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治疗性克隆应用于临床中需有效解决体细胞克隆及干细胞培养两大技术。观察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后不同时间体内成熟卵母细胞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相对位置,确定以第一极体为标志,盲吸法去核时间和与染色质的位置关系,解决克隆过程中卵母细胞来源与去核率。方法:实验时间为2004-09/11,实验地点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层流实验室。4~6周雌性昆明小鼠在明暗循环的环境饲养,做超数排卵处理。卵母细胞用含10mg/LHoechest33342的M2液染色5min,在Olymopus荧光显微镜下经紫外荧光激发,观察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的相对位置,并且用不同的角度记录(0°~30°,30°~90°和90°~180°)。Moteic软件测量卵周隙,明确卵周隙变化规律。结果:①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2h,开始排卵,可见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占72.22%,23.08%第一极体已开始退化。排卵后,随着卵母细胞在体内的老化,退化的第一极体增多,到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9h退化第一极体的比率达到100%,可见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比率降到7.14%。②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2和14h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比邻,在0°~30°区域的卵母细胞较其他时间段多,为61.54%和50%;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3和17h的卵母细胞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以在30°~90°区域为主;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5h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在0°~30°和90°~180°区域的卵母细胞数相等,为30.77%,且少于30°~90°区域的卵母细胞(38.46%);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6,18和19h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在90°~180°区域的卵母细胞逐渐增多,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9h达到最大值66.67%。③卵周隙随卵母细胞在体内的老化逐渐增大。结论: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2h可以进行小鼠卵母细胞去核操作,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4h为最佳去核时间。  相似文献   

2.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脑卒中后遗症期的患者,均有偏瘫侧上肢屈肌张力明显增高,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分Ⅱ~Ⅲ级,肘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剂量的肉毒毒素(100~150单位)稀释后分6~8点患侧肱二头肌局部注射,在注射后2,4,12周时,分别进行痉挛和关节活动范围的再评估,进行比较。结果: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后2,4,12周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程度分别为1.7&;#177;0.6,1.4&;#177;0.4,1.6&;#177;0.5均较注射前2.6&;#177;0.8显著改善(P&;lt;0.05)。患者的关节主动、被动活动范围在注射2,4,12周后较注射前亦有显著增加,分别为(124.2&;#177;14.6)&;#176;,(126.8&;#177;10.5)&;#176;,(123.8&;#177;7.6)&;#176;和(108.6&;#177;12.1)&;#176;,(107.4&;#177;13.2)&;#176;,(103.2&;#177;8.6)&;#176;(P&;lt;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牵引治疗颈椎病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颈椎牵引是颈椎病非手术疗法中一项重要的,常用的有效疗法,也是一项有严格技术规范要求的治疗手段。颈椎牵引所采用的体位、角度、重量及时间与疗效和安全性直接相关。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了颈椎病发病的力学因素,牵引治疗的力学机制,提供了具有临床参考价值的技术参数:体位以卧位牵引为宜;角度根据病情及影像学改变而定,适应期取中立位或屈伸10&;#176;内,上颈段取后伸5&;#176;~20&;#176;,C4-5取0&;#176;.C5-6取前屈5&;#176;~10&;#176;,C6-7取前屈15&;#176;,C7~T1取前屈20&;#176;~30&;#176;,生理弧度消失,角度选择当下移一个椎间隙;牵引力取体质量的15%~20%:牵引时间在10~30min。椎动脉型、脊髓型颈椎病角度取中立位或屈伸10&;#176;内。心功能不全者慎用颈椎牵引。  相似文献   

4.
