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血清胆碱酯酶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血清胆碱酯酶(SCHE)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采用Child-pugh计分法对临床诊断为肝硬化的108例病人分为Child-pugh A级(41例)、B级(44例)和C级(18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非肝硬化病人(21例).所有病人取空腹血清测CHE活力,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同时测定各组病人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肝硬化组患者血清CHE水平明显低于非肝病对照组(2 306±1145u/L vs 5700±5 50u/L,P<0.01);且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病人CHE亦相差显著;肝功能分级越差的病人,其CHE越低.除Child-pugh C级血清ALT与其他两组相差显著外(P<0.05),Child-pugh A级与B级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CHE不但是区分肝脏病与非肝脏病的良好生化指标,同时也是反映肝硬化不同肝功能状态的良好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刘明涛  刘海峰 《现代医学》2003,31(3):178-179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Ⅰ (ApoAⅠ )及B(ApoB)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 83例肝硬化患者血清ApoAⅠ及ApoB水平 ,并与肝功能Child Pugh积分进行比较。结果 随着Child Pugh积分的增加 ,血清ApoAⅠ、ApoB水平逐渐下降 ,肝功能A、B、C级 3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或P <0 .0 5 ) ;肝功能B级及C级组与A级组之间ApoB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血清ApoAⅠ与血清白蛋白呈正相关 (r =0 .5 68,P <0 .0 1) ,与血清总胆红素呈负相关 (r =-0 .5 3 9,P <0 .0 1) ,与丙氨酸转氨酶无显著相关性 (r =-0 .197,P >0 .0 5 )。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ApoAⅠ、ApoB水平显著降低 ,血清ApoAⅠ水平可以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程度 ,对肝硬化的诊断、肝功能分级及判断预后均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对照观察 38例肝炎后肝硬化和 2 0例健康志愿者的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 ,PT、APTT、TT值均明显延长 ,FIB明显下降 ,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5 ) ,表明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按Child Pugh肝功能分级中A -B -C顺序 ,结果显示PT、TT、APTT逐渐延长 ,C级与A级 ,B级与A级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B、C级FIB值比A级低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表明肝硬化程度越重 ,凝血障碍越严重。结论 根据肝炎后肝硬化凝血系列测定结果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及时纠正凝血障碍 ,减少肝硬化患者的出血危险性 ,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ST/ALT比值、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对肝功能分级的价值。方法测定96例肝硬化患者血清AST/ALT比值、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并与对照组60例比较。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状态时这3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的血清AST/ALT、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不同肝功能分级时血清AST/ALT、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值均随着肝功能分级递增而呈现上升趋势,各级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总胆红素的测定值也随着肝功能分级递增而呈现上升趋势,B级与C级,A级与C级间差异有显著性,但A级与B级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AST/ALT比值、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可为临床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apoAI和apoB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肝硬化患者及正常人血清apoAI、apoB含量 ,分析其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血清白蛋白、胆红素的相关关系。结果 肝硬化患者apoAI、apoB测定值均显著低于正常人 (P <0 0 1) ,且随病情发展逐步降低 ,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呈非常显著负相关(r=- 0 831,r=- 0 792 ,P <0 0 0 1) ,且与血清白蛋白浓度下降呈显著正相关 ,与胆红素浓度上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测定血清apoAI、apoB可反映肝硬化病变损伤程度 ,可作为判断肝硬化病情及预后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患者血清IGF-1及其IGFBP-3测定与肝功能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I)及其结合蛋白(IGFBP -3 )值的改变及与肝功能状况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放射法测定3 5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3 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IGF -I、IGFBP-3水平,比较两者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及肝硬化不同ChildPugh级别者中的变化。结果 肝硬化组IGF -I、IGFBP-3值与肝功能状况有明显的相关性,测值随着肝脏功能的减退而进行性降低,当IGF -I <3 0mg/L、IGFBP -3 <6mg/L时,则临床预后不良。二者与ChildPugh分级都有显著的相关性(r =0 .62 5 ,0 .5 2 3 ,P均<0 .0 1)。结论 血清IGF -I、IGFBP -3可作为肝功能评估的重要检测指标,结合ChildPugh分级能正确反映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况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和γ球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血清总胆汁酸 (TBA)和γ球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测定 49例肝硬化患者和 34例非肝病患者的血清 TBA及γ球蛋白水平 ,并同时测定血清总胆红素 (TBi L )、白蛋白 (AL B)、谷丙转氨酶 (SGPT)、谷草转氨酶 (SGOT)、γ谷氨酰转肽酶 (γ- GT)及碱性磷酸酶 (AKP)水平。 结果:肝硬化组血清TBA及γ球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肝病组 (P <0 .0 1) ;TBA在 Child- Pugh C级中最高 ,与 A级和 B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γ球蛋白水平随 Child- Pugh分级升高而升高 ,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与其他肝功能试验相比 ,TBA敏感性优于 TBi L、γ- GT和 AKP(P <0 .0 5 ) ;γ球蛋白敏感性优于 AL B(P <0 .0 1)。 结论 :TBA、γ球蛋白能敏感地反映肝功能损害的程度 ,联合检测有助于病情和预后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8.
