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就诊的11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进行头部3D-CTA检查.后进行DSA检查,检出动脉瘤89例,动脉瘤瘤颈夹闭术(81例)和介入栓塞术(8例),行手术和血管介入患者1周后全部行CTA复查,比较术前3D-CTA与DSA结果.结果:89例患者CTA枪出颅内动脉瘤97个,DSA检出颅内动脉瘤93个.其中5例CTA发现并经手术证实的前交通动脉小动脉瘤和3例后交通动脉小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4例CTA检查阴性,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并经手术证实,3D-CTA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的敏感性为95.6%,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与DSA或/和手术诊断符合率为88.1%.结论:3D-CTA诊断结果与2D-DSA或/和手术诊断符合率较高,应灵活地结合CTA和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达到最大稗度上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怀疑颅内血管瘤的病例共53例患者,行3D-CTA检查(时间在发病后4 h到3 d).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 经3D-CTA、DSA和手术共同证实发现44例共49个动脉瘤.在44例动脉瘤患者中,3D-CTA发现42例47个动脉瘤.DSA发现43例48个动脉瘤.动脉瘤的瘤体最大径及瘤颈最大径3D-CTA测量值与DSA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和t=0.49,均为P>0.05).表明3D-CTA所显示颅内动脉瘤位置、大小、数量等结果与DSA检查基本相符.53例病情轻重不一患者在行3D-CTA检查过程中,病情无加重或无其他意外发生.结论 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率高,可精确显示动脉瘤的三维空间形态率,与DSA检查互补可得到颅内动脉瘤更完整的信息其有快捷、经济、安全和微创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治的价值。方法 2008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38例,38例破裂颅内动脉瘤均行3D-CTA检查,8例同时行常规DSA检查,32例行显微手术动脉瘤夹闭,6例行介入治疗。结果 38例共计发现39个动脉瘤,3D-CTA检查发现36个动脉瘤,18例在术前行DSA检查。l例多发动脉瘤中3D-CTA遗漏1个大脑中动脉瘤,DSA能显示该动脉瘤,同时发现载瘤动脉存在脑血管痉挛。32个动脉瘤直接手术夹闭,术后存活36例(恢复良好32例,差4例),死亡2例,术中发现动脉瘤的位置、数量、形态、载瘤血管及周围组织关系与3D-CTA显示无明显差异,无假阳性。结论 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无创、快捷、安全的优点,并可显示动脉瘤立体结构,可作为重症破裂动脉瘤及体质差患者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DSA与CTA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及其局限性,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3D-CTA图像重建时分别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SSD)、最大强度投影法(MIP)、体积透视图法(VR)以及仿真血管内镜技术法(VRT)分别重建颅内血管三维图像。DSA常规进行双侧颈内动脉及左侧椎动脉造影,必要时进行右侧椎动脉造影。结果本组68例患者,DSA检查和3D-CTA检查各发现动脉瘤76个,3D-CTA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4.7±3.0)mm;3D-CTA检查MIP法测为(4.8±3.0)mm,SSD法检测为(5.0±3.0)mm。三者间所测得的动脉瘤最大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TA能够避免常规DSA检查时产生的影像重叠,但是三维重建后的影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对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3D-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评估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及术前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自2006年以来7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DSA、3D-CTA影像学资料,CTA处理后图像与DSA图像分别由两位神经外科医师及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结果 76例临床疑似患者仅58例经过手术及介入治疗证实为动脉瘤患者,共发现71个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47例,9例为2个动脉瘤,2例为3个动脉瘤.3D-CTA检查准确性为90.3%、敏感性为91.6%、特异性为98.6%,而DSA检查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8%、95.8%及100%.结论 DSA诊断准确性及敏感性略高于3D-CTA,仍是颅内动脉瘤确诊的"金标准".但后者具有安全、简便、快速、无创的优点,可清楚地显示解剖结构,是DSA检查的有力补充.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术前制定治疗策略,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能。方法:24例可疑动脉瘤患行常规脑血管造影、3D-CTA、MRA和DSA检查。结果:本组共发现28个动脉瘤。21例病人仅有一个,2例有两个,1例有三个动脉瘤。3D-CTA发现瘤体呈球形为20个、椭圆形5个、分叶形3个。手术暴露的24个动脉瘤,其瘤体形态与3D-CTA发现完全吻合。动脉瘤颈平均直径为5.9mm,最小为1.6mm,最大为13.7mm。根据3D-CTA计算的动脉瘤颈结果与手术发现非常接近。3D-CTA对载瘤动脉和分枝动脉的形态描述明显优于常规脑血管造影 、MRA和DSA。结论:3D-CTA在了解动脉瘤的三维结构和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脑血管造影表现,就其动脉瘤大小、部位、形态、检查方法综合分析。结果30例颅内动脉瘤25例单发、5例多发,DSA造影可明确动脉瘤分布部位及大小。结论1 DSA造影能够多角度立体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情况与载瘤动脉关系。为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明确数据。2旋转DSA技术在动脉瘤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破裂动脉瘤中诊断及手术指导作用.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3月对26例破裂动脉瘤进行3D-CTA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结果 术前3D-CTA检查与术中所见结果一致,术中根据3D-CTA影像顺利暴露并夹闭动脉瘤.结论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有较高准确性,对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收治入院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79例,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 79例患者,阴性2例,余77例患者共检出83个动脉瘤.3D-DSA与3D-CT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上,3D-CTA和3D-DSA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仇阳 《吉林医学》2010,(33):5971-5971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CTA与DSA检查颅内动脉瘤患者32例。结果:两种诊断技术对动脉瘤显示在动脉瘤个数、敏感度和假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TA也是诊治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捷、安全、操作简便的方法,可作为筛查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并对比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AN)诊断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疑似AN患者,分别采用3D-CTA和3D-DSA检查,对比两种检验方式的检查结果、检查结果一致性、瘤体最大直径与瘤颈径和3D-CTA对确诊的瘤体位置检出准确率.结果 72...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CTA)与平板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三维CT血管造影和平板DSA检查,统计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等。