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邱赟  洪浪 《江西医药》2013,48(1):26-29
目的探讨Tp-e/QT比值在猝死高危患者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0例猝死高危患者、3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入院24 h内的第1份心电图QTc、QTd、、Tp-e,并计算Tp-e/QT比值,分析其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与健康组相比,猝死高危患者心电图上QTd、Tp-e、QTc、Tp-e/QT比值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30例猝死高危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10例(33.3%),心电图上QTd、Tp-e及QTc、Tp-e/QT值均较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有所延长,但只有Tp-e/QT比值显著增加。结论猝死高危患者中Tp-e/QT比值较健康成人明显延长,Tp-e/QT比值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是心脏性猝死的一个重要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2.
正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脏猝死。国家十五攻关对于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达41.8/10万。对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分析中发现,80%的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病因是冠心病,只有15%是因为各类心肌病,剩余5%为其他病因。我国在1991年统计,年龄35岁以上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病率男性为346.98/1 0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吉林省心血管病人群冠心病猝死进行10年动态趋势分析。方法:按WHO-MONICA方案和北京心肺血管研究中心编印的《心血管病人群监测手册》要求进行。结果:10年(1984-1993年)监测人群总数为622万人,平均年监测人数为62.2万人。10年间共发生冠心病猝死465例,总猝死专率为13.1/10万,标化猝死率为15.5/10万,男性标化猝死率为16/10万(294例),女性标化猝死率为10/10万(171例),男女之比为1.7:1(P<0.05)。冠心病猝死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城市332例8.2/10万,明显高于农村133例5.9/10万,冠心病猝死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提示我们要降低冠心病猝死专率,必须长期的加强一、二线防治,广泛长期进行培训标准化心肺复苏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41例青年猝死患者的临床病因分析,探讨青年猝死的特点,以期提高其预防水平及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青年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前的基础疾病、可能的诱因及先兆表现。结果青年猝死者猝死前基础疾病以高血压(15/41)、肥胖(12/41)居多;诱因以过量饮酒(13/41)、过度劳累(1141)、剧烈运动(5/41)相关;大多无明显先兆症状。结论青年猝死发病前多有诱因,但没有明显的先兆症状。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及时干预治疗可减少猝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就神经内科住院患者50例猝死原因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所收治的神经内科住院猝死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本组50例神经内科住院猝死患者在猝死前的治疗记录、临床病症等,进而分析其猝死的时间及猝死的原因。结果10例患者为心源性猝死,占总患者数的20%;10例患者为肺栓塞猝死,占总患者数的20%;25例患者为中枢性呼吸衰竭猝死,占总患者数的50%;5例患者为不明原因猝死,占总患者数的10%。14例患者出现抽搐,5例患者出现昏倒,15例患者出现呼吸不规则、大汗淋漓,10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11例患者出现发绀,5例患者睡眠中猝死。有15例(30%)患者猝死时间为当天的10 h以后;有35例(70%)患者猝死时间为当天的0~10 h之内。结论医护人员在神经内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应该严密观察起病情变化,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看护,尽量避免出现猝死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简俊会 《河北医药》2007,29(7):740-741
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副作用相对较小.它在临床上已应用30余年,已成为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药物.对于有心律失常和猝死高危风险的患者,胺碘酮可能有改善预后的作用[1].  相似文献   

7.
<正>心脏性猝死(SCD)是指突发的、不可预料的、在症状出现1h之内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具有发病突然,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和难以预料的特点。在美国,每年大约有30万~40万人死于SCD,占猝死总人数的88%,而且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1]。我国SCD的发生率为每年41.84/10万(0.04%),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发生SCD54.4万例,每天将近有1490名患者死于SCD。即使在美国,SCD抢救成活率仍<5%[2]。多数SCD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8.
心脏病的死亡率在我国已跃居第一位。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快速型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以及心脏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心脏死亡的重要原因。在美国,每年150万心肌梗塞病人中,大约有54万人死亡,主要是由于VF和SCD。目前,临床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均未明显降低SCD的死亡率,因而寻找能有效地预防SCD的抗心律失常/抗颤药物已成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据中国第四次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发现,中国18岁以上的人群,目前有高血压患者1.6亿、血脂异常人群1.6亿、糖尿病患者4000万、糖耐量低减人群4000万、肥胖人口6000万、超重人群2亿、烟民3.3亿、被动吸烟者9亿。这些危险因素必将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的流行,包括猝死、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的致死、致残性疾病。而目前在临床上诊治的绝大部分患者均为这些疾病“终末期”患者。加强对高危人群的识别与筛选,并争取有效的策略进行预防,是目前预防心脏病学领域有待解决的重大医疗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社区建立动态的肝癌和鼻咽癌(简称“两癌”)高危人群队列,并通过定期复查以期早发现、早治疗肿瘤患者,从而提高“两癌”患者的生存率;评估在肝癌、鼻咽癌高发区实施联合筛检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在广西某社区对参与体检的自然人群采用“乙肝两对半”和“VCA—IgA抗体”的方法进行初筛。动员符合标准的肝癌、鼻咽癌高危人群参与每半年一次复查,对指定指标异常者做进一步的检测。结果目前建立了1546例肝癌高危人群和649例鼻咽癌高危人群队列,筛检出肝癌患者4例,总检出率为81.00/10万人年,规范化参加筛检的肝癌高危人群检出率为159.49/10万人年,中断检查的检出率为69.59/10万人年;筛检出鼻咽癌患者1例.总检出率为89.30/10万人年。结论按照规范化筛检的高危人群早中期肿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中断筛检者和普通人群,并随着复检次数的增加肿瘤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正>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12万新增病例,且发病年龄渐有年轻化的趋势,是备受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相关研究表明,宫颈癌从宫颈不典型增生发展成宫颈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发展成宫颈癌的主要因素,宫颈癌患者中99%都被高危型HPV感染,从感染高危型HPV到发展成宫颈癌通常需要10~15年~([2])。因此,在防治宫颈癌中,宫颈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其防治关键。很多患者如果能早发现高危型HPV感染、早做处理即可有效防治宫颈癌,降低死亡风险~([3])。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扩张型心肌病系一综合征,以一侧或双侧心室扩大及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1],死亡原因主要是心力衰竭和猝死[2]。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呈增长趋势,年发病率为5~10/l0万,男性多于女性(2.5:1),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年死亡率25%~45%,猝死发生率高达30%。因此,做好这类患者的临床护理和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黑龙江大庆市人民医院内科2008至2010年共收治4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病例,先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肺栓塞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已成为危及公共健康的重大医疗问题。美国成年人患病数为30~60万人/年,死亡人数为10~18万人/年,大部分幸存者遗留致残后遗症[1]。根据严重程度将肺栓塞分为大面积高危组、次大面积中危组和非大面积低危组,溶栓和抗凝均是主要治疗方法。大面积高危组患者会出现低血压灌注不足,病死率高(25%~65%),溶栓治疗是Ⅰ类推荐。非大面积低危组患者心功能不受影响,病死率<1%,在仅应用抗凝治疗的情况下远期预后良好[2]。高危和低危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已得到共识,相比之下,次大面积中危组最优化的治疗是溶栓或抗凝还不明确[3]。本文报道单用低分子肝素治疗骨科手术后次大面积肺栓塞1例.  相似文献   

