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挥鞭样损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手术治疗的急性颈椎挥鞭样损伤纳入研究,以手术结果为参照,从椎前筋膜、前纵韧带、椎间盘、椎骨、后纵韧带、颈髓、颈后韧带复合体、颈椎稳定性方面回顾性分析其MR表现.[结果]椎前筋膜出血水肿(27例,90%),MRI上表现为椎前筋膜增厚肿胀伴信号改变,于T1WI序列上呈稍低信号、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于T2WI及STIR序列上呈高信号;颈椎前纵韧带断裂(27例,90%),手术显示47个断裂平面,MRI上27例显示33个断裂平面(70.2%),表现为线状或斑点状异常信号改变,T1WI序列上等信号、T2WI及STIR序列上高信号;椎间盘损伤(30例,100%),MRI显示形态信号改变;颈椎骨折(6例,20%),MRI全部显示;颈椎后纵韧带断裂(12例,40%),手术显示15个断裂层面,MRI上显示8例11个断裂层面(73.3%),表现为线状或斑点状异常信号改变,T1WI序列上等信号、T2WI及STIR序列上高信号;MRI上还显示颈椎骨挫伤(4例,13.3%);颈椎不稳(25例,83.3%);颈髓损伤(25例,83.3%);颈后韧带复合体损伤(25例,83.3%).[结论]颈椎挥鞭样损伤的MRI表现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颈椎颈髓损伤的MRI表现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颈椎及颈髓损伤伤情严重,为创伤主要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X线平片、脊髓造影及CT能成功地诊断颈椎管骨性结构损伤,但对脊髓、椎间盘及韧带结构损伤的诊断主要依据间接征象,治疗方案主要靠体格检查、骨折移位和椎管变形程度而定’‘、”。磁共振成像(MRI)可直观脊髓和椎管骨性与非骨性结构,是脊椎脊髓损伤诊断的重大突破”’。本文报告我院1993年4月至1995年8月共46例颈椎颈髓损伤的MRI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1一般资料本组男36例,女IO例。年龄18~6O岁。全部病例均在伤后3~god内行MR扫描。其致伤原因为车祸、刀刺伤、压砸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I检查在判断急性颈椎损伤患者脊髓损伤程度中的作用。方法 对82例急性颈椎损伤患者在受伤24h内行MRI检查,并进行早期连续的临床检查,分析MRI表现与脊髓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颈椎损伤的10种MRI表现中,髓内出血提示完全性脊髓损伤(FrankelA级):脊髓肿胀及脊髓水肿多见于FrankelA-C级的病人,同时,脊髓肿胀及水肿的程度与脊髓损程度成正比;脊髓受压多见于FrankelA级和FrankelB级的患者;颈椎税位多见于脊髓损伤程度较重(FrankelA-C级)的患者;椎管狭窄与脊髓损伤程度之间无明确相关性,但多见于老年患者;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椎体骨折、颈椎附件骨折及韧带损伤与脊髓损伤程度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急性颈椎损伤患者早期行MRI检查,可以帮助判断脊髓损伤的程度,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准确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颈椎哑铃形肿瘤MRI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哑铃形肿瘤MRI分型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3年颈椎哑铃形肿瘤患者34例。根据患者术前MRI设计颈椎哑铃形肿瘤的MRI分型。将颈椎哑铃形肿瘤按MRI分型设计分为4型,Ⅰ型:肿瘤跨椎间孔生长,主体位于椎管内;Ⅱ型:肿瘤向后方结构破坏性生长;Ⅲ型:肿瘤跨椎间孔生长,主体位于椎管外,其中Ⅲa型为椎动脉被推挤移位但未被肿瘤包绕,Ⅲb型为椎动脉被肿瘤包绕;Ⅳ型:肿瘤侵及前方椎体,其中Ⅳa型为肿瘤侵及椎体<1/3,Ⅳb型为肿瘤侵及椎体≥1/3。结果依据MRI分型,本组患者中I型7例,Ⅱ型9例,Ⅲ型13例,Ⅳ型5例。行单纯扩大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27例,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7例。结论颈椎哑铃形肿瘤MRI分型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外科手术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颈椎椎体终板区Modic退变的MRI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颈椎椎体终板Modic退变的发病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36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MRI矢状位图像资料,记录椎体终板Modic退变的发生率、发生节段及退变类型,统计Modic改变在颈椎各节段的分布。结果136例颈椎病患者中有23例存在Modic退变,发生率为16.9%。患者平均年龄为50.6岁。男性患者中发生率为17.7%,女性为15%。最常出现Modic退变的节段为C5,6。ModicⅠ型、Ⅱ型和Ⅲ型的发生率分别为4.4%、7.4%、5.1%。结论颈椎病患者存在椎体终板区Modic退变现象,退变以Ⅱ型最多,以C5,6节段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椎动态MRI(DMRI)检查的价值与安全性。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9月,87例CSM患者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颈椎DMRI检查。在矢状面前屈、后伸和中立位MRI T2加权像上观察是否存在脊髓隐匿性压迫。记录患者在DMRI检查前后的症状及体征、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DMRI检查后原有症状或体征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与体征考虑为短期内脊髓损伤加重。结果 87例患者中17例(19.5%)存在脊髓隐匿性压迫,其中2例在前屈位MRI检查中发现,15例在后伸位MRI检查中发现。DMRI检查后73例患者无明显不适,出现颈肩部不适5例,轻度头晕4例,呼吸不畅、轻度胸闷3例,恶心2例,DMRI检查后VAS评分无下降。85例患者无脊髓神经损伤加重,2例脊髓钳夹伴MRI 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患者检查后症状、体征加重。