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其他肝内肿瘤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术前均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6例经延迟扫描。结果:18例CT平扫均表现为单发低密度病灶,密度均匀者3例,不均匀者15例;肝包膜回缩证10例;边缘清楚4例,不清楚14例;伴有肝内胆管扩张及肝内胆管结石8例;有脾肿大者3例,不均匀者15例;肝包膜回缩证10例;边缘清楚4例,不清楚14例;伴有肝内胆管扩张及肝内胆管结石8例;有脾肿大者3例。增强扫描病灶均匀为轻度强化,且不同程度地出现线样或网格状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有一定的CT特征,大多可与肝内其他占位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2.
的检测HBV基因及其抗原在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病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BV抗原,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HBV基因.结果在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HBxAg,preS1,preS2,HBsAg和HBcA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5%,40%,40%,10%和0%;在19例癌旁肝组织中,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42%,479%,479%,316%和316%.在4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HBVDNA,X基因,preS基因,S基因及C基因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5%,70%,475%,40%和425%;在33例癌旁肝组织中,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79%,848%,636%,697%和667%.结论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与HBV慢性感染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与HBVX基因及其蛋白在肝癌发病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超结合S-CT在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30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患者B超、CT影像特点,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①本组病例B超诊断率为59.3%,CT诊断率为73.3%,两者结合诊断准确率达80%。②本病的B超表现特点为:含结石肝内胆管扩张,受累肝叶纤维化;肝内可见回声不均的结节或肿块,胆管腔内见实体或乳头状肿物;肛管腔内可见粘液状物回声;肝门区有淋巴结肿大。局限性:左肝外叶肿瘤易受胃肠气干扰;小瘤肿易被结石声影掩盖;胆管内微小癌超声难以显示;癌性与炎症性胆管壁增厚、瘤内坏死液化与肝脓病在超声上均不易鉴别。③本病CT影像特点: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并含结石;肝内可见低密度占位,增强后有轻度或部分强化,肿块内可见结石嵌顿;肝内胆管可见软组织影充填,肝门部可见肿大淋马结。局限性:胆管内较小乳头状瘤,局限性胆管壁癌性增厚,不形成肿决的肝内胆管弥漫性病变,少数不强化的肝内等密度占位病变等,CT均较难诊断。结论:B超与CT相结合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临床诊所上具有重要价值。对于长期反复发作的肝胆管结石患者,均应行B超及CT检查:CT影像对于肿瘤术前定位,决定病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PHC)与胆管细胞癌(CGC)B超、CT影像特点,以提高对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方法:46例PHC和25例CGC病人均于术前行B超、CT检查,观察肝内回声密度变化、肿瘤位置、大小和胆管扩张等情况,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B超对PHC和CGC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0.4%和72.0%;CT分别为91.3%和84.0%,CT较B超略高。影像学检查见PHC境界清楚,受侵犯的胆管位于肿瘤边缘或远离肿瘤本体;而CGC境界不清,受侵犯胆管位于肿瘤中,常伴有肝内胆管扩张和/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两组并发肝硬变和淋巴结转移及合并结石的差异均有显意义。结论:PHC和CGC的B超CT影像特点有极大不同,两均能发现病灶。但就定性而言,CT较B超准确。由于PHC和CGC两的明确诊断与患的治疗方案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有明显不同,因此,应用B超、CT对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特征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全部18例用PickerI.Q.T/C型CF机10mm层厚经肝连续平扫、病灶处团注法增强扫描确诊,后经手术(11例)或肝穿刺活检(7例)证实为IHPCC结果IHPCC的Ch表现特征为:①病灶位于肝周边呈分叶融合状低密度占位性病变,其内有散在或相连的圆形或不规则形囊性更低密度区.