张昊伟  王黎明  桂鉴超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155-155,i0004
目的应用MRI观察膝关节屈曲对腘动脉位置的影响,进一步确认建立关节镜下室间隔入路时最佳的膝关节屈曲度数。方法选择2005—10/1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骨科住院患者8例。应用MRI技术,分别测量被检查者膝关节伸直位及屈曲60&;#176;,90&;#176;,110&;#176;位上腘动脉到膝后关节囊之最短距离。结果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腘动脉到膝后关节囊的最短距离在屈膝90&;#176;时最大,为(6.56&;#177;1.39)mm,屈膝110&;#176;位和屈膝60&;#176;肘无显著差异[(4.85&;#177;0.82),(4.69&;#177;1.20)mm,P〉0.05],但都大于伸膝位时(2.59&;#177;0.83)mm。结论关节镜下室间隔入路时屈膝位较伸直位更安全,且屈膝90&;#176;位是入路的最佳体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etor,GDNF)对脑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克隆胚胎鼠的GDNF基因,构建pCDNA3-GDNF-GFP质粒,注射于大鼠脑出血部位。选用成年SD大鼠制备脑出血模型,共分9组,每组20只,假手术Ⅰ组,脑出血Ⅰ组,干预Ⅰ组观察大鼠行为学、脑组织含水量、Na^+,K^+离子浓度的变化;假手术Ⅱ组,脑出血Ⅱ组,干预Ⅱ组观察血脑屏障的改变;假手术Ⅲ组,脑出血Ⅲ组。干预Ⅲ组观察组织形态学和GDNF。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出血组和干预组相比,神经缺损评分在出血后24h为8.53&;#177;1.44和8.34&;#177;1.28(P&;gt;0.05),72h,7d,14d为7.58&;#177;1.08,5.46&;#177;0.74,3.06&;#177;0.43和4.21&;#177;0.76,3.25&;#177;0.52,1.92&;#177;0.26(P&;lt;0.01)。72h,7d时脑组织含水量为(84.26&;#177;0.64)%,(80.38&;#177;0.86)%和(78.26&;#177;0.42)%,(77.51&;#177;0.33)%(P&;lt;0.01)。72h,7d时Na^+,K^+离子浓度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干预组坏死体积较出血组减小,GDNF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加(P&;lt;0.01)。结论:GDNF能改善出血大鼠行为学,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增加脑组织抗损伤能力,有一定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腭成形术在手术年龄的选择上对上颌骨正常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门诊1993—01/2004-01腭裂患者30例为腭成形术组,5岁前行腭成形术,现年龄15-21岁。选择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2000年普查人群中40例正常牙合样本为正常对照组,年龄15~21岁。2组对象均拍摄标准X射线头颅正侧位片,所有X射线片由第一作者扫描入计算机,同时标志点定点,然后由计算机进行测量。X射线头颅侧位片采用Wylie,Steiner,Ricketts三种经典头影测量分析方法。测量指标为前颅底平面-上齿槽座点角,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颌突角,面角,翼上颌裂点-上第一恒磨牙,下颌长度,上颌长度,蝶鞍中心-翼上颌裂点,上颌长度/下颌长度。定量分析腭成形术对患者上颌骨发育的影响。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0例腭裂患者及40例正常牙合样本的各项指标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上颌相对颅底的位置关系:腭成形术组前颅底平面-上齿槽座点角、上颌长度、蝶鞍中心-翼上颌裂点、翼上颌裂点-上第一恒磨牙测量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腭成形术组:(76.0&;#177;3.45)&;#176;,(42.87&;#177;251),(11.05&;#177;1.89),(10.28&;#177;1.72)mm;正常对照组:(82.04&;#177;3.22)&;#176;,(47.96&;#177;2.96),(16.90&;#177;2.80),(15.24&;#177;0.76)mm,P〈0.01]。②两组上、下颌骨相对关系:腭成形术组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颌突角、下颌长度、上颌长度/下颌长度、面角测量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腭成形术组:(79.6&;#177;2.40)&;#176;,(-1.62&;#177;1.07)&;#176;,(-4.12&;#177;1.89)&;#176;.(107.40&;#177;6.50)mm,(0.49&;#177;0.02),(86.78&;#177;4.02)&;#176;;正常对照组:(77.6&;#177;2.90)&;#176;,(3.79&;#177;1.87)&;#176;,(6.18&;#177;3.12)&;#176;,(102.80&;#177;4.80)min,(0.69&;#177;0.06),(84.30&;#177;3.31)&;#176;P〈0.01]。结论:5岁前行腭成形术,成年后头颅侧位片测量结果显示上颌骨长度变小,上颌骨前缘位置后移,显示上颌发育不足,提示可能是由于瘢痕的牵拉使上颌发育受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凝血状态的变化,并观察短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其凝血状态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04-01/2005-07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随机分为标准抗心力衰竭组30例及阿司匹林组30例。