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宏眉  戴功强 《四川医学》2004,25(4):415-416
目的 观察氯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对脉压的影响。方法 轻中度高血压病(坐位 :14 0mmHg≤收缩压 <180mmHg ,95≤舒张压 <110mmHg ,1mmHg =0 13 3kPa) 61例 ,患者被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分别口服氯沙坦 5 0mg/d、氨氯地平 5mg/d ,4周后坐位舒张压仍≥ 90mmHg ,则分别加量为氯沙坦 10 0mg/d、氨氯地平 10mg/d。于服安慰剂末、治疗 2 ,4,8,12周测坐位血压。结果 治疗 12周末 ,①氯沙坦组 ( 3 1例 )与氨氯地平组 ( 3 0例 )的坐位收缩压、坐位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 [( 16 2± 11 9/10 3 6± 6 3 )mmHg与 ( 13 4± 12 9/11 9± 7 7)mmHg ,P <0 0 1] ;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氯沙坦组脉压明显下降 [( 5 9± 5 1)mmHg ,P <0 0 1] ;氨氯地平组脉压下降无差异[( 1 5± 2 3 )mmHg ,P >0 0 5 ] ;组间比较有差异 ( <0 0 5 )。结论 氯沙坦与氨氯地平短期用药均能较有效控制轻中度高血压 ;但氯沙坦降低脉压优于国产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2.
脉压对高血压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以下简称高血压 )患者 2 4h动态脉压 (APP)与心脏功能的关系 ,对 5 5 5名初诊或停药 2周以上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男 2 75例 ,女 2 80例 ;年龄 ( 4 7.1± 1 2 .7)岁〕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脉压 (PP) ,将 5 5 5名患者分为 4组 ,A组 :PP≤ 5 .3 2kPa( 4 0mmHg) ;B组 :5 .45kPa( 4 1mmHg)≤PP≤ 6.65kPa( 5 0mmHg) ;C组 :6.78kPa( 5 1mmHg)≤PP≤ 7.98kPa( 60mmHg) ;D组 :PP≥ 8.1 1kPa( 61mmHg)。研究结果显示 :随 2 4hAPP增大 ,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主要表现为心房收缩期与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之比值 (A/E)增加 ,舒张早期充盈时间 (EDFP)延长 ;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变化。提示 :脉压增高导致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而对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13 7例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昼夜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和左室重量指数 (LVMI) ,其中高血压 1级 5 7例 ,2级 5 9例 ,3级 2 1例。结果  2级 45例或全部 3级患者血压水平昼夜节律消失 (非杓型 ) ,均伴有左室肥厚 (LVH) ,LVMI为 2 69 3±14 9。 1级 5 7例及 2级 8例患者血压水平呈昼高夜低昼夜规律 (杓型 ) ,却未伴有LVH ,LVMI为 13 1 6± 2 5 7。伴有LVH的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值明显高于无LVH ,P <0 0 0 1;而两组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均值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水平与左室肥厚关系密切 ,非杓型高血压较杓型高血压易发生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国产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给予21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国产缬沙坦80mg/d口服,4周末诊室舒张压≥90mmHg(12.0kPa)者加量至160mg/d继续服用4周。每2周随访1次,记录诊室血压、心率及不良反应,服药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8周后,诊室血压和24h动态血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总有效率66.7%,心率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诊室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下降至16.95/11.52mmHg(2.25/1.53kPa),24h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下降至11.37/9.89mmHg(1.51/1.32kPa)。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分别下降至16.26/27.37。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峰比值分别为65.15%和67.87%,正常血压昼夜节律不改变。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国产缬沙坦80~160mg/d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非杓型高血压与 β2 微球蛋白 (β2 MG)关系。方法 :对 32例杓型高血压及 38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及血、尿 β2 MG测定。结果 :两组间随测血压 (CBP)、日间血压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非杓型高血压组在2 4h平均血压、夜间血压、血压负荷值及血、尿β2 MG方面均高于杓型高血压组 (P <0 .0 5~P <0 .0 1)。结论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肾脏损害可能与夜间血压水平、血压负荷值升高有关 ,与CBP及日间血压相关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负荷值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将 11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5 4例无左心室肥厚组和 65例伴左心室肥厚组 ,并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1、两组患者 2 4小时、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0 .0 0 1) ;2 .白昼两组收缩压负荷值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0 .0 0 2 ) ,舒张压负荷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3 .两组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值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血压负荷值。结论 :血压负荷值 ,特别是夜间血压负荷值是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评价和预测的良好指标 ,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探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高血压 1级患者 5 0例 ,2级 5 5例 ,3级 1 5例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 1 2 0例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昼夜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和左室重量指数 ( LVMI)。结果 :1级 5 0例及 2级 6例患者血压水平呈昼高夜低昼夜规律 (杓型 ) ,却未伴有 LVHI,L VMI为 1 31 .5± 2 5 .6mm Hg。高血压 2级 4例或全部 3级患者血压水平昼夜节律消失 (非杓型 ) ,均伴有左室肥厚( L VH) ,L VMI为 2 68.9± 1 4.8mm Hg。