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采用综合性膀胱功能锻炼方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患者30例,记录患者平均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平均膀胱容量、尿中白细胞数和清洁尿培养细菌数来评价疗效。结果:3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锻炼后平均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最大排尿量增加、残尿量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减小、尿中白细胞数及清洁尿培养细菌数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应用膀胱功能锻炼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姬卫华  陈欧 《中外医疗》2010,29(11):57-5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疗效。方法将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予以盆底电刺激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训练后尿流动力学结果明显优于康复训练前(P〈0.05);2组患者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配以盆底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疗效确切、安全,可增加膀胱容量,减少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  相似文献   

3.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CI)的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此,重建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一项重要内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但目前仍是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尿流动力学检查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对膀胱尿道功能进行分类外,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本文结合尿流动力学理论就近些年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研究的成果进行概述,总结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是复杂的综合工作,治疗的前提是必须明确其尿流动力学特点,间歇性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治疗手段,但目前仍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可以引起控制排尿功能的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害,从而导致储尿、排尿功能障碍.中医针灸推拿等疗法对其具有显著的疗效和优势,对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治疗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使其早日重返社会,以及延长其生存时间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灸联合康复护理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护理,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30 d 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对比2组临床总有效率,证候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40%,对照组65.12%(P <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2组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比较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护理能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期间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0例,随机将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加用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和临床指标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干预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为Ⅰ级的比率显著提高,而为Ⅲ级的比率则显著降低,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干预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明显缩短,同时发生肾功能损害、尿路感染、泌尿系造影异常的人数均明显减少,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辅助治疗价值,应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心理护理、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结果本组76例患者,经过综合康复护理,22例患者能自行清洁导尿;12例患者可在其家属帮助下,实施清洁导尿;其余42例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良好,均可进行自主排尿。结论综合康复护理的实施,有效减少了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改善了排尿功能障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42-145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膀胱康复对脊髓损伤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9月我院收治的62例脊髓损伤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膀胱功能训练及间歇导尿术,治疗组针刺时间为15:00~17:00的任一时刻,按子午流注法选取每日开穴,并选取膀胱经相关治疗穴位,连接电针进行治疗;对照组针刺时间为8:00~12:00的任一时刻,选取膀胱经相关治疗穴位,常规留针。针刺时间每次30 min,每天1次,治疗30 d后评定疗效。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膀胱功能积分进行比较评定,并参照《实用理疗手册》中的疗效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30 d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膀胱功能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疗效标准评价,治疗组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有效率为80.64%(P0.05)。结论 在膀胱功能训练及间歇导尿术的基础上给予特定时段电针法比普通针刺法可更有效地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使患者尽早实现自主排尿,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针刺疗法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临床康复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患者45例按完全性损伤与不完全性损伤分为两组,两组分别按随机数字各表分为两组:完全性损伤针刺组12例,对照组12例,不完全性损伤针刺组11例,对照组1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及间歇性清洁导尿;对照组仅用药物治疗及间歇清洁导尿,疗程为20d。治疗前后采用简易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法测出残余尿量;记录患者自主及辅助方式排尿次数,奥昔布宁类药物使用量。结果治疗前后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中的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减少率,自主及辅助方式排尿次数增加率以及奥西布宁类药物使用减少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膀胱容积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20年10月长沙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60例,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康复护理的基础上行针灸,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膀胱残余尿量和膀胱容量指标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理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社会状态评分、物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小腹坠胀症状积分、排尿困难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针灸联合康复护理,能够促进神经源性膀胱的恢复,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值得加大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1.
林丽娅  陈雪平 《吉林医学》2015,(6):1204-1205
目的:评价膀胱功能训练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对48例患者施以间歇性导尿、激发排尿技术、手法运用、针灸疗法等膀胱功能训练,分析比较膀胱功能训练前后残余尿量。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了为期1~3个月的膀胱功能训练,残余尿量与以前比较有大幅度减少,40例自主排尿功能得到恢复,26例患者停止间歇性导尿。结论:膀胱功能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发生,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膀胱容量测定仪结合膀胱扫描仪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和研究组(n=56),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饮水管理以及膀胱功能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膀胱容量测定仪结合膀胱扫描仪进行导尿,观察2组治疗前后尿白细胞计数、导尿次数以及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记录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1d, 2组尿白细胞计数、导尿次数以及ICI-Q-SF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尿白细胞计数、导尿次数以及ICI-Q-SF评分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采用膀胱扫描仪结合膀胱容量测定仪进行导尿能够减少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白细胞[T1]计数及导尿次数,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能够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系统性康复护理在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将2017年6月—2018年3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60例TSCI并发NB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按入院时间段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30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示范、心理干预、饮食护理、随访监督等系统性康复护理。连续干预6个月后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膀胱功能评价、尿路感染发生率、护理工作满意率。 结果 2组患者并发尿路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干预组发生感染的例数要低于对照组。干预组达到膀胱平衡状态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护理工作满意率也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2组QOL比较,缺陷与强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焦虑与情感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系统性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缩短NB患者达到膀胱平衡状态所需时间,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有效提高了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个体化护理的重要性。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传统组)20例、观察组(个体化组)2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膀胱个体化护理,1个月后评估自主排尿时间、尿路感染、残余尿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变化、尿路感染指标均好于对照组。结论:膀胱护理个体化能明显提高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回归社会后开始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文章总结归纳针灸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从针灸治疗SCI后NB的作用机制、针灸方法应用、取穴特点、治疗时机、结局指标选择等方面进行阐述.针灸可促进SCI后NB患者神经干细胞增殖从而刺激神经再生,改善受损神经系统功能;可以有效诱导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促进SCI后组织的修复;可以...  相似文献   

18.
孙智慧 《中外医疗》2009,28(25):130-130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膀胱康复护理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52例SCI患者通过留置导尿、间断导尿及反射性排尿的训练等相结合,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疗效。结果45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有6例病人需长期间断清洁导尿,1例伴有尿失禁,需配合使用假性导尿。结论科学的康复护理可避免长期留置导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性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M3、α1及β3受体密度改变及尿流动力学改变。方法手术方法建立脊髓损伤性骶上及骶下型神经原性膀胱动物模型,尿动力检测及行为学证实成功,采用放射配基方法测定相应逼尿肌标本M3、α1及β3受体密度。结果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骶上型表现为高压痉挛型即膀胱容量下降、逼尿肌压力增高、顺应性下降,逼尿肌受体密度表现为M3受体密度增高,较骶下型增高更为明显,α1受体密度增高,β3受体密度较对照犬降低;骶下型犬表现为弛缓性膀胱,即膀胱容量增大,逼尿肌压力有降低,膀胱顺应性增高,逼尿肌受体密度测定显示其M3受体密度较正常对照增高,但增高幅度较骶上型低,α1受体密度则较正常降低,β3受体密度较对照犬增高。结论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与M3、α1及β3受体密度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早期介入SIC的疗效。方法:选取外伤后脊髓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观察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SIC可明显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发生率,且早期介入效果更好。结论:早期介入SIC可减少膀胱残余尿量,使患者控制或消除泌尿系感染,尽早达到自行排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