②病灶边缘多较模糊.③病灶均可轻度强化.④病灶周围胆管扩张较为常见,其扩张胆管可包绕病灶呈“胆管包绕征”(33.36,16/18).结论CT是IHPCC的较好检查方法;胆管包绕征是本病的CT表现特征之一,具有诊断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C/EBP是近年发现的一种真核细胞转录调控因子,与细胞分化状态有关,C/EBP主要存在于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中,在分化不良的细胞存在较少或检测不到。本文采用兔抗C/EBP多肽抗体,经免疫组化ABC染色,对3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26例带癌旁肝组织)和26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15例带癌旁肝组织)及15例正常肝组织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C/EBP抗原在3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中阳性表达8例(25.8%),26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中阳性反应10例(38.5%),而41例相应癌旁、15例正常肝组织全部呈阳性反应。本试验中原发性肝细胞癌和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C/EBP阳性表达率低于相应的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前者与后者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张宁  赵璋  何肖敏  张蓓  黄坚 《肝脏》2014,(4):257-260
目的:探讨NF2基因突变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144份,其中肝细胞癌106份,肝内胆管细胞癌38份。采用高分辨率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筛选肿瘤组织中NF2基因的突变,并与临床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44例原发性肝癌中,共有6例(4.2%)发生了NF2基因突变,其中2例(1.9%)为肝细胞癌、4例(10.5%)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结论犖F2基因突变可能与原发性肝癌,尤其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人原发性肝癌螺旋CT肝双期扫描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50例老年人(60~93岁)及27例青年人(15~35岁)原发性肝癌螺旋CT肝双期扫描表现。结果 老年人原发性肝癌多见于肝右叶(36例,占72.0%),巨块型(41例,占80.0%),边界清楚(35例,占70.0%),肿瘤内多发斑点状CT“密度更低区”(12例,占24.0%),门静脉癌栓(9例,占18.0%),动-静脉瘘(7例,占14.0%),肝总管内癌栓并肝内胆管扩张(7例,占14.0%),侵犯邻近周围结构(11例,占22.0%),肝内广泛转移(12例,占24.0%);肝动脉期呈多血供型(13例,占26.0%),少血供型(33例,占66.0%),无强化(4例,占8.0%),门静脉期强化(8例,占16.0%)。与青年人原发性肝癌比较,老年人原发性肝癌边界多清楚,胆管内癌栓多见,肝动脉期强化多为少血供;肝内转移、侵犯周围器官结构及门静脉期强化相对较少见;发病部位、形态类型、门静脉癌栓、动静脉瘘、肿瘤内CT“密度更低区”、腹水及肿瘤内出血等与青年人原发性肝癌差异性无显著性。结论 螺旋CT肝双期扫描是诊断与评价老年人原发性肝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eripheral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PICC)是指发生在包括Ⅱ级胆管在内的末梢侧肝内小胆管上皮的细胞癌,又叫末梢型/边缘型肝内胆管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的影像特征对肝内胆管细胞癌和低分化肝细胞癌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行动态增强CT扫描并经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8例、低分化肝细胞癌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叶征(P=0.010)、肝内胆管扩张(P=0.031)、肿瘤内肝动脉(P=0.020)、环形强化(P=0.002)、延迟强化(P=0.021)、迅速廓清(P0.001)征象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和低分化肝细胞癌组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内肝动脉征象是肝内胆管细胞癌重要的独立预测因素(P=0.026),13例(46.43%)病例显示此征象.迅速廓清征象在低分化肝细胞癌的重要识别征象(P=0.015),25例(62.5%)病例显示此征象.