伴有 LVH的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压均值明显高于无L VH;而两组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均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夜间血压水平与左室肥厚有一定相关性 ,非杓型高血压较杓型高血压易发生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异常与良性前列腺增生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98例(45~92岁)高血压合并良性前列性增生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100例)和非杓型组(98例),比较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踝臂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前列腺抗原及前列腺体积.结果:非杓型组和杓型组昼间收缩压[(130.2±9.4) mmHg vs(128.6±7.5) mmHg,(1 mmHg=0.133 kPa)]、昼间舒张压[(76.0±6.1) mmHg vs(75.8±5.5) mmHg]无明显差异,但夜间收缩压[(134.8±9.7) mmHg vs (115.6±3.0) mmHg]及夜间舒张压[(78.8±6.5) mmHg vs(67.5±2.7) mmHg]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杓型组和杓型组患者前列腺体积有显著性差异[(44.8±11.6) ml vs(35.4±9.9) ml,P<0.05].结论: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异常与前列腺增生程度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氯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谷峰比值和平滑指数。方法 :对 3 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口服氯沙坦 5 0mg ,每天 1次 ,疗程 4周 ,于治疗前后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其谷峰比值和平滑指数。结果 :治疗 4周后 ,2 4h收缩压和 2 4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收缩压血压负荷和舒张压血压负荷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T/P为 78%和 71%。平滑指数为收缩压 1 3 2± 0 61,舒张压 1 2 5± 0 5 8。结论 :氯沙坦钾片降压T/P比值及平滑指数均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靶器官损害程度。方法 :采用动态血压测定 ,通过杓型组 (白昼与夜间血压变化下降百分率 >10 % ,视为血压昼夜节律正常 )与非杓型组 (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 <10 % ,为血压节律消失 )的血压节律变异比较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结果 :①非杓型组 2 4小时收缩压 ,2 4小时舒张压 ,夜间平均收缩压 ,夜间平均舒张压 ,血压负荷值均高于杓型组 (P <0 .0 5 )。②血压节律消失的非杓型组病人左室重量和左室重量指数比杓型组显著增大 (P<0 .0 1)。③非杓型组的腔隙性脑梗塞次数和患病率均高于杓型组 (P <0 .0 1)。尿蛋白亦明显高于杓型组 (P <0 .0 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病人有较高的血压负荷明显损害心脑肾等靶器官  相似文献   

11.
胡春燕 《河北医学》2012,18(6):775-77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对眼底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30例高血压老年患者按照眼底动脉硬化程度不同分为轻度组75例和中度组55例,探讨两组患者血压与眼底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①两组患者收缩压、脉压差比较差异不大,但舒张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高血压病程<5年者差异不大(P>0.05),但6-15年与>15年病程患者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血压病程、舒张压大小与眼底动脉硬化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刘斌霞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5):700-701,705
目的:采用高频彩超检查评价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11年3月收治的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颈动脉硬化程度不同分为轻中度组90例和重度组70例,探讨高血压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1)两组患者舒张压、高血压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随着年龄增长软斑出现率逐渐增高、硬斑逐渐降低。结论: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患者不稳定颈动脉硬化斑块逐渐增多,而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舒张压、高血压病程有显著相关性,高频彩超检查可作为临床评价高血压治疗预后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变异性与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02例,根据MRI的结果分为LA组75例及非LA组27例,并对LA组按照Fazekas量表对脑白质病变程度评估分为轻度LA组23例,中度LA组27例和重度LA组25例。采用无创性便携式血压监测仪监测病人24 h血压变化,比较2组病人血脂指标、高血压病程、24h、日间及夜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及血压变异性(BPV)。结果:2组病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血清 TC、TG、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组病人 24 h SBP 和 DBP、日间SBP 和 DBP、夜间 SBP 和 DBP 均高于非LA组 (P<0.05~P<0.01)。LA组病人24 h SBPV和DBPV、日间SBPV和DBPV、夜间SBPV和DBPV均明显高于非LA组(P<0.01)。不同程度LA组间B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LA组高于轻度LA组(P<0.05~P<0.01),且重度LA组的日间平均收缩压变异性高于中度LA组(P<0.05),中度LA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变异性明显高于轻度LA组(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变异性与LA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与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关系。方法对100例EH患者进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舒张压(24hDBP)、昼夜节律、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将患者分为24hSBP、24hDBP1、2、3级组;昼夜节律正常组、昼夜节律消失组,并比较各组患者TO及TS均值。结果TO值:24hSBP各组间TO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0±2.15)vs(-1.55±1.29)vs(-1.07±1.02)%],24hDBP各组间TO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8±2.03)vs(-1.65±1.18)vs(-1.14±0.93)%],血压越高TO负值越低;昼夜节律正常组较昼夜节律消失组TO负值增高[(-1.89±1.05)vs(-0.45±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值:24hSBP各组间T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6±2.07)vs(2.43±1.68)vs(1.88±1.37)ms/RR],24hDBP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6±2.12)vs(2.63±1.45)vs(1.78±1.39)ms/RR],血压越高TS越低;昼夜节律正常组较昼夜节律消失组TS明显增大[(3.21±2.10)vs(2.33±1.88)ms/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RT现象减弱或消失与其血压高低及昼夜节律有密切关系,提示血压越高者及昼夜节律消失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15.
