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方法]对79例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按年龄、双眼视功能状态、斜视类型分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79例患者平均随访1.6年,治愈69例(其中28例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未愈10例中9例仍外斜,1例继发内斜视。年龄越小越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术前有双眼单视功能者术后对维持眼位正位有明显关系,与斜视类型无明显关系。[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有双眼单视功能者对术后眼位的影响较大,且早期手术有利于维持眼位正位及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远期双眼视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对双眼视功能远期恢复的影响。方法: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Refractive Accommodative Esotropia,RAET)患者39人;及同期就诊远视性屈光不正(Hypermetropic Refraction Error,HRE)对照组(水平及垂直斜视度各≤5a和≤1△A)43人。两组初诊平均年龄分别为:4.89±1.00岁、4.96±0.88岁,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5.03±0.83年、4.86±0.70年。所有病人初诊时均l%阿托品眼膏散瞳(一日2次,连用5天)检影验光后配全矫眼镜,屈光度均在+2D-+6D范围内。此后每半到一年睫状肌麻痹验光一次,依此调整眼镜度数;并运用遮盖去遮盖、遮盖加三棱镜试验检查眼位。末次就诊时所有受试者矫正视力t〉0.8,并记录此时双眼视功能:同时视、融合功能;Titmus、颜少明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图及TNO立体视功能。结果:所有受试者均有同时视功能,二组间双眼融合功能无显著差异(P=0.1621)。RAET组矫正眼位正位(水平及垂直斜视度各≤5a和≤1△)12人;仅1人完全无立体视;残留〈+10A的小度数斜视27人,仅6人具有粗略立体视功能。RAET组三种立体视图检查结果均显著差于HRE组(P均=0.0000)。RAET组Titmus与TNO检查结果间亦具有显著差异性(P=0.0040)。结论:RAET患者即使经治疗眼位得以恢复,且具有同时视和融合双眼视功能,但对残留小度数内斜视者,远期易遗留不良的立体视功能。随机点立体视图能更好地反应其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7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矫正时机、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按手术年龄分成3组;术后随访1年以上,观察眼位、双眼视功能、视网膜对应及立体视的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1年眼位正位63例,正常视网膜对应60例;3组术后双眼视功能、立体视功能恢复与手术年龄、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密切相关(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应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达到功能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裂隙尺训练器用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训练的疗效。方法将68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训练组(32例)及对照组(36例),训练组采用裂隙尺训练器用于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训练,行集合训练和分开训练,每天早晚各1次,连续12个月;对照组不进行训练。比较两组双眼视功能。结果两组术后双眼单视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12个月,两组双眼视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裂隙尺训练器可以有效促进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在不同年龄段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按年龄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4~13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14~17岁,比较2组患者手术治疗的双眼视功能恢复和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和双眼视功能恢复与手术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和双眼视功能恢复率较高,2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很重要,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和立体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95例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95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在氯胺酮全身麻醉下进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或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同一眼的内直肌缩短术,并进行了6-30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术后85例患者眼位正位,占手术总数的89.47%,术前47例无双眼单视功能的患者有28例恢复了双眼单视功能,占术前无双眼单视功能的59.57%。结论手术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125例手术疗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在氯胺酮全麻下对125例年龄在4-12岁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3-12个月随访观察。结果术后111例患者眼位正位,占手术总数的88.8%;38例恢复了双眼单视功能,占术前无双眼单视功能的50.67%。结论手术在纠正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眼位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恢复部分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成功的因素及术后双眼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106例资料完整的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情况及术后6周至1年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后正位率1周84.91%,6周76.42%,1年75.47%。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为年龄愈小双眼视功能恢复愈高(P<0.005)。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对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至关重要(P<0.005)。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愈早愈好,年龄愈小,双眼视功能恢复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对高AC/A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及手术量的应用。方法对23例高AC/A内斜视患儿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6月-24月,对其AC/A、眼位、双眼单视功能进行观察。结果眼位满意21例(91.30%),其中12例(66.67%)建立双眼单视功能,立体视锐度得到不同程度提高,AC/A明显降低。