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琦筠  高元妹  刘雪芬 《医学信息》2009,22(9):1796-1797
目的 探讨成人支气管哮喘β2-肾上腺受体(β2-AR)功能与BMI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2007年12月至2009年1月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患者83例,依据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测定其体重指数(BMI)、血cAMP值,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在支气管哮喘轻、中、重度持续组BMI分别为:(23.24±4.25)kg/m2、(25.25±3.25)kg/m2和(27.52±4.74)kg/m2;cAMP分别为:(23.49±5.99)umol/L、(14.34+4.43)umol/L和(11.08±3.72)umol/L,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MI与血cAMP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是r=-0.248(p<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体重指数(BMI)与血cAMP值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期哮喘患者外周淋巴细胞β肾上腺素能受体数量及功能的变化.方法: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及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外周淋巴细胞β肾上腺素能受体和血浆cAMP、cGMP水平,同时测定通气功能.结果:缓解期哮喘患者外周淋巴细胞β肾上腺素能受体最大结合量(Bmax)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平衡解离常数(Kd)亦增高,血浆cAMP水平无显著差异;发作期哮喘患者β肾上腺素能受体Bmax较正常人显著降低,Kd值无明显差异,而血浆cAMP水平则显著降低.结论:哮喘时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改变与哮喘患者所处状态有关,是其发病过程中伴随出现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B细胞和T细胞及其亚群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 :探讨了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B细胞和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方法 :应用单克隆技术测定了 3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B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并以 30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B细胞数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 (P <0 .0 1 )CD3 、CD4、CD4/CD8显著地低于正常人 (P <0 .0 1 )。结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自身免疫调节异常的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OCS)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儿TH细胞亚群(TH1/TH2)功能失衡中的作用,以及转录因子T-bet和GATA3与TH1/TH2反应的关系。方法 观察20例哮喘患儿及相同数量同龄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哮喘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浆中白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NF-γ)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测定淋巴细胞SOCS3、SOCS5、T-bet、GATA3 mRNA表达水平。结果 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TH1细胞比例显著下降,TH2细胞显著增高(P〈0.01);哮喘患儿淋巴细胞SOCS3、GATA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同龄对照(P〈0.01),SOCS5、T-bet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结论 SOCS3、SOCS5、T-bet和GATA3表达异常与哮喘患儿TH1/TH2失衡有关,其中SOCS3和SOCS5表达异常可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β2 -肾上腺素能受体 (β2 -AR)基因 16、2 7位点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对 74例支气管哮喘者进行 β2 -AR基因多态性分析 ,并与 43例肺炎患者、3 9名健康者对照 .结果 ①两对照组 β2 -AR基因 16、2 7位点多态性分布无差异性 ;②支气管哮喘组 β2 -AR基因 16位点分布频率 :精氨酸 /甘氨酸占 47.2 % ,甘氨酸 /甘氨酸占 3 5.2 % ,与两对照组比较 (p <0 .0 5) ;2 7位点分布频率 :谷氨酰胺 /谷氨酰胺占 3 3 .7% ,谷氨酰胺 /谷氨酸占 52 .7% ,谷氨酸 /谷氨酸占 13 .6% ,与两对照组比较 (p >0 .0 5) .结论 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β2 -AR基因 16位点多态性相关联 ,与 2 7位点多态性不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Th1/Th2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i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酶联法对31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了外周血中Th1型细胞因子(IL-2、IFN-1)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浓度,并与35名正常人组作比较。结果i支气管哮喘患儿在治疗前血清IL-2、IFN-^y水平均非常显著地低于正常儿组(P〈0.01),而血清IL4、IL-10水平又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儿组(P〈0.01)。经治疗1个月后则与正常儿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存在Th1/Th2细胞免疫失衡。Th1免疫功能低下。IFN-1下调可能是参与哮喘发病机制的重要原因,对哮喘有负向调节作用。