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临床特点。方法应用眼底照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56例(67眼)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进行检查。结果对照相、FFA、OCT检查结果进行描述及临床分析,OCT具有特异性。结论 OCT为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特异性检查,必要时可辅助照相及FFA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黄斑部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36例(36只眼)黄斑部疾病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手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1、2周,1、3个月视网膜复位、视力、黄斑水肿消退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结果 27例视网膜脱离患者均视网膜解剖复位;18例黄斑裂孔患者中16例黄斑裂孔闭合,2例黄斑裂孔缩小;12例黄斑水肿明显消退;10例黄斑前膜无复发,经眼底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检查证实。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所有患者的视物变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是治疗黄斑部病变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改善术后视力及视物变形。  相似文献   

3.
李庄钰  郭振山  其其格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1):1311-1313,F0003,F0004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眼底荧光造影(FFA)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共同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33例,同时用OCT测量前膜厚度及黄斑中心凹的厚度。结果:30例(39只眼)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44~80岁,平均65岁,右眼21例,左眼18例,其中9例为双眼不同程度发病。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有以下5种:①黄斑部视网膜厚度以及中心凹没有明显变化。②黄斑部视网膜表面不平或呈锯齿状改变,黄斑中心凹变平正常曲线消失。③黄斑部视网膜增厚,表面膜形成,牵拉视网膜形成皱褶。视网膜内可见暗区或囊腔形成。④黄斑中心凹形成假孔。⑤继发性视网膜前膜,黄斑区高度水肿或囊样水肿,视网膜表面膜性增厚表面呈锯齿状。39例检查了视网膜前膜的厚度,最厚的膜为531μm,最薄的膜为41μm。平均膜厚度为104.64μm。前膜黄斑中心增厚,39例检查了黄斑中心厚度,中心厚度范围为136~699μm,平均292.62μm。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是非侵入性,安全,可靠,是精确测量前膜厚度的一种好方法。可用来鉴别黄斑裂孔和假孔及黄斑水肿。FFA可以检查出其他伴发的血管性及色素膜性等病变。通过OCT及FFA对视网膜前膜的对比观察,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早期前膜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眼球钝挫伤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分析。方法对38例(48只眼)眼球钝挫伤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视神经挫伤(8只眼),视盘水肿、出血、FFA示视盘毛细血管扩张及渗漏晚期呈强荧光;视网膜震荡(22只眼),眼底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水肿,黄斑中心凹反射消失。FFA:视网膜静脉早期后极部视网膜可见数片遮蔽荧光,小静脉管壁不均匀轻度荧光着染;视网膜出血(8只眼),FFA表现出血区荧光遮蔽;脉络膜裂伤(7只眼),视盘颞侧可见一条或数条黄白色弧形或条纹样,凹面朝向视盘。FFA:血管下方弱荧光造影,晚期呈高荧光;黄斑裂孔(3只眼):其中板层裂孔1只眼,FFA未见异常荧光;全层裂孔(2只眼),FFA显示为黄斑区圆形透见荧光。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及时准确了解眼球钝挫伤的部位和程度,同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白内障患者术前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对2012年4—6月152例(201眼)白内障患者术前分别进行海德堡频域OCT检查、眼科B超检查及眼底彩色照相,对三种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眼科B超阳性病例12眼(6%),包括视网膜脱离1例、后巩膜葡萄肿6例、玻璃体后脱离4例、玻璃体积血1例;眼底彩照56眼(27.8%)获取有价值图像,阳性病例21眼(10.4%),包括高度近视眼底9例、黄斑裂孔1例、老年黄斑变性5例、视网膜脱离1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5例;OCT获取有价值图像176眼(87%),阳性病例41眼(占20%),包括黄斑裂孔1例,视网膜脱离1例、老年黄斑变性15例、轻度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改变8例、黄斑水肿11例、黄斑前膜3例、黄斑萎缩性改变2例。三种检查结果采用配对Х^2检验,P〈0.01。结论频域OCT对白内障术前眼底疾病的检出率高于眼底照相及眼科B超,尤其是对于中重度白内障患者。  相似文献   

6.
