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是1992年Semenza G L等在低氧Hep3B细胞的核提取物中发现的一种能特异性地结合于EPO基因的低氧反应元件的蛋白,是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的一种转录因子,能激活许多缺氧反应性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缺氧诱导因子-1(HIF-1)在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的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肾带制备急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于缺血再灌注后4h、1d、3d分别处死.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HIF-1 mRNA的表达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氧预处理 (HP)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血脑屏障和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 1α)蛋白表达的影响 ,阐明H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SD大鼠分为3组 ,即假手术组 ( 10只 )、缺血再灌注组 ( 5 0只 )和HP 缺血再灌注组 ( 5 0只 )。HP 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连续吸入 8%O2 92 %N2 3h ,然后经左颈外动脉插线栓塞大脑中动脉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到相应时间点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 ,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HIF 1α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 ,HP 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行为明显改善 ,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 (P <0 .0 5 ) ,HP 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相应时间点HIF 1α蛋白表达增加 (P <0 .0 5 )。结论 HP对脑缺血再灌注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HIF 1α增加是其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蛋白激酶C(PKC)信号转导作用.方法 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80 min的方法建立IRI动物模型.将32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IRI组、缺血预处理(IPC)组、IPC加PKC抑制剂组(IPC+Ⅰ组,IPC前静脉注射PKC抑制剂白屈菜季铵碱5 mg/kg),每组8只.再灌注180 min后取出心脏,测定HIF-1α、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mRNA和蛋白以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的表达;心内取血测定白细胞介素-8(IL-8)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IRI组心肌HIF-1α、HO-1的mRNA和蛋白及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多(HIF-1α mRNA:0.849±0.032比0.356±0.022,HIF-1α蛋白:0.762±0.042比0.324±0.016,HO-1 mRNA:0.862±0.045比0.332±0.012,HO-1蛋白:0.792±0.044比0.335±0.031,caspase-3蛋白:0.371±0.015比0.061±0.012,均P<0.01),血IL-8、MPO显著升高[IL-8:(812±26)ng/L比(72±13)ng/L,MPO:(78.7±2.9)kU/L比(13.3±1.5)kU/L,均P<0.01].与IRI组比较,IPC组HIF-1α、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HIF-1α mRNA,1.412±0.039,HIF-1α蛋白:1.362±0.045,HO-1 mRNA:1.523±0.038,HO-1蛋白:1.420±0.041)明显增多,caspase-3蛋白表达(0.129±0.019)明显降低(均P<0.01),血IL-8[(432±59)ng/L]和MPO水平[(43.2±5.9)kU/L)明显降低(均P<0.01).IPC+Ⅰ组各指标与IRI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HIF-1α对心肌IRI具有重要保护作用,HIF-1α的表达是依赖PKC激活的,PKC是HIF-1α表达的重要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激活内源性碱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肠系膜上动脉(SMA)夹闭所致肠,肝,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24只大鼠分成内源性bFGF激活A组,bFGF治疗B组,生理盐水对照治疗C组以及正常对照D组。A组于SMA夹闭胶静脉推注于2,3丁二酮类化合物(BDM)生理盐水0.15ml(每只鼠含BDM 40mg;)B.C组分别于SMA夹闭45分钟后于松夹即刻从右颈外静脉分别注入0.15ml  相似文献   

6.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适度的低温可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通过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 STAT)蛋白对再灌注后的受损细胞起主要的保护作用,而非热休克蛋白。为了研究肠缺血再灌注时低温保护的作用机制,伦敦儿童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成年大鼠复制出肠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和再灌注各6 0 m in,分为常温假手术组( NS)、常温缺血再灌注组( NIIR)、低温假手术组( HS)和低温缺血再灌注组( HIIR)。Western杂交检测热休克蛋白的表达,以及肝脏中STAT 1和STAT 3总的表达及磷酸化的表达。结果显示:各实验组间热休克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鼠全肠道缺血再灌注(I/R)对肠道局部组织、肠道外器官的损伤和对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采用夹闭肠系膜前动脉(时间60min)技术复制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GIRI)大鼠模型,观察:(1)门脉血和动脉血pH的变化;(2)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鲎试剂定量试验法)和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3)检测不同组织的细菌移位量;(4)组织湿干重比值的变化。结果:成功复制了大鼠全肠道缺血再主损伤模型,肠道I/R损伤可引起:(1)I/R后3h,门脉血和动脉血pH明显下降(P均<0.01),再灌注后24h后基本恢复正常;(2)TNF-α在再灌注后3h达峰值,明显高于缺血前水平(P均<0.01);(3)肠系膜各组淋巴结和肺、肝、肾组织匀浆均培养出大量细菌,与缺血前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4)组织湿干重比值均显著高于缺血前水平。结论:全肠道缺血再灌注可损伤肠道黏膜屏障,引起细菌/内毒素移位,血浆TNF-α水平明显升高,肠道外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8.