标准抗心力衰竭组接受标准抗心衰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单用或加用利尿剂,合用地高辛0.125~0.25mg/d,心功能Ⅱ~Ⅲ级患者加用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组在标准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阿司匹林75~100mg/d。在进入试验第1天和治疗2周后采集血标本,分别测定血浆P-选择素、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水平。以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90例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P-选择素、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1.17&;#177;4.05),(16.78&;#177;3.26)g/L;(175.63&;#177;28.16)%,(125.78&;#177;24.95)%;(0.86&;#177;0.24),(0.51&;#177;0.15)mg/L,P均〈0.05]。②标准抗心力衰竭组治疗后P-选择素、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和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18.02&;#177;2.65),(21.45&;#177;3.97)g/L;(156.23&;#177;20.13)%,(175.23&;#177;25.6)%;(0.62&;#177;0.19),(0.87&;#177;0.21)mg/L;P均〈0.05]。③阿司匹林组治疗后P-选择素、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和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也显著下降[(16.39&;#177;3.05),(20.87&;#177;4.06)g/L;(149.21&;#177;23.56)%,(176.01&;#177;28.12)%;(0.56&;#177;0.20)mg/L,(0.84&;#177;0.19)mg/L;P均〈0.05]。④标准抗心力衰竭组和阿司匹林组患者治疗前血P-选择素、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和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阿司匹林组组各指标均低于标准抗心力衰竭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的倾向,短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心衰的凝血状态影响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阿司匹林使用的剂量及疗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不同浓度氟对兔成骨细胞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并观察不同浓度的氟对成骨细胞增殖行为的影响,为氟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幼兔肋骨培养成骨细胞,并纯化、鉴定。用不同浓度的氟化钠处理(20,160,240,400μmol/L),MTT法测定氟对成骨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的改变。结果:低浓度的氟(20μmol/L)在体外可显著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作用24h后A值为:0.089&;#177;0.012,P&;lt;0.01),不引起成骨细胞的凋亡,可使S期和G2/M期的细胞明显增多;高浓度的氟(160,240,400μmol/L)则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作用24h后的A值分别为:0.055&;#177;0.010,0.054&;#177;0.006,0.023&;#177;0.010,P&;lt;0.01),引起成骨细胞的凋亡(9.53&;#177;2.10,24.43&;#177;3.03,P&;lt;0.01和32.63&;#177;1.17,P&;lt;0.05),G2/M期细胞明显减少。结论:低浓度的氟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高浓度的氟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由S期向G2/M期转化。低浓度的氟可用于对骨质疏松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拇外翻与第一跖跗关节形态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涛  吴倩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56-2057,I001
目的 了解拇外翻患者前足有关解剖比如第一跖跗关节的X线片的测量数据变化及其与拇外翻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量拇外翻患者(101足)前足正位X线片上第一、二跖骨间夹角、第一楔骨关节面与其外侧皮质骨间的角度(暂称为尖角)第一跖骨与第5跖骨间夹角(暂称1-5角)、第一跖骨骨干与其基底部关节面形成的角度(暂称基底角)等数据,并与跖骨或趾骨骨折患者16名(16足)的X线片同部位测量结果比较。结果 轻、中、重度和前足内收型拇外翻组第一、二跖骨间分别为9.5&;#176;、10.0&;#176;、11.0&;#176;和10.3&;#176;,第一、第五跖骨间角分别为24&;#176;、28.3&;#176;、30.3&;#176;和29.9&;#176;。第一楔骨尖角分别为57.6&;#176;、54.9&;#176;、52.9&;#176;和49.7&;#176;,第一跖骨基底角分别为99.4&;#176;、99.5&;#176;、101.4&;#176;和102.1&;#176;。结论 (1)尖角随拇外翻增加而减小。(2)1-2跖骨间角、1-5跖骨间角、基底角(重度以上拇外翻除外)随拇外翻增加而增加。