陈淑香  李娟  李静  陈琳  许润 《宁夏医学杂志》2014,36(10):941-942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曲安萘德(TA)治疗黄斑水肿(DME)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34例38眼黄斑水肿(其中8例12眼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6例26眼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TA 4 mg,对其视力、眼压、眼底、眼底行荧光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进行检查,定期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后1、3、6个月平均视力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底血管FFA显示治疗后黄斑区渗漏消失或减轻。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TA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DME,简单安全易操作,短期内能有效提高视力,降低视网膜黄斑厚度,减轻黄斑区的水肿及渗漏,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钝挫伤引起的黄斑水肿患者进行OCT3、FFA检查,对图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早期发现黄斑水肿。方法对40例50眼正常对照组以及钝挫伤患者45例67眼分别进行直、间接眼底镜,三面镜及眼底荧光造影.三代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通过黄斑中心凹的水平或垂直方向线性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对比分析两组受检者的中心凹厚度值。结果对所有眼进行直、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肯定有黄斑水肿者42眼(占62。7%),怀疑有水肿者13眼(占19.4%),肯定无水肿者12眼(占17.9%);FFA确定有水肿者50眼(占74.6%),未发现水肿者17眼(占25.4%),其中黄斑局限性水肿30眼(占60.0%),弥漫性水肿20眼(占40.0%),用三代OCT,检查正常对照组黄斑中心凹6mm区域内视网膜平均厚度为(152±10)μm,在钝挫伤患者组同样区域内OcT3检查无黄斑网膜增厚者8眼(占11。9%),有黄斑增厚者59眼(占88.1%)。经比较,OCT3检查的敏感性大大高于直、间接眼底镜;FFA检查无黄斑水肿组中有9眼经与OCT检查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钝挫伤引起的黄斑水肿,OCT3检查其敏感性大大高于直、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并随着病程的延长,黄斑水肿加重,视网膜厚度及形态改变明显,黄斑中心凹厚度越厚,视力越差。OCT3与FFA检查相互配合,才能较准确地评估黄斑水肿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8.
修方伟  张杰  刘兆荣 《齐鲁医学杂志》2006,21(3):231-232,234
目的 探讨阈下量倍频固体激光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患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30例(32只眼)病人,应用倍频(532 nm)固体激光治疗,术后随访,对比治疗前后视力、眼底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变化.结果 本组视力提高16只眼(50.0%),视力稳定12只眼(37.5%),视力下降4只眼(12.5%).术后FFA显示视网膜渗出吸收及脉络膜新生血管消失20只眼(62.5%),无变化8只眼(25.0%),络膜新生血管复发4只眼(12.5%).结论 倍频固体激光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具有高度安全性,能够治疗其并发症,并能阻止和延缓其视力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眼球钝挫伤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眼球钝挫伤患者的64只患眼进行FF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视网膜震荡伤12例,视网膜出血4例,脉络膜破裂27例,视神经损伤15例,黄斑裂孔4例,视网膜中央动脉挛缩2例。结论:FFA能较好地确定眼球钝挫伤眼底损伤的范围和程度,较全面地了解发病机理。对及时诊断眼底损害,指导临床治疗,估计预后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对15例(15眼)特发性黄斑裂孔在玻璃体切割及曲安奈德辅助下行内界膜剥除术,术中明确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后行八氟丙烷(C3F4)充填。结果14眼(93.3%)患者解剖复位,裂孔闭合,13眼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物变形改善。1例裂孔未闭,1例出现视网膜脱离但裂孔闭合,经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稳定。结论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虽有。一定难度,但如能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32例高度近视眼黄斑病变眼底荧光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  罗雪英 《华夏医学》2012,25(2):209-21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黄斑病变眼底荧光造影(FFA)的表现特征。方法:选择-6.00D以上12~75岁的患者92例126眼行FFA检查,根据FFA的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出现黄斑病变32眼(25.4%),其中漆样裂纹性黄斑病变19眼(15.1%),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6眼(4.8%),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4眼(3.2%),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3眼(2.4%)。结论:高度近视眼的眼底黄斑部改变复杂多变,FFA的检查可明确病变的位置和性质,利于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所致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对我院63例69只眼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所致黄斑水肿病例,参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结果。根据黄斑水肿的来源及范围,采用532激光分别进行局部光凝法,象限光凝法和“C”形光凝法。激光光凝后3个月~半年,复查FFA,分析视力及黄斑水肿变化。结果69只眼中,光凝后视力提高41只眼(59.4%);视力无变化17只眼(24.6%);视力下降11只眼(16.0%)。黄斑水肿减轻51只眼(73.9%)。结论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所致黄斑水肿疗效肯定,早期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氪激光光凝术治疗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氪激光光凝术治疗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45例46眼,治疗前后做视力、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术后随访1年。结果 45例患者中视力增高38例,不变者8例,无视力下降。38眼激光治疗后黄斑区出血、水肿完全吸收且FFA显示荧光渗漏消失。结论 氪激光光凝术治疗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疗效显著,及时光凝有利于患者视力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1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对LASIK手术疗效的影响,探讨其安全有效性。方法对162例(318只眼)屈光度在-6.00D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对其中38例(76只眼)进行了FFA和ICGA,并就患者高度近视程度、眼底病变程度与患者手术后视力、眼底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所有患者(318只眼)都接受了LASIK手术治疗。手术前检查发现有13只眼(4.09%)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微小裂孔,有21只眼(6.60%)脉络膜新生血管,其中5只眼(1.57%)FFA检查阴性而ICGA检查阳性。都先进行了眼底激光治疗;手术后1年内有2只眼(0.63%)出现新生血管,有36只眼(11.32%)出现了黄斑水肿,有9只眼(2.83%)出现了眼底出血,有2只眼(0.63%)出现了视网膜脱离,经对症治疗后痊愈。②手术后超高度近视组的矫正视力低于普通高度近视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3.68,P〈0.05)。③手术前及手术后较严重眼底病变组的矫正视力均低于普通眼底病变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手术前=2.28,t手术后=2.46,P〈0.05)。④手术后1年内较严重眼底病变组出现的眼底并发症多于普通眼底病变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7.78,P〈0.01)。结论对高度近视眼行LASIK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但其高度近视程度和眼底病变程度会影响手术疗效,手术前应做详尽的眼底检查及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必要时可行FFA和ICGA检查及预防性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5.
