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黏膜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预处理(IPreC)组、缺血后处理(IPostC)组;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分别观测各组大鼠肠黏膜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改变和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发生情况以及肠黏膜细胞bcl-2、baxmRNA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I/R组相比,IPostC组和IPreC组大鼠肠黏膜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改变明显减轻,线粒体跨膜电位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途径减轻缺血/再灌注诱导肠黏膜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岛素对培养的滋养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培养的妊娠早期滋养层细胞 ,分为正常对照组(细胞 +培养液 )、H2 O2 组 (细胞 +培养液 +H2 O2 )和胰岛素 +H2 O2 组 (细胞 +H2 O2 +胰岛素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及流式细胞术 ,观察H2 O2 诱导的细胞凋亡及胰岛素对H2 O2 诱导的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并检测胰岛素对滋养细胞caspase 3的活性及Bcl 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H2 O2 可诱导培养的滋养细胞凋亡 ,透射电镜下可见特征性的细胞核改变。胰岛素可显著抑制H2 O2 诱导的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率较H2 O2 组显著下降 (P <0 .0 1)。H2 O2 组滋养细胞中caspase 3的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1) ,而Bcl 2蛋白的表达则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P <0 .0 1)。结论 :胰岛素可明显抑制H2 O2诱导的滋养细胞凋亡 ,其机制可能与降低caspase 3的活性和促进Bcl 2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细胞凋亡与线粒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凋亡过程一般经过诱导—调控和执行—效应三个阶段。线粒体不仅对细胞凋亡的启动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细胞凋亡执行的关键元件。死亡信号诱使线粒体PT开启导致凋亡相关活性物质的释放,并继而对caspase酶系激活是细胞凋亡实现的最基本的生物化学途径。Bcl2和BclXl通过对线粒体的作用阻抑细胞凋亡的发生。细胞凋亡线粒体机制的揭示对于认识细胞死亡的生物学本质,探索对细胞死亡的调控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Caspases抑制剂抑制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胱天冬酶 (Caspases)是细胞凋亡中的主要执行蛋白。多肽抑制剂、细胞因子效应调节剂A、p35、凋亡抑制蛋白家族及Bcl 2家族通过抑制 14种Caspases中的一种或几种而发挥抗凋亡作用。某些Caspases抑制剂的缺乏与体内某些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胸腺细胞凋亡的死亡信号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腺细胞凋亡过程中死亡信号通路的存在依据及其意义。方法:选用2月龄清洁级SD大鼠,用ABC法检测胸腺细胞Fas/FasL、Caspase-3、Caspase-8、Caspase-12表达,用RT-PCR法检测培养胸腺细胞的TNF-β和Caspase-3表达。结果:Fas在胸腺皮、髓质细胞弥散均匀分布,FasL阳性细胞较少,Caspase-3主要分布于皮质胸腺细胞,Caspase-8则分布于胸腺髓质,Caspase-12在皮、髓质胸腺细胞均匀分布,RT-PCR检测显示胸腺细胞均表达TNF-β和Caspase-3。结论:大鼠胸腺内存在完整的细胞凋亡死亡信号通路的各种成分。死亡信号通路在胸腺细胞凋亡过程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细胞凋亡的线粒体调控与Bcl-2基因家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障碍是各种刺激因素诱导细胞凋亡的中心事件 ,由此导致线粒体内凋亡诱发因子释放 ,参与对细胞凋亡的调控 ;Bcl 2基因家族与此调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肠上皮细胞凋亡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椐细胞凋亡的特点 ,分别从正常肠上皮细胞凋亡的规律及意义 ,肠道冷、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上皮细胞凋亡的规律及其机制 ,综述了肠上皮细胞凋亡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西洋参茎叶总皂苷(PQS)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从线粒体膜电位(ΔΨm)及线粒体凋亡通路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I/R)组、PQS(200mg·kg-1·d-1,灌胃6周)+I/R组、环孢霉素A(CsA;10mg·kg-1,再灌前10min腹腔注射)组、CsA+I/R组和PQS+CsA+I/R组,各组n=15。除sham组和CsA组大鼠开胸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下穿线不结扎外,其余各组大鼠常规麻醉后,结扎LAD30min,再灌注120min复制I/R模型。生化分析仪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和伊文思蓝双染法测心梗面积,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JC-1作为荧光探针,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酶标仪测定ΔΨm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血清LDH活性、心梗面积和心肌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升高(P<0.05);与I/R组相比,PQS+I/R组、CsA+I/R组和PQS+CsA+I/R组血清LDH活性、心梗面积和心肌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降低(P<0.05)。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I/R组心肌Bcl-2蛋白表达量降低,Bax、胞浆cytochromeC和cleavedcaspase-3升高(均P<0.05);与I/R组相比,PQS+I/R组、CsA+I/R组和PQS+CsA+I/R组心肌Bcl-2蛋白表达量升高,Bax、胞浆cytochromeC及心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示,I/R组线粒体JC-1染色后红色荧光强度减弱,荧光酶标仪测相对荧光单位(RFU)较sham组降低(P<0.05);PQS+I/R组、CsA+I/R组和PQS+CsA+I/R组RFU均较I/R组升高(P<0.05)。结论:PQS显著降低大鼠I/R后心肌细胞损伤,减少细胞凋亡,其机制与维持再灌注期ΔΨm稳定、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类线粒体内膜肽酶2(IMMP2L)基因突变对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野生型(WT)小鼠及IMMP2L基因突变(IMMP2L+/-)小鼠,通过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建立脑缺血再灌注(I/R)模型,于再灌注0、1、5、24h收集皮质区脑组织.通过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LSCI)监测脑血流(CB...  相似文献   

10.