(3)第一跖跗关节和第一楔骨畸形在拇外翻形成和治疗中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视空间定位缺陷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早期即可出现视空间定位异常。而大多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由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演变而来。目的:了解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是否也存在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类似的视空间障碍,利用功能磁共振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和正常人的脑激活情况进行比较。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对象:调查对象为2000—04/2003—03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9例,并选择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9例。方法:受试者进行辨别钟面指针位置异同的任务。被试根据计算机生成的视觉信号对不同的认知任务分别用左手或右手拇指按键做出相应的反应。采用组块设计,刺激组块与基线组块交替出现。基线组块播放位于画面中心的“+”,持续停留21s。刺激组块连续播放的10幅图。一幅图的3个钟面中有两个钟面的指针位置相同。同一个刺激组块中的每幅图上的相异两钟面指针旋转角度绝对值相同。6个随机排布的刺激组块指针旋转角度分别为30&;#176;,45&;#176;,180&;#176;。要求被试做出相同的两个钟面。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在1.5T GEMRTWIN实时成像全身磁共振扫描仪上进行。应用Excel统计软件对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正常人的正确反应时间和正确率进行t检验。脑功能成像数据采用国际上通用的AFNI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反应时间及正确率比较。结果:纳入实验结果分析者18例。①两组反应时间比较:患者辨别30&;#176;,45&;#176;和180&;#176;变化的反应时间比正常组延长,且45&;#176;和180&;#176;任务差异显著[(1776.7&;#177;570.2),(1646.3&;#177;432.7)ms;(1845.2&;#177;539.4).(1610.0&;#177;416.4)ms,P〈0.05,P〈0.000]。②两组正确率比较:患者辨别30&;#176;,45&;#176;和180&;#176;变化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正常组(62.8&;#177;21.4)%,(82.8&;#177;15.8)%;(76.7&;#177;17.0)%,(95.0&;#177;8.7)%;(69.4&;#177;26.7)%,(95.0&;#177;5.6)%;P〈0.05或P〈0.01]。③脑激活图结果:患者在双侧顶叶,双侧颞枕交界处,双侧纹外区皮质的激活强度比对照显著减弱(P〈0.05)。结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与视空间有关的神经网络激活较正常人减弱,证实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已存在视空间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银杏内酯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1/09在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研究所完成。将月龄3个月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缺血模型。实验组在缺血即刻腹腔注射银杏内酯20mg/k,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又随机分为再灌注6,24和48h组,每组16只,运用zea-Longa法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在再灌注6,24,48h时间点每组随机取8只采用2,3,5-三苯四氮唑染色法观察梗死灶范围,并计算梗死灶体积占半球体积的百分率。另每组8只大鼠应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计数神经元凋亡数目。结果:实验过程中有4只大鼠因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体征予以剔除,补充4只造模成功大鼠,进入结果分析大鼠保持为96只。①再灌注6,24h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69&;#177;0.6,1.25&;#177;0.45,2.56&;#177;0.51,2.06&;#177;0.77,U=37,41,P&;lt;0.001),再灌注48h实验组评分与对照组基本一致(0.62&;#177;0.50,0.69&;#177;0.48,U=120,P=0.714)。②再灌注6,24,48h实验组脑梗死体积占半球体积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27&;#177;0.55)%,(15.28&;#177;0.45)%,(16.30&;#177;0.36)%,(19.06&;#177;0.80)%,(24.19&;#177;0.57)%,(29.27&;#177;1.09)%,F=2314.44lP&;lt;0.001]。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两组缺血灶逐渐增加(F=1012,037,P&;lt;0.001)。③脑缺血再灌注后6h,两组均未出现TUNEL染色阳性细胞,再灌注24,48h实验组神经元凋亡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7.85&;#177;0.64)]个/视野,(12.74&;#177;0.78)个/视野,(14.18&;#177;0,90)个/视野。