背景和目的:研究玻璃体手术中使用的吲哚青绿染料(ICG)术后残留时间。患者和方法:接受内限制膜(ILM)或视网膜前膜剥除黄斑手术的33例患者(34只眼),术中使用ICG染色以清楚辨认增殖膜。术后行红外线眼底摄影检查直至红外线下荧光完全消失。比较全层黄斑裂孔、视网膜前膜和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ICG残存时间。结果:ICG主要残留于黄斑裂孔、未移除的ILM和视盘处。黄斑裂孔患者ICG平均消失时间为7.3个月,其他黄斑患者为3.4个月(P<0.01)。结论:黄斑手术中使用的ICG染料在黄斑区可能会残留达7个月,而黄斑裂孔患者似乎持续时间更长。因而,术…  相似文献   

16.
他莫昔芬眼毒性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临床分析他莫昔芬(三苯氧胺,TAM)对眼的毒性。方法:47例乳腺切除的乳腺癌患者,口服TAM20-60mg/d。监视视力变化,用裂隙灯、眼底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自动视野检查,观察可能出现的眼组织的毒性损害。结果:平均随访时间45月(2-79月)。47例(94眼)中2例(3眼,4.2%)于服药后2月和9月出现视力下降,黄斑周视网膜内黄白色点状结晶及黄斑水肿,FFA显示结晶为低荧光和黄斑区渗漏。ATM总剂量为5.4和12.6g。降低药量后视力恢复,点状沉积减少,黄斑水肿消退。结论:TAM可引起可逆性视网膜毒性损害,损害发生率低,与剂量和用药时间无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IMEM)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以及黄斑前膜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以评价OCT技术对IMEM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 64例180只眼IMEM患者(IMEM组)的OCT检查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另设正常对照组30名60只眼.应用OCT观察IMEM的图像特征,并检测IMEM患者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对不同黄斑中心凹形态组的中心凹厚度进行比较.结果 ①IMEM的OCT图像特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表面厚薄不一的高反光带,部分与视网膜内表面完全紧密粘连或分离.IMEM的中心凹形态改变有4种表现,伴有板层黄斑裂孔8眼(4.44%),伴有假性黄斑裂孔 12眼(6.67%),增生性黄斑前膜22眼(12.22%),伴有黄斑水肿138眼(76.67%).②正常对照组和IMEM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值分别为(1 56.67±11.43)和(337.84士126.5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增生性黄斑前膜组、黄斑水肿组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分别为(604.86±213.3)、(328.88±65.58)μm,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01);板层黄斑裂孔组、假性黄斑裂孔组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分别为(114.63±10.46)、(149.08±l 4.23)μm,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增生性黄斑前膜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显著高于黄斑水肿组、板层黄斑裂孔组和假性黄斑裂孔组(P值均<0.001),黄斑水肿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显著高于板层黄斑裂孔组和假性黄斑裂孔组(P值均<0.001).结论 OCT能显示IMEM的图像特征,并能定量检测IMEM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OCT可作为IMEM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评价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应用曲安奈德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40只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曲安奈德治疗,对比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有效治疗后,视力经治疗前均有所提高(P0.05);黄斑视网膜平均厚度(258.9±128.8)um明显小于治疗前(744.9±239.8)um;黄斑水肿复发15例(15只眼),复发率为37.5%;发生高眼压者4例(4只眼),发病率为(10%)。其余患者并未出现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但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极易复发,建议重复在玻璃体腔内注药。  相似文献   

19.
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黄斑水肿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经检眼镜、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证实的糖尿病、视网膜静脉阻塞等所致的弥漫性或(和)囊样黄斑水肿患者48例48只眼,给予玻璃体内注射40 mg/ml的曲安奈德注射液0.1 ml(4 mg),随访2~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晶状体、眼底情况,OCT检查视网膜厚度改变,FFA观察毛细血管渗漏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OCT显示视网膜厚度有明显下降,FFA显示治疗后荧光素渗漏明显减少,增生性改变减轻,3例患者眼压≥25 mm Hg,局部滴用降眼压药后控制,未见晶状体混浊加重,无感染发生。结论:曲安奈德玻璃体腔内注射可作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静脉阻塞等所致的黄斑水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戴馨  皮全民  陈进  李慧  邓志蜂 《当代医学》2009,15(13):85-86
目的评价后Tenon’s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l vein occlusion,BVO)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3例(28眼)BVO所致ME患者行后注射曲安奈德40mg,于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检查视力、眼压、眼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等检查。结果术后5只眼(1786%)视力改善,14只眼(50%)视力无变化,和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19只眼(82.1%)患者黄斑水肿明显减轻。术后2月平均眼压升高,和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所有患者除眼压升高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后Tenon’s注射曲安奈德是一种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的有效、安全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