结论:动态增强CT中瘤内动脉征象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识别因素,而迅速廓清则支持低分化肝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的影像学诊断为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桂安  陈思羽  赵师仲 《肝脏》2013,(10):675-676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ICC的准确性。方法以经病理证实的29例ICC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其临床特征和CT影像学的改变情况。结果共检测到肝内病灶43个,其中69.8%(30/43)位于肝左叶,16.3%(7/43)位于肝右叶,病灶大小平均为5.1cm×3.8cm;在本组病例中,72.1%(31/43)的病灶形态不规则,23.3%(10/43)的病灶呈结节状;83.7%(36/43)的病灶有坏死囊变区,39.5%(17/43)的病灶内胆管扩张,34.9%(15/43)病灶内可见结石。在动脉期,病灶周边呈带状强化,而本身边缘多呈环形强化且72.1%(31/43)病灶内部呈结节状强化;在门静脉期与平衡期,各病灶强化均进一步增强。结论ICC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ICC的CT表现对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探讨抗凋亡基因bcl-2蛋白在常见肝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bcl-2癌蛋白单克隆抗体对64例四种类型的肝恶性肿瘤进行LSAB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16.2%(6/37)的肝细胞癌,69.2%(9/13)的胆管细胞癌,20.0%(1/5)的肝母细胞瘤和22.2%(2/9)的肝转移癌呈bcl-2癌蛋白阳性表达,其中胆管细胞癌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癌旁组织(P值<0.05)和肝细胞癌(P值<0.01)。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细胞主要为增生的小胆管上皮细胞,而在肝细胞不典型增生中阳性率颇低(15.4%,2/13)。结论bcl-2基因可能在胆管细胞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而不参与肝细胞的分裂、增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在于认识胆系正常和异常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胆系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应用IVC、ERCP、PTC、T管造影以及CT为手段从事本课题的研究,历时20余年,对胆系的影像 解剖,正常值的测量和病理状况的影像表现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 ①胆系造影研究:提高静脉胆系造影的显示率和分析了易引起误诊的原因,促进了该技术在我国的开展和普及。确立了国人胆系正常径线标准。并研究了CT胆造影原理及其影像学表现。②胆系结石影像表现的研究:发现胆结石在静脉胆系造影中的延迟显影、持续显影、铸型充盈缺损和泥砂样结石的堆砌等新的征象。对国人的胆管结石的分型提出了建议,即:肝外型、肝内外型和肝内型,并将肝内外型和肝内型再分为若干亚型。认为CT值<40Hu是诊断胆固醇结石的标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建立起利用计算机判别胆固醇结石和非胆固醇结石的判别函数式,其正确率为92.7%。③肝外胆和的解剖的影像研究:通过对肝外胆管内径的认真研究,确立了国人胆各段的X线测量的正常值标准。还发现肝外胆管内径只是十二指肠连接区的动态解剖。此外,还对异常胰胆管连接、胆囊管的异常连接等进行了描述。④胆囊管疾病影像学研究:提出它是胆胰疾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学因素,理应属先天异常的范畴。还提出了“胆囊管低位异位汇合综合征”的概念。⑤梗阻性黄疸的影像研究:在肝细胞癌侵犯胆管的研究中发现了两个较为特异性的征象,即:ERCP表现为不扩张的胆总管和癌栓充盈膨大的胆管相连的“网球拍征”;扩张的肝外胆管充以癌栓理,直接法造影表现犹如一管盛满含固态乳酪凝絮张液体,称之为“凝絮征”。建立了肝外胆管梗阻病变的计算机辅助CT诊断系统。用其进行前瞻性分析,正确率良性为81.8%,恶性78.1%。研究了手术损伤胆管狭窄的各种征象,提出了其基本影像特征。⑥我们还对胆系战伤的X线表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胆系损伤的检查方法和X线表现。  相似文献   

14.
bcl—2蛋白在肝肿瘤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凋亡基因bcl-2蛋白在常见肝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bcl-2癌蛋白单克隆抗体对64例四种类型的肝恶性肿瘤进行LSAB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16.2%(6/37)的肝细胞癌,69.2%(9/13)的胆管细胞癌,20.0%(1/5)的肝母细胞瘤和22.2%(2/9)肝转移癌呈bcl-2癌蛋白阳性表达,其中胆管细胞癌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癌旁组织(P值〈0.05)和肝细胞癌(P值〈0.  相似文献   

15.
