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应用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将本组74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每组各37例;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后优良率(94.60%)明显高于保守治疗后优良率(75.68%)。结论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应用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对于近端二部分外科颈骨折和合并大结节三部分骨折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板(LPHP)微创治疗及早期康复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随访4~12个月,二部分骨折29例优10例,良19例,优良率为100%;合并大结节三部分骨折17例,优8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94.1%.结论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外科颈二部分和大结节三部分骨折,内固定稳定,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可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07年6月行经皮穿针固定肱骨外科颈骨折获得完整病例31例,男性2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2岁(4~66岁);按neer骨折分型:两部分骨折21例,三部分骨折10例.均采用经皮穿针固定肱骨外科颈骨折.结果 平均11个月(1~18个月)随访.采用改良constant-murley评分标准,平均分92分(77~100分),优良率达90%.结论 经皮穿针固定两部分及三部分肱骨外科颈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应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36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过程顺利,无神经、血管损伤,住院期间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36例中31例获门诊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获得随访的患者骨折术后均I期愈合,按Neer肩关节评价标准,优及满意率为93.5%。结论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性肱骨外科颈骨折22例,平均随访6.5个月(5~12个月).结果术后无伤口感染,无骨折不愈合或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为术后1.5~3月,平均2月,按照Neer's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肩关节功能优20例,良2例.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对肱骨外科颈不稳定性骨折固定牢固,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结合微创技术治疗肱骨外科颈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结合微创技术治疗肱骨外科颈不稳定性骨折45例,按Neer分型:II型骨折11例,III型骨折25例,IV型骨折9例。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头静脉、腋神经及桡神经损伤,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骨折不愈合以及肱骨头坏死等并发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4~12周,平均8周。按照Neer肩关节功能百分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24例,良17例,中4例,差0例,优良率达91.1%。结论通过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结合微创技术方法治疗肱骨外科不稳定性骨折,具有术中损伤小、出血少、骨折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上肢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是治疗肱骨外科颈不稳定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肱骨外科颈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性肱骨外科颈骨折22例,平均随访6.5个月(5—12个月).结果术后无伤口感染,无骨折不愈合或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为术后1.5~3月,平均2月,按照Neer’s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肩关节功能优20例,良2例.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对肱骨外科颈不稳定性骨折固定牢固,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肱骨近端骨折指肱骨外科颈下1~2cm至肱骨头关节面之间的骨折,包括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上端等解剖结构的骨折.骨折的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1.5%~5%.大多数骨折发生于老年患者及骨质疏松患者.大部分骨折(约占75%)属轻度移位,采用保守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但对于严重移位、复杂的近端骨折的治疗还是较为棘手,目前临床研究有较多争议,本文复习近年来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和分析锁定钢板结合同种异体植骨治疗胫骨平台及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8例胫骨平台骨折、13例肱骨外科颈骨折全部采用锁定钢板+植同种异体骨治疗,术后根据骨折类型和手术固定情况,早期行膝、肩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8-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个月膝关节功能参照hss评分标准,优:1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8.8% 肩关节功能参照Constant评分标准优: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4.6%.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胫骨平台肱骨外科颈骨折提供了持续和稳定的固定疗效好,固定牢固,抗弯力强,具有不易松动膝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0.
