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乳管造影与纤维乳管内镜的比较,探讨乳头溢液的诊断方法。方法:对2007年—2009年48例单侧乳头溢液患者同时行乳管造影及纤维乳管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同时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乳管造影诊断为乳管内隆起性病变28例,表现为充盈缺损、中断或移位等,纤维乳管内镜(FDS)诊断乳管内乳头状瘤28例,乳腺癌2例,余为非隆起性病变。两种检查同时为阳性诊断25例,同为阴性诊断15例,不一致者为8例。结论:两种检查在乳管内隆起性病变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检查而言,两种方法各有千秋,阳性率基本一致,结合定位及治疗,FDS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乳头溢液疾病的乳管镜下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乳管内视镜在乳头溢液诊治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使用日本制造的 FV - 2 0 0 0 E乳管内视镜 ,导管有粗细两种 ,其直径分别为 0 .7m m和 0 .5 mm。结果 :本组 2 8例 ,发现早期乳癌 3例 ,乳管内乳头状瘤 8例 ,乳管扩张症和浆细胞性乳腺炎 17例。诊断符合率为 10 0 %。结论 :乳管内视镜可插入 5级乳腺导管 ,定位、定性准确 ,能早期发现乳癌。  相似文献   

3.
纤维乳管内视镜检查对乳管内乳头状病变的诊断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管内乳头状病变行乳管内视镜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乳头溢液患者行乳管内视镜检查,对其中乳管内乳头状病变患者的乳管内视镜下的特点予以分析。结果72例乳管内乳头状病变患者中,单发性乳头状瘤55例,多发性乳头状瘤12例,乳头状瘤病5例。共发现98个病灶,其中30.5%的病灶位于总乳管,44.4%位于乳管的Ⅰ级分支,13.9%位于Ⅱ级分支,位于Ⅲ级和Ⅳ级分支的病灶仅占6.9%和1.4%。病灶距乳头开口的平均距离为2.9 cm。2例患者乳管内视镜检查未见新生物。结论乳管内视镜可以对乳管内乳头状病变作出明确的诊断和定位,乳管内视镜是乳头溢液患者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讨论乳管内视镜 (FDS)下乳腺导管内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临床资料 ,对 5 0例乳管内视镜下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腺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5 0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92 %。结论 :乳管内视镜能早期发现乳管内微小病变的性质 ,是一种诊断率较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乳管内视镜下活检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讨论乳管内视镜(FDS)下乳腺导管内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临床资料。对50例乳管内视镜下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腺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50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2%。结论:乳管内视镜能早期发现乳管内微小病变的性质,是一种诊断率较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经乳管镜置定位针在乳管内乳头状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16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乳管镜榆查,发现33例乳管内乳头状瘤,其中12例经乳管确定病灶的方向、深度及体表标记,镜下放置定位针,根据定位引导进行手术.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找到肿瘤,术后经病理证实.结论 乳管镜下定位标记结合定位针有助于精确定位乳管内占位性病变位置,减小周嗣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乳管镜定位联合麦默通行乳管内肿瘤切除手术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2例乳头溢液行乳管镜检查,发现乳管内瘤60例,其中32例乳管内瘤行超声引导下乳管镜套管注射美兰定位,行麦默通微创手术切除局部病灶及蓝染组织送病检;28例经溢液乳孔注入美兰,行蓝染乳腺小叶或区段切除病检。结果:32例超声引导乳管镜定位麦默通切除病灶组手术,病灶病理率为93.75%,高于传统组71.4%,MMT组手术时间(10±3)min短于传统组(25±8)min。结论:超声引导乳管镜定位联合麦默通切除乳管内肿瘤定位准确,切除率高,损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性状乳头溢液与乳管内不同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07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91例乳头溢液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91例乳头溢液患者中发现乳管内非占位性病变37例(40.7%);占位性病变54例(59.3%),其中乳腺癌5例(5.5%)。与双侧、多孔、非血性乳头溢液患者相比,单侧、单孔、血性溢液患者更具有临床意义(P<0.05);与非咖啡样血性溢液相比,咖啡样血性溢液更具有临床意义(P<0.01)。结论乳头溢液是乳管内病变的早期表现,也是早期乳腺癌的重要征象。不同性状乳头溢液与乳管内不同性质的疾病之间密切相关,应高度重视单侧、单孔、血性溢液,尤其是咖啡样乳头溢液。  相似文献   