缺血-再灌注诱导bcl2基因表达及其对肠道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肠道组织原癌基因bcl2表达的特征、规律以及与肠道细胞凋亡发生的关系。方法:将16只Wistar大鼠分成正常对照、肠系膜上动脉夹闭缺血45分钟、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分钟与再灌注6小时和再灌注24小时4组。用免疫组化法和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技术)分别观察以上各组肠道组织细胞bcl2基因表达与凋亡发生的关系。结果: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可以导致肠粘膜细胞凋亡发生增加与激活bcl2基因表达。在正常肠道bcl2表达为阴性,缺血可诱导bcl2表达,并且在bcl2表达增加的同时凋亡细胞逐渐减少。与再灌注6小时组相比,再灌注24小时肠道组织bcl2表达不仅强度明显增加,而且还有分布广泛与涉及多种组织的特点。结论:缺血再灌注激活bcl2基因表达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凋亡机制之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减轻肠道凋亡现象可能与其激活和上调bcl2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郭琳  董文斌 《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2):1128-1131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是细胞在缺氧条件下产生的具有转录活性的核蛋白,能与靶基因结合,通过转录和转录后调控使机体对缺氧、缺血产生适应性反应。近年来,HIF-1在肾脏缺氧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HIF-1的生物学特点,对靶基因的调节及在缺氧缺血性肾损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时肾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高压氧(HBO)对肾IRI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42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肾IRI组和HBO治疗组,对照组6只,其余2组各18只,建立大鼠肾IRI模型。肾IRI组和HBO治疗组分别于再灌注后1,3,5 h(每个时间点6只)采血测定肾功能,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肾组织HIF-1α mRNA的表达,同时用电镜观察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①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血清Cr的水平逐渐增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BO治疗后血清Cr水平显著降低(P<0.05)。②肾IRI组在再灌注1 h时肾组织HIF-1α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3 h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 h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P&rt;0.05);与肾IRI组相比,HBO治疗组再灌注后1 h和3 h时HIF-1α 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5 h时显著减少(P<0.05)。③随着时间的延长,肾IRI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等损伤逐渐加重;HBO治疗后肾损伤的程度明显减轻,线粒体基本恢复正常,再灌注1 h和3 h时肾损伤减轻的程度明显优于再灌注5 h时。 结论HIF-1αmRNA参与了肾IRI的病理生理过程。HBO通过提前启动和上调HIF-1α mRNA的表达,明显减轻了肾IRI,保护了肾功能。HBO早期干预更有利于肾IRI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脂多糖与缺氧缺血对新生大鼠脑损伤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亚临床感染是否与轻度缺氧缺血(HI)协同导致严重的脑损伤。方法:(1)用不同剂量脂多糖(LPS)腹腔注射7d龄Wistar大鼠,观察体温变化以确定引起亚临床感染的LPS剂量;(2)LPS 0.3mg/kg腹腔注射7d龄Wistar大鼠并联合不同时间HI,用微管相关蛋白-2(MAP-2)免疫组化染色测脑梗死面积;(3)用7d龄Wistar大鼠分别制成缺氧缺血损伤(HIBD)模型(HI 55min)、感染与轻度HI协同作用脑损伤模型(LPS+HI 20min)和对照组,分别用MAP-2和细胞黏附因子-1(ICAM-1)免疫组化染色测脑梗死面积和脑HCAM-1阳性微血管计数。结果:(1)LPS 0.3mg/kg是引起亚临床感染的剂量;(2)LPS 0.3mg/kg HI 20min可造成严重脑损伤;(3)LPS+HI 20min组与HI 55min组脑梗死面积和脑组织ICAM-1阳性微血管计数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LPS+HI 20min组脑梗死面积与HI 55min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ICAM-1阳性微血管计数LPS+HI 20min组显著高于HI 55min组(P<0.05)。结论:LPS与HI可协同导致严重脑损伤;ICAM-1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临床中对轻度窒息患儿应警惕感染/亚临床感染对HI脑损伤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道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 :研究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肠道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 ,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 ,先制作 8cm长的空肠袋 ,后用动脉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 (SMAO)血流 ,1 h后松夹恢复灌流 ,制成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 ,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预防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在夹闭后 30 m in和复流后 30 m in向空肠袋内注射卡巴胆碱 (0 .1 m g/ kg,稀释到 1 m l生理盐水中 ) ,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夹闭后 1 .0、2 .5和 6 .0 h分别处死动物 ,测定肠袋组织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和髓过氧化物酶 (MPO)含量 ,并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预防组和治疗组肠组织中TNFα和 MPO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5 ) ;肠道组织炎性损害明显减轻 ;治疗组与预防组之间上述变化差异不显著。结论 :卡巴胆碱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局部炎症反应 ,机制可能与其对抗致炎因子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缺氧诱导因子-1是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的一种转录因子,最先由Semenza等于1992年在缺氧诱导的细胞核抽提物中发现,由HIF—1α和HIF—1β各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HIF—1α水平主要依赖于细胞间的氧供,决定了HIF—1的活性,它通过与靶基因特定序列DNA结合而调控他们的转录。这些基因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等。在肿瘤的发病及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很重要,因为它能使肿瘤更具有侵袭性,更容易发生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验证生理性骨骼肌缺血训练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FG)的表达与骨骼肌局部缺血产生的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ɑ,HIF-1α)有关,进一步探讨VEFG的上游调控机制。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1)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2)假手术组(Sham组,n=6),步骤同I/R组,但仅穿线,不牵拉;(3)骨骼肌缺血+I/R组(n=6),在心肌I/R之前先实施反复骨骼肌缺血/再灌注。