结论双眼内直肌后徙术是治疗高AC/A调节性内斜视的有效方法,常量后徙对中度斜视适用、有效,对小斜视度和大斜视度者,需要作相对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对4例出现眼位回退的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病例进行分析,认为导致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抗调节治疗晚和双眼单视功能不良,并与斜视的发生年龄有一定关系。发生回退后应尽早手术治疗,以便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角度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方法对年龄在4-48岁之间,斜视度数在-90°-(-100°)之间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35例患者眼位正位,占手术总数的85.39%,10例获得双眼单视功能,占手术总数的24.39%。结论大角度共同性外斜视通过手术治疗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眼位,且恢复部分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时机。方法 :根据临床病例并结合历史文献总结出先天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 ;分别对 8例先天性外斜视患者行常规手术 ,采用Titmus立体图和同视机在其手术前后分别进行检查 ,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无 1例具备一级同时视功能 ,无1例具备远近立体视 ;术后 2例出现一级同时视功能 ,无 1例具备远近立体视。结论 :先天性外斜视应争取早期手术 ,为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共同性斜视术后脱抑制治疗的疗效。方法:术后应用同视机进行脱抑制治疗及双眼视功能检查。结果:术后经同视机脱抑制治疗,获得双眼视功能者74例(86.05%),均未发现复视。结论:共同性斜视术后脱抑制治疗有效,可获得不同程度的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付姝 《辽宁医学杂志》2006,20(6):333-335
目的分析单眼弱视患儿临床基本治愈前后立体视锐度(SA)的变化,探讨单眼弱视类型、程度、初诊年龄及双眼单视功能训练对建立SA的影响。方法测量129例临床基本治愈的单眼弱视患儿治疗前后SA。结果单眼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前后正常SA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屈光参差性弱视组疗效最好,单纯斜视组疗效最差,两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轻、中度弱视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重度弱视组疗效与轻中度弱视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不同年龄组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屈光参差性弱视组经双眼单视功能训练组与未训练组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斜视性弱视组经双眼单视功能训练组与未训练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单眼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后SA得到明显改善。2)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及部分斜视并屈光参差性弱视基本治愈患儿易于建立良好的SA。3)重度屈光参差性、单纯斜视性弱视基本治愈患儿难以建立正常SA。4)初诊年龄愈小愈有利于正常SA建立。5)双眼单视功能训练有利于屈光参差性弱视基本治愈后SA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变化及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观察2002~2006年在本科手术治疗54例患者的术后眼位变化、视功能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术后近期眼位正位为79.63%,远期眼位正位为72.22%;术后近期眼位欠矫为5.56%,远期欠矫为27.78%;双眼单视功能恢复近期为57.41%,远期为61.11%.结论:及时手术治疗是共同性外斜视的最佳选择,矫正眼位至正位是恢复双眼视功能的最佳条件,而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对眼位的稳定影响甚大.术后欠矫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需手术治疗的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55例,术前及术后检查斜视度及第一眼位的双眼单视功能,统计治愈率、良好率及有效率,并全部随访一年以上.结果:术后斜视度及第一眼位双眼视功能均比术前好转;术后出院时治愈率、良好率、有效率分别为70.9%、16.40%和10.9%;最后一次复查时的治愈率、良好率、有效率分别为67.3%、14.5%和16.4%.结论: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手术矫正眼位偏斜和恢复第一眼位双眼单视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知觉性斜视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根据不同病情采取手术治疗,弱视训练及配戴三棱镜。结果:手术的29例眼位正,1例术后配戴三棱镜矫正眼位,1例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经弱视训练视力改善后矫正眼位,24例无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及早发现各种引起知觉斜视的病因预以治疗,以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8.
钟建胜 《当代医学》2011,17(16):75-76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09年11月手术治疗55例患者的术后眼位变化、视功能情况.结果 术后1 周、1 个月与3 个月眼位正位数分别为44 例(80.00 %)、41 例(75.55 %)、39 例(70.91 %);术后1 周恢复双眼单视功能31 例,占56.36 %.3 个月恢复双眼单视功能33例,占60.00%.结论 及时手术矫正眼位至正位是恢复双眼视功能的手术目的,而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对眼位的稳定影响甚大,在儿童阶段视觉发育的可塑性好,在此时行矫正术能获得较好的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9.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外显斜之间的一种斜视,占外斜视的80%,通常在儿童双眼单视发育的敏感时期发病。若延误治疗时机,则变为恒定性外斜视,从而丧失双眼单视功能。本文对43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了较全面的检查。其中男性15例,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不同类型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不同类型斜视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并根据其斜视类型分为三组,其中外斜视患者40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内斜视患者25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麻痹性斜视15例,行患眼水平肌后徙联合缩短术治疗,观察不同类型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根据组间前后研究数据分析,不同类型斜视患者在术前其无视功能率为81.3%,术后则为25.0%,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手术治疗后不同类型斜视患者有视功能率为75.0%,明显高于术前有视功能率18.8%,这也表明了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其双眼视觉功能明显改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治疗后无过矫情况,其正位74(92.5%)例;结论对不同类型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能促进其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做好早发现、早治疗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