BCL-2家族与线粒体对细胞凋亡的调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线粒体是细胞凋亡调控的中心环节, 它通过释放膜间隙中的促凋亡蛋白(细胞色素C、Smac/DIABLO、AIF和en donucleaseG等)来起作用。线粒体膜间隙 (IMS)蛋白的释放是由BCL-2家族蛋白调控的。BCL-2家族蛋白能够诱导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道 (PT孔道 )的开放, 导致细胞凋亡。关于PT孔道开启的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线粒体与BCL-2家族对细胞凋亡调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细胞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一种重要的病理生理现象。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在IRI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从目前的研究看,以细胞因子为治疗靶标防治IRI导致的器官损害是有前景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萝卜硫素在大鼠心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的作用及PI3K/AKT/GSK-3β通路是否参与其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大鼠同种异体活体心脏移植模型为对照组,尾静注射萝卜硫素为萝卜磁素处理组(2.5 mg/kg).比较大鼠的存活率、血清心肌酶、心肌细胞凋亡水平及心肌线粒体的肿胀程度;Western blo...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 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自噬激活情况,探讨其对肾脏I/R损伤发挥保护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 Sham)、I/R组、氯喹干预组( I/R+CQ)和雷帕霉素干预组( I/R+Rap)。常规方法建立大鼠肾脏I/R损伤模型,再灌注24 h后留取各组大鼠血和肾脏标本。血标本用于尿素氮( BUN)和血肌酐( Scre)含量检测;肾组织标本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损伤情况;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eclin-1和Caspase-3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肾脏自噬泡的形成情况。结果与I/R组相比,I/R+CQ组BUN和Scre明显升高(P<0.05,P<0.01),肾组织损伤积分增加(P<0.01),TUNEL阳性细胞数增多(P<0.05),Beclin-1蛋白表达减弱(P<0.01),Caspase-3蛋白表达增强(P<0.01),电镜下自噬泡数量较少(P<0.05);I/R+Rap组BUN和Scre显著降低(P<0.01),肾组织损伤积分减低(P<0.05),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Beclin-1蛋白表达增强(P<0.01),Caspase-3蛋白表达减弱(P<0.01),自噬泡数量明显增多(P<0.01)。结论自噬激活在肾脏I/R损伤过程中可通过抑制凋亡而发挥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涉及Beclin-1及Caspase-3等蛋白的表达调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大脑皮质内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探讨高血脂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高脂饲料喂养建立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神经行为学评分观察大鼠神经行为改变、TTC染色检测梗死灶体积、免疫印迹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和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再灌注组Bcl-2和Bax表达增加,并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加,再灌注24 h时达高峰,而后又降低.相同再灌注时间点,与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再灌注组Bcl-2减少但Bax增加.结论:高血脂可通过影响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使Bcl-2/Bax值降低,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ERK1/2与Bcl-2信号转导通路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取半日龄到一日龄Wistar大鼠幼鼠心室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体外培养的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组)、缺血再灌注组+吡格列酮处理组(P组)和P组+ERK1/2抑制剂PD98059处理组(P+Pd组)。采用Western-bloting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内Bcl-2蛋白的含量。结果 Western-bloting与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I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C组(0.05),P组的Bcl-2蛋白表达高于I组,P+Pd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低于P组(0.05)。结论吡格列酮对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可能与下调ERK1/2和Bcl-2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7.
氧化应激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级联反应过程,涉及多种机制,其中氧化应激起到关键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可以通过脂质过氧化、蛋白质变性和/或DNA修饰等途径促使神经细胞坏死,也可以通过线粒体、内质网或死亡受体等途径启动神经细胞凋亡.本文就氧化应激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抗氧化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川芎嗪对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损伤(MIRI)时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及结构的影响。本实验选用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组(B组)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川芎嗪治疗组(C组)。复制MIRI模型,分别观察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Ca^2 浓度([Ca^2 ]m)、丙二醛浓度(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及超微结构的改变和心肌组织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含量、总腺苷酸量(TAN)、能荷(EC)的变化。结果发现,C组与B组比较,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Ⅲ态呼吸速率(ST3)、SOD、面密度(Sv)、比表面(δ)明显升高,Ⅳ态呼吸速率(ST4)、[Ca^2 ]m、MDA、体密度(Vv)、横径(Hd)显著降低,心肌组织ATP、ADP、TNA及EC均明显增高;且与A组比较,ST3、ST4、SOD、Vv、Sv、δ、数密度(Nv)、纵径(Vd)及ADP、AMP、TNA无明显差异。可见,川芎嗪可通过降低氧自由基水平和减轻钙超载,而改善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线粒体功能及结构。  相似文献   

19.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四肢再植术中是一个常见而且严重的临床问题,严重影响再植肢体术后存活率及功能.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具有较强抗氧化性、抗炎及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目的:探讨EGCG在大鼠下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 缺血再灌注肾损伤大鼠体内的分化情况及对肾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72只雌性6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组、MSCs移植组4组,分别于再灌注后12 h、3、7、14、42 d随机选取I/R组和MSCs组大鼠各6只,收获肾脏标本和血标本.测定血标本尿素氮和肌酐值;肾脏切片行HE染色、免疫组化PCNA染色、TUNEL法检测原位凋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SCs分化情况.结果 再灌注后7 d内,与I/R组比较,MSCs组BUN值、Scr值明显降低(P<0.05),组织学评分明显减低,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再灌注后12 h,MSCs组凋亡细胞数少于I/R组(P<0.05).再灌注后42 d,肾小管中有BrdU阳性细胞.结论 MSCs移植可减轻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促进肾功能恢复.少部分MSCs在体内可分化形成肾小管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