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在杏仁皮质核传入投射神经元中的分布。方法采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逆行追踪和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双标神经元(NADPH/CTb)主要分布在孤束核(Sol)、蓝斑(LC)、臂旁内侧核(MPB)、中缝背核(DR)、中央灰质外侧部(CGL)、中央灰质背侧部(CGD)、丘脑室旁核(PV)、下丘脑室旁核(Pa)、下丘脑室周核(Pe)、下丘脑腹内侧(VMH)核以及杏仁内侧核(ME)等神经核团。结论NOS在大鼠杏仁皮质核传入投射神经元中主要分布于上述核团,并且提示NO参与杏仁皮质核的功能调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在大鼠杏仁基外侧核(BLA)传入投射神经元中的分布。方法:采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逆行追踪和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双标神经元(NADPH-d/CTb)主要分布在孤束核、蓝斑、臂旁内侧核、中缝背核、中央灰质背侧部、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室周核、下丘脑腹内侧核以及杏仁内侧核等神经核团。结论:NOS在大鼠BLA传人投射神经元中主要分布于上述核团,并且提示NO参与BLA的功能调节。 相似文献
3.
大鼠脑室触液神经元的分布及其在中缝核团与NADPH-d的共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研究脑内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分布,并对远位触液神经元与一氧化氮合酶的共存进行研究。方法将霍乱毒素B(CTB)注入侧脑室,5d后将动物进行灌注,留取全脑切片,进行CTB免疫组化染色和NADPH鄄d组化染色,镜下观察免疫阳性细胞和纤维的分布。结果CTB标记的触液神经元的分布分为3个区:脑室壁周围、蛛网膜下及大脑皮质表层以及脑实质内。在中缝背核、中缝正中核和线形核等部位还可见NADPH鄄d阳性细胞以及CTB/NADPH鄄d双标细胞。结论侧脑室内触液神经元分布广泛;在中缝系统部分NADPH鄄d阳性细胞与远位触液神经元的共存,提示一氧化氮在脑鄄脑脊液之间的信息传递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大鼠蓝斑核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向隔外侧核(S1)和隔内侧核(Sm)的投射。方法: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与还原型辅酶Ⅱ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法相结合的技术。结果:S1接受来自双侧蓝斑核NOS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占蓝斑核向S1投射神经元的60%左右,同侧居多;双侧蓝斑核都有NOS阳性神经元投射至Sm,占蓝斑核向Sm投射神经元的55%左右。结论:S1和Sm接受蓝斑核NOS阳性神经元的投射,蓝斑核NOS阳性神经元至S1的投射呈同侧优势,至Sm的投射双侧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7.
8.
9.
大鼠室旁核和视上核NMDAR_1及NADPH-d阳性神经元分布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NMDAR1 及NADPH-d 阳性神经元在室旁核及视上核分布的性别差异,本研究采用雌雄W istar 大鼠,恒冷箱切片,分别进行NMDAR1 免疫细胞化学和NADPH-d 组织化学反应,并进行NM DAR1 免疫细胞化学和NADPH-d 组织化学双重反应,光镜下观察室旁核及视上核的阳性细胞分布状况。观察结果发现,雄性组室旁核中的NMDAR1 和NADPH-d 双重反应阳性细胞明显多于雌性组。NM DAR1 免疫反应组可见免疫阳性神经元,但雌雄两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NADPH-d 组化反应组可见高尔基样的阳性细胞,雌雄两组之间也未见明显差异。NM DAR1、NADPH-d 及NMDAR1 和NADPH-d 双重反应各组在视上核未见性别差异。室旁核NMDAR1 和NADPH-d 双重反应的分布有明显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雄性大鼠室旁核可能通过NM DAR-NO 途径介导雄性大鼠的某些性行为。 相似文献
10.