耿焱  梁仲惠  谭兆锁 《广西医学》2001,23(6):1367-1368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对肝硬化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对 6 5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 -pugh分级法分为A级组、B级组、C级组分别测定血清总胆汁酸浓度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各组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升高 (P <0 0 1) ,且随ChildA、B、C级的升高递增 ,各级间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相关分析显示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Child积分呈正相关 (r=0 95、P <0 0 1)。结论 :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对肝硬化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与PDCD5表达水平的关系,为临床判断肝炎后肝硬化预后提供更为客观的、与临床实际相符的定量的检测方法,也为临床医生判断预后、确定治则,为肝硬化病人提供更为科学、可靠的判断依据.方法:根据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将病例组分为实证、虚实夹杂证及虚证3型,分别选取符合要求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各20例,及健康体检对照者20例,对纳入实验组病例进行整体评估:记录症状、体征,测定理化检查指标,用ELISA法测定所有血清标本的PDCD5吸光度值,分析和比较患者血清和正常血清中PDCD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PDCD5浓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呈低水平表达(P<0.01).其中虚实夹杂组和虚证组较实证组表达水平更低(P<0.01),虚证组和虚实夹杂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hild-pughB级和C级与A级间血清PDCD5表达水平比较呈相对较低(P<0.01),B级和C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对肝硬化病情的判断和预后有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2)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PDCD5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PDCD5是影响肝硬化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的因素之一;(3)中医辨证分型在乙肝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上与PDCD5蛋白表达水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IGF I)测值改变及其与肝功能Child分级间的关系。方法  45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及 34例健康对照者应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血清IGF I值 ,比较IGF I在正常人与肝硬化以及肝功能不同Child级别组中的变化。结果 肝硬化患者的血清IGF I值 (2 45 .5 3± 94.0 9)ng/ml明显低于正常组 (6 7.98± 6 5 .97)ng/ml,P <0 .0 0 1,且随肝功能Child分级的增高而进行性下降。 结论 IGF I测值与肝功能状况有明显的相关性 ,测值低于 30ng/ml则临床预后不良。研究结果提示血清IGF I测定是一项重要的肝功能状况评估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用RIA检测60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血清β2-MG。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A级22例,B级20例,C级18例;比较Child-PughA级、B级和C级之间血清β2-MG水平。根据B超检查结果,腹水阳性26例,腹水阴性34例,比较腹水阳性和阴性之间血清β2-MG的水平。结果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血清β2-MG水平,Child-PughA级显著高于B级,B级显著高于C级(P=0.001,P=0.002);腹水阳性显著高于腹水阴性(P=0.024)。结论检测血清β2-MG浓度水平有助于肝炎后肝硬化病人的病情判断和预后估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血清一氧化氮 (NO)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对 15 2例各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的血清NO水平进行检测 ,并与不同病程、血清白蛋白、肝纤维化指标和Child-Pugh分级等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各组肝炎和肝硬化病人NO浓度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2 )在各组肝炎和肝硬化的病情活动期 ,血清NO升高 ,而随着病情的逐渐恢复 ,血清NO的浓度逐渐下降 (P <0 0 1)。 (3)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组病人血清NO的浓度与正常白蛋白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4 )肝硬化病人肝脏储备功能越差 ,血清NO浓度越高 ,Child -Pugh分级A、B、C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5 )肝硬化腹水组病人血清NO浓度较无腹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6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HA、LN、IV -C、PCⅢ升高的病人血清NO的含量与未升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血清NO浓度的变化与肝内炎症程度、肝病严重程度及病程的演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大出血死亡和非大出血死亡肝硬化患者中的Child-Pugh 分级(CP 分级) 和终末期肝病评估模型(MELD) 评分, 以了解这两种评分方法对肝硬化患者病情判断及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择16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 包括72 例已死亡的肝硬化病例组, 并且根据最终死亡主要原因是否与消化道大出血有直接关系进一步分为大出血死亡组和非大出血死亡组, 以及88 例肝硬化住院并好转出院的患者作为好转组, 记录他们入院首次的临床资料, 均进行MELD 和CP 评分和比较。结果:死亡组CP 分值为10.264±2.028, MELD 评分为22.230±13.451, 好转组CP 分值9.318±1.644, MELD 评分15.37±6.201, 两组之间两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与好转组比较, 大出血死亡组的两种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非大出血死亡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中CP 分级为C 级和高MELD 评分( ≥ 30 分)的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好转组。死亡组中低MELD 评分(<20 分)和CP 分级A 级的患者中上消化道大出血致死的占70% 以上。ROC 曲线分析显示剔除大出血死亡因素后, MELD 评分系统和CP 分级短期死亡风险预测精确度明显提高。结论:MELD 评分和CP 分级系统对肝硬化患者预后预测均有一定价值, 分值越高死亡的风险越大。在排除大出血死亡的前提下, MELD 评分系统和CP 分级系统均对肝硬化患者的短期生存预测更准确。 MELD 和CP 分级评分系统存在不足, 尤其对低MELD (<20 分)和CP 分级A 级者的预后判断准确性不高, 需要联合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共同评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Li L  Liu HR  Shu JL  Xi XP  W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8):2717-271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心电图Q-T间期(Q-Tc)延长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26例肝硬化患者及126例健康对照的心电图Q-Tc进行比较;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后,观察各级间心电图Q—Tc、凝血酶原时间(胛)、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钾、血清钙等指标;观察20例肝硬化晚期行肝移植手术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电图Q.Tc及上述生化指标。结果肝硬化患者的Q—Tc较健康对照明显延长(P〈0.01);肝硬化患者各级间Q—Tc随Child分级呈现逐渐增高趋势,A级与B、C级Q-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C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线相关分析Q-Tc与Child积分呈正相关(r=0.56,P〈0.05);20例术前Q-T延长的肝移植患者术后17例患者Q—Tc恢复正常,3例患者明显较术前缩短。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Q-Tc延长,且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增加,Q-Tc异常率增高。肝移植后往往恢复正常。Q—Tc延长在判定肝硬化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上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血液病人血清铜蓝蛋白检测及其临床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国全 《广西医学》2001,23(5):1083-1084
目的 :探讨血清铜蓝蛋白含量在肿瘤性及非肿瘤性血液病时的变化。方法 :应用免疫比浊法对非肿瘤血液病 (包括AA、ITP、PNH、AIHA和MDS)和肿瘤血液病 (包括ML、MM及白血病 )的病人进行了血清铜蓝蛋白 (CP)检测 ,同时对各类型的白血病病人CP含量、与肿瘤的关系以及急性白血病化疗前后CP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 :非肿瘤血液病与正常人 (32 9 6 1±46 13μg ml)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肿瘤性血液病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非肿瘤性血液病人平均值(387 31± 5 8 87) μg ml,明显低于白血病和淋巴瘤病人 (P <0 0 1和P <0 0 0 1)。结论 :CP含量的检测对血液病病人的诊断及预后估计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关系.方法随机选择86例肝硬化患者及60例体检健康者,检测其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及白蛋白水平,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B、C三级.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ChE活性及白蛋白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hild-A、B、C三级患者血清ChE活性均明显下降,下降程度为Child-C级>B级>A级,各级间ChE活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ChE活性与肝硬化患者肝细胞损害程度相关,对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发展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洪奎 《黑龙江医学》2013,37(6):434-434