结果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93.75%,DSA诊断符合率95.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3 mm的动脉瘤,CTA和DSA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3 mm动脉瘤,DS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与金标准平板DSA相似,诊断准确率高,CTA容易遗漏少数体积微小的病灶,必要时需CTA和DSA结合明确诊断,早期发现微小病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36例。其中,行3D-CTA检查107例,行DSA检查53例,同时行DSA及3D-CTA检查24例。对比3D-CTA和DSA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其图像。结果136例中,确诊动脉瘤103例。3D-CTA的敏感度为97.4%,特异度为100%;DSA的敏感度为95.0%,特异度为100%,两者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瘤颈形态、宽度、载瘤动脉及瘤周骨性解剖标志等方面,3D-CTA明显优于DSA。结论3D-CTA能独立诊断颅内动脉瘤,对动脉瘤的形态可提供比DSA更为详尽的资料,给手术提供更多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对我科2010年12月-2011年11月间192名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血管造影检查(CTA)检查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评价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可靠性。结果 192例中,CTA检查出动脉瘤162例,脑血管畸形12例;另有假阴性1例,假阳性1例,均通过DSA及手术证实,3D-CTA在aSAH诊断的灵敏性为96.17%,特异性为94.11%。结论3D-CTA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10月就诊的7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行头颅3D-CTA检查,3D-CTA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3D-CTA诊断阴性的患者进一步行DSA检查。结果 75例患者中3D-CTA检出63例动脉瘤,后经介入栓塞或手术证实63例动脉瘤患者中61例为动脉瘤,2例为血管扭曲。12例3D-CTA检查阴性,后经DSA检查后1例确诊为动脉瘤。3DCTA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的敏感性为96.8%,特异性为91.7%。结论对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D-CTA诊断准确率高,且可提供许多有用的治疗信息,在基层医院是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测量评价颅内破裂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 行CTA与DSA检查的37个颅内破裂动脉瘤,按照瘤体最大径分组,利用3D-CTA与3D-DSA技术对比测量瘤体最大径(Hmax)、瘤体高度(H)、瘤径(D)、长宽比(AR)、大小比值(SR)、动脉瘤倾斜角度(AA)。结果 7 mm动脉瘤,Hmax、H、D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7 mm的动脉瘤,Hmax、H和D的CTA测量数值略大于D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动脉瘤大小,AR、SR和A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A测量≤7 mm的动脉瘤与3D-DSA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实践中应注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临床考虑颅内动脉瘤的66例患者同期行3D-CTA检查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3D-CTA检查包括多层平在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和仿真内窺镜技术(VE),对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结果 ①3D-DSA确诊57例患者有颅内动脉瘤共62个,3D-CTA检出58个动脉瘤,漏检4个,诊断正确率为93.5%.②原始图像、MPR、SSD、MIP及VR检出脑动脉瘤的灵敏度分别为46.8%、58.1%、62.9%、74.2%及88.7%,以VR技术最优,其次是MIP技术.③SSD、MIP及VR3种成像技术对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分别为41.3%、65.6%及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62,P<0.05). ④3D-CTA对动脉瘤的瘤体、瘤颈及周围结构关系显示良好,还可显示附壁血栓及钙化.结论 3D-CTA结合MIP、VE及VR等后处理技术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具有无创、快速、价廉、准确率高及重复性好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术后评价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u LZ  Liu J  Yang H  Dong MH  Sui JM  Fan GM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877-880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其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了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以DSA和手术作为参考标准,评价3D-CTA诊断价值。对其中的5例动脉瘤夹闭病例进行术后评价,术前术后均进行了CTA检查,通过比较两次CTA结果评价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根据DSA资料及手术结果,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3.9%。对5例动脉瘤钛夹夹闭术后的患者通过CTA进行了随访,与术前CTA相比,颅内大血管均未见狭窄或闭塞。结论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较好的三维显示能力,是一种可靠、微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为手术提供了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并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模拟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开颅手术治疗中颅脑3D-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134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部分患者术前行DSA检查;将患者的术前CTA与术前DSA、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颅脑3D-CT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34例患者共有动脉瘤163枚,3D-CTA发现162枚,诊断阳性率为99.4%,特异性100%;术前3D-CTA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顶指向、瘤颈宽窄、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及骨结构关系,且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术中134例患者在探查动脉瘤时均未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出院时GOS预后评分:5分85例、4分22例、3分17例、2分6例、1分4例。结论:作为术前常规检查的3D-CTA对颅内动脉瘤进行开颅夹闭术的模拟,有助于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的设计,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及其局限性。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进行DSA造影检查和3D—CTA检查。3D—CTA图像重建时分别采用最大强度投照(MIP)、表面成像(SSD)以及模拟内窥镜(flying through)等3种成像方法分别重建颅内血管三维图像。脑血管造影常规进行双侧颈内动脉及左侧椎动脉造影,必要时进行右侧椎动脉造影。结果 本组11例患者,DSA造影检查和3D—CTA检查各发现动脉瘤11个,各漏诊动脉瘤1个。DSA造影检查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4.3mm;3D—CTA检查MIP法测得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4.5mm,SSD法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5.7[mm。结论 3D—CTA能够避免常规DSA造影检查时产生的影像重叠,但是三维重建后的影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