用逆行追踪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证明大鼠垂体后叶中的Ang-Ⅱ能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后大细胞室旁核的前腹侧部和背外侧部,视上核背侧部及环状核;少量双标记细胞出现在室周区和下丘脑前内侧区。这些双标记神经元的分布与加压素能神经元在下丘脑中的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和γ氨基丁酸(GABA)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相结合的方法,观察杏仁皮质核(Co)神经元内GABA与NADPHd的共存。结果显示GABA样阳性神经元多散在分布于杏仁皮质后内侧核(PMCo)和杏仁皮质后外侧核(PLCo),以小型为主,中型较少;NADPHd阳性神经元多散在分布于PMCo、PLCo、杏仁皮质前核(ACo),以中、小型神经元为主;双标神经元(GABA/NADPHd均阳性)多散在分布于PLCo,以中、小型神经元为主。大鼠Co内有GABA与NADPHd共存的神经元,提示一氧化氮(NO)对Co内的GABA能神经元可能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成年大鼠基底前脑隔-斜角带复合体的巢蛋白免疫阳性神经元至海马的纤维投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大鼠基底前脑巢蛋白(nestin)免疫阳性神经元的纤维投射。方法 先用荧光素逆行追踪法显示基底前脑内投射至海马的荧光素标记神经元,观察摄片后再进行nes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荧光照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照片,辨认荧光素和nestin双标神经元。结果 在基底前脑注射侧的内侧隔核(MS)和斜角带核的垂直支(vDB)和水平支(hDB)均存在荧光素标记细胞,其中一部分为nestin免疫阳性。在MS、vDB和hDB,双标细胞占逆行标记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1.3%、25%和20.6%;占nestin阳性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6.6%、15.7%和16.3%。结论 大鼠基底前脑的nestin免疫阳性神经元发出神经纤维向海马投射。提示在基底前脑有一个平行于隔-海马胆碱能投射和GABA能投射的第3条通路。 相似文献
13.
杏仁核簇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NOS阳性神经元在大鼠杏仁核簇内的分布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杏仁核簇的大部分核团都含有NOS阳性神经元,其中,杏仁前区,杏仁基底核外侧部,杏仁基底核内侧部,杏仁外侧核后部,杏仁皮质核和杏仁内侧核均观察到较多的NOS阳性神经元,杏仁外侧核前部和杏仁中央核也见到少量NOS阳性神经元。 相似文献
14.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内内脏神经初级传入终末与NOS阳性投射神经元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查间质核 (INV)内内脏传入终末与向臂旁核 (PBN)投射的NOS阳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方法 逆行、跨神经节追踪以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 ,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 结果 PBN内注射四甲基罗丹明 (TMR)后 ,逆行标记细胞主要位于注射侧的INV ,大多属 2 0 μm以下的中、小型细胞。NOS阳性细胞与TMR逆行标记细胞分布区域重叠。NOS TMR双标记细胞分别占NOS阳性细胞总数的 5 4 8% (17 31)和TMR逆行标记细胞总数的 34% (17 4 9)。舌咽和迷走神经内注射生物素化葡聚糖胺 (BDA)跨神经节标记的内脏神经初级传入终末点状膨体贴近双标记细胞胞体 ,呈紧密接触状。 结论 可能存在经INV向PBN投射的内脏伤害性信息传导通路 ,作为神经递质和神经信息分子的NO可能参与其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控 相似文献
15.
大鼠内侧杏仁核的性双形性和向内侧视前区直接投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内侧杏仁核分为5个亚区:即前背亚区、前腹亚区、中背亚区、后背亚区和后腹亚区。细胞构筑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雄性大鼠内侧杏仁核的吻尾长度(1.440mm)、体积(0.6485mm3)、细胞总数(50421个)均显著大于雌性(吻尾长度为1.320mm,体积为0.5326mm3,细胞总数为43922个)。并且证明内侧杏仁核的5个亚区中.雄性大鼠后背亚区的吻尾长度(0.510mm)、体积(0.1519mm3)、细胞总数(13331个)都显著地大于雌性(吻尾长度为0.375mm、体积为0.0774mm3、细胞总数为8655个),而其它亚区无上述性别差异。另外,雄性大鼠内侧杏仁核及其后背亚区和后腹亚区的细胞密度小于雌性。上述性别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些结果表明内侧杏仁核具有性双形性,且此性双形性主要表现在后背亚区。将HRP注入一侧内侧视前区,在同侧内侧杏仁核各亚区内标记细胞的平均数及其占内侧杏仁核内标记细胞总平均数的百分比为:后背亚区为107.4个,占58%;后瓜亚区为42.1个,占21.2%;前背亚区为16.毛个,占8.8%;前腹亚区为13.6个,占6.7%;中背亚区为9.6个,占5.3%。进一步提示后背亚区可能是内侧杏仁核与性功能有关的主要功能部位。 相似文献
16.