(23.80&;#177;0.80)个/视野](F=693.212,P&;lt;0.001)。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两组神经元凋亡数目明显增多(F=221.210,P&;lt;0.001)。结论:实验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脑梗死体积小、缺血灶周围皮质神经细胞凋亡少。提示银杏内酯脑保护作用与减少皮质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脊髓横断损伤的修复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能性,探索治疗脊髓损伤的新方法。方法:实验于2002-04/2003—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取20只大鼠,制作椎体水平脊髓离断伤的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单纯损伤组。前者将体外培养至第5代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用Brdu标记后,移植到大鼠脊髓离断处,后者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12周,定期观察动物体质量变化,进行功能评定,12周后处死动物,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进行两组对比观察。结果:细胞移植组动物和单纯损伤组动物在脊髓损伤后12周后肢功能的Tarlov评分分别为(4.65&;#177;0.18),(3.65&;#177;0.35)分,斜板试验结果分别为(74.82&;#177;7.04)&;#176;,(50.21&;#177;5.06)&;#176;,体质量变化分别为(127&;#177;15.96).(123.9&;#177;16.5)g,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功能恢复优于单纯损伤组,大体所见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检查证明该组离断脊髓有明显修复迹象。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在大鼠骨髓内能够至少存活12周,并在脊髓损伤处发挥一定的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Ceravision系统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结果,讨论相关数字影像资料对优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作用。方法:选择2002-11/2003-06法国亨利蒙多医院(HOPITAL HENRI MONDOR)矫形与创伤外科用三维骨建模Ceravision导航系统辅助完成的21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术前的常规膝关节X射线片,下肢全长片、全麻下膝关节内外翻应力X射线片和髋、膝、踝扭转的CT片,以及术中Ceravision系统检测和术后X射线片,效果评估以重建的下肢力线膝关节内外翻≤3&;#176;为满意。①术前和术中膝关节内、外翻角度。②应力下术前和术中膝关节内、外翻角度。③术毕膝关节内、外翻角度。④并发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下肢力线测量结果:术前X射线下肢全长片与术中电脑导航系统的测量平均外翻2.36&;#176;(内翻13&;#176;~外翻13&;#176;),3.33&;#176;(内翻12&;#176;~外翻10&;#176;),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25)。②应力下膝内翻、外翻测量结果:术前X射线正位片测量与术中导航系统的测量平均8.47&;#176;(内翻2&;#176;~内翻20&;#176;),3.63&;#176;(内翻7&;#176;~外翻12&;#176;),6.47&;#176;(内翻0&;#176;~内翻24&;#176;),4.32&;#176;(内翻8&;#176;~外翻15&;#176;),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lt;0.0001)。③术毕时膝内外翻测量结果:导航系统测得的膝内外翻平均为0.175&;#176;(内翻2&;#176;~外翻3&;#176;),术后X射线下肢全长片测量平均0.3&;#176;(内翻3.5&;#176;~外翻1.5&;#176;),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别(P&;gt;0.05)。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所有的膝关节胫、股骨部件都得到满意的摆位置入。无髌骨失稳和脱位等并发症,且无异常的关节松弛度。结论:Ceravision系统辅助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有利于术中人机互动,取得精确的假体定位及韧带平衡和准确置换,达到下肢力线在内外翻3&;#176;以内范围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人工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治疗的时机和方法,观察其干预效果。 方法:选择2003-08/2004-08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病房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均自愿参加观察。术后行康复治疗。①术后中期康复方法:即术后第3天到第2周末,膝关节从伸直0&;#176;,屈曲30&;#176;开始渐增,屈膝初期不超过40&;#176;~45&;#176;每天增加5&;#176;~10&;#176;左右逐渐加大屈膝度。关节活动频率早期可从每分钟二三次开始,依据患者耐受性,可逐渐加快。第1周内增加到60&;#176;,第2周可逐渐达到屈膝90&;#176;。若有伤口愈合障碍,则中止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屈曲能达到90&;#176;后则不再进一步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同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②术后晚期康复方法:即术后14d以后,此期目的以增强肌力为主,保持其获得的关节活动度,增加主动、抗阻力肌力练习,一般应持续6~8周。