目的评价血清胆碱酯酶的检测对慢性肝炎导致肝纤维化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5例健康成人及13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包括乙肝、丙肝)及病理学上有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病人的血清胆碱酯酶进行测定,同时测定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白蛋白等其他血清学指标。结果正常健康成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为8120±2620 u/L,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Ⅰ)为7234±2108 u/L,肝纤维化病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Ⅱ)为3526±1174 u/L,肝硬化病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Ⅲ)为2291±1053 u/L。结论在所检测的血清酶中,胆碱酯酶是唯一一个在肝纤维化时活性明显改变的酶。胆碱酯酶活性高低与病理分级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因此,胆碱酯酶是诊断早期肝纤维化及肝组织损伤程度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MRI测量肝硬化患者ADC值,并进一步探讨ADC值与血清纤维化标志物的关系。方法对25例对照组和50例肝硬化患者行MRI扫描,并分析所得数据,运用ADC图测出其ADC值。所有受测试的肝硬化病人全部进行血清学检测,包含Ⅳ型胶原(Ⅳ-C)以及层粘连蛋白(LN),然后对ADC值与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b值达到600 s/mm2,比较和对照组的差异,每组肝硬化患者的ADC值都减小(P<0.01),Child A级与B、C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B、C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病人的ADC值及血清Ⅳ-C、LN呈现负相关(r值分别为-0.597、-0.526,P<0.01)。结论加权成像ADC值磁共振弥散可以更好地反映肝硬化的病情状态。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状态与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了 65例肝硬化患者 (A组 1 3例 ,B组 2 2例 ,C级 30例 )和 2 4例正常人的门静脉内经(Dpv)、门静脉血流速度 (Vpv)、门静脉血流量 (Qpv)、脾静脉内经 (Dsv)、脾静脉血流速度 (Vsv)及脾静脉血流量 (Qsv)。结果 :A ,B ,C级肝硬化患者Dpv,Dsv按A ,B和C顺序逐渐增宽 (P <0 .0 5) ,Vpv ,Vsv逐渐减慢 (P<0 .0 5) ,Qsv及Qsv/Qpv值明显加大 (P <0 .0 1 ) ,Qpv无明显变化 (P >0 .0 5)。结论 :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有助于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储备功能、门静脉高压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不同Child-Push肝功能分级与血清肿瘤抗原CA125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对34名正常人(对照组)和17例慢性乙型肝炎无肝硬化患者和肝硬化Child分级A级、B级、C级的患者各17例检测血清CA125值,并用组间t检验比较慢性乙肝肝功能正常者与对照组、肝硬化不同分级患者血清CA125值的相关性.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无肝硬化组血清CA125值[(10.61±5.94)U/ml]与对照组[(9.92±5.43)U/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血清CA125水平[(86.78 4±55.43)U/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A级组血清CA125值[(23.32 ±4.83)U/ml]显著高于慢性乙肝无肝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肝硬化B级组[(43.21±10.57)U/ml]、C级组[(239.32 ±90.83)U/ml]与慢性乙肝肝功能正常者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A级患者与肝硬化B级、C级患者血清CA125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组Child-Push肝功能分级、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与血清CA125呈正相关(r=0.347,0.318,0.329,均为P<0.01),血清白蛋白含量与血清CA125呈负相关(r=-0.309,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水平升高程度与肝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CA125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参考指标,其水平高低可作预测预后的参考.血清CA125水平显著升高者应积极行保肝、抗病毒及抗肝纤维化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