结论 颈椎DMRI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补充检查,19.5%(17/87)的CSM患者在屈、伸位MRI检查中可发现脊髓隐匿压迫,脊髓钳夹损伤伴MRI 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的CSM患者应慎行DMRI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颈椎动力位MRI检查测定颈椎病发生发展中的静力性和动力性因素,探讨动力位MRI埘颈椎病早期诊断并早期干预、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15位被检者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X线及MRI检查.测量Pavlov比值、腹背侧蛛下腔矢状径、脊髓及蛛下腔正中矢状径、脊髓及蛛下腔面积,蛛下腔狭窄度分级,计算脊髓/蛛下腔矢状径比、面积比.进行过屈、中立、过伸3种体位间比较。将JOA评分与部分测量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Pavlov比值示8例骨性椎管狭窄。腹背侧蛛下腔狭窄程度在过屈位有一定缓解,过伸位有一定加重;过屈位与过伸位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与Pavlov比值、面积比有相关性。结论颈椎动力位MRI能反映颈椎在屈伸位变化时内部结构的变化,对临床诊断、干预及手术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无症状颈椎退变性颈脊髓压迫的内涵及诊治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有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1)
颈椎退行性病变是一种难以抗拒的人体老化现象,它可随年龄增大而加重.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颈椎间盘突出程度及病变节段多少与临床表现一般呈正相关,突出节段越多、程度越重,累及脊髓产生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症状越明显.其中约有1/5的患者在入院前0.5~1个月内病情急剧加重,MRI发现有游离椎间盘组织疝人后纵韧带或硬膜下,或脊髓出现高信号改变. 相似文献
9.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的MRI改变与临床意义。方法: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于手术前后均行MRI检查。观察脊髓的形态学及信号改变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MRI主要特点是受累节段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椎间盘变性,T1加权呈低信号,颈髓受压移位、形态改变;T2加权信号异常变化。术后MRI主要表现是植骨块稳定,颈髓矢状径及形态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手术前后的MRI改变可直接反映颈髓的病变程度及预后。MRI作为对颈髓病变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影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过伸性损伤中椎间盘韧带复合体(disco-ligamentous complex,DLC)损伤的影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07年7月~2011年11月在我院手术治疗且病历资料完整的50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有颈脊髓损伤,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8例,C级11例,D级27例。按术前患者X线片、CT及MRI显示的脊髓受压原因,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单个椎间盘突出(herniated nucleus pulposus,HNP)组14例,合并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组26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组10例,分析各组患者DLC损伤的影像特点及手术方式的异同。结果:50例患者均有颈椎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的损伤,其中8例伴后纵韧带损伤,5例伴关节突骨折,3例伴棘突间韧带损伤。50例患者均有颈脊髓受压与损伤,均行颈椎减压、融合与内固定术,手术节段包括DLC损伤节段与脊髓受压节段。HNP组的DLC损伤均为1个节段,DLC损伤节段与脊髓受压节段一致率为92.85%,均采用前路手术。合并CS组,1个节段DLC损伤16例,2个节段6例,3个节段4例,多节段损伤时均为相邻节段,DLC损伤节段与脊髓受压节段一致率为84.61%,行前路手术23例、后路手术3例。合并OPLL组,1个节段DLC损伤4例,2个节段6例,DLC损伤节段与脊髓受压节段一致率为60%,行前路手术1例、后路手术5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4例。术后3个月时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28例提高1级,22例无变化。结论: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的DLC损伤特点与术前的颈椎病理状态有关,DLC损伤节段与脊髓受压节段不完全一致;制定手术方案时,颈椎稳定性重建应包括DLC损伤节段,同时兼顾脊髓受压节段的减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MRI检查在判断急性颈椎损伤患者脊髓损伤程度中的作用。方法 对 82例急性颈椎损伤患者在受伤 2 4h内行MRI检查 ,并进行早期连续的临床检查 ,分析MRI表现与脊髓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颈椎损伤的 10种MRI表现中 ,髓内出血提示完全性脊髓损伤 (FrankelA级 ) ;脊髓肿胀及脊髓水肿多见于FrankelA -C级的病人 ,同时 ,脊髓肿胀及水肿的程度与脊髓损伤程度成正比 ;脊髓受压多见于FrankelA级和FrankelB级的患者 ;颈椎脱位多见于脊髓损伤程度较重 (FrankelA -C级 )的患者 ;椎管狭窄与脊髓损伤程度之间无明确相关性 ,但多见于老年患者 ;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椎体骨折、颈椎附件骨折及韧带损伤与脊髓损伤程度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急性颈椎损伤患者早期行MRI检查 ,可以帮助判断脊髓损伤的程度 ,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准确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下颈椎屈伸运动节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测量下颈椎节段屈伸运动节律。