手术前与术后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状态进行评估采用纽约外科专科医院系统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59分为差。 结果:纳入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比较:经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康复治疗后患者的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82.8&;#177;4.9,31.7&;#177;7.9)分(t=3.16,P〈0.01)。②经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后患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膝关节屈曲达到90&;#176;的平均时间(11.6&;#177;1.2)d。术后3~5d患者可下地站立,可扶拐行走时间(11.6&;#177;2.2)d。膝关节屈曲度为(96.5&;#177;12.7)&;#176;。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感染病例。1例患者出现切口局部皮缘灶性坏死延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 结论:术后早期行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可及早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姜顺  王卫东  刘刚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2):102-102,105
目的观察采用改良式膝关节粘连松解术辅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伸直型膝关节僵直功能重建的作用。方法选取1995-1/2003-12池州市中医院骨科膝关节僵直患者18例,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30&;#176;~70&;#176;,屈曲度10&;#176;~70&;#176;,平均22&;#176;。采用改良式膝关节松解术解除膝关节僵直,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第2天开始,每日松开石膏板数次,行被动膝关节伸屈活动数次,同时每周更换不同屈曲角度石膏板,第1周固定膝关节屈曲位1000~110&;#176;,第2周80~900,第3周60~70&;#176;,3周后除去石膏夹板,鼓励患者坚持锻炼,随访2年。疗效按iudet标准:关节活动度&;gt;100&;#176;为优,80&;#176;~100&;#176;为良,50&;#176;~80&;#176;为可,&;lt;50&;#176;为差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及早期功能训练,并获2年随访,随访率100%。根据judet的疗效评定标准:优1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4%。术后膝关节屈曲改善50~100&;#176;,平均60&;#176;。结论改良式膝关节松解术配合术后功能锻炼可以有效改善僵直膝关节的活动能力,重建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背景: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脑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发生中都有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脑卒中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脑卒中发生率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试验。 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材料:实验于1999-07/2001-03在武汉大学完成。选取6周龄雄性脑卒中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6只和京都Wistar雄性大鼠8只。体质量(144.5-182.1)g。 方法:将26只6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组9只,以生理盐水5mL/d灌胃;氯沙坦10mg/(kg&;#183;d)组9只,以氯沙坦10mg/(kg&;#183;d)灌胃;氯沙坦30ms/(kg&;#183;d)组8只,以氯沙坦30mg/(kg&;#183;d)灌胃。3组均在人组时喂高蛋白饲料,入组第2周开始饮15g/L盐水5mL/d,1次/d。同期选取8只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作为正常组,生理盐水5mL/d灌胃,1次/d,饲普通饲料,饮自来水。所有大鼠生活在昼-夜节律为12h,饲养温度为18~20℃,湿度为40%~50%。实验18周后检测大鼠脑卒中发生情况,血压变化。脑卒中临床表现评分标准以1分为活动少,运动量轻度减少或轻度兴奋;2分为活动很少,运动量明显减少或激惹亢奋;3分为俯卧不动,不能行走,忧郁性症状;4分为瘫痪,不能站立,任何1侧或双侧肢体麻痹。利用透射电镜进行脑组织观察,检测脑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1)观察18周断头后大鼠的脑组织结构。(2)TUNEL法检测大鼠的神经细胞凋亡情况。③记录大鼠体质量以及血压和脑卒中发生率及其变化。 结果:3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3组大鼠脑卒中发生率情况: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组、氯沙坦10mg/(kg&;#183;d)组及氯沙坦30mg/(kg&;#183;d)组分别为100%,22%,13%。