哮喘患儿存在Th2细胞免疫功能亢进,以IL-4、IL-10为代表的Th2免疫功能在儿童哮喘的发病中发挥正性促炎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发作期及缓解期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23+表达及血清总Ig E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哮喘发作组)和40例哮喘缓解期(哮喘缓解组)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25例健康儿童(体检)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及免疫发光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23+表达率、血清总血清总lg E水平,分析和对比三组血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23+表达及血清总Ig E水平的差异及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哮喘发作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23+水平分别高于哮喘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期血清总Ig E水平分别高于哮喘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9+CD23+B细胞与总Ig E水平呈正相关,(r=0.3,P0.05)。结论哮喘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23+B细胞升高,并随病情加重而升高。通过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23+B细胞阳性表达率联合血清总Ig E水平变化有利于哮喘病情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丙泊酚单次静脉给药对老年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脱敏的影响,探讨丙泊酚循环抑制机制。方法选择拟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n=10)。低剂量组(L组):丙泊酚1.0mg/kg,高剂量组(H组):丙泊酚2.0mg/kg,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全麻诱导前,静脉单次注药。给药前后3min,记录SBP、DBP和HR变化,同时抽取外周静脉抗凝血各15mL,Boyum法分离淋巴细胞,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总蛋白、胞膜和胞浆蛋白中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放免法检测异丙肾上腺素刺激的淋巴细胞内cAMP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L组和H组给药后均可引起SBP、DBP、淋巴细胞内cAMP含量及胞膜B1肾上腺素能受体蛋白水平降低(P〈0.05或P〈0.01),胞浆B1肾上腺素能受体蛋白水平增加(P〈0.05或P〈0.01);与L组比较,H组的指标变化明显(P〈0.05)。组间两两比较,淋巴细胞总蛋白中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水平变化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丙泊酚单次静脉给药可引起老年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B1肾上腺素能受体脱敏,且呈剂量依赖性,与促进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由胞膜内化进入胞浆有关;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脱敏可能是丙泊酚的循环抑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L-4,IgE测定及与哮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L-4,IgE的变化.方法测定36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42例毛细支气管炎,36例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IL-4,IgE水平.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L-4,IgE水平(分别为141.67±44.97pg/ml,124.76±50.45IU/ml)介于哮喘组(分别为19I.64±38.87pg/ml,199.87±65.63IU/ml)与肺炎组(分别为55.44±27.96pg/ml,79.01±69.28IU/ml)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毛细支气管炎和哮喘可能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功能的作用,检测了哮喘发作期患儿。对经丙酸倍氯松(BDP)吸入治疗的患儿及正常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膜IL-2受体(mIL-2R)、超微结构、血浆游离IL-2受体(sIL-2R)、淋巴细胞亚群及BDP对体外培养淋巴细胞mIL-2R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显示,BDP可以明显抑制PHA刺激引起的体外培养淋巴细胞mIL-2R的表达,引起淋巴细胞的凋亡,而吸入BDP(200μg/d)的哮喘患儿(缓解期)除sIL-2R比哮喘发作期显著降低(P<0.05)外,外周血淋巴细胞mIL-2R及淋巴细胞亚群并未出现显著变化.结果提示,抑制淋巴细胞mIL-2R表达和淋巴细胞活化可能是BDP治疗哮喘等变态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吸入BDP主要是呼吸道局部作用,对全身细胞免疫指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iRNA-21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及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肺组织中的表达,观察其靶基因PTEN在哮喘小鼠模型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支气管哮喘患儿与正常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miRNA-21的表达,卵蛋白致敏方法建立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计数,HE染色观察气道炎症。应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哮喘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肺组织miRNA-21及其靶基因PTEN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哮喘小鼠与对照组小鼠肺组织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miRNA-2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儿童(P0.01)。