It is well- known that aorta plays an importantrole in the function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Oneof the mostimportantphysiological roles of aorta is abuffering Windkessel function,which is its capabilityto store part of the stroke volume during systole byaortic distention and to transfer this storage volumeinto peripheral circulation during diastole[1] . De-creased aortic distensibility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as a marker for early atherosclerosis[2 ] and may con-tribute to hypertension[3 ]…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卡维地洛与比索洛尔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和对左心室肥厚的逆转作用 ,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法 ,4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安慰剂 2周后舒张压仍在〔1 2 .0~ 1 4.6kPa( 90~ 1 1 0mmHg)〕 ,随机分别给予卡维地洛 ( 1 2 .5~ 2 5mg,qd)和比索洛尔 ( 2 .5~ 5mg ,qd)治疗 ,每组 2 0例 ,疗程为 2 4周。安慰剂期末和治疗过程中测量坐位血压和心率 ,并记录不良反应。在安慰剂期末和治疗 2 4周时做血常规、血生化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2组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有显著下降 (P <0 .0 5~P <0 .0 1 ) ,而 2组间差异不明显。卡维地洛组左室肥厚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 <0 .0 5 ) ,而比索洛尔组治疗前后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对血脂、血糖、肝肾功能无显著影响。卡维地洛的不良反应较比索洛尔少且轻微。提示 :卡维地洛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 ,在降低血压的同时 ,可减轻左心室肥厚 ,改善左心室的舒张功能 ,可能较比索洛尔更加有益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对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1、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早上顿服组)、B组(早晚分服组),连续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清晨高峰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昼问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B组的nSBP、nDBP达标率明显高于A组(P〈0.01)。清晨血压方面,B组患者清晨SBP和DBP显著低于A组(P〈0.05)。在血压昼夜节律纠正方面,A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16.7%,B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63.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联合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早晚分次给药可以较好地纠正清晨高血压和夜间血压的高负荷状态,有利于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转变为杓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缬沙坦氢氯噻嗪片和缬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13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68例)及对照组(68例),分别口服缬沙坦氢氯噻嗪片和缬沙坦(80 mg)治疗4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患者动态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1.18%,血压达标率为82.3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9.41%,达标率为70.58%;研究组日间、夜间及24 h SBP和D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收缩压及舒张压的谷峰比值、S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缬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果确切,安全有效且降压平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行身体检查者2480例,分析其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并探讨视网膜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PWV的相关性。结果 2 480例正常体检者中出现视网膜动脉硬化138例(5.56%)为观察组,其中Ⅰ级病变95例(3.83%),Ⅱ级病变21例(0.85%),Ⅲ级病变17例(0.69%),Ⅳ级病变5例(0.20%)。与非视网膜动脉硬化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平均年龄、糖化血红蛋白(HbA_(l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PWV水平显著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舒张压(DB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的加深,PWV水平显著增加,单因素分析表明PWV与视网膜硬化水平呈正相关(r=0.451,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PWV、HbA_(lc)SBP、TG是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OR(95%CI)分别为1.984(1.0215.201)、1.658(1.1875.201)、1.658(1.1873.964)、1.587(1.0853.964)、1.587(1.0853.412)、1.375(1.0523.412)、1.375(1.0524.101)。结论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是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对视网膜动脉硬化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