②3组大鼠脑卒中评分: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组显著高于氯沙坦10mg/(kg&;#183;d)组和氯沙坦30mg/(kg&;#183;d)组[(3.50&;#177;0.55,0.67&;#177;1.12,0.38&;#177;0.74)分1。③3组大鼠脑组织电镜观察: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组大鼠坏死神经元电子密度增高,有的核膜失去双层结构,嵴断裂、减少甚至消失,呈空泡样改变;氯沙坦30mg/(kg&;#183;d)组和氯沙坦10mg/(kg&;#183;d)组大多数神经元染色质分布均匀,核膜规整,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少数神经元核染色质较致密,部分嵴断裂、减少。④3组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情况:正常组明显低于氯沙坦30mg/(kg&;#183;d)组、氯沙坦10mg/(kg&;#183;d)组及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组[(2.5&;#177;0.8,13.9&;#177;4.3,14.0&;#177;4.4,52.0&;#177;16.7)%,P〈0.051。⑤3组大鼠血压变化:实验18周后正常组明显低于氯沙坦30mg/(kg&;#183;d)组、氯沙坦10mg/(kg&;#183;d)组和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组[(120.1&;#177;7.9,169.4&;#177;10.1,216.7&;#177;8.3225.5&;#177;6.8)mmHg(1mmHg=0.133kPa),P〈0.05]。⑥3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实验18周后正常组明显高于氯沙坦30mg/(kg&;#183;d)组、氯沙坦10mg/(kg&;#183;d)组和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组[(313.3&;#177;10.1,270.8&;#177;10.4,258.7&;#177;12.7,231.0&;#177;6.5)],P〈0.051。 结论:氯沙坦能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脑卒中发生率、减少其神经细胞凋亡,提示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可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的作用而预防和延缓脑卒中的发生,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1-02/2003—04山东省立医院保健神经科和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科患者62例,根据有无高血压分为正常对照组30例和高血压组32例,其中高血压Ⅰ期组9例,Ⅱ期组8例,Ⅲ期组15例。两组患者均抽血测定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浓度,口服葡萄糖1,2h后,分别再次抽血检测以上指标,将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将高血压组各期之间进行相关指标的比较。结果62例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高血压组的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血清总胆固醇浓度[(5.84&;#177;0.82)mmol/L,(18.94&;#177;4.24)mIU/L,(5.78&;#177;9.47)mmol/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02&;#177;0.51)mmol/L,(7.63&;#177;5.22)mIU/L,(5.02&;#177;0.64)mmol/L](P〈0.05),血清三酰甘油浓度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饮糖水后1,2h高血压Ⅰ,Ⅱ,Ⅲ期组血糖均增高,Ⅱ期组饮糖水后1h血糖[(9.87&;#177;2.84)mmol/L]高于Ⅰ期组[(6.88&;#177;1.75)m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期组饮糖水后1,2h胰岛素显著增高[(74.67&;#177;13.44,35.72&;#177;9.45)mIU/L,(P〈0.05)],Ⅱ,Ⅲ期组空腹和饮糖水后1,2h胰岛素也显著增高(P〈0.05),Ⅲ期组饮糖水后1,2h胰岛素[(98.66&;#177;14.84),(88.67&;#177;24.65)mIU/L]高于Ⅱ期组[(85.41&;#177;16.02),(68.30&;#177;36.63)mIU/L,(P〈0.05)];Ⅰ,Ⅱ,Ⅲ期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肽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之一。治疗高血压要考虑纠正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β-七叶皂甙钠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的变化,探讨β-七叶皂甙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和促进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3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1只,模型对照组12只,10mg/(kg&;#183;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11只,20mg/(kg&;#183;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11只。