9.
斯岩  王水  肇毅 《江苏医药》2012,38(21):2531-2533
目的 探讨乳管镜诊断乳头溢液的病因及对治乳管炎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80例乳头溢液病例资料的镜下图像特征、镜下诊断及术后病理诊断;针对106例诊断为乳管炎症的患者进行乳管内灌洗治疗,并随访1年.结果 镜检诊断为单纯乳管扩张138例(14.1%),乳管炎症353例(36.0%),乳管内乳头状瘤366例(37.3%),乳管内乳头状瘤病77例(7.9%),乳管癌16例(1.6%),乳管炎症353例,未见明显异常30例(3.1%).48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乳管镜下诊断符合率达92.3%.106例乳管炎患者接受乳管药物灌洗治疗,75例溢液症状消失或缓解,总有效率达83.9%.结论 对乳头溢液患者进行乳管镜检查可直观的了解病因,准确定位病灶,提高术前诊断率,避免了手术的盲目性和过大的手术范围.乳管内灌洗是治疗乳管内炎症的一种微创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除全身性疾病的因素外,多数由于乳腺导管内的良、恶性病变所致.乳管内乳头状瘤( intraductal papilloma,IP) 是引起乳头病理性溢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种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对其病因诊断以及乳管内病变的定位,一直是困扰临床的难题,我院采用硬性乳管内视镜及计算机等辅助设备,对乳管内病变进行诊断,并用乳腺定位钩针经乳头溢液孔进行定位,现就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管内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乳管内乳头状瘤4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全部采用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43例肿瘤完全切除,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及术后常规病理检查41例证实为乳管内乳头状瘤,术后乳头溢液停止,康复出院。另外2例恶性病变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随诊6个月至2年半,术后乳房未明显改变,未发生切口感染。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乳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亚甲蓝造影可以精确定位手术区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管内视镜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0年12月65例导管内癌及伴微浸润的临床资料.结果 乳管内视镜在同期乳头溢液患者中导管内癌的检出率是6.1%,诊断导管内癌的病理符合率为94.59%.35例乳管内视镜诊断为导管内癌的患者中,17例(48.57%)乳腺摄影及B超检查均未发...  相似文献   

13.
乳管内乳头状瘤8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管内乳头状瘤82例分析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030001)阎汝川,郝斌,尹玉香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王宗逞乳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为乳头溢液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病灶多位于乳晕下方较大的输乳管内。本病虽属良性,但有一定的恶变率。我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头溢液乳腺疾病乳管内视镜的诊断价值。方法用纤维乳管镜FVY780纤维乳管镜系统对2653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检查,对可疑病例用活捡针取组织活检或定位切除送病检确诊。结果共检出乳头状瘤992倒,占37.4%;导管内癌66例,占2.5%;乳管扩张症和乳管炎共1205,占53.8%。结论乳管内视镜检查可以明确乳头溢液的病因,确定病变部位,引导活检或定位切除.提高早期乳腺癌的发现率,是乳头溢液的乳管内疾患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芳 《中国医药指南》2005,3(7):775-777
目的探讨乳管镜检查对有乳头溢液的乳管内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纤维乳管镜系统对乳头溢液病人进行检查,观察溢液导管及其分支的管腔结构,新生物的形状和位置,可疑病例定位切除并送病检确诊.对2004年5月~2004年11月共74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例患者中单发乳头状瘤57例,乳头状瘤病7例,导管内癌1例,导管癌伴早期浸润2例.乳腺病伴导管慢性炎共7例.病灶位于Ⅰ、Ⅱ、Ⅲ、Ⅳ级乳管各占38.8%,32.8%,17.9%,10.5%,镜检和病检符合率达到90.5%.结论乳管镜是术前诊断和定位乳管内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管镜定位下切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手术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对50例乳管内单发乳头状瘤行乳管镜定位下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结果50例均顺利找到乳管内肿瘤并切除。结论乳管镜定位下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病变定位准确,使手术范围缩小,简单易行,术后美容效果好,极大提高了病变的诊断率和手术切成功除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纤维乳管内视镜(乳管镜)对单侧血性乳头溢液的诊断与病理符合率,年龄及月经状态对单侧血性乳头溢液疾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单侧血性乳头溢液141例。结果乳管镜诊断病理总符合率为92.03%,乳腺癌为92.31%,乳管内乳头状瘤为96.46%;乳腺癌9.22%,乳管内乳头状瘤80.14%;年龄>50岁的乳腺癌患者较年龄≤50岁者多见(P<0.01),闭经乳腺癌患者多于未闭经者(P<0.01)。结论乳管镜对单侧血性乳头溢液诊断符合率高,可作为乳头溢液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血性溢液中,乳管内乳头状瘤居首位;年龄>50岁以及闭经者,血性乳头溢液可能是早期乳腺癌的唯一症状,应及时手术取得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消乳散结胶囊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乳腺增生症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饭后口服乳癖散结胶囊,4粒/次,3次/d,注意在月经期间要暂停服用该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消乳散结胶囊,3粒/次,3次/d。两组均治疗45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乳腺超声指标、激素水平和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34%、91.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乳腺腺体层厚度、输乳管内径、肿块直径、低回声区直径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雌二醇和催乳素水平均显著降低,而孕酮水平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乳散结胶囊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雌二醇和催乳素水平,提高孕酮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管内视镜对伴有乳头溢液的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自2000年10月一2003年10月对570例乳头溢液患者行乳管内视镜检查。结果对4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乳昧癌患者的溢液性状及内视镜下表现进行了分析。43例患者中,导管癌31例,导管内癌4例,乳头状瘤灶性癌变8例,诊断符合率为81.4%(35/43)。结论导管内视镜检查对有乳头溢液的乳腺癌患者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为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秦建伟  韦达  张建  唐金海 《江苏医药》2007,33(11):1165-1166
目的 评价纤维乳管内视镜检查对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纤维乳管镜检查系统,对180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诊断,并与术后病理诊断作对比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中发现乳管内占位性病变66例(36.7%),镜下诊断恶性病变7例(3.9%),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3.8%.结论 纤维乳管镜检查乳头溢液诊断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