哮喘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数及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小鼠肺组织miRNA-21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TEN mRNA与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miRNA-21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及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中高表达,表明其可能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老年哮喘患者在不同病期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IFN -γ、IL - 4的变化 .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 ,测定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和健康老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IFN -γ、IL - 4的百分率 .结果 CD3 CD8 淋巴细胞IFN -γ表达率 ,急性发作期组 (10 .5± 4 .6 % )低于缓解期组 (17.5± 3.8% ,p <0 .0 5 )和对照组 (18.4± 5 .9% ,p <0 .0 5 ) ;IL - 4表达率急性发作期组 (2 .6± 2 .2 % )高于缓解期组 (1.3± 0 .9% ,p <0 .0 5 )和对照组 (1.5± 0 .8% ,p <0 .0 5 ) ;CD3 、CD8 淋巴细胞IFN -γ表达率 ,急性发作期组 (31.4± 10 .3% )显著高于缓解期组 (2 0 .2± 12 .3% ,p <0 .0 5 )和对照组 (2 1.3± 10 .4 % ,p <0 .0 5 ) .结论 向Th2偏移的Th1/Th2失衡 ,可能与老年哮喘患者病情发展有关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和正常小儿外周血CD3+TCRvα24+NKT细胞频率;CD4+、CD8+、CD4-CD8-(DN)3个亚群比例;各亚群细胞胞内IL-4、IFN-γ水平及其表面活化分子CD69的表达情况。探讨NKT细胞在哮喘发作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收集12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和10例健康小儿外周血,分离其中单个核细胞(PBMCs),对其表面分子CD3、TCRvα24、CD4、CD8、CD69及胞内分子IL-4、IFN-γ进行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结果哮喘患儿和健康小儿外周血CD3+TCRvα24+NKT细胞频率分别为0.42%、0.32%。哮喘组CD4+、CD8+、DN 3个亚群比例分别为:71.60%、14.90%、12.55%,正常对照组为:63.00%、13.12%、22.78%。哮喘患儿较正常小儿外周血CD4+NKT细胞比例上升,而DN NKT比例下降。3个亚群的NKT细胞均检测到了CD69、IL-4和IFN-γ的表达。总体而言,CD4+亚群和DN亚群胞内IL-4、IFN-γ水平较CD8+亚群高,DN NKT表面CD69表达高于其它2个亚群。但各亚群CD3+TCRvα24+NKT细胞CD69、IL-4和IFN-γ水平在哮喘组及正常对照组中未检测出明显差异。结论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外周血CD3+TCRvα24+NKT细胞CD4+亚群频率上升,DN亚群频率下降。NKT细胞亚群比例的改变可能参与或介导了哮喘患儿急性期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张峻梅  郭华  唐方  李玲 《现代免疫学》2004,24(4):296-296,314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之一是在致病原的作用下,Th1/Tb2失衡,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B淋巴细胞,合成和分泌大量的IgE。而CD23为IgE低亲合力受体,是B淋巴细胞激活的表面标志。故研究哮喘患者CD23的表达具有意义。本研究以CD19作为总B淋巴细胞标志分别对正常人和哮喘患者发作期及缓解期外周  相似文献   

15.
探讨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drenoceptor,β-AR,包括β1、β2和β3三种亚型)基因多态性与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的关系。用计算机化心电信号分析系统自动测试150例健康受试者(男性80例,女性70例)平卧位的RHR。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分析β1-AR的Ser49Gly和Arg389Gly;β2- AR的Arg16Gly和Gln27Glu;β3-AR的Trp64Arg基因多态性。β1-AR的Arg389Gly基因多态性与RHR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且男性的三种心率间的差异显著性高于女性(P=0.0030 vs 0.0045),其中Gly/Gly基因型受试者具有最大心率(男性:80.98±3.09;女性:84.23±6.28)。β1-AR的Ser49Gly及β2-AR的Arg16Gly和Gln27Glu、β3-AR的Trp64Arg基因多态性与RHR无显著相关性(P>0.05)。RHR与基因型有关,β1-AR的Arg389Gly基因多态性与RHR有显著相关性。男性的三种心率间的差异显著性更高,提示男性的RHR受基因型的影响更明显,从而可在基因水平解释“在男性中心率与死亡率的相关性高于女性”这一临床表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血压糖尿病大鼠心脏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R)及其亚型的改变。方法采用高血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放射配体结合实验和离体左心房收缩功能实验观察高血压糖尿病大鼠心脏β-AR及其亚型的改变。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大鼠心脏β-AR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较对照组增加35%(P〈0.01),KD值不变。CGP20712竞争抑制曲线两位点分析显示β1-AR和β2-AR之间比例未发生改变。高血压糖尿病组在异丙肾上腺素(ISO)激动下β-AR介导的最大收缩反应(Rmax)较对照组下降48%(P〈0.01),而pD2值不变。CGP20712阻断β1-AR后,β2-AR介导心肌的Rmax不变,而pD2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CI118551阻断β2-AR后,β1-AR介导心肌的Rmax和pD2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大鼠心脏β-AR总数明显上调,且β1-AR和β2-AR上调的程度相同;β-AR介导心肌最大收缩反应的降低,主要是由β1-AR的改变引起,β-AR对ISO敏感性不变,而β1-AR和β2-AR则分别发生减敏。  相似文献   

17.