按Allen改良法制备脊髓损伤动物模型,10mg/(kg&;#183;d)和20mg/(kg&;#183;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分别在术后腹腔注射β-七叶皂甙钠注射液10mg/(kg&;#183;d)和20mg/(kg&;#183;d)&;#176;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术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持续10d。用斜板试验法和BBB评分法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1只10mg/kg 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大鼠在术后第2天和1只正常对照组大鼠在术后第1天由于饲养不当死亡,其余43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斜板试验临界角度:在术后第7,14,21天时10mg/(kg&;#183;d)和20mg/(kg&;#183;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第7天:(37.88&;#177;1.76)&;#176;,(38.94&;#177;2、15)&;#176;,(35、48&;#177;1、23)&;#176;;第14天:(44、39&;#177;1.87)&;#176;.(45、96&;#177;1.81)&;#176;,(39.48&;#177;1.23)&;#176;;第21天:f44.75&;#177;2.11)&;#176;,(46.66&;#177;1-46)&;#176;,(41、42&;#177;0.98)&;#176;,t=2.27~4.67,P〈0.05~001]。20mg/(kg&;#183;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与10mg/(kg&;#183;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基本一致。②各组大鼠BBB评分结果:在术后第7,14,21天时10mg/(kg&;#183;d)和20mg/(kg&;#183;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第7天:(7.20&;#177;0.98),(7.51&;#177;0.85),(4.46&;#177;0.90)分;第14天:(10.43&;#177;0.90),(10.98&;#177;0.59),(6.54&;#177;0.73)分;第21天:(10.78&;#177;0.96),(11.67&;#177;0.49),(7.90&;#177;0.54)分,t=2.54~8.6,P〈0.05~0.011。20mg/(kg&;#183;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与10mg/(kg&;#183;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基本一致。结论:β-七叶皂甙钠可以增加大鼠实验性急性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谏度及最终恢复稃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再灌注期实施亚低温治疗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及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模型成功后分别进行缺血期3h、再灌注期3h、缺血期至再灌注期6h的亚低温治疗。再灌注后24h断头取脑,连续切片作TUNEL染色及Bcl-2,Bax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与对照组的Bcl-2阳性细胞百分率[(19.79&;#177;0。92)%]相比,缺血期亚低温3h组[(23.04&;#177;3.76)%]和缺血亚低温至再灌亚低温6h组[(25.47&;#177;2.03)%]的Bcl-2阳性细胞率增加(q=4.19,0.O1&;lt;P&;lt;O.05;q=7.17,P&;lt;0.01)。比较单纯再灌亚低温3h组[(22.21&;#177;2.25)%]与缺血亚低温至再灌亚低温6h组的Bcl-2阳性细胞百分率,前者Bcl-2阳性细胞率较后者低(q=4.1l,P&;lt;0.01)。②与对照组的Bax阳性细胞百分率[(52.15&;#177;6.18)%]相比,缺血期亚低温3h组[(32.35&;#177;3.71)%]和缺血亚低温至再灌亚低温6h组[(26.86&;#177;2.43)%]的Bax阳性细胞百分率均降低(q=14.21,P&;lt;0.O1;q=18.95,P&;lt;0.01);而单纯再灌亚低温3h组的Bax阳性细胞百分率[(47.26&;#177;4.52)%]降低不明显(q=2.75,P&;gt;0.05)。③凋亡细胞阳性率与Bcl-2/Bax的比值呈负相关关系(r=-O.9759,P&;lt;O.01)。结论:①单纯于再灌注期实施亚低温3h不能明显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对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也无明显影响;但将缺血期实施的亚低温延长至再灌注期后3h能进一步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并降低Bax基因的表达。②Bcl-2/Bax的比值能影响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骨关节炎动物模型观察^99Tc^m-枸橼酸的生物分布和在骨关节炎症区域的代谢特点。方法:在制作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经在体显像及其感兴趣区技术计算器官和炎症关节的放射性活度的变化,同时也利用动物模型离体的测量器官或组织的百分注射量,分析^99Tc^m-枸橼酸在各器官和骨关节炎症区域的代谢特点。结果:^99Tc^m-枸橼酸的蛋白结合率为(17.01&;#177;0.75)%,骨关节炎症区域对^99Tc^m-枸橼酸有较高的摄取,骨关节炎的患/健比值出现在注射示踪剂后的30min到1h之间:在体显像患/健比值分别为4.120&;#177;0.552和3.150&;#177;0.587;百分注射量靶/非靶比值分别为3.279&;#177;0.463和3.899&;#177;0.125。^99Tc^m-枸橼酸主要经泌尿系统捧出。但也有少量是经肝脏一肠道系统捧出。结论:^99Tc^m-枸橼酸有较低的蛋白结合率,是急性骨关节炎良好的显像剂,其最佳显像时间为注射^99Tc^m-枸橼酸后的1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