肱骨近端骨折指肱骨外科颈下1~2cm至肱骨头关节面之间的骨折,包括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上端等解剖结构的骨折。骨折的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1.5%~5%。大多数骨折发生于老年患者及骨质疏松患者。大部分骨折(约占75%)属轻度移位,采用保守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但对于严重移位、复杂的近端骨折的治疗还是较为棘手,目前临床研究有较多争议,本文复习近年来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Ⅲ、Ⅳ型肱骨外科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NeerⅢ、Ⅳ)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NeerⅢ、Ⅳ)型肱骨外颈骨折45例,Ⅲ型30例,Ⅳ型15例。结果45例经1~2年随访,根据术后肩关节Neer评分法,30例Ⅲ型优20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达90%,15例Ⅳ型骨折,优8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0%。结论(NeerⅢ、Ⅳ)型肱骨外科颈骨折应以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为好,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是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3D技术和骨折地图技术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CT数据立体化,分析肱骨近端骨折线的分布特征,从而提高医师对该类骨折的认识及提供标准化骨折切割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患者肱骨近端骨折线的分布情况。应用Mimics Research 21.0软件将所有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模型。将提取的三维模型导入到3-matic Research 13.0软件,复位骨折碎片后在E-3D medical 18.08软件中使其与3D模板完全重合,在模板表面绘制光滑曲线。将所有曲线叠加到模板上,生成三维骨折线图和热图。线性回归分析骨折位置与年龄、性别、患肢的左右侧的相关性。结果 在生成的肱骨近端骨折热图上,红色区域集中分布于肱骨头基底、大结节基底、小结节基底、肱骨解剖颈。4部分骨折是最常见的类型,共87例(53.7%),单独绘制了4部分骨折的特征性骨折地图。累及大结节的红色条带沿着结节间沟外侧缘纵行向近端走行至大结节最高点,累及小结节的红色条带较宽,在小结节中下部横向延伸至肱骨头内侧基底,肱骨外科颈外侧出现3条红色细小条带向内侧环绕延伸。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和骨折位置显著相关(P<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锁定板技术治疗老年肱骨中上段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5例肱骨中上段骨折的老年患者采用锁定板技术治疗。其中多发伤4例,病理性骨折1例;肱骨干中上段骨折8例,外科颈骨折17例。结果:本组25例伤口一期愈合,随访8周~12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2个月。肩肘关节功能满意。结论:锁定板技术并发症少、固定可靠、骨愈合率高,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2例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测量患者颈干角、钢板顶点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距离、内翻角度。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计算总优良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12个月,82例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总优良率为85.3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76%(8/8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术后开始锻炼时间、颈干角、钢板顶点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距离、内翻角度均与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骨折类型4部分骨折、骨质疏松4~6级、术后开始锻炼时间>3 d、颈干角<130°、颈干角>140°、钢板顶点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距离≥8 mm、内翻角度>15°是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恢复情况较好,可有效控制颈干角、钢板顶点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距离和内翻角度,并尽早开始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在580例(左,右各290)未作性别鉴定的成人肱骨上,对结节间沟的形态及其滋养孔的位置进行了观测,以期为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复位和肱二头肌腱鞘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一、结节间沟的分型 根据结节间沟的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过肩外侧小切口入路行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34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20例;年龄58~80岁,平均年龄64.8岁。按Neer骨折分类Ⅱ型患者6例,Ⅲ型患者23例,Ⅳ型患者5例。采用肩外侧小切口入路LCP内固定治疗。结果平均切口长度8.8cm,平均手术时间87min,术中平均失血量63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约20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约3.5个月。按照Neer评分法,其中优18例,良14例,可2例,优良率达94.1%。结论经肩外侧小切口入路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简便、损伤小、术中出血少、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文题释义:肱骨近端骨折:属于发生率较高的骨折,骨折位置在肱骨外科颈以远1.0-2.0 cm到肱骨头关节面之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肱骨近端骨折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肱骨近端骨折的最佳治疗方式也存在争议。   锁定钢板联合异体腓骨:依次切开皮肤、组织,暴露肱骨近端,选择合适的异体腓骨插入髓腔,利用同种异体腓骨的支撑作用及克氏针的撬拨作用临时复位肱骨近端骨折处,之后采用合适大小的锁定钢板对骨折端进行固定。 背景:肱骨近端骨折的最佳治疗方式一直存在着争议,其中使用锁定钢板的开放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常用方法,近年有许多研究指出锁定钢板联合异体腓骨可以获得更好的刚性结构。 目的:系统评价锁定钢板联合异体腓骨与锁定钢板单独使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截止至2020年1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联合异体腓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对比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国际Cochrane协作组提供的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锁定钢板组与锁定钢板组联合异体腓骨组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评分、Constant评分、肱骨头高度丢失值、颈干角变化值、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二次手术率、螺钉切出率及肱骨头坏死率方面的差异。