目的β防御素3(HBD3)除了具有天然免疫功能,还发挥调节后天适应性免疫的作用。本研究拟通过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及正常儿血浆HBD3浓度的比较,探讨HBD3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4月到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病例共81例,其中哮喘组21例,为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感染组29例,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体检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血浆HBD3水平测定。同时测定血嗜酸性粒细胞总数和白细胞数,9例哮喘儿测定了血清IgE浓度。结果血浆HBD3浓度正常儿为(8.028±1.078)μg/ml,哮喘患儿(12.212±1.124)μg/ml感染患儿(8.976±1.110)μg/ml,哮喘患儿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正常儿3组总体比较,血浆HBD3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F=4.448,P<0.05);哮喘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哮喘组与感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感染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发现血浆HBD3水平与血清总IgE,血嗜酸性粒细胞及白细胞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支气管哮喘发作时HBD3表达升高,HBD3可能是超越感染之外,参与哮喘发病的独立因素。HBD3是否始动因素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肺炎患儿T淋巴细胞趋化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微量玻片法,以rhIL-2为趋化剂,观察了28例正常小儿,22例正常成人,82例肺炎患儿和2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的T淋巴细胞趋化值的变化。结果发现:正常小儿的T淋巴细胞趋化值为0.5320±0.0420%,显著低于正常成人组的12.7682±0.3183%(P<0.001);肺炎组T淋巴细胞趋化值为2.7293±0.3075%,明显高于正常小儿对照组,但又明显低于支气管哮喘组的8.3452±0.4317%。肺炎组中喘憋性肺炎组最高,支原体肺炎次之,非喘憋性肺炎最低,但也明显高于正常小儿对照组。上述资料提示:肺炎患儿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淋巴细胞的趋化性可以作为探讨细胞免疫功能的又一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体液免疫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瑾  郑萍 《现代免疫学》1996,16(2):112-113
本文对33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儿进行了免疫球蛋白E、G、A、M以及IgG亚类的测定,设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哮喘组IgE平均值为747.31IU/ml,对照组平均值为101.34IU/ml,即哮喘患儿IgE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哮喘组IgG亚类G1、G4分别为3.53±1.49、0.33±0.12,而对照组分别为4.92±0.83、0.28±0.08,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5)。G2、G3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哮喘组IgG值明显低于正常组,IgA、IgM值属正常范围。结果提示,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体液免疫功能是紊乱的。  相似文献   

20.
在正常人淋巴细胞,加入鼻咽癌低分化细胞(CNE-2)培养上清(CNE-2S)400μl/ml。分别测定不加入和加入CNE-2S的淋巴细胞内cAMP、IL-2及对IL-2的增殖活性,11例正常人淋巴细胞内cAMP含量平均值为13.77±4.92pm/1×10~6,加入CNE-2S后为26.1±15.14pm/l×10~6。比未加入前有明显升高(P<0.05)。9例正常人的IL-2活性的平均值为2048±1590cpm,加入后为1236±761cpm。比未加入前有明显降低(P<0.05)。9例正常人淋巴细胞对IL-2增殖活性平均值为4478±5755cpm,加入后降为2942±2706cpm,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P>0.05)。结果表明,CNE-2S可提高正常人淋巴细胞内cAMP水平。与此同时,IL-2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但淋巴细胞对IL-2增殖活性的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