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志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市中医医院院长.陈教授临床擅长用中医药治疗各种血液病,尤其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颇有独特见解.现将其应用祛风法治疗难治性ITP的经验介绍如下.1 风邪与难治性ITP的关系难治性ITP多由急性ITP失治、误治转为慢性,迁延不愈所致.临床上ITP发作每与风邪密切相关,急性ITP或慢性ITP急性发作前,患者多有外感风邪史,常为发病诱因,病情即出现反复或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2.
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血液科的常见病,多为慢性型,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首选,二线治疗有免疫抑制剂、切脾等方法,常易复发,且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比较大.因此,许多ITP患者考虑中药治疗.中药治疗ITP多采用清热凉血、益气养阴等法,或辅以活血化瘀,无明显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由于近年来国内外诸多文献提示ITP与生物因子相关,特别是部分ITP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相关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笔者尝试对ITP患者用中药辨证治疗时加入清热解毒药,收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与经典治疗组比较,观察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结合经典疗法对HP阳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至2012年HP阳性ITP患者53例,分组进行抗HP+经典ITP治疗及仅予经典ITP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8周检测血小板计数.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具显著差异性,治疗后4周起抗HP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经典治疗组,且维持时间较长.结论:抗HP治疗可使HP阳性ITP患者的血小板升高并长时间维持在相对较高值,抗HP治疗可能成为TTP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归脾冲剂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外源性抗血清(APS)建立小鼠模型,分别运用归脾冲剂、栀子地黄汤及强的松进行治疗,观察ITP小鼠的血小板、骨髓象、外周血象及脏器系数等的变化.结果归脾冲剂能有效促进ITP小鼠的血小板恢复,促进骨髓巨核细胞的成熟,有效降低ITP小鼠因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下降及内脏大出血所导致的死亡.结论归脾冲剂治疗ITP的机制与其促进抗体清除、提高血小板水平、促进骨髓恢复、有效提高ITP小鼠的血红蛋白含量、改善出血情况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滋阴凉血膏方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5例ITP患者给予滋阴凉血膏方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数量、出血情况,服膏方期间不良反应情况、激素撤减率等.结果:经治3月,45例ITP患者有效率达88.9%(40/45).45例ITP患者血小板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仙连颗粒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对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膜蛋白水平的影响,证实ITP的发病机制与体液免疫有关.方法 选取ITP病例40例和正常对照20例,运用单盲法将4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强的松片,治疗组口服仙连颗粒.检测治疗前后ITP患者的血小板(PLT)值,ITP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PAIgG、PAIgA、PAIgM、血小板膜蛋白GPⅡb/Ⅲa的水平.结果 仙连颗粒的疗效明显优于强的松(P<0.05);可以升高PLT,降低PAIgG、PAIgA、PAIgM及GPⅡb/Ⅲa的表达水平(均P<0.01).结论 仙连颗粒能够代替强的松治疗ITP,ITP的发病机制可能与PAIgG、PAIgA、PAIgM及GPⅡb/Ⅲa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王新波 《中医杂志》2012,53(1):75-77
回顾和分析了相关中医古代文献关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相关症状的描述,对ITP的历代中医病名论述作了初步的探讨,以期从中医古籍中挖掘有益著述,指导ITP的辨证和辨病治疗,为中医临床研究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回顾分析1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总结治疗经验.认为感染、抗凝蛋白缺陷是ITP患者并发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在ITP患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进行血常规、凝血、血管彩超等检查,以尽早发现血栓.对于并发血栓的ITP患者,在西医...  相似文献   

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又被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童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当前,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及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是治疗ITP的一线药物.通过回...  相似文献   

1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由于血小板破坏增多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在出血性疾病中甚为常见.目前西医治疗仍应用皮质激素、切脾及免疫抑制药治疗,副作用较大,且复发后疗效较差.我们自1986年以来应用活血化瘀方治疗ITP40例,并设置对照组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宋代太平惠民局的成立对宋代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论述。认为太平惠民局的成立促进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制定了药物炮制规范,对当时医生诊疗疾病处方用药带来很大便利。但生产的成药也存在弊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医学流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失眠症为临床常见病症,且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和胃、疏肝等法。本文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调和脾胃的治法方药运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保健按摩的繁荣给推拿学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认为保健按摩的繁荣普及提高了全社会对推拿的认知度,扩大了推拿的社会影响力,"倒逼"医院设置推拿科室或推拿治疗项目,增加了就业平台,壮大了推拿队伍,但部分民众、医务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对推拿不全面、不正确的认知观,导致愿意学习推拿和从事推拿专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减少,对部分推拿医务工作者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成功感和荣誉感等带来负面影响,并大大降低了推拿学科的严肃性,提出如何正确对待、界定保健按摩在推拿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推拿学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认真加以正视和思考,否则将不利于推拿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探讨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及其职能。一般博物馆的功能包括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同样是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包括中医药文物、标本的收藏、研究、鉴定,传承中医药历史、反映当代中医药科技、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旅游;素质教育;服务社会变革等。因此认为,中医药博物馆的职能重在面向全社会,承担其相应职能。  相似文献   

18.
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综述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相关研究文献,回顾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与一些基因、多肽和神经系统等相关性,总结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研究对阐明针刺内在机制的贡献,最后在临床应用上展望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洁  刘慧灵  薛健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482-2482
目的建立提取物中大孔树脂残留物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二乙基苯和萘的含量,色谱条件为:SE-54,(30 mm×0.25 mm,0.25μ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柱温采用程序升温,FID检测器检测。结果几种残留溶剂加样回收率>95%,RSD<3.0%。结论该方法的精密度、线性关系和回收率良好,且方法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阐明常用藏药材巴夏嘎的来源植物,为藏药规范用药和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历代藏医药文献考证,对当前作为巴夏嘎使用藏药材的传统药性药效、主要物质基础及活性作用等比较研究,分析藏药巴夏嘎同名异物形成的原因、社会背景及应对措施。结果 经历代藏医药文献、植物学形态特征和传统药性等考证,确定其原植物为鸭嘴花(Adhatoda vasica Nees)。巴夏嘎同名异物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藏区缺乏鸭嘴花资源,各地方根据藏药性理论指导和藏药文献记载,就地取材使用下品巴夏嘎“冬那端赤”和巴夏嘎代用品“玉冬赛果”所致。当前作为正品巴夏嘎使用的植物有:下品巴夏嘎来源植物长果婆婆纳(Veronica ciliata)、毛果婆婆纳(V. eriogyne)、巴夏嘎代用品“玉冬赛果”来源植物塞北紫堇(Corydalis impatiens)和皱波黄堇(C. crispa Prain)。下品巴夏嘎和巴夏嘎代用品不但在味、性、效等藏药传统药性方面与正品巴夏嘎具有一致性,而且在现代药效学方面也具有高度相似性。结论 鸭嘴花是藏药巴夏嘎正品,将藏药“冬那端赤”和“玉冬赛果”作为巴夏嘎使用是权衡资源生态和藏医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属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由于藏药特色资源日益匮乏,今后此类现象会更加明显,应加强开展藏药传统药性、现代化学及药理药效研究,确定最佳用药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