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检测BRAF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发生情况, 分析BRAFV600E突变与临床各病理参数以及与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T)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关系。  方法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所收治的临床考虑甲状腺癌患者112例, 术中取部分新鲜肿瘤组织, 送基因诊断室检测BRAFV600E突变情况, 其中30例患者同时取部分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检测对照。  结果  112例患者病理结果显示110例为PTC, 2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其中BRAFV600E突变在110例PTC的突变率为62.7%, 不存在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年龄≤30岁PTC患者8例, 突变率为25.0%;30~60岁患者86例, 突变率为62.8%;≥60岁患者16例, 突变率为8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BRAFV600E突变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HT的PTC患者40例, 突变率42.5%;未合并HT的PTC患者70例, 突变率7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PTC患者61例, 突变率72.1%;未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PTC患者49例, 突变率51.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  结论  PTC的BRAFV600E突变率可能与种族差异有关。BRAFV600E突变率可能与患者年龄构成比有一定的相关性。合并HT的PTC BRAFV600E突变率低, 而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PTC BRAFV600E突变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RAF基因突变与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PTC的甲亢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术前超声特征:结节回声、大小、个数、边界、钙化情况、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否。记录术后病理特征:癌灶直径(多个癌灶取最大直径)、癌灶个数、是否侵袭被膜、颈部淋巴结转移个数、区域、复发危险度分层及TNM分期。收集患者术后病理蜡块,提取DNA,行普通PCR扩增后,用单纯测序法测得患者BRAF基因的突变率,分析BRAF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超声、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甲亢合并PT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51.25%(41/80);各组间比较显示:超声结节边界不清组、病理侵犯被膜组、淋巴结转移组、复发危险度分层中高危组以及TNM Ⅲ-Ⅳ期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均明显升高(均P<0.05);癌灶直径较大组BRAFV600E基因突变比率明显升高(P=0.002)。结论:甲亢合并PT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51.25%,基因突变与癌灶直径大、被膜侵袭、淋巴结转移、复发危险度及TNM分期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发生淋巴结转移是否与BRAFV600E基因突变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55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有淋巴结转移(A组)和7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无淋巴结转移(B组)的患者,用免疫组化对其肿瘤组织及转移性的淋巴结进行BRAFV600E基因突变蛋白检测并通过统计学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与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结果:A组总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69.1%)、右侧PTMC(78.3%)、双侧PTMC的突变率(83.3%)要分别高于B组(37.1%、26.7%、42.9%)(P值均<0.05),但强阳性率(23.6%)和左侧PTMC的突变率(50.0%)与B组(11.4%、46.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A组组内淋巴结转移灶BRAFV600E基因突变率无论PTMC在左侧(72.2%)、右侧(92.0%)或双侧(91.7%)的阳性率和强阳性率(30.9%)上与原发灶(50.0%、78.3%、83.3%、23.6%)均无差异(P>0.05),但总的突变率,前者(85.5%)要高于后者(69.1%)(P<0.05)。结论:BRAFV600E突变是导致PTMC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术前或术后通过各种方法测得的BRAFV600E突变阳性预示着淋巴结转移的高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BRAFV600E突变情况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07年06月至2019年03月期间收治的77例儿童及青少年(≤20岁)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随机抽取86例成人甲状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甲状腺癌人群发病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的异同。采用ADx-BRAF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检测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突变率及临床相关性。结果: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性别分布与成人基本一致,病理诊断均以甲状腺乳头状癌居多(92.2% vs 100%)。然而,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比例明显低于成人甲状腺癌患者(11.7% vs 60.5%)。两组患者在血型、病灶位置及淋巴结转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较成人易复发,儿童及青少年组甲状腺癌患者治疗后复发转移率13%,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患者BRAFV600E突变率为83.1%,与成人组患者基本类似。BRAFV600E基因突变组与野生组在性别、年龄、肿瘤发生灶、病理诊断、以及是否复发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型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野生组AB型患者则显著多于突变组,突变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比例显著高于野生型组患者(73.4% vs 38.5%,P=0.014)。结论: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乳头状癌比例更高,多表现为多灶及双侧分布,更常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复发转移率高,但是其长期预后情况需进一步证实。BRAFV600E突变在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中的突变比例及临床相关性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BRAF V600E基因突变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靶向治疗的靶点,因此检测患者BRAF基因状态对于能否应用靶向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观察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突变蛋白VE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DNA测序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10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54例甲状腺腺瘤和5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标本中BRAF基因突变及其相关蛋白VE1的表达.结果:10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基因突变率为67.6%,VE1表达率为64.8%,与甲状腺良性病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病理参数间无相关性.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和BRAF V600E蛋白表达水平增高,可以作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有效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 V600E蛋白的表达与其基因突变的一致性高,可间接有效地反映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状态.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突变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RAFV600E突变状态和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甲状腺切除术的262例PT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同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和BRAFV600E突变的检测。结果BRAFV600E阳性与阴性患者甲状腺外侵犯的发生率分别为30.6%(45/147)及10-4%(12/115),CLNM阳性与阴性患者甲状腺外侵犯的发生率分别为30.8%(37/120)及14.1%(20/1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一BRAFV600E阳性或CLNM阳性的患者PTC发生甲状腺外侵犯的风险显著增高(OR=5.02,95% CI=1.56—16.13,P=0.007;OR=3.94,95%CI=1.07~14.46,P=0.039)。BRAFV600E阳性合并CLNM的PTC患者发生甲状腺外侵犯的风险进一步增高(OR=11.09,95%CI=3.54~34.74,P〈0.001)。结论BRAFV600E突变及CLNM与PTC发生甲状腺外侵犯相关。BRAFV600E阳性伴CLNM的PTC患者发生甲状腺外侵犯的风险进一步增高。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基因突变及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RAF基因点突变及B-raf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65例甲状腺病变石蜡组织中BRAF点突变,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12例甲状腺病变组织中B-raf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比较BRAF基因突变和B-raf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在4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有21例发生BRAF的点突变,突变率为45.7。