结果与结论:①纳入8项研究,共623例患者;②结果显示,锁定钢板联合异体腓骨和单纯锁定钢板在术后随访末期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评分(95%CI:4.29-6.84,P < 0.05)、Constant评分(95%CI:6.46-15.10,P < 0.05)、肱骨头高度丢失值(95%CI:-3.24至-2.07,P < 0.05)、颈干角变化值(95% CI:-7.20至-5.95,P < 0.05)、并发症总发生率(95%CI:0.18-0.51,P < 0.05)及螺钉切出率(95% CI:0.13-0.65,P < 0.05)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③但2种方法在二次手术率(95%CI:0.13-1.14,P > 0.05)及肱骨头坏死率(95% CI:0.41-2.11,P > 0.05)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提示锁定钢板联合异体腓骨与单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评分、Constant评分、肱骨头高度丢失值、颈干角变化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螺钉切出率方面更具优势,但在二次手术率及肱骨头缺血性坏死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ORCID: 0000-0003-2626-8833(涂冬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文题释义: 肱骨近端骨折:指发生在肱骨近端、外科颈及以上部位一类骨折的总称。解剖颈是真正意义上的肱骨颈,是在肱骨头下方的一个收窄环。而外科颈,是肱骨近心端骨密质和骨松质交界的地方,这个地方是肱骨骨折最易发的部位,所以叫外科颈。位于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的部分,解剖颈下2.0-3.0 cm处。 Meta分析:中文译为“荟萃分析”,定义是对具备特定条件的、同课题的诸多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的一类统计方法。广义上的Meta指的是一个科学的临床研究活动,指全面收集所有相关研究并逐个进行严格评价和分析,再用定量合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综合结论的整个过程;狭义上的Meta指的是一种单纯的定量合成的统计学方法。 背景:肱骨近端骨折是成人上肢骨折常见的类型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肱骨近端骨折近年来发病率持续升高,而其治疗方法目前依然存在争议。 目的:用Meta分析的研究方法,比较锁定钢板和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等数据库,收集使用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文献,制定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入选文献提取数据,选择连续性变量(Constant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二分类变量(总并发症、术后感染、螺钉切出及内固定失效、肱骨头坏死、二次手术、肩峰撞击)进行分析,作为Meta分析的评价指标。使用统计软件Stata 12.0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一共纳入8篇文献,一共891例患者,对9项数据进行了分析;②其中在出血量(SMD=-1.82, 95%CI:-2.77至-0.87,P < 0.001)、手术时间(SMD=-1.47,95%CI:-2.13至-0.80,P < 0.001)方面,髓内钉组优于钢板组,其余结果2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说明髓内钉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优于锁定钢板;在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上两者结果相近。 ORCID: 0000-0003-0064-0430(陈锦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背景:经典的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软组织损伤较大,钢板放置于外侧困难,多放置于肱骨前外侧,固定位置不是最理想。目的:探讨经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安全可行性。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骨科收治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114例,均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按不同入路分为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组和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组各57例,比较两组手术创伤、骨折愈合、疗效及功能恢复(肩关节Constant评分)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完成至少8个月的随访。与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组比较,经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骨折均能如期愈合,肩关节的前屈、外展、抬肩活动以及上臂外侧皮肤的感觉功能均没有受影响,肩关节Constant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经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是可行又安全的。另外,依据Neer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估疗效,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组优良率达91%,明显高于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组的75%(P0.05)。因此可以将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作为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结合改良入路经皮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1 月—2017年8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创伤一科67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38例,女29例;年龄60~81岁,平均 65.6岁。患者均应用手法复位结合改良入路经皮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肩解剖复位、骨折愈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估患肩疼痛情况、采用Neer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6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60 min,平均 25 min;出血量10~40 mL,平均 25 mL。67例均获得随访9~48个月,平均18.5个月。患者术后均无神经血管损伤、骨不连、肱骨头坏死等情况发生。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为6~17周,平均12.5周。末次随访时VAS 为0~3分,平均 0.7分。同时Neer评分为 85~100分,平均 95分;疗效评定为优65例、良2例,优良率 100%。结论 手法复位结合改良入路经皮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满意,该方法具有安全、微创、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稳定性高、骨折愈合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