用注射WGA-HRP逆行追踪和免疫组织化学引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垂体后叶中胆囊收缩素(CCK)阳性神经纤维的起源,投射到和本后叶的CCK能细胞主要位于室旁核(包括大细胞部和小细胞部)、室周区、内侧视前区和环状核,于室间孔室管膜下,终纹床核、丘脑下部外侧区及视上核背部区域也可见少量染色较浅的双标记细胞。研究表明,垂体后顺CCK能此纤维起源相当广泛,并不主要起源于室旁核。室周区的一些双标记细胞距脑室腔很 相似文献
17.
用免疫组织化学及显微分光光度计研究了大鼠中央杏仁核中神经降压肽样(NT-L)及甘丙肽样(GAL-L)胞体及纤维终末的老年变化。NT-L胞体主要位于中央外侧杏仁核中央部(CeLn)。中央外侧杏仁核囊部(CeLc)及中央内侧杏仁核(CeM)亦有少量分布。NT-L纤维终末主要位于CLen及CeLc。GAL-L胞体仅位于中央内侧杏仁核。老年大鼠中央杏仁核的NT-L胞体数量及纤维终末密度显著减少。GAL-L胞体的数量无明显年龄变化,但胞体中染色的深度明显降低。本文结果表明,大鼠中央杏仁核中NT-L及GAL-L神经元有明显的老年变化,这种变化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大鼠孤束核内5-羟色胺能轴突终末的突触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顺行演变与免疫组织化学结合的双标技术,电镜下观察大鼠孤束核内5-羟色胺样免疫反应(5-HT-LI)轴突终末的突触联系,特别是与迷走神经初级传入(溃变)终末的关系。发现:1.5-HT-LI轴突终末和迷走神经初级传入终末终止于同一个树突形成轴-树突触;2.5-HT-LI轴突终末与树突形成轴-树突触;3.5-HT-LI轴突终末与迷走神经初级传入终末或非标记的轴突终未形成轴一轴相贴(axo-axonic-contact)。以上结果提示,孤束核内的5-HT能神经成分可能通过突触后、突触前机制调控经迷走神经传入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来自孤束核的内脏传导信息在臂旁核水平是否接受中央杏仁核的反馈调节及其递质性质,以及孤束核—臂旁核—中央杏仁核传导通路中,在臂旁核水平是否接受GABA的调节,本文将HRP注入中央杏仁核进行顺、逆行标记,同时将兴奋性氨基酸毒素海人酸注入孤束核进行损毁,观实其顺行溃变终末,取外侧臂旁核超薄切片后结合抗GABA的免疫电镜染色,观察发现有下列几种标记;(1)顺行溃变终末,所有的都与臂旁核神经元形成非对称性突触;(2)HRP标记终末有两类:第一类和臂旁核神经元形成对称性突触,占HRP标记终末总数的80%以上,第二类与臂旁核神经元形成非对称性突触,另外有大量的HRP标记的胞体和树突;(3)胶体金标记的GABA阳性终末,皆与突触后结构形成对称性突触;(4)GABA/HRP双标记终末,具有GABA免疫阳性终末和第一类HRP标记终末的共同特征。上述几种标记在臂旁核内有以下几种关系:(1)溃变终末和GABA阳性终末与同一个HRP标记或非标记的突形成轴-树突触;(2)溃变终末和第一类HRP标记终末共同终止于同一非标记讨突;(3)溃变终末与HRP标记树突或胞位形成非对称性突触;(4)GABA/HRP双标记终末与非标记树突或胞体? 相似文献
20.
大鼠第三脑室室管膜内谷氨酸免疫阳性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一般室管膜在脑-脑脊液之间信息传递的作用,用P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成年大鼠下丘脑第三脑室室管膜内谷氨酸(Glu)免疫反应结构。首次在大鼠下丘脑第三脑室室管膜内观察到两种不同类型的Glu免疫反应结构:(1)Glu免疫反应性室管膜细胞,胞体呈椭圆形,常聚集成群;(2)Glu免疫反应神经细胞,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散在分布于室管膜细胞间,突起明显可见,多平行于室管膜表面行走。此外,在室管膜细胞间尚可见到Glu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及膨体。其中部分纤维伸向室管膜表面。以上结果表明,部分室管膜细胞具有合成或摄取Glu的能力,而室管膜内的Glu能神经元可能是位于室管膜内的触液神经元。推测这些室管膜内的Glu免疫反应结构与脑-脑脊液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