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留置导管长期血液透析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长期留置血液透析(下称血透)导管的置入方法、透析效果以及并发症。方法 采取带皮下隧道长期留置导管置入术建立血透通路15例,观察其透析效果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5根长期留置血透导管共使用2820d,平均每根留置时间188d,其透析效果优于人造血管和临时性血透导管,但不及动静脉内瘘。长期留置血透导管常见的并发症为血流不畅和感染。经干预均可控制。结论 长期留置血透导管对于老年人、心功能不全或造瘘困难者是较好的选择,其透析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3.
由于老年和糖尿病透析患者的增多,长期导管作为血管通路仍占较高的比例,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的比例为20.9%,每位长期导管患者导管的动静脉端必需用胶布固定在胸部皮肤,临床上很多患者因每天用胶布固定后出现局部皮肤过敏、剧痒、水泡等现象,未过敏的患者因胶布每天黏贴局部皮肤也不舒适。 相似文献
4.
5.
6.
导管相关转移性感染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和脏器细菌性栓塞等[1].现将我院收治的以骨髓炎为主要表现的1例报告如下.
男,56岁,维持性血透5年,其中依靠长期导管血透4年.2011年5月初患者自觉"腰痛",不能久站.入我院后查体胸9、10椎体处压痛.辅助检查:WBC 11×109/L,N0.795,导管血和外周血培养均示路邓葡萄球菌,MRI示椎体边缘唇状骨质增生,胸9、10椎体信号异常,椎间盘受累,椎体软组织肿胀.予更换导管,哌拉西林(4.5 g静滴bid)治疗1周,疼痛消失后出院,嘱其院外继续静滴哌拉西林6周. 相似文献
7.
我们用氟康唑导管内滴注加氟康唑稀释尿激酶封管的方法治疗1例长期留置深静脉血液透析导管真菌感染,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病人:男性,67岁。以腹部疼痛9h入院。病人9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疼痛,为持续性钝痛。伴发热38.7℃。伴恶心、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无便秘、腹泻、黏液血便。病人有高血压病史40年,慢性肾功能衰竭史9年,长期血液透析2年(2次/周)。体检:T38.8℃,P90次/min,R20次/min,BP170/100mmHg。神清,急性痛苦面容。腹稍膨隆,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以右下腹为重。未触及包块。肝浊音界正常,移动性浊音阴性。肛门指诊无异常。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应用肝素致脱发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液透析应用肝素致脱发一例李明喜李学旺肝素是血液透析中常用的抗凝药物,其主要副作用为引起出血,长期应用可致血小板降低、脂质代谢改变,偶有皮质损害如皮肤过敏反应、脱发等。我院一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应用肝素中出现弥漫性脱发,换用小分子肝素后收到较好效果,现报... 相似文献
10.
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得以长期透析并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现在国内外透析中心均以动静脉内瘘作为血液透析首选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一般三年内瘘通畅率为70%左右,最长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但随着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时间的逐渐延长,透析龄超过5年患者已明显增多,再加上老年透析患者及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患者的逐年增多,由于动脉管壁增厚、内膜分层、粥样硬化斑块附着、血液黏滞度高等原因,极易形成血栓使瘘管闭塞而丧失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剂量尿激酶持续泵入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有导管功能障碍的患者18例,分成常规尿激酶治疗组(A组)10例;大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B组)8例,前者按K/DOQI推荐的尿激酶溶栓方案进行处理,后者则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持续泵入溶栓治疗,并后续给予低分子肝素,观察2组患者留置导管溶栓后再通率、复通后血流量、凝血指标等。结果A组患者行溶栓治疗56例次,溶栓后导管再通率71.4%,复通后血流量(198±32)ml/min;B组患者行溶栓治疗32例次,溶栓后导管再通率100%,复通后血流量(252±28)ml/min,2组患者导管再通率和复通后血流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各凝血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尿激酶持续泵入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功能障碍,再通率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1月-2012年1月新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其中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组40例,动静脉内瘘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有效血流量(Qb)、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下降率(URR)及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总蛋白(TP)、C-反应蛋白(CRP)等,同时记录两组患者1年内相关感染、血栓形成及其他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透析过程中有效血流量(Qb)和透析后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氮下降率(U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总蛋白(TP)、C-反应蛋白(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组在感染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显著高于内瘘组(P〈0.05).结论: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充分性及患者营养状态的比较与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一致,虽然长期并发症较内瘘组高,但仍可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良好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健康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不断延长使得65岁以上老年人越来越多,在中国尤其是在发达的大城市糖尿病尿毒症患病率在不断增加,社会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尿毒症透析患者的生存期限不断延长;这类人群的透析血管通路面临的问题也成为当今透析治疗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央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作为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在临床上应用非常普遍,采用经皮下隧道穿刺中心静脉留置的带涤纶套导管最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被作为一种留置时间较长的血液透析通路而使用的, 相似文献
14.
15.
16.
患者,女,56岁。15个月前确诊尿毒症,行血液透析治疗至今,血管通路为右颈内静脉长期导管(COVIDIENPalin—dromeTMChronicCatheter,长度40cm,管腔容积均为1.9m1),1月余前出现导管血流间断不畅,1天前发现导管动脉端阻塞,完全不能回抽出血液。 相似文献
17.
18.
19.
男,50岁,胃大部切除术后出血,拟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静脉快速诱导后插入F#36气管内导管,并联接KR-Ⅱ喷射通气机行控制呼吸。10min后病人全身紫绀,腹主动脉搏动消失,血压不能测得。经检查发现气管导管已滑出声门外,立即重新作气管内插管,并同时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其他复苏处理。5 min后自主心律恢复。13d后清醒,未残留任何后遗症。 相似文献
20.
胃肠外营养(亦称全静脉营养)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使重危病人的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但是它引起的临床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报告一例长期静脉营养导致急性胆囊炎病人的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