方法:采用5具新鲜成人男性尸体的颈椎标本,动态X线摄片,测量各屈伸状态各节段的屈伸角度。结果:C4~5,C5~6活动范围最大,屈伸运动节律也最大,而且在半屈—中立—半伸范围内的活动度较半屈—全屈和半伸—全伸的活动度大。结论:颈椎病变动态X线摄片中,可根据各节段尤其是C4~5、C5~6节段的屈伸运动节律是否正常作为一诊断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单纯植骨及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后对植骨块及相邻椎节小关节突应力的影响。方法:采用8具男性新鲜颈椎标本,分别行单纯植骨及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后测量植骨块及相邻椎节小关节突应力的变化。结果:单纯植骨时融合节段上小关节突的应力无明显增加,而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后则显著增加。单纯植骨及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后融合节段下小关节突的应力无明显增加。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后植骨块的应力较单纯植骨时变小。结论: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后融合节段上小关节突的应力明显增加,容易造成融合上节段的退变,并且存在一定的应力遮挡,故在治疗单纯颈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时,使用Orion钢板内固定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报告16例过伸性颈椎与颈髓损伤。通过对伤后磁共振(MRI)影像和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RI检查能显示颈部过伸性损伤后颈椎结构性损伤和颈髓损伤的程度,可为其治疗措施选择和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带锁钢板在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髋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术。结果:20例均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完全愈合,无一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应用于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并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局部麻醉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颈后路手术中的各种麻醉方法,并发症,探讨局麻在颈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局麻下行颈后路手术病例58例。结果:通过对58例病人的术中局部麻醉观察,优:52例,良:5例,优良率983%,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局麻下行颈后路手术,病人保持清醒,并发症较少,可尽最大可能避免脊髓、神经根损伤,且简便易行,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We describe a minimally invasive arthroscopic technique for anterior diskectomy of the cervical spine. Fingertip pressure is applied between the carotid sheath laterally and the pharynx medially. The trachea and esophagus are displaced to the contralateral side. The disk level, soft-tissue thickness, and midline are verified with image intensification. A spinal needle is inserted through the soft tissue into the disk space at the midline. Contrast is injected to facilitate visualization. While maintaining displacement of the pharynx, a 4-mm vertical incision is made to incorporate the needle and is enlarged bluntly. A guidewire is passed through the needle. A dilator is passed over the guidewire, through the soft tissue, and usually into the disk, stopping posterior to the mid-vertebral body, as verified with lateral imaging. A cannula is placed over the dilator, and the dilator and wire are removed. Occasionally, the cannula is passed over the dilator to the anterior aspect of the disk, and the dilator is replaced with a trephine to penetrate the anterior spinal ligament, osteophytes, and annulus. The cannula se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disk allows diskectomy to commence with small rongeurs through the cannula, followed by a cervical spine arthroscope with a working channel. The arthroscope is removed, and further diskectomy is performed under fluoroscopic guidance with a motorized shaver and radiofrequency probe. 相似文献
20.
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于颈前路手术前后行MRI检查,观察脊髓形态发迹与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MRI提示术前椎间盘生后突,脊髓受压、信号增强,术后植骨块稳定,脊髓矢状径及横切面积增加。结论:MRI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手术效果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