者信任的关键,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提高儿科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是护理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制一次性止血带用于输液固定及替代人工按压止血的效果.方法:将600例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在静脉穿刺时均使用自制一次性止血带,穿刺后按常规方法固定,对照组撤去止血带,实验组再用松开的止血带固定针头硅胶管和输液管末端,观察一次静脉输液的成功率;拔针时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压迫止血,实验组利用止血带固定棉签压迫止血,观察按压部位的出血率、淤血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一次静脉输液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局部出血率、淤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一次性止血带用于输液固定能提高输液的成功率,用于压迫止血能替代人工按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在医学机能学实验中,利用留置针代替传统的静脉输液针来进行耳缘静脉注射给药的方法及要点。它的应用不仅使实验操作更简单、学生更易掌握,而且确保了实验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手术室静脉留置针输液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文娟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8):1582-1583
目的探讨手术室静脉留置针输液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梅县人民医院手术室2009年1月-2010年12月行麻醉手术患者21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7例,给予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106例,常规静脉输液技术,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静脉方式的输液疗效,并对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提出有效地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选择使用静脉留置针107例,一次性操作成功103例,操作失误4例,操作成功率为96.26%,并发症发生2例,发生率为1.87%,无输液反应发生;对照组患者选择使用常规静脉输液106例,一次性操作成功99例,操作失误7例,操作成功率为93.40%,并发症发生9例,发生率为8.49%,输液反应发生1例,经及时处理很快好转;两组临床护理效果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套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可以减少外渗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手术中麻醉和更换体位,有效地保护了血管,同时减少患者术后输液穿刺次数,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文章主要探讨128层螺旋CT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护理配合与体会。方法:对2040例CT增强检查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结果:2040例患者中有2036例患者CT增强检查成功,其成功率为99.8%。结论:在对患者进行CT增强检查中采用静脉留置针可以减少造影剂渗漏,大大提高检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沟通技巧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对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在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为小儿进行输液的案例,从中抽取80例对其分析,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小儿在输液过程中为其进行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为小儿输液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与其沟通的技巧,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分析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静脉输液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实验组患者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依从性,实验组患者治疗比对照组更顺利。结论在为小儿进行静脉输液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沟通技巧可以促进小儿在输液的时候,护理人员有效的进行穿刺,提高护理人员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5.
刘洁  李冈栉 《现代保健》2013,(22):73-75
目的:总结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的常见问题,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住院期间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的120例患者,观察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穿刺部位、液体性质、封管液及封管方式与常见问题的关系。结果: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留置针留置5d以上(55%)明显高于5d以内;以关节活动部位为穿刺点明显高于非关节部位;静滴等渗液体明显低于静滴高渗液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部位的留置针发生液体渗漏的机会明显高于非关节活动部位;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肝素盐水稀释液进行封管,其发生留置针导管堵塞的机会明显低于单用;采用正压封管的患者,其留置针导管堵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负压封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选择穿刺部位、熟练运用穿刺技术、合理应用封管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的问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7~12岁小儿静脉输液中无痛穿刺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方法 选择某医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接诊治疗的130例行静脉输液的患儿,将130例患儿平均分为65例参照组(实施常规穿刺技术)与65例实验组(实施无痛穿刺技术),比较2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疼痛情况、患儿配合度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结果 参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4.61%、无痛发生率为69.23%、配合率为76.92%、护理满意度为84.61%,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5.38%、无痛发生率为92.30%、配合率为98.46%、护理满意度为9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儿静脉输液中开展无痛穿刺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配合率,同时可以降低或消除疼痛程度,强化护理质量,因此,值得临床使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液体外渗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18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液体外渗分为外渗组与无外渗组,对比两组的基础资料,分析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液体外渗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182例患儿中有60例发生液体外渗,占比32.97%。外渗组年龄≤3岁、哭闹、输注刺激性药物、置管血管弹性较差、下肢静脉置管、穿刺技术生疏占比均高于无外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岁、哭闹、输注刺激性药物、置管血管弹性较差、下肢静脉置管、穿刺技术生疏是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液体外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 P<0.05)。结论 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仍存在液体外渗情况,患儿年龄小、哭闹、输注刺激性药物、置管血管弹性较差、下肢静脉置管、穿刺技术生疏均为独立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浅静脉留置针在呼吸科的应用效果及其护理体会。方法对58例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进行输液治疗和观察护理。结果浅静脉留置针留置3~7d者53例,留置失败4例,出现静脉炎2例,并发症发生率3%。结论Y型浅静脉留置针在呼吸科使用,方便各种抢救和护理工作,得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