ELISA检测外周血中VEGF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肢体肌肉处HIF-1α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心肌I/R组及骨骼肌缺血+I/R组都可促进外周血中VEGF的释放,且后者的作用更显著,骨骼肌缺血+I/R组与心肌I/R组相比对VEGF的释放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Sham相比,骨骼肌缺血+I/R组可以上调HIF-1α的表达(P0.05),而I/R组相对于Sham组HIF-1α的表达无明显的变化(P0.05),且骨骼肌缺血+I/R组与I/R组相比对HIF-1α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骼肌生理性缺血可导致局部HIF-1α的高表达,同时对应着外周VEFG的表达增高,且较单纯的心肌缺血水平更高,推测外周VEGF的高表达与缺血局部骨骼肌释放HIF-1α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形成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将9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9只、假手术+再缺血组45只、预缺血+再缺血组45只,后两组再随机分成5个亚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模型(预缺血10min),分别在预缺血后1d、3d、7d、14d、21d进行再次缺血2h再灌注22h,然后取脑检查。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lα与EPO蛋白的表达,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EPOmRNA和HIF-1αmRNA的表达。结果:①与假手术组各对应亚组相比,缺血预处理组中的1d、3d、7d亚组HIF-lα蛋白表达增高,3d、7d亚组中EPO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②与假手术组各对应亚组相比,缺血预处理组3d、7d亚组中HIF-lαmRNA及EPOmRNA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EPOmRNA表达与HIF-1α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缺血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预缺血诱导的内源性HIF-lα及EPO表达增加参与脑缺血耐受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复制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ILS)的动物模型。方法 大耳白兔50只,分为失血性休克组、肠部分I/R组和假手术对照三组。根据失血性休克组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量的变化,用自行设计的血流阻断器阻断SMA血流量50%-70%,维持4h,制作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观察脏器功能、炎症反应以及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肠部分I/R组,伤后24hALT、Q、CK-MB、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显著升高,心、肝、肺等均显示严重病理学损害,动物72h死亡率40%,MODS发生率55%。结论 本模型在致伤因素、器官功能、病理形态、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方面均符合MODS模型的标准,是较理想的模拟临床创伤后肠I/R损伤诱发MODS的模型。  相似文献   

17.
背景:如何有效防治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肾移植领域的研究重点。但目前其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系统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两种小鼠,一种为芳香族碳氢化合物核转移子(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nuclear translocator,ARNT)基因敲除小鼠,一种为同窝对照组小鼠。每种小鼠分别进行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缺血再灌注时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缺血再灌注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建立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比较再灌注损伤后1h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24h血清肌酐值、肾组织PAS染色肾小管损伤评分和TUNEL法计算肾小管细胞凋亡数。结果与结论:再灌注后1h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ARNT敲除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4h血清肌酐水平ARNT敲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RNT敲除组明显比对照组损伤程度重,肾小管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RNT敲除组阳性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ARNT+/+组(P<0.01)。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后,ARNT敲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缺氧诱导因子系统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可能是促红细胞生成素来介导其最大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8.
背景:如何有效防治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肾移植领域的研究重点。但目前其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系统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两种小鼠,一种为芳香族碳氢化合物核转移子(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nuclear translocator,ARNT)基因敲除小鼠,一种为同窝对照组小鼠。每种小鼠分别进行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缺血再灌注时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缺血再灌注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建立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比较再灌注损伤后1h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24h血清肌酐值、肾组织PAS染色肾小管损伤评分和TUNEL法计算肾小管细胞凋亡数。结果与结论:再灌注后1h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ARNT敲除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4h血清肌酐水平ARNT敲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RNT敲除组明显比对照组损伤程度重,肾小管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RNT敲除组阳性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ARNT+/+组(P〈0.01)。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后,ARNT敲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缺氧诱导因子系统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可能是促红细胞生成素来介导其最大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9.
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是个多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大量文献报道其发生可能与氧自由基、钙超载、中性粒细胞等因素有关。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ccrosis factor,TNF)吨在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特别是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就TNF-α在缺血再灌注肝损伤及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抗体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 12 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 (A组 ,40只 )、缺血再灌注组 (B组 ,40只 )和TNF α抗体处理组 (C组 ,40只 ) ,于肝脏缺血 60分钟 (再灌注开始 )及再灌注1h、3h、6h、12h后 ,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丙二醛 (MDA)含量及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 ,肝脏瘀血明显 ,B组血清ALT和MDA含量均较A组明显增高 (P <0 0 1) ;与B组相比 ,C组肝组织瘀血减轻 ,血清ALT和MDA含量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TNF α抗体可以抑制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炎症反应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