混合型肝癌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以及混合型肝癌三者的病理鉴别诊断有时颇为困难。因此,分析这些肿瘤的免疫组化标记特点,提供有用的诊断指标。方法:对15例混合型肝癌进行免疫组化S-P法观察。结果:15例混合型肝癌占同期原发性肝癌的3.39%,组织学特点同时表现为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其中有1例为罕见的碰撞瘤,免疫组化标记,AFP为10/15例阳性,均表达在肝细胞癌的部位中,而胆管细胞癌均为阴性,细胞角蛋白8(CK8)在肝细胞癌成分全阳性,而在胆管细胞癌区域有13例为阳性,2例阴性,CK19在胆管细胞癌成分全阳性,而在肝细胞癌区域也有13例阳性,其余为阴性。Bcl-2表达阳性率为66.7%(10/15),大部分表达在胆管细胞癌成分,也有5例肝细胞癌成分表达阳性,AB/PAS黏液染色在胆管细胞癌的成分均为阳性或弱阳性。结论:诊断混合型肝癌主要依据显微镜下的病理特征,结合免疫组化及特殊黏液染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在临床上少见。本文通过分析该病例的临床特点,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的相关原因,全面认识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进展表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肝内胆管细胞癌(IHCC)的CT表现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分析病理学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2例,比较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方式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IHCC在CT平扫期均为圆形或类圆形或不规则低密度肿块,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不规则轻度强化,以边缘强化为主,门脉期病灶可无明显强化,或轻度片状、分隔状或延迟性强化。IHCC组织病理学上见肿瘤外周以存活的肿瘤细胞为主,形成早期边缘强化,而肿瘤中央以纤维成分为主,形成延迟强化的基础。结论动态增强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延迟后强化范围增加或不变是IHCC的典型表现,增生的纤维组织是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增强期分叶状或花瓣状肿瘤形态及肝内胆管扩张是IHCC的特异性表现,有一定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与B超和计算机断层成像(Cr)对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胆胰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5例粪便中找到华支睾吸虫卵或胆汁中找到华支睾吸虫成虫或虫卵的梗阻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B超、Cr和ERCP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B超最为简单、方便,主要表现为肝内胆管均匀扩张和肝内胆管壁增厚,回声增强并呈等号状为特征。Cr表现为近肝包膜处有均匀扩张的胆管,呈囊状扩张、胆管壁增厚。十二指肠镜下见约32.3%(21/65)的患者表现为乳头形态异常,开口尖细,黏膜外翻,内陷及僵硬感,插管困难。ERCP胆道造影表现为细丝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末稍胆管呈囊状扩张是最有特征性的表现。合并症以胆管结石最多占40%(26/65),胆管癌及十二指肠乳头癌占9.8%(6/65),胰腺炎占1.5%(1/65)。结论对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的胆道疾病,三种检查方法的共同特征为弥漫性肝内胆管末端囊性扩张,ERCP优于体表超声和CT。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和(或)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结合术后驱虫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ICC) 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早期发现较为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ICC的CT资料总结其影像特征,进一步探讨肝脏的螺旋CT扫描技术和肝癌多期扫描的CT 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ERCP在肝细胞癌并胆管癌栓时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ERCP在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处理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15例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的ERCP诊疗结果。其中ERCP检查后行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8例;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7例;ENBD后再行内镜下胆管金属支架引流术4例;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取栓及细胞刷12例。ERCP加综合治疗9例。结果 胆管造影共同表现为胆管腔内充盈缺损,可呈“球拍征”、“凝絮征”;ERCP治疗后13例有效。有效率为86.7%.ERCP后同时行综合治疗,均获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ERCP在肝细胞癌并胆管内癌栓的诊治中有重要作用,“球拍征”、“凝絮征”是重要胆管癌栓征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