BRAF基因突变位于第15外显子的1799位点,胸腺嘧啶突变为腺嘌呤(T1799A)。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滤泡状癌中未检测到BRAF的突变。乳头状癌BRAF基因突变率与结节性甲状腺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无相关性(P>0.05)。在乳头状癌、滤泡状癌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中B-raf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1、47.6和15.4。结果显示,乳头状癌B-raf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良性病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头状癌中BRAF基因突变与B-raf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乳头状癌与滤泡状癌比较,B-raf蛋白表达水平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基因突变率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增高,提示BRAF基因在乳头状癌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对甲状腺肿瘤的病理诊断也具有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BRAFV600E基因突变及钠碘同向转运体(NIS)蛋白的表达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01-01—2011-01-01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PTC石蜡包埋组织30例,其中癌旁组织为正常组织(G正常组)15例,癌旁组织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G结甲组)15例.对PTC组织行DNA提取、PCR扩增、基因测序检测BRAFV600E基因突变,同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NIS蛋白表达,结果以免疫组化评分(IHS)表示.结果:30例PTC均无BRAFV600E基因突变;30例PTC组织中NIS蛋白表达,从0~12分,G正常组IHS=(7.92±3.01)分,G结甲组IHS=(6.58±2.71)分,两组NIS差异无统计学1意义,t=1.11,P=0.95;BRAFV600E突变与NIS蛋白表达无相关性.结论:尚未发现癌旁不同的PTCBRAFV600E基因有突变及NIS蛋白表达的差异.BRAFV600E基因突变与NIS表达在PTC中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3 41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合并桥本患者498例,未合并桥本患者2 913例,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样本,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例特征并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仅与病灶大小和BRAF V600E基因突变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灶数目、侵犯包膜、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年龄<55岁患者的0.957倍(OR=0.957,P<0.001)。肿瘤病灶>1 cm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病灶≤1 cm患者的2.697倍(OR=2.697,P<0.001)。肿瘤病灶多灶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单灶患者的2.186倍(OR=2.186,P<0.001)。结论: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更小的肿瘤病灶和更高的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显著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患者年龄≥55岁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而病灶>1 cm和病灶多灶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对存在基因突变高危因素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进行探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80例行甲状腺全切并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行石蜡病理切片BRAFV6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TE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此蛋白的表达量与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初步揭示两者在PTC发生、发展中的致癌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70例PTC 中PTEN 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 PCR法及 DNA 测序法检测上述标本中BRAFV600E突变情况,分析PTEN蛋白表达与BRAFV600E突变的相关性及其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70例PTC中PTEN阴性率为78.6%(55/70),与癌旁组织18.6%(13/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表达下调与性别、肿瘤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BRAFV600E突变、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0.05)。70例PTC中BRAFV600E突变率为60%,BRAFV600E突变与肿瘤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PTEN蛋白表达与BRAFV600E突变无相关性。两者可能是PTC生物侵袭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作为评估PTC预后不良的不同肿瘤标记物。两者对甲状腺癌的临床个体化治疗及判定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明  汪静  周详  李成  王喜青 《现代肿瘤医学》2021,(15):2612-2615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及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及其对PTC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PTC患者69例,选择20例NG患者作为良性对照,对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进行比较,分析血清VEGF对PTC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观察血清VEGF水平与BRAFV600E基因突变在PTC中的关系,采用MACIS评分系统对PTC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并分析血清VEGF水平与预后指数的相关性。结果:VEGF在PTC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明显高于NG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血清VEGF水平对于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9,灵敏度为0.698,特异性为0.750;血清VEGF水平与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无显著相关性(P=0.177);血清VEGF水平与预后指数间不具有相关关系(r=0.065,P=0.600)。结论:血清VEGF能够有效区分PTC及NG,对PTC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危险因素,为规范手术清扫范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至2018年4月在解放军第960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行甲状腺全切+颈部中央区和侧区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的685例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685例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有542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总转移率为791%;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715%(490/685),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52%(378/685),“跳跃性”转移率为267%(52/195)。在中央区转移的490例患者中,有326例(665%)出现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男性、年龄<55岁、肿瘤直径大、侵犯包膜、多灶性、双侧肿瘤和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患者的肿瘤直径大、侵犯包膜、多灶性、双侧肿瘤和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55岁、男性、双侧性、侵犯包膜是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侵犯包膜、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在常规进行规范的治疗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同时,积极行预防性侧区淋巴结清扫,尤其是对于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侵犯包膜、多灶癌、双侧肿瘤、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在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世纪坛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的4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年龄、性别、术前TSH水平、肿瘤最大径、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因素与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时,多数转移至中央区,其次为颈侧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中Ⅲ区和Ⅳ区转移率相当,且明显高于Ⅱ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最大径、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与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而年龄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1cm、多灶病变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年龄<45岁的男性患者、肿瘤最大径>1cm、多灶病变可增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而表现为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可疑跳跃性转移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