14.
邰炜彦  肖文良 《河北医药》2011,33(21):3272-3273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导致患者发生猝死的几率增加。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可以反应自主神经功能状态,被认为是冠心病猝死高危患者可靠的预测指标。本文通过观察60例冠状动脉造影的UA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HRT的相关性,探讨HRT在预测UA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上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与肝癌关系的前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患者携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发生肝癌的关系.方法:在肝癌高发的启东地区,对515例20~60岁男性HBsAg携带者作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M 1、2、3、4、5)检测,进行连续20年的队列研究.结果:队列发生肝癌111例,肝癌发生率为1 340.90/10万人年,肝癌发生中位年龄为43岁,平均生存期为1年3个月,41-50岁年龄组的肝癌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队列HBVM以15、135、145为主要模式,分别占队列的38.83%(200/515)、15.92%(82/515)、44.08%(227/515),此3种模式的肝癌发生率分别为1 433.69/10万人年、2 284.71/10万人年、984.10/10万人年,135模式显著高于145模式(P<0.01).肝癌中15、135、145模式分别占39.64%(44/111)、23.42%(26/111)、35.14%(39/111),15模式显著多于135模式(P<0.01).肝硬化死亡率分别为195.50/10万人年、966.61/10万人年和277.57/10万人年,135模式显著高于15、145模式(P<0.01).结论:HBsAg携带者是发生肝癌的高危人群,对其进行定期随访,能早期发现肝癌患者,给予早期治疗后可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期.HBV复制程度与肝癌发生有关,通过抗病毒治疗等手段可能会延缓或解除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猝死发生率很高 据流行病学统计:在美国,每3.9例死亡人群当中就有1例是因为心脏病而死,总的来说每年有23万~32万人发生心跳骤停,而且这些心跳骤停往往发生在院外. 据北京阜外医院对中国人群心源性猝死的监测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54万人猝死,平均每天1 500人,位居全球各国之首;按照时间计算的话,每一分钟就有一个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当前癌症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每年全世界约有600万癌症患者,有500万人死亡,每分钟约有10人死于癌症。我国每年约有150万癌症患者,100万人死于癌症。四川重庆市癌症死亡为72.08/10万,成都市为65.85/10万。苍溪县达144.39/10万,阆中县119.57%。全省以食管癌、胃癌、肝癌、宫颈癌、肺癌、大肠  相似文献   

18.
吴长江  李金凤 《云南医药》2003,24(6):503-506
1992年Brugada兄弟发现部分无器质心脏病证据的心脏性猝死患者 ,静息心电图具有右束支阻滞 ,伴STV1 -3 段抬高特征 ,认为这是特发性室颤的一种新的特殊类型 ,多发于青年男性 ,东南亚地区为高发地区 ,易发于夜间 ,也叫“东南亚夜间猝死综合征”。泰国北部地区死亡率 40 /1 0万(Nademamee等 ) ,1 997我国广东可能有较高的发病率[1 ] 。随后本病被命名为Brugada综合征。近年来 ,对其基础及临床有了较高的认识 ,并对其猝死的预防有一定的措施。一、电生理机制(一 )ST段抬高 :对ST段抬高有多种解释。心室局部过早复极 ,心肌存在局部除极化区 …  相似文献   

19.
肾病综合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致使大量血浆蛋白从尿中丢失,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国外报道16岁以下人群中每年有2-7例/10万新发病例发生。美国报道16岁以下人群新发病率为2例/10万,累计结果为每10万小儿中有15.7例患者,相当于每6000名中有1名患儿。  相似文献   

20.
涂鉴森 《云南医药》1989,10(5):285-288
心脏猝死(SCD)概况和发生率冠心病(CHD)是二十世纪世界性的流行病,近20年来患病率上升了50—100%,我国CHD的平均发病率已上升到6%左右。据统计大约10—20%的自然死亡是以猝死形式发生的,心性猝死占各种引起猝死原因之首位,CHD猝死又占心脏猝死之首位。据统计:(1) 在北京每年CHD猝死平均占13/万;(2) 中国:猝死占CHD死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